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北大教授穆光宗:女孩越来越少应该怪谁

科普小知识2022-04-19 07:52:50
...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出生性别比持续上升,2004年达到创纪录的121.18,随后几年在120左右波动。中国也是世界上出生人口性别结构严重失衡、持续时间长、影响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2014年,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仍高达115.88,处于高风险状态。出生性别比的长期、广泛和严重失衡导致了严重的人口生态失衡危机,后果广泛而深远。

出生性别比的不平衡意味着许多女性胎儿仅仅因为性别而被剥夺了出生的权利。几年后,它将成为适婚人口的性别失衡,甚至成为一个性压抑和性冲动交织在一起的“狼族”。这些人会有一种不公正和仇恨的感觉,这反过来会导致诸如男性单身危机、贩卖妇女、性犯罪、失踪女孩和相关帮派犯罪以及孤独和死亡等问题相继爆发,严重威胁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出生性别比的异常上升可视为人口发展的“生态失衡”,因为性别比是人口发展的生物学基础,人口的健康发展应以性别发展的平衡为基本前提,这也是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应有之义。人口性别失衡是一个根深蒂固的人口危机,是新世纪的一个重大社会发展问题。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长期以来,我国忽视了出生性别比失衡可能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没有及时加以解决。2003年,国家相关部委启动了一项控制出生性别比失衡的特别措施,即"关爱女孩行动"。但是,由于试点覆盖面有限,地方*在一票否决计划生育的压力下,着力于严格控制计划外生育,更为复杂的性别比失衡问题得不到很好的处理,缺乏积极性,导致出生性别比长期失衡问题处于人口问题管理的边缘。性别偏好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治理的表现并不乐观。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当前的治理模式只治标不治本,效果非常有限。

主流观点认为,中国出生性别比偏高的根本原因是经济、社会和文化因素导致的男孩性别偏好。直接原因是非医学的胎儿*和人工终止妊娠的性别选择。事实上,一个重要的因素被忽视了,那就是计划生育政策的挤压效应。

1995年,作者在研究中发现,出生性别比失衡和偏高实际上是对男孩的强烈偏好和生育选择空间狭窄之间相互挤压的结果。这一解释回应了这样一个事实,即尽管*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人强烈偏好男孩生育,但这并没有导致出生性别比失衡。原因是对“生育选择的空间”(可以实现生育愿望的权力空间)没有限制。当然,当时没有像采血或b超*这样的技术手段。山西翼城、甘肃酒泉、湖北恩施、河北承德等“二胎加生育间隔”试点地区的实践表明,由于生育政策的放松,出生性别比基本正常。这个灵感是巨大的。

就出生性别比失衡而言,现行生育政策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因为它限制了生育选择,破坏了人口的生态平衡。长期以来,1.5胎政策违反了男女平等的原则。目前的生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性别偏好,尽管这不是政策制定者的初衷。中国的生育政策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制定的,可以概括为1.5胎政策。该政策的基本框架是:如果农村居民生的第一个孩子是男孩,在正常情况下不允许再生;相反,如果农村居民生的第一个孩子是女孩,那么在一些省(自治区)间隔几年后可以生第二个孩子。

生育政策应与国家男女平等政策相适应,以社会性别平等为核心追求和终极关怀,尽快赋予各类家庭独立、公平的生育权。现行生育政策需要反思的是:一方面,如果一个孩子被认为足够,那么一碗水应该是平衡的,每个人应该只有一个孩子;如果你认为一个孩子太少,你可以生两个。显然,实际的实践并不关注同等数量的孩子,也不关心一个孩子是更好还是两个孩子更好。另一方面,目前的生育政策采取了城乡分割和男女有别的政策。城乡分割的前提是城市居民享有相对普遍的社会保障,而农村居民从政策开始到现在基本上依靠传统的家庭保障。男女之间的区别在于,目前的生育政策默认了农村家庭中男孩和女孩之间的价值差异。换言之,默认情况下,女孩的价值不如男孩,特别是在养老方面,这符合农村地区养育儿童和防止老年化的制度化传统。首先。

第二,我们需要区分歧视性和非歧视性的性别偏好,它们在性质、强度和功能上是不同的。重男轻女的性别偏好(本质上是性别歧视)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出生性别比失衡的症结所在。性别歧视根植于传统的男尊女卑的性别文化、传统的子女拥有一切的生育文化、以男性为依托的小农生产方式和以儿孙为依托的传统养老方式,确实有着非常深刻的现实基础和历史原因。我们必须消除性别歧视,实现社会性别平等,包括出生、生存和发展的权利。

第三,b超是一个条件变量,控制它是一种姑息疗法。包括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和*部在内的14个部门联合发布了一份通知,提出了一系列措施来打击和防止通过采血鉴定的胎儿的性行为,建立奖励报告制度和调查非法中介。在这方面,更重要的是预防性控制。如果所做的事情在事后得到惩罚,将无助于遏制出生性别比的失衡。

(作者是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