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李秀成没有被凌迟?
说到凌迟处死这样的刑罚想必大家也是非常的清楚的,简直就是可怕到极致,残忍到变态啊,所以能不凌迟处死当然就是不凌迟处死了,但是如果要让你受到这样的处罚,那么你会发现就跑不了啊,但是历史上有一位这样的人叫李秀成,他是太平天国的将领,但是最后还是被曾国藩给打败了,本来他是要被凌迟处死的,但是最后却躲过这一劫,换成了砍头,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啊?下面就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揭秘看看吧!
1864年7月19日,天京陷落。22日,李秀成在方山被俘。6天后,曾国藩自安庆坐小火轮来到天京。当晚7时许,他提审了李秀成。因为事务繁忙,兼之还没有吃晚饭,曾国藩匆匆询问数语,便命人把李秀成押了下去。
这种审问如蜻蜓点水,显而易见是问不出什么的。于是,曾国藩命李秀成写一份详细的自述。对于曾国藩来说,他是把李秀成当作太平天国活体《十万个为什么》了。所以,曾国藩开了一个单子,重点问了一些自己关心的问题。
然而,看罢这份问卷,不知是否有人会感到奇怪?按说,幼天王的下落不是时下最要紧的问题吗?然而,曾国藩首先问的却是一个死去多年的人物,秦日纲。有关秦日纲的问题还十分八卦,曾国藩关心的是秦日纲是否姓孙。秦日纲姓不姓孙能抓住幼天王?接下来,曾国藩又信马由缰问了几个死去的,却在早年与自己打过交道的对手,才终于回到现实,问到了幼天王的下落。
从这份问卷探究曾国藩的心理,不难看出他的老年人心态。只有老人才会沉湎于过往。所以说,外号“剃头”的曾国藩陷入了回忆,内心深处其实是柔软的。这是他没有对李秀成使用凌迟之刑的基础。
然后,我们再来看一看李秀成。
其实,比较一下李秀成和曾国藩如何面对危难,就会发现二人真不啻天渊之别。
众所周知,曾国藩的人生共遭遇过三大危难:一为靖港,二为湖口,三为祁门。因为哪一次都与自杀联系在一起。当然,他哪一次也没死成。
然而,小编仔细盘点了一下,却发现曾国藩的三次危难还真没炒作的那么危急。
一、靖港
靖港战败,曾国藩忙不迭跳水,而此时的湘军主力由塔齐布率领,正与太平军在距离靖港不远的湘潭大战。还不知道鹿死谁手,就搞出这么一出自杀的大乌龙。曾国藩面对危难,心态还真是脆弱。
二、湖口
如果说靖港一跳是曾国藩初出茅庐,心态不平稳有情可原,我们再来看一看湖口一战。
曾国藩带领水陆大军兵进九江湖口,谁知,他的水师先是被分为了内江和外湖两半,后来座船又被太平军夜袭夺走。危急时刻,曾国藩当众嚷嚷着要跳水。从人急忙拦下,把他送入陆军罗泽南营中。在罗泽南面前,曾国藩又喊叫着要借一匹马,骑着马冲向太平军,杀身成仁。
曾国藩真到了非死不可的地步吗?那是远远谈不上。首先,在湖口一战中,太平军只打败了湘军水师,陆军并未受损。其次,太平军的确分割了湘军水师,也挫败了湘军水师,但要说消灭湘军水师,那是远远谈不上。后来,湘军水师就像一条被斩成两段的毒蛇,各自长出了头与尾。内湖水师和外江水师分别分别由彭玉麟和杨岳斌统领,混得风生水起。
作为千军万马的大帅,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军心士气,讲究的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从晚清至今,很多人谈到曾国藩的黑点,都不免批评他有些虚伪。但这样一个虚伪的人,面对失败和挫折大呼小叫闹着自杀,而不是虚伪地故作镇静。那只有一个原因——曾国藩脆弱的内心是真的hold不住了。
行文至此,小编摇头叹息,脆弱啊,脆弱,你的名字就叫做曾文正。
当然,在芸芸众生中,比曾国藩还脆弱的那是多的是,但身为大帅这么脆弱的,也就只此一家,别无分号了。
三、祁门
最后,咱们再来看一看曾国藩的祁门危机。
说到太平天国史上的祁门,很多人都会不由自主联想到李秀成放过祁门不打,从此饶了曾国藩一条小命。尽管如此,曾国藩还是写下了遗书,准备坦然赴死。
其实,曾国藩身在祁门之时,共有刘官芳、李世贤、李秀成、黄文金(排名分先后)四路人马不同程度地逼近过祁门。李秀成可以放过曾国藩,难道其他人不约而同对文正公心存好感,因此放水吗?当然不是,根本原因是曾国藩以祁门为中心,在皖南战场上布下了由左宗棠、鲍超、张运兰等人统帅的两万人马,太平军打不下祁门而已。
小编想说,有这么多人保护,写个p遗书作秀啊?
因此,碰到危机,曾国藩的解决方法无非一种:那就是大不了一死呗。哪怕作秀,也是作摆个好看的pose英勇自尽这种秀。然而,身为主帅碰到事儿就死,谁还继续干革命工作啊?
比较起来,李秀成的心态就强大的多。二破江南大营之前,天京城差点陷落,李秀成奇袭杭州,完成了起死回生的逆转。之后,他攻下苏杭,在中国最富庶之地建立的苏福省,达到了人生的巅峰。不久,李秀成把这一切输了个干干净净。在人生大起大落之后,李秀成回到天京,在马上就要兵败身死的绝境,照样该干嘛干嘛想着如何守城。即使兵败被俘,他也不是考虑怎么好看的去死,而是忙得不亦乐乎。李秀成趁着自己还活着,不顾胳膊上的伤痛,以每天几千字的速度赶写自述,企图劝服曾国藩跟自己一起举兵*。
面对危机,曾国藩想到的是死,李秀成想到的却是如何化解。这种心态,是曾国藩不具备的。正是面对死亡时,李秀成的所作所为,最终赢得了敌人的尊敬。
赵烈文作为曾国藩的秘书,曾经记录下曾国藩对李秀成真实的态度,那就是“甚怜惜之。”不是一般的怜惜,而是“甚”。如果李秀成写自述只是为了求对方饶了自己一条小命,曾国藩会对他如此看待吗?
曾国藩从41岁开始平定太平天国,直至12年后的1864年,他已经是一位53岁的老人。我们知道,他还能再活8年。对于曾国藩来说,攻克天京是他人生事业的最高峰,却也是下降和衰退的开始。
其实,曾国藩到南京的第二天,就在给儿子曾纪泽的信中透露,打算杀掉李秀成的。然而,此时此刻,眼前的李秀成对于曾国藩来说,已经不再单纯是一个人,而是象征着他与之征战了12年的太平天国。
面对对手,曾国藩自然毫不留情,但另一方面,他也希望让自己的对手体面的离开这个尘世。毕竟,尊重对手,也等于尊重自己。
其实,晚清一直都是一个人情社会,人和人之间的交往并未经历后世革命的洗礼,李秀成是砍头还是凌迟并不值得上纲上线。只要曾国藩不*,朝廷即使知道,也不会深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