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道教徒保护环境的典型事例
历代道家遵循“重生命、戒杀戮”的教义,把慈悲为怀、不伤害生物、保护动植物作为其宗教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环境保护做出了积极贡献。
道教信徒拯救动物的故事在古籍中比比皆是,被拯救的动物从老虎到蚂蚁都有。
《洞仙传》记载了魏晋时期著名的高道郑思远(葛玄的弟子,葛洪的师傅)救虎的故事。郑思远隐居庐江马继山,“仁和鸟兽”。山中的老虎生了两个儿子,"山下的虎妈妈有个性,虎爸爸惊讶而放松,什么也得不到食物。"想想深谋远虑,将你带回山中繁殖。虎父也发现了,也依思远。“思远每次旅行后,骑虎难下,二无负经服药从。于永康在河对岸的桥上遇见徐夤时,他喝了温热的药酒,老虎拾柴烧火。”元代道士赵·也在《游仙过海通鉴》中写道:“道德经上说:‘善如水’。水对一切都有好处,但不会引起争论。“思远可以说是个好人。至于饲养林泉、仁、鸟兽。此外,老虎是伤害人类的动物,所有的人都是邪恶的。思远是一个不怜悯任何人的母亲。他收集并喂养它。古人说从病人那里养虎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原则,但是思远并不认为这是一个威胁,他拿走了书籍、衣服和药品来养虎,并收取了工资来烧火。可以说道高,德厚,善感也高。”
《传》讲述了一位名叫(黄·)的女道士救了一头大象的故事:“有野象向射箭,顾把它们拔了出来。之后,在每一次素食餐之前,莲藕被带到尼姑面前。”
《长生不老的故事》讲述了“毒枭”孙思邈拯救小蛇的故事。孙思邈说:“无论你做什么,你必须是有道德的。用心巩固自我,用事物贡献自己。我让开一条路,看到人们正试图杀死那条绿色的小蛇,他们的血已经在流血了。我求他脱下衣服,把他赎回来,救他,把他包在药里,放在草里。”
《纪昀钱起》载有女道士卞、子、华救鸟等小动物的故事。方孔玄道,“年轻而高贵的敏慧,心地善良,见微物之命危,必俯救。没有被拯救的人会忘记自己的饥渴。每一场霜雪都凝结着鸟儿和麻雀的饥饿,它们必须乞求大米和谷物来分散和喂养。随着时间的推移,鸟儿和麻雀会通过观察来认识它。他们可以在它之前唱歌,也可以在它之后跳舞。”当雪又冷又厚时,季奚“在花园里收集大米和谷物,以防止鸟儿饿死”。韩西华“爱物,常行阴功。至于章鱼的微小生命,我们都热爱并保护它。”
《高道传》还载有道士牛文·侯冬食鸟虫的故事:“道士牛文·侯星,善学古今,善教人。每年冬天的风,谷物被放在地上喂鸟和昆虫。阴对人好,对事小。”
历代道士非常重视寺庙及其周围环境的绿化,为绿化和保护花木做出了巨大贡献。例如:
当张道陵石天在青城山传道时,他带领他的弟子广泛植树。在今天的青城山石天洞,仍然有一棵张道陵种植的古银杏树。
三国时期,有一个叫董枫的医生。他待人接物,不拿钱。他只要求重病患者康复。他扛着五棵杏树和一棵浅杏树。在过去的几年里,已经种植了100,000多种植物,森林已经变成了森林。山上到处都是在杏树下玩耍的昆虫和动物。后世以"杏林暖春"来褒扬医生高尚的道德品质,这就是原因。
唐玄宗隐居洛阳罗清时,王芳道士说:“种花草树木,种药材的方法有很多种。”
南宋初年,有一位高官隐居武当山,每天都要植树。五龙宫后,杉树遍布群山。
南宋惜春二年,杭州东晓宫太守张忠带领道士在关公所在的山上种植松树。后人看到“四山形如龙,有枝有枝,四面环山,有林,四面十余尺。”他们哀叹“从一开始就不能失去栽培的果实。”
道教也特别注重利用信仰来保护名山和名寺的环境。例如:
西岳华山是著名的道教圣地,其许多森林在道家的宣扬下已成为“神圣的森林”,道:“上、下、谷中或寺道中,有生死树,称为神圣的森林,禁止采伐。如果有人犯了罪,他将为此受到责备。在山的西南角有一片森林,它侵入天空和松树及柏树。这是举行圣山之旅和盛宴的地方。它被称为布拉克山森林。有人偷柴火并收割,燃烧的老虎吞噬了许多人。”
茅山是道教上清派的鼻祖。唐朝时,茅山的高级道士李汉光写了一封信,要求唐玄宗发函保护茅山的动植物。受这封信的启发,唐玄宗颁布了一项法令:“茅山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华阳是一个天堂的洞穴,法律和教育的来源,和所有不朽的住所。虽然有许多仪式,但敬畏的心应该是优雅和干净的。从现在起,茅山已经停止了捕鱼和狩猎。”唐文宗太和时期,茅山面临当地人砍伐、狩猎和焚烧山林的威胁。应茅山道士孙之庆等人的请求,朝廷发布了另一项敕令:“不准人民在茅山境内狩猎、砍伐和焚烧山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