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荆轲刺秦的过程中,燕太子丹是一个怎样的角色?
关于荆轲刺秦的事情,很多人都了解,只不过人们的重点可能就放在了荆轲和秦始皇身上,对于其他人的关注度就稍微低了一些。但是,这件事情毕竟不是荆轲一个人完成的,我们还要注意到一个主要任务,也是这次刺杀事件的策划者,燕国太子丹。燕丹与嬴政小时候都曾经在赵国做质子,也许会有同病相怜的境遇,但是最终却闹出了这样一件刺杀事件,那么在这件事情中,燕丹又做了些什么呢?
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嬴政。临行前,燕太子丹等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好友高渐离击筑,荆轲和着拍节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荆轲来到秦国后,秦王在咸阳宫召见了他。荆轲在献燕督亢地图时,图穷匕见,但最终行刺失败,被秦王侍卫所杀。
在这场刺杀中,我们熟知荆轲,秦王嬴政就不用讲了,历史课本和读物中对他有非常多的介绍,但是对于太子丹的关注就少了很多。太子丹少年时曾经在赵国当人质,而我们所知,秦王嬴政也曾在赵国做人质,或许是对于命运相同的感慨,两人惺惺相惜,成为了好基友,具体好到什么程度,史书没有记载,从后面太子丹的表现来看,两人的关系绝对比一般的好朋友还要好。
两人各自归国以后,嬴政成为了秦王,而太子丹还是太子,如果各自在各自的国家待着,可能相安无事,造化弄人,太子丹又被燕王喜派到秦国当人质,而秦王嬴政遇到太子丹以后,对太子丹很冷淡,或者说言语行动中侮辱了太子丹,这让太子丹因爱生恨,归国以后发誓要报仇。对于此段经历《史记·刺客列传第二十六》中有记载:燕太子丹者,故尝质於赵,而秦王政生於赵,其少时与丹驩。及政立为秦王,而丹质於秦。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归而求为报秦王者,国小,力不能。
这里说明太子丹并不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只对于小事而斤斤计较,他念念不忘的只是曾经的发小嬴政对他的“不善”,这不是一个政治家的表现,在政治环境中,小时候的好基友长大之后成为敌对*是非常正常的,太子丹更应该想的是如何让国家强大,而不是个人的恩怨。对于策划刺秦王,很难说太子丹只是为了阻止秦国攻燕,某种角度上说有要向秦王报复的心理在作祟,在史书中可以看出,太子丹为报复秦王做了很多努力。
太子丹想保留名声,对于荆轲的建议要樊於期的人头换取秦王的信任的做法表达了否定,这是在侧面的表达,我去跟樊於期说不合适,你去吧,不管荆轲有没有领会,荆轲私下去做了樊於期的工作,于是樊於期自刎,荆轲得到了人头,在这里多说一句,荆轲和樊於期都是太子丹的宾客,太子丹对他们非常的礼遇,而樊於期秦国逃过来的将军。
而对于樊於期的死,太子丹的表现是: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但是木已成舟,太子丹还是同意了荆轲刺秦的建议。可见太子丹内心是同意这样的做法的,只是身为太子,不方便做此事。如果说对于太子丹是心机婊的判断以上都是猜测,那么太子丹送别荆轲时表现则是个完美的诠释。
据《史记·刺客列传第二十六》记载: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治行。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改悔,乃复请曰:“日已尽矣,荆卿岂有意哉?丹请得先遣秦舞阳。”
荆轲只是觉得此去凶多吉少,要等待一个朋友,所以没有出发,太子丹就担心荆轲不去了,于是用激将法,说如果荆轲你不想去,我就先派秦武阳前往,这下激怒了荆轲,这番话对于刺客来说绝对是个侮辱。于是荆轲没有等到朋友就出发了。一句太子迟之,就将太子内心的想法诠释的相当充分,太子丹对于此次刺杀绝对是极力支持和推动,只是因为自己是太子,要爱惜名声,才做个样子。
最后荆轲刺秦失败,秦王怒而攻燕,灭了燕国,为了能够平息秦王的怒火,燕王喜杀了太子丹,将人头送给太子丹,太子丹就这样结束了其一生。
从太子丹的一生的表现来看,可以断定太子丹:心胸狭窄,毫无政治智慧,因为小事就对秦王记恨一生。做事偏激,刺秦这样的大事都没有跟燕王商量。识人不明,派了一个猪一样的队友秦武阳给荆轲。是个心机婊,极尽心思要保持自己的形象。这样的人即使成为燕王,燕国也不会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