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波斯都督府

科普小知识2021-12-29 10:51:05
...

根据《旧唐书》记载,阿拉伯人在公元661年入侵波斯萨珊王朝之时,波斯王子俾路斯远赴长安向当时统治中国的大唐要求提供军事协助。大唐于是在波斯疾陵城(今伊朗扎博勒)设波斯都督府,任命卑路斯为都督,隶属安西大都护府。公元662年,唐又册封卑路斯为波斯王。公元670年到674年,俾路斯来到唐朝首都长安。唐高宗授予他右威卫将军。

1、督府介绍

根据《旧唐书》记载,阿拉伯人在公元661年入侵波斯之时,波斯王子俾路斯远赴长安向当时统治中国的大唐要求提供军事协

助。大唐于是在波斯疾陵城(今伊朗扎博勒)设波斯都督府,任命卑路斯为都督,隶属安西都护府。这个都护府,由于已经非常靠近阿拉伯人的统治核心地区,存在几年就被阿拉伯人吞并。公元670年到674年,俾路斯来到唐朝首都长安,并被封为右武卫将军。

根据史料我们知道,这个俾路斯是波斯帝国萨珊王朝的最后一位君主伊斯埃三世的儿子。当时波斯帝国除了受到新崛起的阿拉伯帝国的军事打击,还在629年和642年连续发生了两任皇帝遇刺事件,萨珊王朝因此在内忧外患中覆灭。王子俾路斯走投无路才率亲信们远逃长安避难。当时唐朝处于高宗时代,对波斯和阿拉伯帝国的情况都不大了解,但觉得这是一个控制中亚的难得机会,因此成立波斯都督府,利用俾路斯的萨珊帝国正统地位,帮助其复国,将波斯故地纳入唐朝的*范围。

天宝十年(751),发生怛罗斯战役。尽管在怛罗斯战役中高仙芝率领的军队损失非常惨重,但这种损失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唐朝在西域的力量,更没有损害到唐朝的国力。在751年,唐朝不但在中亚战败,而且在对契丹、奚和南昭的战斗都遭遇了失败,但由于战场都远离唐朝本土,再加上当时唐朝处于“开元盛世”,因而唐的军事力量又迅速恢复。安禄山在752年又调集数十万军队继续进攻契丹,杨国忠也在两年后再次发动对南昭的战争,封常清于753年远征大勃律并且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哥舒翰于753年大破吐蕃,“悉收九曲部落”。这些军事行动都证明,唐朝在751年的军事失败并没影响帝国的根基,怛罗斯的失败对于当时的大唐来说,只能算是一个小挫折。

唐朝的*并没有在怛罗斯之战后退出中亚。唐朝仍然册封了作为怛罗斯之战源头的石国,“天宝十二载十月,封石国王男邦车俱鼻施为怀化王”。中亚诸国依然希望得到唐朝方面的保护,怛罗斯战役的三年后,东曹国王设阿·安国副王、野解以及九姓王共同上表请求唐朝出兵驱逐大食。这是中亚各国最大规模的上表请求唐朝出兵中亚。唐朝依然稳稳的控制着安西四镇,790年,吐蕃攻陷孤立无援的北庭,次年对安西四镇发动进攻。由于河陇的沦陷,对于四镇到底是何时沦陷已无确切记载,但至少是在791年以后。怛罗斯之战后,由于封常清对大勃律的成功讨伐,唐朝对西域的经营也达到了顶峰。两年后的安史之乱,才从根本上使得唐朝在西域的*逐渐衰落。

2、史籍记载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八·波斯国》

二十一年,伊嗣候遣使献一兽,名活褥蛇,形类鼠而色青,身长八九寸,能入穴取鼠。伊嗣候懦弱,为大首领所逐,遂奔吐火罗,未至,亦为大食兵所杀。其子名卑路斯,又投吐火罗叶护,获免。卑路斯龙朔元年奏言频被大食侵扰,请兵救援。诏遣陇州南由县令王名远充使西域,分置州县,因列其地疾陵城为波斯都督府,授卑路斯为都督。是后数遣使贡献。咸亨中,卑路斯自来入朝,高宗甚加恩赐,拜右武卫将军。

  仪凤三年,令吏部侍郎裴行俭将兵册送卑路斯为波斯王,行俭以其路远,至安西碎叶而还,卑路斯独返,不得入其国,渐为大食所侵,客于吐火罗国二十余年,有部落数千人,后渐离散。至景龙二年,又来入朝,拜为左威卫将军,无何病卒,其国遂灭,而部众犹存。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下·波斯国》

贞观十二年,遣使者没似半朝贡。又献活褥蛇,状类鼠,色正青,长九寸,能捕穴鼠。伊嗣俟不君,为大酋所逐,奔吐火罗,半道,大食击杀之。子卑路斯入吐火罗以免。遣使者告难,高宗以远不可师,谢遣。会大食解而去,吐火罗以兵纳之。

龙朔初,又诉为大食所侵,是时天子方遣使者到西域分置州县,以疾陵城为波斯都督府,即拜卑路斯为都督。俄为大食所灭。虽不能国,咸亨中犹入朝,授右武卫将军,死。始,其子泥涅师为质,调露元年,诏裴行俭将兵护还,将复王其国。以道远,至安西碎叶,行俭还。泥涅师因客吐火罗二十年,部落益离散。景龙初,复来朝,授左威卫将军。病死,西部独存。

3、历史探究

波斯寻求大唐援助的原因

公元670年,高宗招卑路斯入朝,授“右武卫将军”,于长安置波斯寺,卑路斯与其子泥涅斯先后定居长安,最后均客死中国。

国破家亡,这对波斯亡国父子,为何选择大唐为“政治避难所”?

史学家多是从军事力量来分析原因。

公元7世纪,世界只有两个名副其实的超级大国,那就是大唐与大食(阿拉伯帝国)。两国争夺的焦点就是现在的中亚与西亚。大唐帝国曾与阿拉伯帝国大小争战20余次,大唐军队胜多负少。

所以,当时西域各国,也就是中亚和西亚地区,政治流亡者首先想到去中国避难。从军事力量的对比上,只有大唐帝国能抵制大食的东进。其他中亚诸国,包括东罗马帝国,根本罩不住流亡政权。

当然,这类分析也是不错的,但显然不够全面。这里,除了不可或缺的军事原因,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往往被忽略了,这就是政治原因。

这就要从大唐帝国的“政治地位”说起。

大唐政治地位解析

无论是从东罗马帝国,还是波斯帝国、西亚诸国,甚至阿拉伯帝国眼中,大唐帝国无疑是当时世界首屈一指的政治大国。政治大国的软硬两方面实力,当时的唐帝国都具备。

首先从政体的先进性来讲,唐朝堪称世界领先。唐袭隋制,但完善了隋之政体。“三省六部二十四司”的唐朝政治建制是为封建国家*的完善。三省长官宰相、六部长官尚书,共议国政。政事堂会议是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构,宰相们平时在政事堂讨论军国大事,是时,官僚政治步入开明时期。

政治自信带动外交自信,盛唐奉行“海纳百川、自服四夷”外交方针。从太宗到玄宗,唐廷的最高*不分华夷,录用官员。唐时,和中国保持“外交关系”的国家发展多达七十多个。

近邻日本、朝鲜的文官制度,便借鉴了唐式科举制。

一个国家,除了占据政治文明的制高点外,要想在世界取得“政治大国”地位,还必须要有她主导的国际组织帮衬。

众所周知,大唐皇帝拥有“天可汗”称谓。这个“天可汗”与往不同,它不是一个好大喜功的荣誉称谓,而是一种实质性的政治体系。昔日“天可汗”,从范围上,算不上今日联合国,但却相当于“东方北约”。在“天可汗”之下,所有的国家部族结成联盟,以体系内全体成员的力量对破坏体系内和平的成员国施以制裁,从而确保体系的稳定和世界秩序的维持。

天可汗唐朝统领的“北约组织”

天可汗的作用主要是政治与军事两方面。大唐皇帝被拥为天可汗后,即需维系国际和平,仲裁各国间之纷争,为天可汗之首要任务。维护各国独立,不受强国侵略,为天可汗另一职责。

天可汗体系,可谓中国主导的第一个“国际组织机构”。以唐帝国为中心的大东亚国际秩序,是为天可汗国际秩序轴心。日本人称大唐帝国为中国历史上最具世界主义色彩的朝代,亦非虚语。

天可汗组织存在137年,其中以贞观四年至显庆年间,最为荣耀。波斯亡国之君来投大唐时期,正是天可汗如日中天之时,所以唐高宗面对亡国之君请求,焉能眼看大食以强凌弱、做事不管?扶弱济困、主持正义的大唐帝国,不仅赢得了弱国的尊重,而且占据了政治道义的制高点。

接受波斯王储,设立波斯都督府,使大唐帝国发展成东有高丽,西尽波斯,北至西伯利亚,南至林邑(今日越南)的疆域广大、多民族融合的政治大国。今中亚细亚至伊朗一带,今俄国、土耳其及阿富汗东北部,贝加尔湖,尽为中国*范围。

柳宗元曾留一名作,一个“四夷自服”的“世界政治大国”盛况尽收其中:

麹氏雄西北,别绝臣外区。既恃远且险,纵傲不我虞。烈烈王者师,熊螭以为徒。龙旂翻海浪,馹骑驰坤隅。贲育搏婴儿,一扫不复馀。平沙际天极,但见黄云驱。臣靖执长缨,智勇伏囚拘。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趋。咸称天子神,往古不得俱。献号天可汗,以覆我国都。兵戎不交害,各保性与躯。

而政治大国的一个侧证,就是她能建立起对世界流亡者的吸引力和信任度。成为各国政治流亡甚至叛国者的首选国。从这个意义上讲,当时在东方乃是全世界,真正称得上政治大国的,唯有大唐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