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隆重呈现
2016年7月28日14: 00“看中国?“外国青年形象计划”(以下简称“中国观察”)放映仪式在北京师范大学史静学院史静厅举行。印度、阿根廷、葡萄牙、加拿大、以色列等国驻华使节、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文化影视领域的专家学者、中国13所合作大学的代表、“守望中国”指导委员会和组委会成员、媒体嘉宾以及今年101名外国青年的21名代表出席了展览。
“看中国”是由北京师范大学会林文化基金会和中国国际文化交流研究所共同发起的一个国际性的中国文化体验项目。到目前为止已经举行了第六次了。它吸引了来自35个国家的302名年轻人,包括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格鲁吉亚、印度、新加坡、韩国、以色列、澳大利亚、巴西和阿根廷。它已经完成了301部短片,赢得了40多个国际奖项。其中,2016年的“看中国”汇集了来自25个国家和36所大学的101名外国青年,放映了101部以“高雅民族文化”为主题的短片。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中国东北满族文化剪纸、朝鲜族歌舞、西南苗族银器、侗族大歌、藏族锅庄、酥油茶、石碧、羌族碉楼、西北保安族腰刀、哈萨克族歌咏团、*木卡姆、裕固族婚礼、马头琴与华北蒙古族传统服饰、浙东畲族山寨, 东南沿海的惠安女、妈祖文化、南少林的禅宗武术和独特的海上垂钓,再加上汉族的皮影戏、线木偶和灯笼,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中国画卷。 它以多民族的视角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了中国多民族文化的风采,说明了中国民族文化的传统价值与现代意义在当今社会的融合。
在展览仪式上展出了六幅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随后阿根廷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胡安·曼努埃尔·科特莱蒂、北京师范大学社会管理学院人类学与民俗学系主任、国际亚洲民俗学会副会长肖芳教授进行了现场评论。
从2014年开始,“看中国”活动设立了“金眼奖”,意思是“一种古老的预见工具”。由学术和行业专家组成的评审团将评选出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以及“最佳文化发现奖”、“最佳艺术表现奖”和“最佳中外合作奖”三个单项奖。旨在鼓励创新方向,扩大“看中国”的影响力,提高“看中国”的专业水平。这101部短片将于今年11月参加2016年“金眼奖”。据报道,届时将举行颁奖仪式。
展览仪式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所常务所长高峰教授主持。
“看中国”架起中外文化交流的“彩虹桥”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光菊出席了展览并代表主办方发表讲话,祝贺“放眼中国”项目圆满完成。他说,“看中国”已经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一座美丽的“彩虹桥”。在项目实践中,中外青年在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阐述了“高雅民族文化”的主题意义。文化和文明是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不同的思想文化特征。他们应该被认可和尊重,不管他们的优势或劣势,大小或大小。“看中国”项目表达了对文明多样性的尊重,也是促进青年人之间对话、和平共处与和谐共处的重要实践。此外,陈光举副校长强调,北京师范大学已有114年的历史,正在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一流的学科。他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人来到北京师范大学,为北京师范大学带来了多元文化的交流。
北京师范大学高级教授、中国文化传播研究院院长、“看中国”创始人黄会林先生表示,此次活动旨在搭建一个通过形象体验中国文化、实现文化交流与交流的平台,让参与“看中国”的外国青年有机会来到中国,深入中国各个城市,进行文化探索和发现,从自己的角度观察中国社会。 了解真正的中国文化,发现中国的新场景,并最终以纪录片的形式呈现出来,带他们回到自己的国家,进行更深入的文化交流。
从4月6日的启动仪式到7月28日的放映仪式,2016年的“看中国”拍摄阶段持续了115天。来自美国、英国、法国、韩国、新加坡、以色列、捷克、荷兰、意大利、南非、阿根廷、巴西、澳大利亚等25个国家的101名外国青年来到海南、广西、云南、浙江、*、甘肃、福建、四川、贵州、吉林、陕西、内蒙古和北京,体验中国民族文化。每人放映一部10分钟的纪录片短片,主题是“高雅的民族文化”。在13名中国志愿者的协助下,101名外国青年成功完成了拍摄,放映了101部从外国青年角度观察到的优秀中国文化短片。在拍摄过程中,外国青年说,远离城市,走进山区、村庄和民族地区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体验。这是他们从未见过也想知道的最美丽的中国。
101名外国青年解读中国的24件国宝
今年的“看中国”射击队用了115天的接力射击,一个接一个,一个接一个。包括海南、广西、云南、浙江、*、甘肃、福建、四川、贵州、吉林、陕西、内蒙古和北京在内的中国13个省、市、自治区的高校和部门,在34个地区、50个县和29个乡镇进行了采访,拍摄了中国家庭56个民族中的24个,包括汉族、满族、蒙古族、藏族、回族和*。柯尔克孜族、哈萨克族、锡伯族、俄罗斯、朝鲜、裕固族、保安族、东乡族、黎族、苗族、白族、羌族、侗族、瑶族、壮族、畲族、仫佬族、纳西族等独特的民族,以及托格族、回族等独特的民族,真正向世界展示了*多民族和谐共处的文化景观。
展览展示了六幅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李进的《锦绣海南》,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由荷兰青年弗里克·让桑在海南旅游时拍摄。《有一个只有我们知道的地方》由来自*的年轻巴西人佩德罗·锡山制作,讲述了锡伯女孩和她周围的人的故事。《牧马人的起源》讲述了乌审旗草原上三位牧民传承马文化的故事,是一位在内蒙古旅行的年轻以色列人迪米特里·里科诺·别洛夫的作品。加拿大青年埃文·拉什科夫在吉林快速现代化的背景下探索满族文化,创作了《寻回遗失物之梦》;柯兰·弗雷,一位年轻的美国人,通过他的作品《源头》聚焦于中国福建沿海的渔民和他们的儿子,他们正忙于与家人团聚。英国青年乔治·里斯·琼斯在《黄生郑玄巷》中向观众展示了苗族村寨芦笙传承过程中的几个代表性人物。
阿根廷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胡安·曼努埃尔·科特蒂、北京师范大学社会管理学院/社会研究学院人类学与民俗学系主任、国际亚洲民俗学协会副会长肖芳教授现场评论。外籍教师分享了他们在这次“看中国”之旅中的经历和感受。
今年“放眼中国”项目的所有成果将通过互联网和海外展览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将通过参与国际竞赛、国际展览、评选“金眼奖”等后续活动得到扩大。
结论:
“看中国”是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所所长黄会林先生提出的“世界文化屋顶”理论的实践。“世界文化屋顶”理论认为,中国文化、美国文化和欧洲文化分别代表了当今多元化世界文化中的一个“极”。通过文化交流与合作,三极文化共同引领世界文化发展,实现了“美中有美,美中有美,美中有共,和谐世界”的美好图景。通过参加“看中国”活动,外国青年最终通过视频将他们感受到的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为国际青年搭建桥梁,实现文化交流和沟通。(崔学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