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减灾国际工作组成立
2016年12月1日至2日,由“数字丝绸之路”国际科学计划(DBAR)、“中国综合灾害风险研究计划委员会”(中国)、国际综合灾害风险研究计划项目办公室(国际综合灾害风险研究计划办公室)、国际数字地球学会(ISDE)、中国科学院-第三世界科学院空间减灾卓越中心(SDIM)等机构联合举办的DBAR减灾国际工作组和“一带一路”减灾研讨会在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三亚园举行。来自印度、尼泊尔、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南非、斯里兰卡、孟加拉国、英国和法国等18个国家的50多名代表出席了会议。
会议的目的是在DBAR科学规划框架下推进减灾,形成“一带一路”国际减灾科技合作的长期共赢机制,探讨“一带一路”减灾合作的优先领域和青年人才培养途径,推动联合国“仙台2015-2030年减灾框架”在“一带一路”的科学实施。
在12月1日上午的开幕式上,DBAR国际减灾工作组正式成立。DBAR国际科学项目主席郭华东院士致辞,并向减灾工作组联合主席颁发证书。他指出,DBAR国际减灾工作组的成立将有效地聚集“一带一路”空间减灾科学家、决策者和实践者参与DBAR计划,促进科学与*决策之间的联系,促进“一带一路”减灾研究战略的制定,增强灾害风险领域创新和面向实施的研究的实施能力,促进年轻专家和研究人员减灾能力的培养。
DBAR国际减灾工作组由遥感地球研究所研究员陈芳和国际减少灾害风险方案执行主任Rajib Shaw教授共同主持。马来西亚科学院院士乔伊·杰奎琳·佩雷拉教授、缅甸工程学会主席吴昂明教授、印度公共事务研究所维诺德·库马尔·夏尔马教授、印度尼西亚灾害管理和防御局副主席苏根·特里乌托莫教授、南非环境观测网络首席科学家维姆·雨果教授、联合国减灾战略科学和技术咨询委员会副主席弗吉尼亚·默里教授、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报研究所王晓庆教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贾根硕教授等13个国家的17名专家担任成员。
工作组讨论制定了工作机制和年度主要活动计划,形成了DBAR“一带一路”空间减灾科学合作的优先方向,并就“一带一路”减灾的特点和需求、新思路和实用技术、综合灾害风险对策等进行了深入讨论。
车间场地
团体照片
下一篇:老年人性生活4点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