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华语大学生短诗大赛第四季开赛
加入“全球华人诗歌”,为你的生活写一首诗。近日,由上海交通大学主办的第四届中国大学生全球短诗大赛开始了。据悉,自2014年5月启动以来,该竞赛已成功举办了三季,吸引了来自全球2000多所大学的近6万名参与者,阅读了3亿多条微博相关话题。比赛的主题是“一个人一生中必须写一首像样的诗”。比赛鼓励年轻人阅读、品味和写诗。致力于促进校园原创诗歌创作的繁荣,挖掘当代中国诗坛潜在的新星,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阿根廷的“徐志摩”用诗记录中国人的学习和生活
《岩石森林》
梦似朦胧,百奇无风。
在灰尘和烟雾之间,
我周围只有黑色和白色,难以区分的形状和阴影。
在栖息的时候,用沉默的沉默。
我悄悄地走着,
北京,冬至早上6点
这首迷人的诗的作者是潘天乐,上海交通大学的阿根廷学生。与大多数喜欢中国相声、书法和绘画的外国朋友不同,潘天乐特别喜欢中国诗歌。2017年9月,潘天乐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在选择专业时,潘天乐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觉得中国语言文学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专业,所以他选择在中国学习中国文学。
潘天乐说,虽然他经常在许多文化活动中朗诵诗歌,但他从未参加过特别的诗歌比赛。这一次,潘天乐在校园里看到了第四届中国大学生全球短诗大赛的海报。他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并把这次比赛看作是对他祖父和父亲富有诗意的文化理想的继承:“能够来中国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我一直感到非常荣幸。有一天我想成为“阿根廷的徐志摩”,用中文和诗歌记录我在中国的学习和生活经历。我还想写关于中国的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等,并把它带回阿根廷,这样更多的阿根廷人可以了解和认识中国!”
在这两次比赛中,俄罗斯美丽的诗人和短诗一起成长。
这个俄罗斯女孩有着深刻的面部特征和锋利的边缘,名叫巴达维亚·纳斯塔西亚,她的中文名字叫唐希兰。这个名字是一位老师取的,她在本科学习中国语言文学的时候教过她中国古代文学。在大唐的晨光中,它意味着一朵兰花。唐希兰1995年出生于俄罗斯中部城市梁赞,距首都莫斯科200多公里。她和祖父母一起在俄罗斯的比萨农村长大,那里的平原广阔,有大片森林。2013年高中毕业后,唐希兰对汉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来到吉林长春学习汉语一年,后来被浙江工业大学中文系录取。本科毕业三年后,她选择留在浙江工业大学继续深造。目前,她已经是浙江工业大学艺术理论专业的二年级学生。
谈到爱上写诗,唐希兰说,在学习中国文学的过程中,她经常学习许多中国古代和现代文学,这对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热爱中国、中国文学和诗歌。她喜欢用诗歌怀念她的家乡,用诗歌讲述她的梦想。
为了提高自己的诗歌写作技巧,唐熙兰经常主动请教中国诗人。她说参加诗歌比赛是展示自己和向优秀诗歌作家学习的好机会。当她看到面向世界各地中国大学生的短诗比赛向来自世界各地所有大学的学生开放时,她毫不犹豫地直接报名。她说,短诗比赛为像她这样热爱中国诗歌的外国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和展示的好平台。早在2017年,唐希兰就已经参加了第三届全球中国大学生短诗大赛。这是她第二次参加比赛。“不管我的作品最终是否获奖,这都是阅读这么多优秀作品的好机会。我希望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我的诗歌写作水平。”
中国诗歌是我们文化的根
王京阳是康奈尔大学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博士生。他今年即将毕业,并计划毕业后去斯坦福大学做博士后研究。王京阳从小就对汉字非常感兴趣。他经常翻阅古代汉语词典,并在初中开始写诗。他说:“因为职业原因,我周围没有多少诗歌爱好者。在参加了中国短诗比赛后,我发现有很多同龄人愿意写诗和读诗。如果有机会,我希望能和中国的优秀诗人交流。”王京阳说写中国诗歌对他来说是一种身份。他还参加了第三届短诗比赛并提交了论文。他说:“短诗大赛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平台,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和关注这种诗歌艺术形式,对中国诗歌的推广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陆目前正在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攻读传播与媒体硕士学位。受父母的影响,她从小就开始读诗。她在@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协会的微博上了解到了短诗大赛,还阅读了前几届的获奖诗歌。“在之前的比赛中,有很多伟大的作品,其中一些我没有读过,这给了我很多灵感。”鲁说,也许整个文学创作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但诗歌始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学形式。短诗比赛可以让更多的同龄人投入诗歌创作。也许很多人的创作还不够成熟,但是由竞争所引领的创作潮流可以让新一代的作家关注诗歌,理解诗歌,开始创作诗歌,这对当代诗歌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王皓是一名在南澳大利亚大学学习的中国学生。本赛季的短诗比赛是他的第一次“水测试”,他出人意料地入围了。“这可能是一种缘分,生活中的一些片段会经常激发我表达的欲望,虽然我也尝试过写作,但我很少参加诗歌比赛。这次比赛让我有机会表达和分享我对诗歌的热爱。”王浩说,虽然入围名单只是竞争过程中的一小步,但这是他个人追求爱好的一大步。他说:“写诗就像向宇宙发出信号。参加比赛就像通过大气层发出微弱的信号作为回应,这对我来说意义重大。”
声、光、影“中国诗歌盛宴”从不同角度展现诗歌之美
本次中国短诗大赛的主题首次被精心划分,包括“旅行、家、乡、爱、景、情、思”七个主题,丰富了短诗的内涵。从目前的稿件覆盖面来看,超过50%的稿件是关于“感受”和“思考”的主题。这些在现代媒体时代长大的年轻人有着更广阔的视野和思维。在写记录的时候,他们会感觉和思考。通过网络,他们与外界建立了更丰富的联系,拓展了更广阔的表达空间和对象。
比赛依靠各种媒体形式来帮助公众欣赏诗歌。除了每天更新微博@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会和微信“全球中文短诗大赛”上的“入围文学作品直播模式”外,还增加了入围评委点评环节,通过大学生原创插图、音频和文本展现诗歌文化之美,从而缩短诗歌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为作者、评委和读者之间的交流和对话提供平台,让诗歌得到更深层次的诠释。在竞赛平台上,你不仅可以欣赏每一期新发行的杂志,还可以从评委们的欣赏和评论中一起感受校园的“诗意”。你也可以听到带有音乐和情感的诗歌朗诵,还可以看到精心绘制的插图。你可以看到这个时代的“诗意的心”在三维空间中跳动,理解当代学生如何用画笔书写他们对个人和社会的理解和思考,表达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感情。
在前三季的基础上,大赛进一步发展了与互联网企业的深度合作,牢牢把握新媒体时尚,建立了相对成熟完整的跨平台媒体矩阵,增加了音视频“观看”诗歌链接。比赛组委会表示,已经在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和喜玛拉雅上为比赛搭建了专门的文字、视频和音频展示平台,希望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诗歌盛宴中来。除了为诗歌创作者提供一个更加立体化的展示舞台外,还将为热爱诗歌的人们提供一个更加多元化的展现自我的方式,构建一个完整的阅读、品评、写作和竞争的诗歌生态,让青年学生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零距离”接触,赋予诗歌文化全新的魅力。
离线诗歌论坛在诗歌和读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据报道,自本赛季比赛提交一个多月以来,已收到13,000多份参赛作品。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香港大学、澳门大学、*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东京大学等大学广泛参与。
竞赛还将首次举办诗歌节、短诗论坛等文学交流活动,邀请文化精英阅读和谈论诗歌,邀请获奖者与评委面对面交流,欢迎所有热爱诗歌、写诗的读者一起享受诗歌的魅力。
本次比赛的组织者、上海交通大学网络文化工作室的负责人廖雯静说:“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希望在于我们的年轻一代。我们一直想为写诗、读诗和爱诗的人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在读者和诗歌之家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那些感人至深的诗歌被更多的人看到,被广泛阅读。我们希望看到校园注入年轻的血液,引进新的媒体,诗歌文化的魅力将会更加丰富和新鲜。”
目前,本赛季的比赛仍在征集捐款的过程中。征集捐款的截止日期是5月31日。在稿件征集期间,决赛入围者在官方微博@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协会和官方微博“中国短诗大赛”上实时直播,网民投票选出当天最喜爱的诗歌,赢得人气奖。整个过程公开透明。草案完成后,比赛将进入初步评估阶段,来自全国各大学的47名诗歌爱好者将为所有入围者打分。在重新评估和最终评估阶段,将邀请中国权威诗歌期刊的主编、高校高级学者、知名诗人、网络媒体等专业人士。获奖作品将由人民日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