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你真的能为他人着想吗?

科普小知识2022-04-07 07:08:10
...

海德认为人们有两个强烈的动机:一是需要对周围环境形成一致的理解;第二是控制环境的需要。为了满足这两种需求,人们必须能够预测他人将如何行动。因此海德指出,每个人都试图解释别人的行为,并有关于别人行为的理论。

你一直睡到早上11点,因为你是个懒鬼...

我一直睡到早上11点,因为我太累了...

你生气是因为你脾气不好...

我很生气,因为我碰巧心情不好,而你来烦我...

你打碎了花瓶,因为你粗心大意...

我打碎了花瓶,因为它太滑了,拿不稳。

父母:这孩子考试不及格,为什么他不努力学习?

孩子:试题太难了,无法发挥我的正常水平。

他迟到了,因为他不在乎我...

因为交通堵塞,我迟到了。

人们总是试图找出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原因,或者对外界的各种现象做出自己的解释,这就是归因。

归因动机理论

1958年,弗里茨海默从大众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归因理论,主要解决人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事件的原因。海德认为人们有两个强烈的动机:一是需要对周围环境形成一致的理解;第二是控制环境的需要。为了满足这两种需求,人们必须能够预测他人将如何行动。因此海德指出,每个人都试图解释别人的行为,并有关于别人行为的理论。

自我与他人,归因偏差

心理学实验研究一直发现,当事人更多地用环境原因解释他们的行为,而旁观者更多地用个人品质原因解释他们的行为。这种归因差异反映了人们对自己和他人有不同的潜在人格假设。

归因偏差的出现是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的一种心理反应。心理学研究早就表明,当人们成功时,他们的正常心理反应是感到有能力,当他们失败时,他们试图将责任转移到外部世界和其他人身上。这种归因有利于人们的心理调节和自我防御,因此没有错。

归因偏差是行为者和观察者之间常见的一种归因偏差。这种分歧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双方的角度和出发点不同。观众通常站在一个理想的角度,从传统的逻辑出发。如果一个人认为他必须按他说的去做,他应该按时偿还他借的东西,朋友应该互相帮助,等等。一旦发现违规行为,就归咎于行为者的个人因素。然而,实施行为的人大多从具体情况出发,强调实际行为的特殊情况。例如,我没有借东西的原因,或者因为我太忙没有时间的原因,我的朋友没有及时帮助我的原因,是因为我因为一些紧急的事情不能离开,等等。显然,归因的差异是导致人与人之间矛盾的因素之一。

这就是你...

我就是这样...

你意识到你生活中的这种不同了吗?

想别人真的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