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锦麟
杨锦麟,时事评论员,著名专栏作家。出生于福建厦门,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系。2002年10月加盟凤凰卫视,主持《有报天天读》和《周刊点点评》,广受欢迎。2011年6月1日,离开凤凰卫视,出任香港卫视副总裁兼执行台长。
中文名:杨锦麟
国籍:中国
出生地:福建厦门
职业:作家,时事评论员
毕业院校:厦门大学
其他成就:2003年最佳电视节目创意奖
1、人物简介
杨锦麟
由他主持的《有报天天读》,观众反应热烈,成为凤凰2003年最受观众喜爱的节目之一,收视率急升,亦让他在电视圈以“操着一口变音国语嬉笑怒骂”的“糟老头”形象闻名。
三次转身
第一次转身(从香港报界一支健笔到电视节目主持人):2002年10月加盟凤凰卫视,2003年初任凤凰卫视《有报天天读》、《周刊点点评》等节目主持人;
2006年,担纲《世界论中国》节目主持人,是华人世界中著名的时事评论员;
2009年主持新节目《走读大中华》,也常年以“陈子帛”之笔名在香港《信报》、新加坡《联合早报》等媒体开设专栏,发表政论。
第二次转身(从著名电视主持人到电视台管理者运营者):2011年6月1日,离职凤凰卫视,出任香港卫视副总裁兼执行台长。
第三次转身(从传统电视掌门人到新媒体视频节目的探索者和开拓者):2013年2月16日,杨锦麟团队对外宣布,正式成立锦绣麒麟传媒(国际)有限公司,并与中国互联网巨擘腾讯公司进行全平台战略合作。
腾讯视频将为锦绣麒麟传媒独家开设专属频道“锦麟频道”,3月1日开始,锦绣麒麟传媒将在该频道推出杨锦麟节目群。杨锦麟将亲自主持首批主打节目《天天评》与《夜夜谈》。
2、人物履历
杨锦麟
擅长两岸三地时政评论,所著文字已达数百万字,是香港知名的两岸关系问题专家。杨锦麟主持的《有报天天读》,观众反应热烈,成为凤凰2003年最受观众喜爱的节目之一,收视率急升,该节目是大陆观众午饭后热烈期待的“饭后点心”,亦是全球华人沟通的重要纽带。
《有报天天读》好评如潮,杨锦麟却拿一位朋友的打油诗开涮自己:“老杨读报,吓人一跳,国语不准,英文走调,体形太胖,样子太老。”
杨锦麟赴港谋生多年,忙于生计,甚少机会返回家乡探亲访友。杨锦麟所敬重的大哥庄振典兄,遍寻杨锦麟的下落多年,去年潘世墨学长路过香港,承蒙陈成秀学长、王少华学姐作东,使得多年来未曾相遇的双十校友,终有再续前缘的际遇。杨锦麟应邀回厦大母校,在南强学术讲座上为厦大的学弟学妹们做了一次涉及香港问题的学术讲座,厦大母校将杨锦麟视为厦大人的骄傲,这种称誉让杨锦麟至今仍如坐针毡,坐立不安。
世墨兄热心联系之下,也有机会和振典兄再度相遇,当晚,在同属于初一年段的陈少华同学家中,和李永裕校长、彭一万老师以及郑启伍、吴德丰等校友聚会,是夜大醉方归。年过半百的杨锦麟,难于抑制因回想起八年下乡武平艰苦岁月诸多往事的伤感,借着酒意,竟不顾礼仪,大放悲声,所有在座的师长和校友亦陪我神伤黯然。
这种失态,是深藏于潜意识的历史记忆的苏醒,也是对岁月坎坷蓦然回首的伤痛。事后,庄振典大哥和郑启伍兄亦嘱我务必为双十校友总会即将出版的《感悟双十》一书撰写一篇文章,以抒发胸中块垒以及长年潜藏在心的喜怒哀乐,或许也可以试作为精神的疗伤止痛和情绪抚慰。
杨锦麟
《有报天天读》是凤凰卫视的王牌节目之一,杨锦麟大乐拿观众来信中的几句话说事:“我除了喜欢《有报天天读》带来的资讯,更喜欢杨先生的‘变音国语’,喜欢杨先生嬉笑怒骂,即便是摇一摇扇,呷一呷茶,都是风度翩翩。一点没有夸张和恭维,真的,你是我见过的最性感的糟老头子。哈哈,点题一个字:糟!”到《有报天天读》选为“2003中国年度新锐榜年度电视节目”时,我打电话向他道贺,电话那头先是招牌的哈哈大笑,再用无厘头语气说:“得这个奖很意外,但是我毫不掩饰自己的喜悦,点题一个大,四个叉:爽!”从报界到电视台,杨锦麟的生物钟几乎颠倒,主持《有报天天读》以后,晚上10点钟就要睡觉,第二天5点钟要起床。而他原来做报纸时,最精神抖擞的状态是在晚上10点以后,写完社论,看完大样,三五知己都是不同报馆的朋友,相约到一个地方吃宵夜,交换信息,发发牢骚,然后醺醺然摇晃着回家。现在这份工,使他失去很多“酒肉朋友”。
《有报天天读》如今大受欢迎,杨锦麟觉得,观众喜欢的一个原因是“真”。不掩饰,不造作,不矫情,有时候不免会说错话,读错字,或者读音不够字正腔圆。“真”之外,还有一个“朴”。不虚伪,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在电视上表现真性情。读报之外,杨锦麟的文名也不小,最出名的是在《信报》写了十几年的专栏。他说,写到这个时候就不是完全为了稿费,而是为了一种爬格子的乐趣和一种书生言责信念的履行。在他眼里,论政是“拔火罐”,“拔火罐”是不能根治疾病的,但至少可以缓解病痛。有一次酒后,他说:“中国的知识分子图什么呢?还不是为了国家好,民族好,在香港的日子过得辛苦紧张,但能够看到很多的东西,可以写一点东西,尽一点言责,感觉幸福极了。”
从台前到幕后
“作为一个主持人还不够”,2011年夏天,名嘴杨锦麟加入香港卫视,担任副总裁兼执行台长。
他这样解释自己的选择:“我很感谢凤凰卫视给我机会,我曾答应给凤凰打十年工,现在也做到了。我用燃烧生命的热情来履行一个从业人员的承诺。但如果继续在凤凰待下去,有些没劲,我已经能一眼看到60岁、65岁时候的我,没啥挑战性。”
虽然杨锦麟在屏幕中的曝光率大减,但他的加盟,让此前名不见经传的香港卫视渐渐有了知名度。2012年全国“两会”期间,尽管在内地没有固定的播出平台,香港卫视依然通过微博、视频网站和“杨锦麟”这块活招牌,赢得了不少业界关注,《锦麟看两会》节目每晚的点击率在一千万以上。
而“两会”新闻发布会现场,记者秦枫一把抓过她的姑父李肇星衣领要求提问的照片,也让香港卫视一时名动天下。有媒体同行质疑,此举是香港卫视心态的浓缩,就是渴望被大家知道。
“任何一个新闻传媒都应有这样的渴望,不只是香港卫视”,杨锦麟对此表示,作为一名新闻从业人员,不能放过任何一个提问的机会,对于记者的表现,他认为很敬业,“超乎我的想象”。
同时他也坦承,“影响力确实是香港卫视目前最大的软肋,但不是致命的。香港卫视的影响力必须一步一步地走”。他以凤凰卫视的发展举例:16年前,通过《飞越黄河》,凤凰卫视让人们知道它是什么,随后借助重大新闻事件来表现态度和立场。
“香港卫视也会经行这样一个过程。”他说。效仿凤凰卫视的做法,2011年,他带着摄制队进入*,拍摄大型纪录片《强疆梦》。
“每天都过得很艰辛,我们在不到20天就组织了20万字的剧本提纲,不到半个月组织了60-70个摄制组,不到4天就把所有的摄像设备运到了乌鲁木齐,在4个月的时间走完6万公里,拍了900多个小时的素材,连专业人士都为之叹服,认为这是一支专业的队伍、有朝气的队伍、能战斗的队伍。”
然而,这部《强疆梦》未能在杨锦麟离任前与观众见面。这几天,不断有网友发问,《强疆梦》什么时候能上街?
但随着合作的结束,对于杨锦麟来说,他在香港卫视的使命已经结束。回顾从台前走到幕后的这一年半,他感慨,最大的困难是两种企业文化之间的适应。
“不同的企业文化有不同的特色,比如香港的企业文化和内地的企业文化,都有各自的模式和特点。”但作为一名管理者,他认为自己的转型是“成功”的。“我从一名电视节目主持人到一家电视台的执行台长,谢谢团队的配合和支持,在董事会的力挺和帮助下,我给自己的分数是70分。”
3、锦麟频道
2013年2月16日,杨锦麟团队对外宣布,腾讯视频将独家开设“锦麟频道”,并于3月1日起推出四档均由杨锦麟担纲的节目。昨日,香港卫视公关部也发表共同声明称,杨锦麟因个人生涯规划及事业发展需要,主动辞去在香港卫视所任职务,香港卫视董事局主席、行政总裁高洪星对此感到遗憾但表示理解和祝福。
杨锦麟介绍,团队里有内地香港*相当优秀的传媒行业的人才骨干,加上新媒体这个崭新而广阔的平台,还会争取香港卫视的配合。“虽然算不上善始善终,但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合作模式的开始,我想也是一个很有趣的尝试。”先头部队前两天已经出发,他也会在这周动身,为即将到来的两会做准备,做一期特别的节目。频道的第一阶段将会推出两档日播节目和两档周播节目。两档日播节目分别为《天天评》和《夜夜谈》。
《天天评》是杨锦麟的“老本行”,他表示,每个主持人都有自己的风格,不会因为节目的改变而有太大的变化,“虽然没有正襟危坐地面对镜头一年多,但这是我的命,也是我谋生的工具,大家放心!”
时隔一年多重新面对镜头,这名当年的“糟老头子”很有信心:“这是我的命,也是我谋生的工具,大家放心。”他表示,每个主持人都有自己的风格,不会因为节目的改变而有太大的变化。
不过,对于自己的身份,他已经有了新的定位:抛开以前的主持人和台长,“我想我是校长兼校工的角色,提供一个孵化创意的平台,一个展现我们人生价值的平台,一个可以见证中国未来历史发展的舞台,我相信自己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然而,毕竟是60岁的“再就业”,杨锦麟感到压力重重。这种网站视频的形式是否能被观众所接纳,整个团队能否有效转型,遇到的问题能否及时解决,都让他担忧。不过,他同时表示,这些是机会,他愿意为之尝试,“切切实实再干十年,十年以内就把这个平台做起来!”
而对于时间的焦虑感,他反倒没有太多,“人生才真正开始,太多失去的青春需要去弥补。”
4、人物观点
“对于中国的软实力传播来说,章子怡和孔子同等重要。
”凤凰卫视“有报天天读”栏目主持人杨锦麟昨日在暨南大学就《中国软实力的内涵和外延》开讲,同时还被聘为该校的客座教授。
杨锦麟把“软实力”定义为:涉及到一个国家在国外人眼中的印象,涵盖文化、经济等方面。他认为,中国的文化发展用一日千里概括也不为过,但总体还比较欠缺。“我们有很好吃的兰州拉面,但永远只是加一点菜和肉,一拿到日本就被人家翻新花样传遍全球;葱油饼也不错,但只有国人知道,就不如麦当劳吃香;
《水浒》、《三国演义》、金庸的小说变成动漫只有日本版的,中国人的东西都只给其他国家赚钱。不知道翻新、变花样,这也是文化的一种遗憾。”杨锦麟还说到中国很好的电视剧、电影只能激励内部,却没法让外国人很自然地接受,也是我们软实力的不够。他还提到承载软实力的载体平台比如国内媒体、卫星电视还做得不够。
杨锦麟说,传播软实力的途径很多,只要能够把中国的文化和观念等传到国外就行。如章子怡在国际演艺界的发展就改变了外国人眼里中国人的形象——拖着长长的辫子,长一张大饼脸。在这一点上,章子怡的作用不比孔子差。
接受提问时,杨锦麟说自己不算知识分子。“我现在还是一个打工的,跟老板签了约,老板要我干什么就干什么,没有自己的*,没有独立思考的机会。”说完他嘿嘿一笑,讲李敖的一段趣事:“李敖说他最大的享受是:在摆满2万册书的房间,一个人在柔软的灯光下听数新钞票的声音。有某种人身依附的人是不能算作知识分子的。”
5、出版作品
《杨言》
新星出版社2015年4月是杨锦麟先生为《南方人物周刊》所写“来信”专栏的精选集。每期三百字的来信,精彩点评上期杂志封面文章,言短意长,举重若轻。这些文字,思想透彻不偏激,语言温洽不尖刻,在在勾勒出标志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人物与事件、节点与坐标,为鲜活的中国面孔写下精准的时代判词。十年间,许多人的生命被作者温情而理性地重新打量,并将继续这样打量下去。
《夜夜谈-杨锦麟主讲》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5年1月
是杨锦麟携手腾讯视频加入新媒体后隆重推出的一档视频节目,每周二、四、六16:00在腾讯视频网站更新,是腾讯视频原创出品的一档综艺脱口秀节目,将演播室搬进酒吧,一改死板的电视制作模式。轻松自在的节目氛围让嘉宾能够表现出真性情,不矫揉造作,说人话,讲真事儿,谈的都是真情实感,聊的都是社会热点。杨锦麟也一改以往正儿八经的媒体评论员形象,背带裤加红酒杯,与不同时代不同背景的嘉宾碰撞出意想不到的智慧火花。
本书收录了节目开播一年多以来的精选节目30期,由著名专栏作家杨锦麟主讲,主持界新锐美女周一诺主持,参与话题的嘉宾有:席慕蓉、安意如、麦玲玲、陈启泰、蔡嘉苓、钟二毛、袁苑、毕竟、朱晓、雪蓓、黎燕珊、吴沚默、林楚方、黄佟佟、裴谕新、乔靖夫、李纯恩、张坚庭、郑政恒、梁小熊、林士懿、颜子菲、韩燕、明骏、李昕桐、李文煊、戴熙、唐艺、何旋等。话题涉及“老漂”、奇葩养生、过劳死、抑郁症、武侠小说、华人喜剧、功夫电影、职业观众、明星产子、选美、韩式造星、幸福、奢侈品、裸婚、男闺蜜、星座、就业屌丝……
6、人物传记
《杨锦麟这家伙》
杨华著岳麓书社版
书详细记述了杨锦麟从命途多舛的幼年、15岁上山下乡到街道临时工、大学教师,继而转赴香港,先后担任报社编辑、主笔、杂志主编、专栏作家、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等传奇生活与坎坷经历,尤其围绕杨锦麟2003年至今主持凤凰卫视《有报天天读》台前幕后的工作生活,以鲜活、生动的笔触记录了杨锦麟的喜怒哀乐,处事为人与成功之道,并独家披露大量第一手的资料......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