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霜降节气气候特点_盘点霜降时节的6大习俗
10月24日为霜降,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公历10月23日左右,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意味着冬天的开始,霜降来时天气更冷了,露水都凝结成霜。除此之外,霜降节气气候特点还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2019霜降节气气候特点_盘点霜降时节的6大习俗。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霜降节气气候特点
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开始降霜的意思。纬度偏南的南方地区,平均气温多在16℃左右,霜降时节,凉爽的秋风已吹到花城广州。东北北部、内蒙东部和西北大部平均气温已在0℃以下。“霜降始霜”反映的是黄河流域的气候特征。就全年霜日而言,青藏高原上的一些地方即使在夏季也有霜雪,年霜日都在200天以上,是我国霜日最多的地方。*东部、青海南部、川西高原、滇西北、天山、阿尔泰山区、北疆西部山区、东北及内蒙东部等地年霜日都超过100天,淮河、汉水以南、青藏高原东坡以东的广大地区均在50天以下,北纬25°以南和四川盆地只有10天左右,福州以南及两广沿海平均年霜日不到1天,而西双版纳、海南和*南部及南海诸岛则是没有霜降的地方。
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称为初霜,初霜愈早对作物危害愈大。我国各地的初霜是自北向南、自高山向平原逐渐推迟的。除全年有霜的地区外,最早见霜的是大兴安岭北部,一般8月底便可见霜;东北大部、内蒙和北疆初霜多在9月份;10月初寒霜已出现在沈阳、承德、榆林、昌都至拉萨一线;11月初山东半岛、郑州、西安到滇西北已可见霜;我国东部北纬30°左右、汉水、云南省北纬2°左右的地区要到12月初才开始见霜;而厦门、广州到百色、思茅一带见霜时已是新年过后的1月上旬了。
霜是地面的水气遇到寒冷天气凝结成的,所以霜降不是降霜,而是表示天气寒冷,大地将产生初霜的现象。用科学的眼光来看,“露结为霜”的说法是不准确的。露滴冻结而成的冻露,是坚硬的小冰珠。而霜冻是指由于温度剧降而引起的作物冻害现象,其致害温度因作物、品种和生育期的不同而异;而形成霜,则必须地面或地物的温度降到0 ℃以下,并且贴地层中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要达到一定程度。因此,发生霜冻时不一定出现霜,出现霜时也不一定就有霜冻发生。但是,因为见霜时的温度已经比较低,要是继续冷却,便很容易导致霜冻的发生。
盘点霜降时节的6大习俗
1、霜降吃柿子
霜降之后,天气渐凉,冬天即将到来,民间有霜降吃柿子的习俗。泉州老人常说“霜降吃丁柿,不会流鼻涕”,有的地方还这样解释,如果霜降这天没吃杮子,整个冬天嘴唇都会裂开。
柿子一般是在霜降前后完全成熟,营养丰富但热量较高,建议不要空腹吃柿子,每次食用最好不要超过100克,未熟的柿子不要吃,患有糖尿病、慢性胃炎、排空延缓、消化不良等胃功能低下者不宜食用,谨记螃蟹与柿子不可同食,易凝固成胃柿石。
2、霜降登高
霜降时节有登高远眺的习俗。霜降时节,天高云淡,枫叶尽染,登高远眺,不仅赏心悦目、舒缓心情,还可以锻炼身体、增强心肺功能。
霜降登高,要注意避开气温较低的早晨和傍晚。登高时,应放慢速度,避免膝关节受伤或肌肉拉伤。登高过程中,注意关注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出汗时不要急于脱衣摘帽,以防伤风受寒。老年人最好带根手杖,在陡坡行走时,采取“之”字形路线攀登,可缓解坡度。
3、霜降赏菊
古有“霜打菊花开”之说,因此便有了霜降赏菊这一习俗。霜降时节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寒气渐盛,而“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菊花被古人视为“候时之草”、“延寿客”、不老草,是生命力的象征。霜降时节正是秋菊盛开的时候,我国很多地方在这时要举行菊花会,赏菊饮酒,以示对菊花的崇敬和爱戴。
4、霜降拔萝卜
民间有“处暑高粱,白露谷,霜降到了拔萝卜”的农谚,是说霜降以后早晚温差大,要及时收获露地萝卜,否则将出现冻皮等情况,影响萝卜品质和收成。
萝卜有“土人参”之称,有增进食欲、帮助消化、止咳化痰、除燥生津、抗病毒、抗癌等诸多功效。民间自古就流传着“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处方”之谚语。而且,白萝卜入肺,肺应秋季,霜降吃萝卜,可以加强肺的“肃降”功能,止咳消食。
5、霜降补鸭子
在闽南有一句谚语,叫做“一年补通通,不如补霜降”。因此,闽南人在霜降时节有进补的习俗。鸭子是他们的最爱,有时还会出现脱销、供不应求的情况。秋季有“贴秋膘”之说,而鸭肉肉质壮嫩肥美,营养丰富,能补充人体必需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此外,鸭肉性寒凉,很适合秋燥上火者食用。
6、霜降吃牛肉
不少地方都有霜降吃牛肉的习俗。例如广西玉林的居民,在霜降这天,早餐要吃牛河炒粉,午餐或晚餐要吃牛肉炒萝卜或牛腩煲之类的,以祈求在冬天里身体暖和强健。
牛肉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且味道鲜美,有“肉中骄子”的美称。霜降时节吃些牛肉,可以补充身体能量、御寒保暖,还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但牛肉的肌肉纤维较粗糙不易消化,有很高的胆固醇和脂肪,故老人、幼儿及消化力弱的人不宜多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