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十大水系水质一半污染
《2013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
全国十大水系中有一半的水质受到污染。
水安全问题正成为中华民族的“威胁”。新华社记者为了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从现在起连续两天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一系列的报道。
这是红色警告标志-
全国十大水系中有一半的水质受到污染。国家控制40%的重点湖泊污染;31个大型淡水湖的水质被污染了。在9个主要海湾中,辽东湾、渤海湾和胶州湾水质较差,而长江口、杭州湾、闽江口和珠江口水质极差...
记者从最近在全国许多省市的调查中了解到,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和水生态破坏令人震惊。水安全正成为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根本性、全局性和战略性问题。
北京、天津和河北人均水资源只有286立方米
“每天早上把水箱和水桶装满。不要倒洗菜水。留着冲吧。”在今年下半年的一段时间里,北京的马家桥镇和其他住宅区在不同时间被切断了供水。居民刘女士让她的儿子买几个水桶专门用来装水。
自来水公司表示,今年雨水稀少,该地区新建筑的数量增加,地下水位下降,供水严重不足。
马家桥的这一幕是这个城市日益严重的缺水现象的缩影。
“水资源严重短缺,水环境受到严重污染,水生态受到严重破坏。这三者相互作用,相互重叠。”由环境保护部等七个部门组成的联合研究小组对京津冀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进行了调查,并对该地区的水安全现状进行了评估。
历史上,北京、天津和河北都有丰富的水和肥料。现在,调查人员眼中的情况如何?
——人均水资源只有286立方米,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500立方米的“极度缺水标准”。地下水严重透支,形成了全国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区。
——劣ⅴ类(已失去使用功能的水)断面的地表水比例超过30%,受污染地下水占三分之一。
-平原地区的河流通常被切断,湿地正在缩小,功能正在衰退。
海河流经北京首都,滋养着北京的一面。然而,根据2013年的调查,主要支流污染严重,超过60%的三级污染水。
全国60%的地下水质量非常差
北京、天津、河北是这样,全国也是这样。《2013年中国环境状况通报》显示,全国地表水轻度污染,其中黄河、淮河、海河、辽河和松花江五大水系受到污染。在全国4778个地下水监测点中,约60%的水质较差或极差。
再看看这个湖。根据同一公报,39.3%的国家控制的重点湖泊受到污染。在31个大型淡水湖中,有17个被中度或轻度污染。白洋淀、阳澄湖、鄱阳湖、洞庭湖和镜泊湖都在其中。滇池污染严重。此外,大量的天然湖泊已经消失或大面积缩小。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和“云梦谷雾”洞庭湖区的面积急剧缩小。湖北的湖泊,那里的水情是该省的条件,规模已经缩小,湿地已经缩小。
现实是沉重的——在全国657个城市中,有300多个属于人居署评价标准的“严重缺水”和“缺水”城市。
趋势是严峻的——水污染已经从支流蔓延到主干道,从城市蔓延到乡村,从地表水蔓延到地下水,从陆地蔓延到海洋。
“目前,全国年总用水量接近6200亿立方米,正常年份缺水量超过500亿立方米。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加剧,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将更加尖锐。”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副司长陈明说。
世界银行(World Bank)在一份报告中警告称,日益扩大的水需求和有限的水供应之间的差距,以及大规模污染导致的水质恶化,可能引发中国严重的水资源短缺危机。这个警告不是危言耸听,它正在成为一个真正的威胁。
湖北经济学院院长吕忠梅从事环境法研究已有30多年。她尖锐地指出:“烟雾出现在很大的区域,人们经常会遇到它。因此,它被称为国家的“心肺疾病”。然而,水安全问题正成为中华民族的“威胁”
“扭曲的义利观”是一个重要的动机。
河北省沧县小竹庄村的村民朱惊恐地发现,从地下抽出的水散发出一种奇特的气味,那是铁红色的。村里一个农场的主人说,数百只鸡在喝了水后相继死亡。
监测显示,村庄附近的新化工厂不仅向河流排放污染物,还向周围的沟渠倾倒废渣。虽然去年四月发生的生态事件已经过去了一年多,但村民们一想起这件事,仍然心有余悸。
“我们过去在沧州挖几米深的井来获取地下水,但现在有些地方需要挖几百米深才能抽水,有时即使抽水,也是被污染的水。”一位当地基层*说。
扭曲的义利观是过度用水和水污染的重要社会心理原因。
盲目高速推进和片面追求国内生产总值——“污染成就观和发展观”是危及水安全的重要现实“推手”。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研究所副所长、总工程师王晋南说:“在水环境极其恶劣的海河流域,钢铁、煤炭、化工、建材、电力、造纸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到处都在发展,只注重发展,不考虑环境。”
水污染的加剧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正是因为人们对大自然的要求越来越高,本来就稀缺而肮脏的水变得越来越少,越来越脏。
根据《国家水资源综合规划》,全国主要河流、湖泊和水库划定的6834个水功能区中,有33%的入河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或氨氮超过其纳污能力,是其纳污能力的4-5倍,有些河流(段)甚至高达13倍。
(新华社)
相关新闻
国家发布计划保护365个水质良好的湖泊
新华社北京11月18日电(记者顾瑞珍)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近日联合发布了《水质较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2013-2020)》,提出要保护365个水质较好的湖泊,以保护湖泊生态环境,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三部委表示,中国将把水质良好的湖泊划分为五个自然分布区进行保护,即东北湖区、东湖区、云贵湖区、孟新湖区和青藏湖区。
“九五”以来,国家对污染严重的太湖、巢湖和滇池进行了大规模治理,初步遏制了“三湖”水质的恶化,但“三湖”的治理效果并未达到理想状态。“随着湖泊流域的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特别是近年来种植业和养殖业、旅游业、采矿业、沿湖工业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保护‘一湖清水’的压力越来越大。”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郑炳辉博士说。
专家认为,水质较好的湖泊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反映了国家湖泊管理思想的调整,即有好有坏。这有助于扭转“反向政策效应”,即过去污染越严重,它将得到越多的关注和国家越多的财政支持。这也有利于避免太湖、滇池等许多湖泊“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规划明确,优先考虑水质好、重要饮用水源或重要生态功能的湖泊。环境保护部将根据《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实施情况评估暂行办法》,对规划中的湖泊水质保护目标进行评估。
简短评论
直面水安全的“新常态”
新华社记者严相玲、王敏、谭昌
古人说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必须重视水利。水利是中国这样的农业大国发展的基本保证,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
然而,许多地区的水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例如,在海河流域,不仅曾经可通航的大运河基本无水,而且许多其他天然河流也被长时间切断,导致许多为消除洪水而修建的工程设施利用率低。京津冀地区人均水资源只有286立方米,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500立方米的“极端缺水标准”。在洞庭湖区,一些市县“水窝里没水喝”的尴尬局面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可以说,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恶化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生态环境,甚至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各地严峻的水安全形势是我们必须关注的“新常态”。有关部门要始终紧紧围绕确保水安全这一主线,深入了解我国河流、湖泊、地下水等水资源的新情况和新变化,在科学研究和合理规划的基础上,从长远角度有针对性、及时启动相关水利设施建设。
水安全“新常态”对相关对策提出了不同要求。这就要求决策者根据最新水情,结合本地区城市发展和人口分布等生产生活需要,及时规划和调整水利设施,促进本地区水资源分布的空间平衡,将科学的治水思想融入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为本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水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