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试水海外办学 专家:要保持理性态度
近日,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暨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英国校区启动仪式在英国牛津举行。该校区是北京大学的第一个海外校区,也是中国第一所海外高校以独资、自主管理、自主经营的形式开设的海外校区。专家表示,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逐步提高,教育国际化已成为新的发展趋势。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取得了很大进展。出国和海外办学已经进入中国大学的议事日程。
出国吸引注意力
根据计划,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英国校区将主要招收来自英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学生,攻读为期两年的金融、管理、经济和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第一年在英国牛津,第二年在中国深圳。该课程包括学科通识教育、基础理论培训,并将纳入大量中国元素。例如,学生可以在中国实地学习,体验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工商运作,并密切观察中国的改革、发展和实践。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英国校区的设立引起了西方媒体的极大关注,英国广播公司、卫报、泰晤士报、金融时报等当地主流媒体以及纽约时报、法国国际广播电台等媒体都给予了关注和报道。《卫报》称北京大学是中国顶尖大学之一。北京大学的举措表明,中国正在加强和提升世界顶尖大学的地位。《泰晤士报》以“北京大学在牛津建立了一个竞争对手”为标题报道说,同一城市的牛津大学商学院正在欢迎一个竞争对手。
“在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hsbc school of business)设立英国校区,将让西方国家感到中国不再遥远。”北京大学理事会副主任兼汇丰商学院院长文海表示,该校园为西方国家提供了一个机会,让它们更多地了解中国的高等教育以及经济和金融发展。中国高校也可以欢迎更多的学生到西方国家学习,这对加强东西方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和深远的影响。
“120年前,中国人向英、美等国学习,建立了中国近代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北京大学的前身帝国大学堂。在头两个儿子之后,“帝国学院”来到了英国高等教育的发源地,并建立了自己的校园文海说,中国现在在英国办学实际上反映了过去两个世纪世界的发展和变化,显示了中国的崛起和中华民族的崛起。
讲故事的新阶段
根据中国的断代方法,120年是两个甲子,意思是两个“轮回”。站在新“轮回”的起点上,我们不仅要庆祝北京大学历史上的辉煌,还要展望未来的方向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认为,在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开设英国校区具有以下重要意义:首先,这是传播中国精神的有益尝试。第二,这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全新舞台。第三,这是深化中英教育合作的重要机遇。
近年来,一些中国大学以不同形式设立了海外校区。例如,2016年,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迎来了第一批新生。2014年,同济大学在意大利佛罗伦萨设立了一个海外校区,主要包括暑期课程、短期学期和短期培训。2011年,由苏州大学创办和管理的老挝苏州大学成立,旨在举办全日制本科和研究生(硕士和博士)教育。
文海说,近年来,许多外国大学来中国设立分校。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和国际影响力的扩大,中国大学该“走出去”了。与此同时,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一直坚持走国际化教育之路。从师资到课程,都符合国际化。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在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对于对中国发展感兴趣的国际学生来说,在北京大学学习和在许多国家实习是更好的选择。”文海说。
专家表示,中国大学在发达国家建立自己的平台,将对促进中外教育交流与合作发挥重要作用。教育国际化有助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特别是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许多发展问题和学术课题都是全球性的,需要通过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参与和协商来解决,既“请进来”,也“请出去”,以促进交流和共同进步。
理性的“航行”是关键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逐步提高,中国高等教育正逐步成为“走出去”的趋势。高校在“出海”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文海认为海外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主要的挑战来自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校和*。对学校来说,如果照搬现有的教学和管理制度,可能会面临竞争力不足的问题。有助于他们更早开展国际化教学,积累相关办学经验,顺利“走出去”。就*而言,需要研究和解决一系列问题,例如海外学生的身份、签证和学生身份。
第二,有才能。管理团队和教师队伍是中国大学走向“海洋”的关键因素。因此,中国不仅要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还要适应国外的管理*,让世界一流的学生愿意学习,让世界一流的教师愿意工作。只有这样,中国才能更好地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
最后,还有财务方面。在中国设立分校的外国学院和大学,如上海纽约大学、利物浦大学、南京大学等。,都不同程度地享有中国地方*的优惠政策。然而,相比之下,地方*不一定会对中国大学“走出去”给予如此大力的支持,尤其是对西方发达国家而言。因此,如果采用国外独资、自主管理的办学模式,筹资是关键因素之一。
专家指出,中国的高等教育仍应保持理性的“走出去”态度。中国的高校不仅要走出国门,建立海外校园,还要“出海”,才能“出海”。在对海外学校的运行模式和管理机制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学校和学科的实际发展,尽可能提高对国际学生的吸引力,促进*学校的更好运行,促进中外文明的交流和相互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