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解读中国制造:以创新和工匠精神成就中国制造

科普小知识2022-01-28 05:16:38
...

■王嘉文

"“中国制造”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强大."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伟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CPPCC)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上全面解读《中国制造2025》时的讲话,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烈讨论。

日本马桶座圈、欧美化妆品和澳大利亚奶粉,一方面受到全世界中国消费者的欢迎,因为它们是外国产品,另一方面,也是中国制造业,它们甚至不能生产圆珠笔珠子。供需之间的严重失衡让许多人对苗伟的肺腑之言产生了共鸣。

不仅仅是最近,中国制造业出现的问题才受到关注。2015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并将其定位为中国制造业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这份文件的发布也表明,期待中国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大国”,已经成为*和人民的共识。当前的问题是找到将这一共识变为现实的方法和手段。

在这两次会议中,“创新”是频率最高的词。在制造业,创新是产品多样化、质量改进和品牌创建的不竭源泉。没有创新精神,制造业将缺乏发展的动力。然而,一方面,只有创新理念而缺乏将其付诸实践的能力不利于创新的发展,另一方面,其发展链对中国制造商来说是不完整的。正如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吴一戎所说,“没有非常聪明的头脑和动手能力,创新是不可能的。”

这一次,在*总理的*工作报告中,“工匠精神”这个词第一次出现,让很多人眼前一亮。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实施创新理念的重要起点。它直接关系到产品的质量,也关系到创新思想的实践。

分析一下德国、日本和其他国家蓬勃发展的制造业,它的成功归功于创新理念和工艺精神。然而,对今天的中国来说,兼顾两者仍然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关注创新要求研究人员在研究工作中“站得高”,并且“站得高”。只有更多脚踏实地的研究才能解决制造业的实际问题,满足消费者的实际需求。然而,重视工匠精神离不开对优秀“工匠”的精心培养。这首先要求打破目前人才发展不平衡的格局,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技能人才的成长提供空间。

在*正在进行激烈的供应方改革之际,*坚持创新理念和尊重“工匠精神”无疑为解决中国制造商面临的问题提供了一剂良药。只有两者的发展既相匹配,又相互促进,才能增强中国人民的信心。只有到那时,中国才真正具备了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大国”以及从“制造大国”向“智能制造强国”迈进的基础和条件。

《中国科学新闻》(第一版集锦,2016年3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