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俞敏洪委员:在北大找50个偏远地区贫困生都难

科普小知识2021-08-16 07:45:32
...

“每年,我们都要从北京大学挑选50名贫困大学生来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在过去的两年里,我发现很难选择候选人。来自偏远农村地区的贫困儿童越来越少。我认为他们的生活水平不会提高得这么快。”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讲述了他在谈到教育公平问题时的遭遇。

部属高校与地方*共建:扩大招生“报恩”

于出生于江苏农村。

1980年,在经历了三次高考之后,他被北京大学西学部录取。

这一经历使他对农村儿童公平获得高等教育资源的问题深有感触。

“一个地区人民的教育水平直接关系到该地区的发展水平。事实上,偏远地区的孩子甚至应该享受国家优质教育资源。只有完成学业后,他们才能更好地为当地发展服务。”

在余看来,教育不仅能改变一个人和一个家庭,而且是一个地区发展的基础。然而,近年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等一流大学的本地入学率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有所提高。

《新京报》的一项调查显示,2012年,清华大学在北京的招生规模扩大了45.3%。同年,复旦大学计划在上海招收810人,占近三分之一。北京学生进入北京大学的可能性是安徽的41倍,进入广东的37.5倍,进入贵州的35.4倍,进入河南的28倍。

"我认为这些学生的智商不会超过偏远地区的。"对于地区高等教育入学比例失衡的问题,于的言辞激烈。

在20世纪末的“985”和“211”工程中,地方财政参与了下属高校的建设,地方*必须为其买单并要求回报。高校的招生也充满了经济账户。这也注定了经济实力较弱的省份无法做到这一点。

对于下属高校对地方*的“感恩”态度,于认为,如果说目前的倾向是不可避免的,那么说这种倾向太过分是不公平的。

非地方高考解决不了教育不平等:需要更高层次的*顶层设计

为了改善大城市过分偏向本地学生的现状,许多地方*都进行了一些改革,如异地高考。然而,在余看来,异地高考并不是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最佳策略。

“这实际上是把人分成369等。一个是当地公民,另一个是准当地公民。他们可以在不同的地方参加高考,但真正为城市建设做出贡献的是那些不符合异地高考要求的孩子的父母。他们的户口不在北京,但他们的家在北京。孩子们已经在北京呆了很多年,由于某些原因,他们不能被包括在内。”俞估计,北京4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应该由非北京人创造,但只有5%可能符合其他地方的高考要求。

在分析形势后,于建议“高考改为全国统考,根据全国统考成绩和考生在当地的比例分配全国最好的高等教育资源”。

“北京的学生仍然可以去复旦大学和浙江大学学习。不会有新的不公平或新的保护主义。”在余看来,没有必要进行彻底的改革,只有不断走向公平,才能使国家资源得到公平的享用。

复旦大学的葛教授认为,仅仅依靠地方*在不同的地方推行高考是不可行的。它不能解决教育不公平的问题,需要更高层次的顶层*设计,因为下属大学直接由教育部管理,地方*无权管理它们。“下属大学需要在国内公开招生,不能有名额限制。无论在*、内蒙古、北京还是上海,他们都有资格参加考试。他们凭自己的能力被录取是个人的事。”葛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每个人在机会上的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