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基督教分裂

科普小知识2021-09-18 11:29:05
...

基督教大分裂是指两次的基督教分裂,11世纪第一次的东西教会大分裂分出了希腊正教(东方正统教会)以及罗马公教(罗马普世教会)两大宗。于15世纪第二次新旧教会大分裂(或称宗教改革)中又从罗马公教中分裂出了信义宗(路德教派)、圣公宗(英国国教派)以及归正宗(加尔文教派)等,其后又从支派中再次的分裂出这种小教派。而这两次的大分裂却是对整个欧洲基督教世界冲击以及影响最大的。

1、简介

基督教500多年前,当高举艺术和人性的文艺复兴运动席卷整个欧洲时,有一场更为深刻和意义深远的运动也在轰轰烈烈地进行着,这就是宗教改革运动。说是改革,其实就是一场革命,一场心灵深处的革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那段历史也就是一段“心灵史”,一段曾经被天主教会禁锢并扭曲的心灵重新释放并回归真理的历史。自此以后,上帝从壁垒森严的神龛又回到人们沧桑而干渴的心灵,复又成为欧洲信心与进步的内在动力,从而将欧洲文明带上了一条近代化之路。

马克斯·韦伯在其代表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就指出,近代资本主义的最初发展便得益于宗教改革中所形成的新教伦理。可以说,若是没有宗教改革,欧洲的天空,或许还是阴暗的,只有一群孤独而好斗的人文主义者,在半空中嘲讽和呐喊,而岿然不动的,依然是那千年壁垒。

2、教会分裂

1054年,基督教第一次大分裂,后分成了罗马公教(罗马天主教)以及希腊正教(东正教);

第二次大分裂则从旧教(罗马天主教)中分出了新教(狭义基督教)。

3、分裂原因

迁都拜占庭

西元332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迁都拜占庭,改名为君士坦丁堡,这就悄悄的埋下了东西教会大分裂的伏笔。这样的行为使得东西教会慢慢疏远以及产生了隔阂。

主教权利扩大

西元381年,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而召开了大公会议,这次会议提升了君士坦丁主教的权位,而君士坦丁堡也提升成总主教区,仅次于罗马。451年的大公会议再次扩大了主教们的权利。

特劳拉会议

621年,特劳拉(TNTRYLLI)地方召开会议,警告西方主教们如果不服从教会的纪律则开除教籍。此次会议中第五十五条──罗马人民于四旬期星期六守斋乃违背教会之传统,如神父为此将废逐,若为主教,则开除其教藉;教宗如此时守斋亦开除其教藉。教宗不签字认可,而皇帝也出兵干扰。

4、分离近因

圣像破坏与教难

西元7世纪末,东主逐渐从西方分离,他们对教会的信条、情感、敬礼持保守态度,对新的活动持怀疑态度。726年,东罗马帝国皇帝利奥三世身受*的影响,将堂内的圣像、十字架全部捣毁,这样在东方教会引起了混乱与教难。将宗主教圣日尔曼废除,当时教宗额我略二世惩罚了皇帝。利奥三世报复,派箭队活捉教宗。利奥三世死后,继承人仍遵守此令。直到780年,女皇伊琳娜继位后,愿意恢复对圣像的敬礼,愿意东西方教会统一,因而他得到当时宗主教圣特拉乌斯的支援,并得到教宗哈德良一世的同意,于787年,召开了第七次,尼西亚第二次大公会议。会议结果重新阐述敬礼圣像的真正意义,教会并非敬礼圣像本身,而是敬礼圣像所代表的神或天使,或圣母、圣人。

佛希要分裂

847年即位的君士坦丁宗主教伊纳爵,虽然道德以及学识方面非凡,但是却因着自己的正直引起了拜占庭皇帝的愤怒,他被废逐。又令佛希要替其职位,佛希要曾担任过*要职,学识也不凡,但是单单一届教友却在短时间被授与全部圣秩,这样的一步登天加上伊纳爵的废逐合法与否都是令人怀疑的,所以引起了不满的声浪。863年,此时的罗马教宗尼克老一世也采取了行动。立即声明伊纳爵的废黜非法,以及开除佛希要的教籍。佛希要也开始了反击,他攻击西方教会更动信经的内容,甚至在867年擅自于君士坦丁堡召开会议,开除教宗教籍。这是千古之奇事──宗主教开除教皇。双方的紧张关系越演越烈,不料支持佛希要的皇帝遭人暗杀,凶手自立为王,是为巴西略一世,他将前任一切的措施推翻,包括废逐伊纳爵跟佛希要的提升。同年教宗尼克老一世逝世,继任的雅德良二世(867年-872年)在君士坦丁堡召开第八次大公会议,东西教会统一,而东方教会也承认罗马的首席地位。虽然佛希要分裂只维持了几年,但是却种下了日后大分裂的近因。过去罗马教皇的首席地位是无可否认的。这次事件后却有人开始质疑教皇的首席地位,甚至指控教皇窜改教义。

5、正式分裂

弥格耳分裂

这次的大分裂在佛希要分裂之后的一百六十年左右实现。这次的分裂起于君士坦丁堡牧首弥格耳·赛鲁来的野心。他决心要做东方的教宗,处心积虑的要做一个无法挽回的分裂。公元1053年,他把东方的拉丁礼教堂全数关闭,同时致函罗马,极尽诋毁之事--他质问罗马教宗篡改圣经内容以及教义。又说西方教会弥撒用无酵的饼是源自犹太人,是异端。安息日守大斋,准许教友吃未出血的肉。四旬日不唱哈利路亚等等。虽然这只是无关大雅的几点外表礼规而已,但是拜占庭的教友却异常的重视。

当事的教皇良九世(1049年-1054年)为了不让分裂再起,派了枢机主教为首的协调团至君士坦丁堡,可惜枢机主教的性情暴躁,缺乏外交手腕使的整场事件陷入了另一个低潮。而弥格耳正好用着这次的事件再次的抨击拉丁教会,他鼓励教友反对拉丁教会。面对弥格耳这种态度,亨拜与他的同伴于1054年7月14日进入圣索非亚大教堂,对弥格耳这种顽固的态度表示*,将开除教籍的判书放到祭台上,待出了教堂,亨拜大声跺脚并说到──愿我上主临鉴,评判我辈!弥格耳不肯屈服,当众把教皇送来的诏书烧毁。

为了得到其他主教的同情,便夸大了枢机主教与宣达团的误会以激怒他们。更以基督正统的教会唯一的代表自居。于是东方的一切便随他而去了。这时的希腊教是正在向相异教的俄罗斯传教,她也无意中被卷入了裂教的集团中。罗马教皇和君士坦丁堡牧首互相开除对方的教籍,标志着基督教正式分裂为罗马公教(天主教)和希腊正教(东正教)。

6、宗教改革

这是基督教第二次大分裂,其后新教从罗马教会分裂出了圣公宗、归正宗以及信义宗这三大支派。

7、改革原因

人文主义的冲击

1453年鄂图曼土耳其灭亡拜占庭帝国,逃亡到西欧的学者们带来了大量的古典。文艺复兴也随这些东罗马学者的逃亡而来。又随着文艺复兴的发展,人文主义成为当时欧洲的新思想,人们开始怀疑中世纪以神为本位的人生价值,而开始认真思考以人为本位的新观点。就在这样的新思想下,基督教的人生观也慢慢的受到民众的怀疑。

工商业复兴的影响

中古世纪的欧洲大致分为教士、贵族还有骑士的上等阶级,跟农奴以及平民组成的下等阶级。随着工商业的复兴创造出了一个新的阶级──中产阶级,大多由平民商人所组成的中产阶级发展出了完善的商业组织如行会、银行等等,而之后的欧洲世界也从原本的教权转移到由君主以及中产阶级主导。

但是民生问题也随之而来,像贫富差距以及阶级对立等等。人民除了要向*纳税,教会的各项圣礼,仪式等等也都要付费。加上教廷反对借贷生息也不利工商的发展,这样的生活使的人民对教会的怨怒越积越深。

8、改革近因

教会的腐败

中古世纪的人*要的心灵依靠都是宗教,对于外在的教会礼规非常重视。随着工商的发展,教会也坐拥庞大的教产,这样的富裕使神职人员的道德松懈,教会中的丑闻不断的发生。许多的高阶神职人员的职位都是以金钱而不是道德换来的,有些神父甚至连十戒与主祷文都不清楚。有时教会为了纾解财政方面的负担,公然贩卖赎罪卷并声称有买罪有赎,没买地狱去。一些高阶神职人员甚至卷入性丑闻中,其中教宗亚历山大六世的私生活和其于1501年10月30日主持的栗子宴可以算是性丑闻中的代表事件。

人民对教会的要求日渐升高,但是教会却一项也无法完成,迫使人民转向其他神秘宗教以安抚自己的心灵。

君权与教权的消长

在中古世纪的时候,教皇对人民心中的权利远高过国王。教会也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断的干涉政治,也引发了很多皇帝与教皇的冲突事件,如神圣罗马帝国的腓特烈三世罢黜教宗,甚至出兵罗马。还有英王亨利八世直接脱离罗马教廷都是个很好了例子。

到了文艺复兴时代,民族主义的萌芽让人民不在以教宗为尊,而是以国王为大。教宗的*也慢慢的消弱了。

9、马丁·路德改革

人物简介

马丁·路德是16世纪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起者,新教路德宗的奠基人。他1483年11月10日生于德意志萨克森州埃斯勒本一个富裕市民家庭。第二年,全家迁居到当时的采矿中心曼斯菲尔德。父亲汉斯·路德成了一个矿工,靠租用领主三座小熔铁炉起家。汉斯希望儿子光大他的事业,因而于1501年把路德送进埃尔富特大学学习法律。在这里路德深受唯名论哲学和人文主义思潮影响,于1505年离开了父母、朋友、亲戚,并完全违反他们的意愿,进入奥古斯丁修道院研究神学,后被修道院送往维登堡大学学习。1515年路德获神学博士学位,并任维登堡大学神学教授。

从1505年起经过8年的隐修,路德于1513年在隐修院的钟楼里突然领悟到上帝的公正与他的惩戒力量毫无关联。随后路德又在维登堡大学讲授使徒保罗写给各地教会与个人的书信中得出了自己的中心教条——“因信称义”。“因信称义”的主旨就是一个人的救赎全在于信仰。也就是说上帝的公正不需要无休止的善功,不需要宗教仪式。因为任何人都无法靠自己的善功得到救赎,人类得到救赎——称义,完全是上帝赐予那些预定得救的人的。

改革提出

1517年10月31日,为反对教皇利奥十世借颁发赎罪券(教会宣称只要购买了这个,就可以在死后升入天堂)盘剥百姓,路德在维登堡大教堂门前贴出了《关于赎罪券效能的辩论》(即九十五条论纲)。路德开始时只是想在同行之间进行一次学术性的讨论,因此《论纲》是用拉丁文所写,但一个好事者却将其翻译成了德文。社会各阶层马上都对《论纲》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论纲》所引起的强烈反响,甚至出乎路德自己的预料。可以说《论纲》点燃了第一次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宗教改革的火焰。路德一下子成为德国全民族的代言人,各阶层的热烈支持,使路德走上了同罗马教庭彻底决裂的道路。

《论纲》认为教皇出卖赎罪券是犯了错误和违背基督教的原理,指出基督徒只要忏悔,不买赎罪券也能得救。1519年,罗马教会的神学家约翰·艾克同马丁·路德在莱比锡展开了大论战。马丁·路德当面对这位教皇的代表说:教皇和宗教会议的权力不是神授的,是人为的,都会犯错误,并勇敢地为捷克宗教改革家胡斯翻案。在路德唇枪舌剑、咄咄逼人的攻势之下,约翰·艾克狼狈不堪地败下阵去,这场大辩论无疑成为路德宗教改革生涯中的一次重大转机。

10、15世纪正式分裂

马丁路德以及九十五条纲论

马丁·路德是宗教改革的先驱,他于1483年生于普鲁士,从大学开始无意读到圣经发觉与当时教会有相当的出入。又因一次的意外面临死的意境而开始思考人生的道理,其后励志成为修道人。但是就算路德成为了神父,心中依然的不平安,直到1513年在教授圣经时突然领悟因信称义的道理,而不是当时所认为的行好事上天堂的理论。

1517年他在威登保教堂揭示95条纲论,反对出售赎罪卷。这样的学术讨论却遭到教廷的指控。1520年路德被教皇定为异端,焚烧著作并且下诏开除路德教籍。路德也不屈服,也焚烧了教皇的诏书。尔后主张教廷不具圣经解释权,鼓励人民自己阅读圣经,并将圣经翻译成德文。且人与神之间不该在介入一个神父为沟通,人应自己与神建立个人关系。又认为政教应该分离。

加尔文改教

加尔文生于法国,12岁时父亲为他谋得神父的职位。1533年加尔文也在圣经中忽然领悟归正,当时更正教派在巴黎影响极大,但反对者众多,于是加尔文逃亡时也辞去了神父的职位与罗马教廷断绝关系。在1536年写了基督教要义,主张不是借由教会变质的传统去接触神,而是以圣经惟依归。人不能靠自己行善得义只有上帝可以成就一切。

其中主张是不反对借贷生息,以及上帝预选论,前者的主张得到广大中产阶级的认可与支持,而后者内容为──人在未出世得救与否就已经注定,人生则是来证明自己就是那被得救的选民。

亨利八世的脱离

亨利八世原本也是站在罗马教廷这一边,更曾经获得教皇赐与称号──信仰拥护者,也看不出他会有多大的改革。为了国家的利益,亨利娶了西班牙王室的凯特琳公主,然而正室久无产子以继承王业,加上亨利爱上一宫中贵妇波琳,亨利因而兴起了休妻的念头。为此,他请求教皇批准,却被否决了,因为当时凯特琳的侄子德王查理正在攻打梵蒂冈,并且大获全胜。亨利八世因而大怒,决定视此为英国的内政来处理,却得不到国内教士的支持。

1531年,亨利强迫教士不可向教皇宣示效忠,且逼迫他们承认他为英国教会的元首,隔年又逼迫国会立法通过一项法案:没经过国王同意,不可向教廷进贡。至此,亨利八世完全的脱离了罗马的掌控。

11、改革的历程

初期教会

基督教最早产生在公元一世纪罗马帝国犹太省(今以色列国一带)的一些犹太人和犹太教的信奉者中(使徒行传1:15说当时犹太信徒约有120人)。三世纪末,基督教发展成为北地中海地区最大的宗教,并向地中海地区东部和南部传播。基督教教会的核心历史是从这个期间开始被完整的记载。这个部分将详细记载那刚开始的300年。

初期教会是从耶路撒冷开始的,当时的信徒纵使受苦受难也不动摇,奠定当时教会的根基。初期的教会已经颇具规模(使徒行传6:1-7)。犹太教不能接受耶稣的门徒,而在耶路撒冷发生迫害基督徒的事件,基督徒因着四散逃亡,反而让福音开始传到各地,是教会发展史上的一个大转机。公元四十九年基督徒在耶路撒冷举行会议,决定外邦基督徒可以不受犹太教割礼。随后因着保罗的三次宣教旅程,使基督信仰传至加拉太、马其顿、亚该亚和亚细亚等各省。

罗马帝国一开始对基督教采取较宽容的宗教政策,让崭新的基督教得以发展。但基督徒对基督效忠,拒绝对罗马皇帝膜拜,结果招来了严酷的逼迫。

二世纪和三世纪

在公元二世纪,许多有学问的皈依者开始写的作品主要分两类,分别针对当时普遍受教育的非基督教徒和基督徒,这些作品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基督教的情况。针对非基督教徒的作品一般称为护教文,因为护教士(护教文的作者)是透过演讲向受过教育的听众传教并抨击异教信仰习俗。针对基督教徒的作品一般是为了教育信徒。

四世纪

君士坦丁一世同以前的国王一样,推行政权神权合一的政策.不过在位后他宣告归依基督教,使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合法化。但有人相信他是基于政治考虑。自基督教与国家结合后,两者便互相干预。例如他为了平息当时基督教和亚流派教义上的纷争,召开了第一次尼西亚会议,这次会议产生了《尼西亚信经》。但是尼西亚信经被拜占庭国王反对。

五世纪

罗马帝国的版图罗马帝国与基督教会出现的时期差不多,尤其是西元380年提阿多修与格拉典(东、西罗马帝的统治者)共颁了一道谕令,使基督教成为国教,帝国所在之地,即是基督教所能影响的范围:地中海的东、西二岸;包括巴勒斯坦、叙利亚、小亚细亚、波斯、马其顿、希腊、意大利、西西里、高卢、埃及、北非、比利时、荷兰、不列颠等地。整个帝的疆界南边以撒哈拉沙漠为界,西边是大西洋,北边是莱茵河与多瑙河,东边是幼发拉底河。

六世纪

基督教的进展进入第六世纪之时,基督教有许多标准化的产生:教阶式的主教制、圣职人员与平信徒的区分、圣礼、关键性的神学辩论大多已有结论、伟大教父提出信仰的教义与实践的权威诠释。

七世纪

据明朝出土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所载,唐朝贞观九年(635年),大秦国景教(即基督教东方亚述教会)教徒阿罗本带经书到长安,获唐太宗李世民接见,曾批准教徒兴建庙寺,使景教得以广泛流传。最后唐武宗推行灭佛时,连同景教亦予取缔,逐渐衰落。

八世纪

717年,出现一位出身低下未受过教育却深得军心的皇帝利欧三世(717-740)。他的骁勇善战自立东罗马帝国为拜占庭帝国。在他在位的头十年作了许多为新的改革行动,包括了他将宫廷里所使用的拉丁语改为希腊文、废除赋税的预征、解放农民为*佃户、并因着他在军事的的优势成功阻隔了*前进西方基督教国家。他有军事及政治才能,并想以专制的手段来统治教会,遂发动项名为洁净教会的运动,禁止崇拜宗教偶像,祛除迷信。他在726年下令将教会的基督像换成十字架,并在许多公共场合除去相关的偶像。这就是著名的图像之争运动的起点。其实反对在礼拜中用偶像,早在他之前爱基德二世(CaliphIezidII)就曾下令销毁圣像,而利欧却借此达成统一帝国的目的,以及控制教会;结果引起教会的叛变,修道士与民众均拒绝遵守命令;一方面因为尊敬图像,另一方面主张教会*,不能受政权辖制。教宗贵格利三世(731-741)在731年开罗马会议,将一切反对图像者革除教籍,皇帝为了报复,把全西西里及意大利,排除教宗的管辖权。这事的结果把东方与西方教会推向真实的决裂。

中世纪

中世纪西欧的基督教组织

教宗贵格利七世

异端裁判所及中世纪异端裁判所

中世纪后期

十字军东征

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教会权势从巅峰到衰微

新教改革和天主教反宗教改革

威克里夫改教先驱

胡司改教先驱

萨佛纳罗拉(GirolamoSavonarola)的宗教改革

马丁·路德和菲利普·梅兰希通

约翰·加尔文和加尔文宗

天特会议罗马教会(天主教)的反宗教改革

钦定版圣经

特利腾会议

三十年战争

异端裁判所

亚米纽斯主义

激进宗教改革和重浸派

阿米什人、胡特尔弟兄会、门诺会

十九世纪

CatholicResurgenceinRomanticEurope

英国圣公会内的高教会派(Anglo-Catholic)或牛津运动

传教士和殖*义

士来马赫和*派基督教

宣教运动

二十世纪

基督教在二十世纪加速分化,形成了*的和保守的团体,同时西方社会还兴起了政教分离的运动。罗马天主教会也相应的进行了改革以适应现代形势的发展。传教活动发展到“远东”地区,在*地区、*和日本发展了很多教徒,同时,共产主义对基督教的压制使很多东正教徒从苏联迁移到西欧,使得东西基督教派(即天主教和东正教)更加频繁的接触。

1900年爱丁堡传教大会之后,泛基督教主义开始发展

12、马丁·路德与德国

1520年

路德出版德文著作133册之多。被称作宗教改革三大论著的《致德意志贵族公开书》、《教会被囚于巴比伦》和《基督徒的*》都发表在那一年。在这些著作中,路德的攻击矛头并非指向某一教皇或教庭的奢侈腐败,他矛头所指是整个封建神权政治。他的学说从根本上否定了中世纪的教会组织,否定了奴役人们的圣礼制度和教会法规,提出建立与资本主义发展相适应的资产阶级廉俭教会,并在宗教理论上以资产阶级自律的宗教取代封建主义他律的宗教。这一切点燃了下层人民的热情之火,呼出了人们的心声。人民拥戴路德,以教皇为首的教会人员却对路德恨之入骨。1520年6月15日,教皇下诏书,勒令路德在60天之内悔过自新,否则将开除他的教籍。路德面对威逼利诱毫不动摇,在拥护者的赞美声中把教皇的诏书付之一炬。路德的反抗行动进一步划清了自己同教会的界限,同时也极大地鼓舞了德意志和西欧各国的人民,他们更加崇敬路德,也更加向往宗教改革。可以说由路德点燃的宗教改革之火在西欧各国已成燎原之势。

1521年

面对这种可怕的局面,教皇有些慌了手脚,只好一再敦促德皇查理五世为路德定罪。德皇终于决定于1521年4月17~26日,在沃尔姆斯召开帝国会议,为路德定罪,给这样一个离经叛道者以惩诫,同时也要给路德的拥护者们表演一次杀鸡儆猴的把戏。路德并没有被教皇的淫威吓倒,他昂首挺胸地到达沃尔姆斯,在帝国会议上据理力争,毫不让步。他声称:“我坚持己见,决无反悔!”这掷地有声的话语,充分表达了当时德意志人民要求摆脱罗马教庭控制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心。

查理五世、教皇等一帮人无计可施,只好蛮横地对路德进行人身迫害,宣布路德为不受法律保护的人。路德无法立足,只好在萨克森选侯的帮助下隐居到瓦特堡,从事圣经翻译。路德并没有沉寂下去。他选择的圣经翻译工作有着不可估价的积极意义。

1542年

路德翻译的德文圣经面世了,海涅认为路德对圣经的翻译是“创造了德语”。路德所译圣经依照的是未经后世篡改的希伯莱文和希腊文原本。他的翻译为人民提供了对抗天主教会的思想武器。从另一种意义上说,他译的圣经使用的是德国语言,这种统一的语言成为联系德意志各邦的重要纽带。

但是当德国农民要把宗教改革变成一场推翻现存剥削制度的政治革命时,路德退缩了,最后走向背叛,成为世俗统治者的代言人。他先写了《劝基督徒勿从事*书》,又开始回维登堡讲道,平息*,最后写了《反对杀人越货的农民暴徒书》。他对待农民起义的态度由劝抚、调解到力主镇压,后来又叫嚣:“无论谁,只要力所能及,无论是暗地里也好公开地也好,都应该把他们戳死、扼死、刺杀,就像必须打死疯狗一样!”丑恶狰狞的面目暴露无遗。路德彻底脱离了人民,路德教在德国蜕变成为世俗诸侯的工具。以路德为代表的市民阶级温和的宗教改革运动,仅在宗教形式上进行了一些改革。恩格斯说:“路德不仅把下层人民的运动,而且连市民阶级的运动也出卖给诸侯了。”

1546年

2月,路德死于出生地埃斯勒本,享年63岁。马丁·路德领导的宗教改革使德国出现了天主教和新教两个对立的教派,它们代表着封建诸侯的不同利益。新旧教派之间的矛盾冲突最终引发了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这场战争也是诸侯与皇帝之间、诸侯相互之间以及德国与法国之间矛盾的结果。这场战争后来扩大为政治矛盾和宗教对立相互撞击的全欧性争斗,其结果是德国在领土、经济和人口上都蒙受了极大的损失,并被分裂成360多个大小邦国和上千个骑士国。德意志进一步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

13、影响

宗教改革打破了天主教会的垄断地位,天主教会的大量土地和财产被没收。英国、荷兰、瑞士、北欧诸国和部分德意志邦国,纷纷成立不受罗马控制的新教组织,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有力地削弱了封建统治,从而有利于资产阶级的活动。新教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并对后来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到了16世纪中叶以后,新教渐渐成为西、北欧和英国以及美国的主要宗教信仰,并助长了欧洲现代民族主义的形成,现代民族主义国家也应运而生。

上一篇:东西教会大分裂

下一篇:法兰克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