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追忆宁津生院士:一生相许测绘事业,被后辈称为“大地之星”

科普小知识2021-10-15 06:34:58
...

"地球重力场是天地的大舞台."

2020年3月15日,一颗“地球之星”悄然陨落,他的名字——宁晋生——永远留在了“天地大舞台”上。

据武汉大学官方消息,2020年3月15日16时06分,中国*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大地测量教育家、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宁金生院士在武汉逝世,享年88岁。

宁晋生院士,祖籍安徽桐城,1932年10月22日生于天津。1951年至1956年,他在同济大学测量系学习。大学毕业后,他先后加入武汉测绘学院担任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1983年12月加入中国*,1984年至1988年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副校长,1988年至1997年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副校长。自1991年7月以来,他一直享受国务院的特别*补贴。他于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并于2018年12月光荣退休。

宁晋生院士从教60多年。他在研究、教学和教育人民方面很严格。他是一名教师,深受老师和学生的喜爱。

他的生活充满了桃子和李子,他的声音,外表和微笑仍然在他的门徒的耳朵里。2015年,宁金生院士“测绘概论”讲座的第一课时是他的生日。”宁晋生院士手捧助理教授送的鲜花。班长组织大家喊“宁爷爷生日快乐”。我永远不会忘记他对我们说的话:“每当我见到你,我总觉得中国的测绘行业注入了新鲜血液。在我这个年纪,我仍然感到兴奋。”“一位2019年从大地测量学和地球信息学学院毕业的毕业生深深地回忆到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

1996年,宁晋生院士提出“院士应修同一专业基础课”,得到测绘学界的积极响应。1997年9月,“测绘测量”正式启动。每年武汉大学新生入学时,宁晋生院士都会做第一次测绘概论讲座。

2019年3月,87岁的宁金生院士仍在进行第一次测绘概论讲座。

“我还记得大一的时候,一位来自武穴的老教授说,‘武穴之所以这么好,是因为有一群优秀的老师,他们总是年轻而充满活力。“我认为,即使有一天他们去了另一个世界,他们仍然会影响几代学生。”

从讲师到副教授、教授,甚至当他成为院士时,宁晋生院士几十年来从未离开这个平台,直到他生命的尽头。

他影响了几代测绘学生。

一生致力于祖国的测绘事业

宁金生院士长期从事物理大地测量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是该领域的著名专家和学术带头人。

他有许多专业头衔。但他们负担得起: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会中国分会成员、国际大地测量协会中国代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工程鉴定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鉴定组成员、中国测绘学会副主席、国家测绘局科技委员会副主席、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主编委员会成员、测绘综合评论组首席顾问兼主编、辞海编辑委员会成员、分院主编。 国际大地测量协会学术期刊《大地测量手稿》和《大地测量公报》编辑委员会、全国高校测绘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测绘学会教育委员会主任、湖北省高校设置评审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训计划”专家委员会成员、全国工程教育认证专家委员会测绘地理信息专业认证试点工作组组长。

他与测绘的关系始于1951年夏天。

据《中国科学日报》报道,1951年进入大学时,宁晋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学工程系,并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然而,由于哈尔滨离家太远,当时交通非常不便,宁金生最终没能说服家人同意他去北方学习。1951年夏天,在上海《解放日报》读书时,宁晋生偶然发现了同济大学测量系补考的消息,并独自前往上海参加同济大学的补考。他最终被同济大学测量系录取。

就这样,宁晋生开始了他与测绘和大地测量学密不可分的生活。

1955年6月,国务院决定对全国高等学校的布局和发展进行适当调整,以逐步改变高等学校过于集中在少数大城市,特别是沿海大城市的局面。1956年8月,经过一年多的筹备和建设,武汉测绘学院成立,汇集了同济大学、天津大学、青岛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和南京理工大学的师生。

由于学校成立之初需要大量的专业教师,刚刚毕业的宁晋生响应祖国的号召,跟随夏教授、叶教授和同学们的脚步。他毅然离开上海,来到武汉罗家山,成为武汉测绘学院最年轻的助教。

此后,宁晋生参与了国家测绘局“57国家基本重力网”的建设,开始了物理大地测量的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

20世纪50-70年代,宁晋生主要研究中国天文重力水平的理论、方法和精度。其研究成果改进了当时苏联专家为中国设计的天文重力水平布局方案。部分成果被纳入中国修订的《天文重力水准测量细则》,作为中国重力测量实际操作的依据和标准。

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他是中国第一个开展“利用最小二乘配置确定相对大地水准面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的人。该结果为我国大地水准面的确定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他专注于全球重力场的近似理论。他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技术项目和国家测绘科学与技术发展基金项目,建立了当时中国最高阶、最高精度的波分复用89(180阶)和波分复用94(360阶)地球重力场模型。

宁晋生专注于局部重力场的近似理论。主持并参与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地球重力场模型建设和中国区域大地水准面建立的重大研究项目和成果。

宁晋生院士也致力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研究。先后完成中国工程院“地理与世界形势监测战略研究”、“测绘科技转型升级与发展战略研究”等重点咨询项目,为国家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做出突出贡献。

1994年,他主持研究的“WDM-94”地球重力场模型得到国家测绘局的鉴定,这标志着中国首次引进了世界上精度最高的地球重力场高阶模型,该模型适用于世界,已完成二项式的60阶。

1995年,宁晋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系院士。

从重力水准测量到地球重力场,从似大地水准面到卫星重力,宁晋生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进行测绘和大地测量。

我一生中从未离开过这个平台。

当他第一次进入武汉测绘学院时,虽然宁晋生还只是一名助教,但他工作努力,从不抱怨是否在帮老师准备讲稿和教具,或者帮同学批改作业和解决问题。后来,经过层层考核,宁晋生终于获得了教学生的资格,走上了讲台。

宁晋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后,于1996年发起“五院士共修一门课程”,得到刘景南院士、李德仁院士、张祖训院士和陈俊勇院士的积极响应。

1997年,由五位院士共同讲授的“测绘测量”在武昌校区开始。不仅是测绘专业的学生,其他专业的学生也因为他们的名气来到学校。通过科普手段、大众语言和多媒体教学手段,本课程激发了刚入学的学生对测绘的浓厚兴趣。它改变了过去测绘不被人们理解和接受的困境,要求测绘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少。

据武汉大学新闻网报道,由宁晋生牵头的“测绘测量”课程由六位院士和几位知名教授联合授课,被称为“最豪华的基础课程”。2013年,同济大学移植了该课程,成立了由宁金生、陈俊勇、、刘景南、张祖勋、龚建亚和李等七位院士组成的专家组。每年九月,可以看到宁晋生穿梭于武汉大学和同济大学的校园之间,给刚进入大学的测绘专业学生上新学期的“第一课”。

2017年,《测绘测量》获得年度“第五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特别奖”。

“测绘概论”这门课已经教了几十年了,但宁晋生经常说,在给学生上课之前,他还是感到紧张。尽管他对测绘有全面的了解,但他仍然认真备课,认真准备讲稿,并在课前复习。他就“地球重力场”发表了30多年的演讲。他仍然需要在每堂课之前重新准备功课,在课堂笔记中加入前沿知识和技术的最新发展。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解决同一问题的技术或方法很可能会被淘汰,并很快被更先进的方法或技术所取代。”他说。

2018年12月27日,宁金生教授出席武汉大学MOOC项目评审会,捍卫《测绘大纲》。

“将测绘测量记录为MOOC,并向全社会推广。我希望更多的学生对测绘感兴趣,然后投身于测绘事业,为祖国的测绘事业做出贡献。”宁金生的话多次被观众的掌声打断。“我80多岁了。如果国家需要我,我仍将使用我的剩余能源。”

在他的一生中,从讲师到副教授和教授,甚至当他成为一名院士时,他几十年来从未离开这个平台。

老师和学生相隔半个多世纪,“课堂气氛就像朝圣。”

宁金生院士的声音、仪表和微笑仍在他的弟子们的耳中。

3月15日,当得知宁金生院士逝世的消息时,测绘学院的几名学生和毕业生在澎湃新闻上深情地缅怀宁金生院士。

“我记得2015年测绘的第一课是宁院士的生日。老人手里拿着助教送的花。班长组织大家喊“祝宁爷爷生日快乐”。我将永远记得院士的一句话:“每当我见到你,我总觉得中国的测绘行业注入了新鲜血液。在我这个年纪,我仍然感到兴奋。”“一位2019年从大地测量学和地理信息学学院毕业的学生回忆到《鄱阳湖新闻》,“没有民族英雄这回事。现在这位老人已经变成了一颗星星,和北斗并肩站在一起。他是世界上唯一能永生的人。”

”听到这个坏消息,眼睛一热。四年前,宁老给我们介绍了测绘,那正好是他的生日。他坚持站了90分钟。持久的掌声和简单的一课开启了许多人的新生活。一年半前,我有幸再次听了宁老的讲座。很明显,我觉得自己的声音变得越来越弱,我无法站着不动,但我仍然精神矍铄,我的举止足以让每个人信服。”另一所2019年的大地测量学和地理信息学学校的毕业生向记者回忆道,“我仍然记得2019年,我在学校食堂附近的理发店理发。一位大学老师帮助宁老坐在她旁边的椅子上理发。我觉得我遇到了一个偶像,非常兴奋。那时,我高兴地告诉我的同学,我要和宁老一起理发。”

他叹了一口气,“宁老走了,但在这里学习的人还在努力工作,尊重他们的前辈。我热爱这个职业的原因不仅仅是事业本身,还有可敬可爱的导游。”

在2019届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学研究生陆的眼里,宁晋生院士“不费吹灰之力就给一个200人的大教室做了一场演讲”。他的眼睛明亮而充满活力。”

他回忆了当时听课的心情,说宁院士的讲座涵盖了从创办到边疆的一切,边疆在书本上是找不到的。“我记得当时我是稀里糊涂的,但是通过在大学接下来的四年里各种课程的综合实践,当时的疑惑和困惑被一一解答和证实了。因此,我知道宁院士当时播下了一颗种子。通过终身学习,这颗种子将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我还记得大一的时候,一位老武术教授说,‘武术之所以如此强大,是因为有一群优秀的老师,他们总是年轻且充满活力。“我认为,即使有一天他们去了另一个世界,他们仍然会影响几代学生。在秋实大道上,他们将带着沉重的测量仪器,带着渴望度过汗流浃背的夏天,开始工作,为他们共同的梦想和事业而工作,也就是说,他们将能够享受这个世界。”鲁说。

2019年3月,87岁的宁金生院士仍在进行第一次测绘概论讲座。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大三学生于2018年和2019年参加了宁晋生院士讲授的“走进测绘馆”课程,成为宁院士最后一批参加该课程的学生之一。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宁晋生院士在谈到近年来一直致力于研究的北斗系统的发展时对学生们说,“我希望有一天我们中国的北斗系统能够走在世界的前列”。

”他的声音很硬朗。80多岁时,他坐着说话,好像不用麦克风就能听得很清楚。2018年,当我还是一名大一新生时,我发现尽管他的头发是灰色的,但他很健康。2019年3月,我看到他的助教把他抱进了教室。他慢慢坐下来收拾行李,准备上课。当时,他的精神状态不如一年前,但他仍然坚持以饱满的情感教育学生。”张清波说。

测绘学院大二学生傅(音译)将宁院士上课的方式描述为“朝圣”。找宁院士签字,无异于“追星”。“当时,我不得不走很长一段路去上课。路上的心情就像朝圣。当我到达教室时,我发现前排坐满了学生。下课后,最常见的景象是学生们围着王老师,要他在院士编辑的教科书上签名。这一幕无异于追逐明星。院士们总是喜欢它。”

最后,他哽咽道,“后来我才知道宁院士被年轻一代的测绘科学称为‘地球之星’。我认为只有像他这样的测绘学者才配得上这样的头衔,他创作了大量的作品,研究了大量的知识。有那么一会儿,我甚至想像他一样。遗憾的是,新同学们再也听不到宁院士的《测绘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