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品牌

印度休夫第一人是谁

科普小知识2022-03-09 04:40:06
...

在印度,根据法律的条例,只要丈夫说出三声“Talaq”(阿拉伯语,意为离婚),夫妻关系就可以不复存在,妻子会立刻被扫地出门。多年来,这项规定一直被讨论是否合理,但到今天仍然在执行。

根据英国《卫报》报道,近日,一个印度女性第一次对她的丈夫使用了这条法律。

印度休夫第一人是谁

1摄影/ Amrit Dhillon

据这个叫做贝古姆的印度妇女说,她的丈夫在一天傍晚把她和她的两个孩子塞进他的自动三轮车,然后把他们遗弃在密拉特郊区的田地旁,这是个距离印度首都新德里70公里的城市。

“他甚至都没有多走两公里把我们送回我父母家”,贝古姆说。

她知道她丈夫最终会打电话或者发短信说出那三个词——talaq,talaq, talaq(离婚,离婚,离婚),这只是时间问题,男人只需要这么说就能立刻单方面解除婚约。

与其等待着自己的生活被裁决,这个25岁的女性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上周,在控告她丈夫家暴的罪行后,她站在北方邦的密特拉警察局门口大声地吼出了那三个词语,还带上他丈夫的名字。

据《卫报》称,贝古姆是有史以来第一个对丈夫使用连说“Talaq”以主动离婚的女人,在印度长久以来和这项法令抗争的运动中,她无疑打开了一个新的方向。

贝古姆说,“我已经跟他离婚了。如果一个男人可以以这种方式和他的妻子离婚,为什么女人不可以呢?为什么我不能有同样的权利?难道和他相比我就不算是人吗?”

在过去的许多年里,印度女人一直在反抗这项规定,这种允许男人以口头方式潦草结束婚姻的规定,长期让印度的女人被抛弃而陷入贫病交加中。

通常情况下,当男方说出这个词语的时候,女方甚至不用出现在场,印度的男人越来越喜欢通过邮件、短信和脸书为媒介传达。在一些国家,这条法律被禁止了,但在拥有世界第二大*人口的印度,这项规定仍然具有效应。

目前,还没有官方的数据显示有多少妇女因为这项规定而被离婚,但根据印度的一个妇女权益组织在2015年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四分之三的受访者是以这种方式离婚,并且,很多妇女在离婚后都没有收到丈夫的赡养费。

一些积极分子谴责这项规定是不人道的,要求将其废除。5月11日,印度最高法院举行了一场辩论,讨论这条规定的合理性。从受害妇女、保守派和*派等不同的代表那里,最高法院收到了许多说辞。

印度休夫第一人是谁

1贝古姆现在带着孩子住在她父母家里,这个叫那哈达的村子,位于密拉特的郊区。在这场婚礼里忍受了五年后,她终于勇敢地站了出来。在向警察局提出离婚的同时,她还指控她的丈夫因为索要不到更多的嫁妆而殴打她。贝古姆提出,她会竭力为她们母子争取抚养费。

同时,报道称,贝古姆的姐姐法希恩也和她遭遇了同样的事情,因此,她们年迈的父母要和这两个女儿以及外孙生活在一起,本来贫困的生活在眼下更加艰难。

“我们不能再继续忍耐了”,贝古姆说,“这一切必须停止,我现在一无所有,我的父亲在村子里开了一家小店,他必须养活我们这一大家子人。法律怎么能容许这样的事情?”

印度许多深受其害的妇女发起了抗争运动。努尔·加汗是这个组织的联合发起人之一,她全力支持这个行动,她认为这表达了印度妇女对这项规定的蔑视和愤怒。“这一切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女人还能忍耐多少这样的事情?所有的印度妇女都正在站出来讲述她们的故事,她们已经受够了。”

如今,这项规定已经成为一个高度政治化的问题。印度执政党“印度人民党”表示支持禁止该项规定,但是这遭到了一些批评者的谴责,认为这激起了社会上对那些肆意抹黑的妇女的同情。

自从贝古姆主动离婚并控告丈夫后,她得到了当地人的支持。“我的邻居说我做了一件正确的事,一个女人不能就这样在一瞬间就被抛弃。到目前为止,他们都站在我身后。”

“我不管男人们会怎么说我,我只想最高法院能够把妇女们从对三声‘Talaq’的恐惧中拯救出来。”

汉代的朱买臣休妻,实质上就是一件“休夫”的离婚事件。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郦波为读者讲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老婆休掉的丈夫朱买臣的故事。

编者按:古代有因女子犯了“七出”之条而被丈夫休掉的说法,但你别以为古代就完全没有“休夫”的事儿。汉代的朱买臣休妻,实质上就是一件“休夫”的离婚事件。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郦波为读者讲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老婆休掉的丈夫朱买臣的故事。

关于朱买臣休妻的故事,绝大多数人是从戏曲里知道的。

在戏曲里,这个故事大体是这样的:

说苍翠茂盛的烂柯山下,住着一位读书人朱买臣和他的妻子崔氏。朱买臣为人老实厚道,每日苦读诗书,但运气不好,科举考试屡屡受挫。

而他家境贫寒,无以为生,只得到烂柯山上砍柴度日。多年以来,崔氏跟着丈夫过着清苦的生活,渐渐地她有些不耐烦了,脾气越来越坏,她从心里看不起丈夫那副穷酸的样子,说话就越来越尖酸刻薄。朱买臣有口难言,只得默默忍耐。

有一天,天寒地冻,大雪纷飞,朱买臣饥肠辘辘,被崔氏逼到山上砍柴。他以为多砍些柴草卖掉,买回米面,妻子就会高兴起来。

谁知崔氏另有打算:她让媒婆为自己物色了新的丈夫——家里还算富裕的张木匠。朱买臣一进家门,崔氏就提出要他写下休书。朱买臣痛苦地请求妻子再忍耐一时,等他考中得官,日子就会好起来。

崔氏却坚定地表示,即使朱买臣将来做了高官,自己沦为乞丐,也不会去求他。朱买臣见她全然不顾多年的夫妻之情,只好写下了休书。

不久,朱买臣考中进士,做了太守。崔氏得知后心慌意乱,她想木匠怎能跟太守相比?太守夫人享的是荣华富贵呀!她决定去找朱买臣,不要现任的丈夫了。崔氏蓬头垢面,赤着双脚,跑到朱买臣面前,苦苦哀求他允许自己回到朱家。

骑在高头大马上的朱买臣若有所思,让人端来一盆清水泼在马前,告诉崔氏,若能将泼在地上的水收回盆中,他就答应她回来。中国人有句成语叫“覆水难收”,就是从这儿来的。

崔氏听了这话,知道缘份已尽。她羞愧难当,最后就精神失常了。也有说她最后羞愧得自杀的,不过这好像多少有点有损朱买臣的宽厚形象,所以戏曲里大多不说崔氏最后是一种死亡的结局。

崔氏到底最后是自杀了?还是没自杀?是疯掉了?还是死掉了?不要小看这个结局,我认为要是为了衬托朱买臣奋斗历程的话,崔氏是羞愧得疯了还是羞愧得死了差别都不太大。

但要这出戏的真正的主角不是朱买臣而是崔氏,那她是疯了还是死了的结局就非常之关键了,这不仅牵扯到这个女人的一生形象,还牵扯到朱买臣那个男人的本来面目,“人生自古谁无死”?但要死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今天解读这个故事,就是为了不让朱买臣老婆的死,以及她死之前的光辉形象,被一种精神失常的假象给糊里糊涂地糊弄过去。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个故事里有几个重要的疑点:

第一,朱买臣是汉代人,考得哪门子进士?《汉书》里有《朱买臣传》,明确写道朱买臣是汉武帝时期的人。

考进士那是科举考试,而科举考试可是到隋文帝开皇二年才有的,那还差着六七百年呢?朱买臣想考到哪考去呀?不过话说回来,这在戏曲里也正常,京剧里连战国时候的苏秦都去考过状元。问题是这里为什么要把朱买臣的进取设置成科举考试呢?

原来汉朝时期的人才选拔制度叫察举制,也就是说你有德有才,有了一定的社会声望,才会被地方基层*层层推荐上去。在这种制度下要想脱颖而出,那要有好的名声,和不断地人生积累,不是一个阶段的奋发图强就可以一蹴而就的。

问题是要是这样的话,朱买臣在受到被老婆休掉的羞辱后,即使痛定思痛,也未必就能咸鱼翻身。而改成科举考试,这个故事就可以变成一个成功的励志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