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平房区
平房区位于黑龙江省省城——哈尔滨市(以下简称哈市)南部,坐落在拉滨铁路线上。地理坐标为东经126°33′45″至126°48′45″,北纬45°30′00″至45°40′00″。东与阿城交界,南与双城为邻,西与南岗区红旗乡接壤,北连香坊区朝阳、黎明乡。区人民*驻地在友协大街98号,距平房火车站4公里,距哈市人民*约36.9公里(垂直里程),距省人民*约13.75公里(垂直里程)。
中文名称:平房区
行政区类:别市辖区
所属地区: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下辖地区:六个街道办事处、两个镇
*驻地:平房区友协大街98号
地理位置:哈尔滨市东南部
面积:93.97平方公里
人口:19.2万人
1、平房概况
地理位置
平房区是哈市市辖城市区之一。周围由郊区环绕,距市中心城管界7.5公里,地域相对独立,地理环境优越。2005年,以城区为中心,连接农村两镇的交通网已经基本形成。境内有哈飞公司机场、拉滨铁路、黑大公路(哈五路)、哈平复线南北贯通。西距哈尔滨国际机场约30公里,北距东北地区中部最大的铁路枢纽---哈尔滨站约20公里,拉滨铁路向南经周家、拉林、背荫河至五常市地约75公里,直达吉林市南下联通全国各地。东南距金代古都阿城约24公里,西南距清代古城双城约33公里,为哈尔滨南郊陆路交通、航空运输的重要门户和经贸活动的重要区域。
地形地貌
平房区位于新华夏系松嫩沉降带东南隆起区。为松辽拗陷断层带边缘。中生代为拗陷的古河底,进入新生代,地壳开始上升运动。第四世纪初,又缓慢沉降,升降运动震荡,发育成近千米厚的白垩系岩泥层。在沉降带白垩系岩泥层上,形成第四纪堆积物地质。平房区域的地质构造特点,为第四纪沉积物和冲击物两种类型。平房区地处松嫩平原南部,长白山系张广才岭支脉丘陵地末梢,与松花江南岸漫地之间,属松花江第三阶地。受地壳升降运动影响,形成"无山、少水(无江河湖泊)、无矿产、七沟八梁多面坡”的地貌特点。地势南高北低,缓降坡向西北。
自然资源
平房区水资源贫乏。受地形、地质构造影响,境内无江河湖泊。地表水资源,主要靠大气降水,在低洼地带积成数条沟河,汇集成马家沟河、何家沟两条季节性河流和季节性水塘、泡子。本区为哈尔滨地区地下水位最低的地区,一般在50—60米左右,最深可达90米以上,局部地区无含水层,地下水资源贫乏。
平房区地处岗阜状平原地带,受地质、地形、气候等因素影响,原始生物资源贫乏。辽金时期,曾有人类开发,部分原始植被被破坏。元、明至清初又成为"闲荒",灌木丛生、荒草遍地。清代中期再度开发后,随着土地垦植率逐年提高,野生动植物日趋减少,虎、豹、野猪和鹿类、猞猁等野生动物已无踪迹。
平房区
受地质、地形、气候等因素影响,平房区历史上,常有程度不同的自然灾害发生。常见的有水、旱、风、霜冻和病虫害。水灾,主要发生在夏秋季,7、8月份为雨量集中时间,本区季节性河流窄浅,积水易漫河,低洼地多,易受洪涝灾害。雨季,暴雨多伴大风、冰雹,有时刮坏农作物、建筑物。春季,气温上升快,多大风,蒸发旺盛,空气干燥,十年九旱。受冷暖气团交替影响,有时初霜来得早,冬霜结束晚,春秋两季,常出现霜冻,对春播和晚熟农作物带来双重危害。病虫害,多发生在干旱和阴雨连绵期,主要在春、夏之交发生。
2、行政建制
建制沿革
1819年(清嘉庆二十四年)后,平房地区出现满族官屯,为平房设治之始。
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至1911年(清宣统元年),属双城第二警察区、二区郎家烧锅区公所,统辖于双城府。
1943年,日本军国主义者把平房作为发动细菌战争的重要军事基地,声称“小小的哈尔滨,大大的平房”,并在编制“伪哈尔滨市都邑计划”中,把平房列为哈尔滨的十个“卫星城”之一。
1945年8月,苏联红军接管旧平房镇,1946年6月撤走。从此,平房地区回到了祖国怀抱,平房人民获得了新生。
1947年至新中国建立前后,平房区域东部划归哈市香坊区管辖,西部仍属双城县第四区管辖。
1948—1949年,东北军工部在旧平房镇南部原侵华日军飞机修理厂的废墟上,组建军工21厂。1949—1952年,以军工21厂为基础,国家先后在平房镇旧址,建起两座大型军工企业,开创了平房城区建设和发展的历史。
1953年11月,平房设区级建制,划为哈市郊区,命名为平房区。1956年,改为市辖城市区至今。
1991年至今,平房的市辖城市区建制没有变化。
行政区划
1991年至2005年,全区共辖友协、新伟、*、兴建、联盟、保国6个城市街道办事处26个居民社区,辖平房和平新2个农村乡镇。2镇辖11个行政村:平房村、工农村、韩家店村、黎明村、哈达村、曙光村、新华村、平乐村、东福村、高潮村、韩祯村。
村、社区
平房镇:平房村曙光村工农村黎明村韩家店村哈达村
平新镇:新华村高潮村东福村平乐村、韩祯村
友协街道:东风社区、新城社区、双拥社区、康安社区、百利社区
*街道:新谊社区、新祥社区、新友社区、新志社区
新伟街道:公园社区、万米社区、新星社区、新牧社区
兴建街道:上海新村社区、青年社区、通宾社区、和平社区
保国街道:友集社区、花卉社区、东升社区、前进里社区
联盟街道:治国社区、滨江社区、龙祥社区、建桥社区、建国社区
3、人口经济
人口状况
平房区境内人口,起源于辽金时代。1911年(清宣统三年)境内人口约2265人。日军侵华,东北论陷末期,全境人口约13000人。1911—1945年的35年间,人口增长年均在200人左右。1949年1月,东北军工部在平房组建军工厂,首批迁入职工2400余人。1953年,全区人口已达40393人,其中农村人口13139人。1954—1964年,年均增加人口3000人以上,全区人口机械增长、自然增长达到最高峰,总人口已增加到93765人。1963年,开始采取措施,控制人口自然增长。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全区城乡人口为146481人,人口自然增长9.08%。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区总人口为160401人,8年增加14447人。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区人口为172011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22%。2005年,全区人口为157429人。2008年,全区人口为19.2万人。
人居环境
2008年,平房区坚持“依法拆迁、和谐拆迁”,全面启动我区历史上拆迁面积最大、动迁户数最多的棚户区改造工程,高质量、高水准完成年度棚改拆迁计划。兴建家园B区和百利二期棚改项目实现当年拆迁当年净地,拆迁居民户1,760户,公企单位25户,拆迁总面积13.5万平方米。我区创造全市棚改拆迁首日交房验收60%的新纪录,被市委、市*授予拆迁工作先进集体标兵荣誉称号。总面积5.2万平方米的兴建家园B区改造项目回迁安置住房建设破土动工。百利二期棚改项目正在稳步推进。切实改善住房困难居民居住条件,对符合经济适用住房条件的76户居民进行住房货币补贴,补贴金额228万元;对符合廉租住房条件的547户购房居民发放了廉租住房补贴,补贴金额190.5万元。
平房区公园
经济情况
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67亿元,同比增长12.5%;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3.6亿元,同比增长21.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1.32亿元,同比增长27.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55亿元,同比增长13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3.8亿元,同比增长26%;实际利用内资20亿元,同比增长167%;实际利用外资1,000万美元,同比增长3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633元,同比增长16.5%;万元GDP综合能耗降低4.8%。
4、社会事业
科技
平房地区科技人才资源雄厚,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和中高级工程技术职称人员占全部人口的比重居全市前列;同时,平房区还是哈尔滨市蓝领工人的重要集聚地,驻区大企业科技技术和人才优势将为平房区工业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和人才保证。平房区社会服务功能健全,拥有完善的教育和医疗系统,城市功能完备。
教育
深入实施“教育强区”战略,扎实推进“名人名校”工程,注重发挥名优骨干教师和名校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教育管理和教学质量双向提高。162中学顺利通过省级示范性高中评审验收,使我区一跃成为全省按人口比例占有优质教育资源最多的行政区域。加大教育教学投入力度,投入976.5万元用于教学设施建设,为82中学等6所中小学配置了现代化的教学仪器设备,对100中学等10所中小学校的校舍进行了维修改造,99中学学生宿舍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城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学科教育与信息技术整合水平居于全市前列。
文化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统筹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加大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实施“农家书屋”和百乡千村“阅报栏”建设工程,共辟建图书馆、图书室、阅报栏25个。11个行政村的农家书屋藏书数量大幅上升。深入开展“书香平房”活动,“月读一书”、“书香家庭”等全民读书活动在社区广受欢迎。以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为主题,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群众性文化活动。爱家乡系列读本《平房-我们的家园》第一、二册正式进入学校课堂,第三册《创业篇》编写完成。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向社会免费开放,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60余万人次,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中小学冰场数量达到16个,拥有两所“王嘉廉冰球学校”,冰场数量、冰球学校拥有量均位居全市第一。自发参加文体活动的市民进一步增多,文体活动团体达到29个。
居民活动
体育
平房区始终把群众体育事业作为提高人口素质和加强城区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纳入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统筹规划之中一体推进。《体育法》和《全民建设纲要》颁布10年来,群众体育不断发展,全民健身不断普及。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平房区常年坚持长跑和健步运动的人群达2万余人;坚持各种器械锻炼的人群已达4万余人;坚持健美操、建力舞以及各种拳类运动的人群达1万余人;坚持游泳和球类运动的人群已达4万余人,这些人群的总和已经占到全区总人口的80%左右,全民健身运动正朝着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
5、实事项目
改善人居条件惠民工程:融资1.6亿元完成兴建家园B区、百利二期棚改回迁房建设,确保1,760余户动迁居民在2010年新年前喜迁新居;融资1.9亿元完成建安街等棚改项目拆迁任务,让1,000余户居民彻底告别脏、乱、差的棚户区生活;对经摇号确定的56户具备经济适用住房条件的购房户补贴资金168万元;投入资金10万元改造农村泥草房30户,改善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美化市容环境惠民工程:融资3,330余万元新增绿地面积30公顷、绿化街路5条、植树6万株;新建21个居民庭院和2个休闲广场,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美化居民生活家园。
健全社保体系惠民工程:年内实现安置城镇下岗失业人员2,000人;解决1,200人社保补贴发放问题;为60人办理小额贷款120万元;解决8,000名城镇居民参加医疗保险问题;落实1,500人技能培训(其中含500名农民工);解决农民劳务输出2,000人。
娱乐活动
方便百姓就医惠民工程:投入700万元资金,在兴建街小区B区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处,满足市民对“小病到社区、大病去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医疗服务诉求。
扶助弱势群体惠民工程:开展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无障碍设施进家庭、贫困精神病患者住院救助等残疾人扶助工作,全年扶助74人。
6、发展目标
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生产总值达到26.5亿元,年均增长1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亿元,年均增长5%;第二产业增加值16.4亿元,年均增长16.1%,其中,工业增加值11.8亿元,年均增长17.8%;第三产业增加值8.8亿元,年均增长15.1%。一、二、三次产业结构预期调整为5.2:61.7:33.1。区级收入年均递增8.5%以上,达到1.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1.8亿元,年均递增30%。农民人均收入6,599元,年均递增7%。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左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总人口控制在27万人左右,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不超过2.5‰,符合政策生育率达到96%以上,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
7、城市建设
城市设施
平房区*围绕建设“三个适宜”的目标,大力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重点推进住宅、道路、公园、广场、庭院建设,先后实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工程200余项,总投资达1.8亿元,2008年,重点实施了*大街改造、友协大街绿色景观建设和谷丰东街延长等项工程,改造土路31条、背街背巷16条、无灯街路81条。
公园一角
公用事业
城市公共交通综合能力大大提高。市民乘车环境得到很大改善,年末城区公交线路2条;公交营运线路总长度达300千米,增长25.2%;公交营运车辆60辆,增长7.1%,年末客运出租汽车1000辆。各项公用事业继续发展。全年城区供水总量4000万吨,煤气供气总量8000吨。全区用电量达20.93亿千瓦时,增长14.1%;其中城乡居民生活用电2.77亿千瓦时。
城市绿化
加大城市建设和管理投入力度。以道路、庭院、广场、公园等惠民工程为重点,对友协大街等27条严重破损街路和社区巷道进行维修改造;建成凸显城区特色的航空生态园、汽车生态园,完成友协大街绿色生态景观廊道提档升级;改造百利小区低洼地,建成全市规模最大、景观效果最好的百利丁香园;维修改造了10处休闲广场和107处旧有居民庭院;全年新增绿地33公顷,新植树木6.5万株,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5.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3.25平方米;对2条主要街路和南北厂两处重点区域进行灯饰亮化彩化,在*大街、友协大街设置以动漫和航空汽车产业为主题的灯饰亮化景观;在工业园区内建成一项LED节能灯示范工程。
鸟瞰平房公园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