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加索地区
高加索地区是指高加索山脉所在的广阔地区,包括俄罗斯西南部和格鲁吉亚与阿塞拜疆、亚美尼亚的北部地带。北高加索(亦称前高加索)位于俄罗斯境内西南部,从地理划分上讲,这一地区包括大高加索山脉北坡大部地区及山脉的西端。高加索地区位于里海和黑海之间,约44万平方公里。这里群山环抱,重重叠叠,绵延深长。在山与山之间有片片小湖,湖水碧绿恬静,瀑布星罗棋布。
1、概述
高加索地区
高加索地区是指高加索山脉所在的广阔地区,包括俄罗斯西南部和格鲁吉亚与阿塞拜疆、亚美尼亚的北部地带。北高加索(亦称前高加索)位于俄罗斯境内西南部,从地理划分上讲,这一地区包括大高加索山脉北坡大部地区及山脉的西端;从行政区域上讲,它包括俄罗斯联邦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和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以及俄罗斯的几个少数民族自治*,它们是:车臣*、印古什*、达吉斯坦*、卡巴尔达-巴尔卡尔*、北奥塞梯*等。外高加索(亦称南高加索)是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三国所在的地理区域。苏联解体前,北高加索和外高加索都在苏联领土范围内。
高加索山脉自西北向东南横贯于黑海和里海之间,最高峰厄尔布鲁士山海拔5462米。传统上把大高加索山脉的主分水岭作为南欧与西亚之间的分界线。高加索一词不仅指山脉本身,而且包括山脉两侧的广大地区,北侧称前高加索,南侧称外高加索,整个地区占地面积为44万平方公里。高加索地区从库马低地和马内奇盆地向南延伸到俄罗斯、格鲁吉亚、土耳其、亚美尼亚、阿塞拜疆边境,因而包括俄罗斯的最南部(包括达吉斯坦、车臣、印古什、北奥塞梯等几个俄联邦的*)、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以及几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大高加索山脉从黑海北部的塔曼半岛向东南延伸到里海的阿普歇伦半岛,长约1200多公里。小高加索山脉位于库拉河与阿拉斯河谷之间。
由于山脉的阻隔,高加索地区的气候处于温带和亚热带之间,来自北部的冷空气和来自南方的暖空气都受拦截,使两侧气候呈显著差异。前高加索一月份平均温度为-5~-2℃,外高加索东部为1~3.5℃。夏季南北温差较小。西部属海洋性气候,东部为大陆性气候。外高加索科尔吉他年降雨量为1200~1800毫米。由于大高加索山脉与从西面来的气流形成交角,迎风坡地降水量高达4000毫米。有2200条冰川,其中70%在北坡。外高加索的塞凡湖(亚美尼亚境内)为该地区最大的湖泊。俄罗斯联邦高加索自然保护区位于高加索山脉西端,建于1924年,为进行自然科学研究而辟,面积262500公顷,包括小拉巴、大拉巴、沙赫诸河上游地区。地处褶皱山区,岩石多为水晶花岗岩和片麻岩。地貌由低到高分别为山毛榉和橡树林带、冷杉林带和高山草原。野生动物有鼬、狼、棕熊、赤鹿、小羚羊和各种鸟类。高加索地区的主要城市有巴库(阿塞拜疆首都)、第比利斯(格鲁吉亚首都)、埃里温(亚美尼亚首都)、克拉斯诺达尔(俄罗斯)、格罗兹尼(俄罗斯联邦车臣*首府)、弗拉季高加索(1931-1990年称奥尔忠尼启则,俄罗斯城市)等。
2、地理
地形地貌
高加索地区
高加索山脉自西北向东南横贯于黑海和里海之间,最高峰厄尔布鲁士山海拔5462米。传统上把大高加索山脉的主分水岭作为南欧与西亚之间的分界线。高加索一词不仅指山脉本身,而且包括山脉两侧的广大地区,北侧称前高加索,南侧称外高加索,整个地区占地面积为44万平方公里。
高加索地区从库马低地和马内奇盆地向南延伸到俄罗斯、格鲁吉亚、土耳其、亚美尼亚、阿塞拜疆边境,因而包括俄罗斯的最南部(包括达吉斯坦、车臣、印古什、北奥塞梯等几个俄联邦的*)、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以及几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大高加索山脉从黑海北部的塔曼半岛向东南延伸到里海的阿普歇伦半岛,长约1200多公里。小高加索山脉位于库拉河与阿拉斯河谷之间。
气候特征
高加索地区由于山脉的阻隔,高加索地区的气候处于温带和亚热带之间,来自北部的冷空气和来自南方的暖空气都受拦截,使两侧气候呈显著差异。前高加索一月份平均温度为-5~-2℃,外高加索东部为1~3.5℃。夏季南北温差较小。西部属海洋性气候,东部为大陆性气候。外高加索科尔吉他年降雨量为1200~1800毫米。由于大高加索山脉与从西面来的气流形成交角,迎风坡地降水量高达4000毫米。有2200条冰川,其中70%在北坡。外高加索的塞凡湖(亚美尼亚境内)为该地区最大的湖泊。
3、行政区划
从行政区域上讲,它包括俄罗斯联邦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和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以及俄罗斯的几个少数民族自治*,它们是:车臣*、印古什*、达吉斯坦*、卡巴尔达-巴尔卡尔*、北奥塞梯*等。外高加索(亦称南高加索)是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三国所在的地理区域。苏联解体前,北高加索和外高加索都在苏联领土范围内。
格鲁吉亚
格鲁吉亚位于南高加索地区西部,北邻俄罗斯,西濒黑海,南与土耳其、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接壤。面积6.97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45万(1990),大部分为格鲁吉亚族,还有亚美尼亚族、俄罗斯族、阿塞拜疆族等。通用格鲁吉亚语和俄语,多数居民信奉东正教,少数人信奉基督教和*。
格鲁吉亚国内多山,北部有大高加索山逶迤,南部为小高加索山盘踞,中部有面积不大的平原和低地。里奥尼河自东向西注入黑海。气候较温和,植物生长茂盛。
主要旅游地有:
第比利斯,格鲁吉亚语是“温泉”的意思,因附近多温泉得名。城市沿库拉河两岸狭窄阶地和山坡布列,周围为海拔500~650米的低山。市区呈带状,长约30公里,宽1~5公里。城市的主干道为鲁斯塔维利和普列汉诺夫两条大道。旧区在东南部,街道窄狭,多为低矮房屋。新区在库拉河右岸,街道宽敞,楼房高大。市内交通除一般公共电、汽车外,有地铁2条,贯通市区南北,架空索道和缆车也是山城交通的一大特色。城市因具有许多有医疗功效的温泉,吸引国内外许多旅游者,特别是对患有关节炎、妇科病、血液病、皮肤病,以及呼吸系统与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前往医疗和休养。
黑海沿岸旅游带,这一地带气候温暖,1月平均气温5~7℃,7月22~25℃,滨海沙滩浴场断续相连,文物古迹蜚声遐迩,背倚巍巍青山,面向茫茫碧海,景色令人心旷神怡,是上乘的旅游地。
巴统,在海岸带的南段,距格、土边界不远。它是一个重要海港和工业中心,市东北海滨为旅游、疗养区。附近9公里处有绿岬植物园,面积百余公顷,栽培有热带、亚热带以及高加索地区土生植物及其变种数千种。16世纪的古堡遗迹和巴统地志博物馆(收藏有珍贵的古老陶器)都值得一游。
黑海沿岸北段旅游地主要有苏呼米、皮聪达和加格拉。
苏呼米三面环山,全年220天有阳光,隆冬时节附近群山白雪皑皑,而临海的市内草木依然葱笼。1892年国际医师会议认为,苏呼米为优良的气候疗养地。这里旅游、疗养设施齐备。每年前往的旅游者人数很多。其他著名文物有:罗马古堡和土耳其城堡,以统一格鲁吉亚各公国的第一代皇帝巴格拉特三世命名的城堡遗迹,距城4公里的克拉苏里墙(类似中国长城,但其规模小得多,现已残缺不全),11~12世纪的古拱桥(当时格鲁吉亚桥梁工程的典范),等等。苏呼米植物园建于1840年,占地7公顷,森林公园位于山坡密林中,园中养有1500只猴。王宫、神庙、教堂等均有游览价值。
皮聪达,位于皮聪达角,古松林面积达数百公顷,为第三纪的黑海植物群落的残存,十分珍稀,早在1947年即被定为自然保护区。古堡、塔楼、古教堂等至今犹存。皮聪达古城堡内有建于6世纪的布兹比教堂,它是南高加索地区保存最好的基督教建筑遗存之一,教堂结构匀称严密独特,气势非凡,特别是它内部的墙壁、拱顶结构别致,一有声响,就会发出动听的乐曲,如同乐队的演奏。皮聪达在历史上就是封建主和贵族们避暑、疗养之地,现有许多疗养、旅游设施,可进行日光浴疗、海水浴疗。海滩和海水泳场很普遍。
加格拉,位于格、俄边界附近,距皮聪约20公里,背有群山屏障,面临汪洋大海,海岸线长7公里,其中海滨浴场绵延5公里,紧邻海滨的加格拉公园,面积达7公顷,是黑海沿岸的著名公园。园中栽植有枣椰树、椰树、中国棕榈,以及美洲高大的木兰花等。旧城内外文物古迹繁多,如古城堡、神殿、王宫、塔楼等。可进行日光疗、海水疗、硫化氢矿泉疗,是重要的旅游胜地。
亚美尼亚
亚美尼亚位于南高加索地区的西南部,与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伊朗、土耳其毗连,是一个高原、山地型的内陆国。面积2.98万平方公里,人口350余万(1990),居民的绝大多数为亚美尼亚族,少数为阿塞拜疆族、库尔德族、俄罗斯族,通用亚美尼亚语和俄语。居民多信奉基督教。
亚美尼亚的主要旅游地有埃里温和艾奇米亚金。
埃里温,国家首都,举世著称的古城之一,位于国家南部,拉兹丹河岸,海拔900~1300米,阿拉拉特山与阿拉加兹山南北对峙。这里地势较高,空气洁净,阳光充足,所以举目远眺,白雪皑皑的千仞冰峰跃然眼前。亚美尼亚盛产各色花岗岩、大理岩、凝灰岩等,有“石头国”之称。埃里温的建筑多为附近所产的优质石料所建,各种石料的建筑物沐浴在阳光中,分外美丽。市中心有列宁广场及列宁的青铜像,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亚美尼亚大厦,它带有高耸的尖塔,显得气势辉煌。邵武勉广场也很有气派。市区有建于13世纪和18世纪的加多基克教堂和佐拉瓦尔教堂。郊区有建于公元前782年的古堡遗迹。
艾奇米亚金,是亚美尼亚古都,曾是亚美尼亚的大主教驻节地,有建于公元303年和630年的古老教堂。建于618年的里普西梅教堂带有小穹顶,是亚美尼亚早期建筑艺术的典范。在埃里温以东27公里处的古亚美尼亚城堡约建于公元前2~5世纪。它原是当时国王的夏宫,堡内列柱教堂是当时希腊文化末期的亚美尼亚文化的唯一遗迹。
阿塞拜疆
阿塞拜疆在南高加索的东部,东临里海,南同伊朗接壤,北与俄罗斯毗连,西与格鲁吉亚、亚美尼亚相邻。面积8.66万平方公里,人口710余万(1990),基本上是阿塞拜疆族,有少数居民为俄罗斯族、亚美尼亚族等。通用阿塞拜疆语和俄语,大多数人信奉*。
阿塞拜疆全国面积的50%以上为山地。大、小高加索山分别盘踞在国家的北部和南部。中部和东南部有河流冲积的平原。气候比较温暖干燥。该国的石油资源和开采历史已久,并著称于世。
首都巴库是全国和南高加索最大城市,也是世界著名的石油城,周围有40余个卫星城,其企业和居民多直接、间接与石油业有关。
巴库的主要名胜是处女塔。它坐落在里海之滨,旧城的中部,是12世纪所建汗王宫殿建筑群的组成部分。1304年,当地发生一次大地震,许多房屋被夷为平地,而处女塔则安然屹立。塔名的来源众说不一,一种传说是,当初有一双恋人,女富男贫,姑娘的父亲不同意他们结婚,将女儿关入高塔。姑娘为表示对恋人的坚贞爱情,纵身从高塔跳入海中,随后小伙子也以身殉情。塔高27米,基墙厚5米,上部4米,全由石灰岩块砌筑,石块一层外凸,一层内凹,形成层层横线,别有风格。塔有8层,每层可容50人。塔内有井,水质清冽甘美。如有敌人进攻,可从塔上投掷石油火把,进行抗击。据后人研究,该塔建筑构思颇有讲究。巴库老城冬凉夏热,塔的圆形部分朝北,冬季的寒风可绕塔而去,以保持城市的温度;塔的突部向南,凉爽的夏季风被导向城内,可降低气温。
南高加索地区,特别是格鲁吉亚沿黑海地带的旅游业,过去是很受原苏联的旅游者青睐的,可是当前正处于萧条阶段。将来很有可能重新崛起。
俄罗斯联邦
俄罗斯联邦高加索自然保护区位于高加索山脉西端,建于1924年,为进行自然科学研究而辟,面积262500公顷,包括小拉巴、大拉巴、沙赫诸河上游地区。地处褶皱山区,岩石多为水晶花岗岩和片麻岩。地貌由低到高分别为山毛榉和橡树林带、冷杉林带和高山草原。野生动物有鼬、狼、棕熊、赤鹿、小羚羊和各种鸟类。高加索地区的主要城市有巴库(阿塞拜疆首都)、第比利斯(格鲁吉亚首都)、埃里温(亚美尼亚首都)、克拉斯诺达尔(俄罗斯)、格罗兹尼(俄罗斯联邦车臣*首府)、弗拉季高加索(1931—1990年称奥尔忠尼启则,俄罗斯城市)等。南高加索地区是指大高加索山脉以南,土耳其和伊朗以北,黑海、里海之间的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与亚美尼亚三国。本地区面积18.61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1600万。
4、民族宗教文化
高加索地区地势复杂,有山脉、高原、山麓、平原、河流、湖泊、草地、森林、沼泽及干草原。由于地域复杂,高加索山脉北麓自古以来就居住着数百个有着自己语言和传统的部落,按语言社区来分,小的民族只有几百人,大的约上百万人,后来形成了50多个不同的民族。有史料记载,罗马人在此地经商要通过80多名译员来完成,阿拉伯地理学家则称高加索为“语言之山”。历史上的高加索,每座山都是一个王国,每走几步就要讲另一种语言。高加索的语言分属4个语系:高加索语系(或古高加索语系)、印欧语系、突厥语系、闪米特语系。高加索居民集团分北方两支、南方一支。南支包括格鲁吉亚人、明格列尔人、拉兹人、斯万人,他们共同组成格鲁吉亚民族,住在外高加索西部,拉兹人住在土耳其境内。两个较小的北支包括很多民族,最大的有住在库班和上德列克盆地的卡巴尔达人;住在大高加索中部的维纳喀人(由车臣人、印古什人、巴茨人组成)。在印欧诸民族中,亚美尼亚人的祖先早在公元前一千年早期即由安纳托利亚进入外高加索。第二支古代印欧人是奥塞梯人,住在大高加索中部,是东伊朗游牧民族的一部,自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4世纪游牧于南俄罗斯大草原,曾先后称为西徐亚人、苏美尔人、阿兰人。斯拉夫人占高加索人口的三分之一强,主要为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住在高加索北部。此外,还有库尔德人、塔里什人、塔特人、希腊人、吉卜赛人。突厥诸民族有住在高加索地区西南部的阿塞拜疆人,住在北方的有基普查克突厥人(由库梅克人、诺盖人、卡拉恰伊人、巴尔卡尔人组成)。亚述人是高加索唯一的闪米特人,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因受土耳其迫害逃到俄罗斯境内,主要住在城市。 居住在高加索地区的民族很多,他们被统称为“山民”。传统上,高加索人的主要宗教是*(突厥族)、东正教(格鲁吉亚人),还有亚美尼亚格列高利教会和犹太教。
5、资源及经济
高加索地区矿藏丰富。在库拉-阿拉斯低地和里海底层有含油沉积层,达吉斯坦有石油、天然气和煤矿,阿塞拜疆有磁铁矿,外高加索有铀、钼矿及其他金属矿。高加索诸民族的传统经济以农业、畜牧业及家庭手工业为主。主要作物是黍、稷、大麦及玉蜀黍,其社会结构还保持着家长制氏族制度及部落的痕迹。由于连年的战争及冲突,民族主义和分立主义占上风,经济发展受到了影响。
6、冲突历史
高加索地区
数百年来,生活在高加索地区的各民族在语言、宗教信仰、民族传统、居住的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等各方面存在着差异,社会经济矛盾和民族矛盾交错,民族分歧由来已久,再加上强者的争夺与控制,造成了经久不息的战乱扰攘,冲突不断,形势一直比较复杂。北高加索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强者的争夺、占领和统治愈益磨练和发展了“山民”的抗争和反叛性格。从18世纪起,北高加索就以其居民的叛逆性和该地区的不可征服而举世闻名。
历代的俄罗斯文学精英都把高加索视为“不屈从暴力和强权的*之地”,俄罗斯大文豪普希金、列夫·托尔斯泰和莱蒙托夫都曾把这一边境地区作为他们经典著作的背景。16世纪中叶,沙皇俄国执行“高加索政策”,其目的就是争夺北高加索。在17世纪和18世纪之交,北高加索局势紧张,除了各民族之争外,还有波斯、奥斯曼和俄国三大帝国对这里的争夺。在高加索山脉北麓的山脚下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从沙皇彼得大帝(1672.6.9-1725.2.8)时起,俄罗斯就在这里建立了由准军事部队哥萨克骑兵组成的戍边城镇。在1676年-1681年的俄土战争中,土耳其遭到失败,丧失了这一地区的大片土地,俄国人在1696年占领了奥斯曼帝国在北高加索的主要据点--亚速。
18世纪是北高加索历史上的转折关头,各国加强了对它的争夺。1710年,俄国在与土耳其的战争中战败,彼得一世*签署《普鲁特和约》,丧失了亚速和北高加索的一些地区,土耳其军队随之对北高加索进行了频繁的、毁灭性的征剿。1722年,彼得一世夺回北高加索地区的企图再次落空。次年,俄国借波斯面临土耳其、阿富汗和俄国联合进攻的危险处境,胁迫波斯签订《彼得堡同盟条约》,波斯*将里海西岸的北高加索地区划归俄国。1723年2月,土耳其苏丹要求彼得一世放弃北高加索,从达吉斯坦撤军,遭到彼得一世的拒绝。同年夏天。俄土签订《君士坦丁堡条约》,俄国仍占有里海沿岸的北高加索土地,俄国的*从此在北高加索地区得以巩固。1726年-1727年间,沙皇俄国通过抓捕当地人作为人质的手段,征服了达吉斯坦、卡巴尔达、车臣等地的几十个山地民族,使他们纳贡称臣。1735年,俄国女皇安娜在不得不和波斯媾和的情况下,同意将俄国军队从达吉斯坦撤到捷列克河以北,达吉斯坦归波斯保护,并将俄国所占领的北高加索的其他地区归还波斯。在这种情况下,土耳其苏丹重新加紧了对北高加索的争夺,并伙同克里米亚策划了一条沿“库班-卡巴尔达-车臣-印古什-达吉斯坦”向北高加索征战的路线,于是俄土之间为争夺北高加索和黑海与里海之间的权益进行了多次战争。
19世纪初,俄国的*重返北高加索地区。在1826年-1828年俄国与波斯的战争中,俄军将波斯军队赶出了南高加索。1828年-1829年俄土战争的结果是,黑海东岸的广大地区归属俄国,土耳其承认南高加索地区永远归俄国所有。俄罗斯还同高加索部落进行了一系列战争,其中最著名的是针对伊玛目沙米利的战争,他统一了*山区各部落,是一位有感召力的*。19世纪中叶以后,俄国在北高加索和整个高加索地区的地位已基本确立,并以此为基地组建了强大的集团军,向中亚各国推进。最后一次俄土战争(1877-1878年)使俄国在高加索的*得以空前稳固。经过两个多世纪的血腥和残酷的战争,俄国终于主宰了北高加索。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北高加索大部分地区归属1922年成立的苏联最大的加盟*-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管辖。从20年代起在北高加索地区形成了以民族特征命名的各个自治单位。北高加索被纳入到全苏统一的经济组织之中,形成了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格局,并成为重要的疗养胜地。在苏维埃政权的大力推动下,高加索地区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化教育及卫生事业也得到充分发展,基本消灭了文盲。同时,*忽视了当地民族的传统社会习惯,对宗教问题采取简单粗暴的态度,强制推行无神论教育,解散宗教组织,许多神职人员遭到了不公正的对待。1924年,苏维埃**联盟(简称苏联)成立。苏联*在北高加索实行了一些容易导致民族纷争的政策,首先是大量迁入俄罗斯居民;其次,在不可能大量迁入俄罗斯居民的情况下,把两个不同的民族组合在一起,以便**的控制,于是就有了车臣和印古什、卡巴尔达和巴尔卡尔、卡拉恰伊和切尔克斯这样的混合民族区域建制;另外,在把少数民族混杂在一起的同时,迁入俄罗斯居民,这种民族建制导致北高加索地区民族矛盾日益加剧。虽然俄罗斯族在北高加索地区是少数民族,但苏联**在这里推行的是发展以俄罗斯文化为主的文化教育,如强制推行俄语教学,以俄语为官方语言。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变迁,各少数民族的民族语言和文化逐渐退化以至衰亡。
20至30年代,苏共镇压宗教界人士,强制推行农业集体化,激化了北高加索的民族和社会矛盾,导致各种*活动频繁出现,仅在车臣,1929至1935年间就爆发了268次反抗建立集体农庄的暴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北高加索地区一度被德国法西斯占领,1943年获得解放。在德国占领北高加索期间,某些当地人与德国法西斯进行了合作。苏联*斯大林指责车臣和印古什少数民族勾结入侵的德国纳粹,并认为北高加索的民族都是德国法西斯的帮凶,随即以通匪为由对高加索地区各民族实施了不公正的涉及整个民族的惩罚,把他们强行迅速迁出世代居住的地方。根据苏联国防委员会的决定,从1943年11月至1944年2月,苏联*把当地70多万各民族居民不分男女老幼强行迁出,同时这些民族自治单位也被撤销。其中从卡拉恰伊自治州和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共迁出近7万卡拉恰伊人,其中大部分是成年人,他们被送进闷罐车运至中亚地区的吉尔吉斯、哈萨克、塔吉克、西伯利亚和北极地区,卡拉恰伊自治州随即被取消,首府也被更名。1944年2月中旬,苏联*开始迁徙居住在与车臣-印古什接攘的达吉斯坦自治*和北奥塞梯自治*首府弗拉季高加索市(1931年-1990年称奥尔忠尼启则市)的居民,迁出总人数是45.9万。随后迁出31万车臣人和8万印古什人,占车臣-印古什自治*人口总数的78%。在1944年3月9日迁徙巴尔卡尔人的行动中,苏联动用了12万内务部队的军人。北高加索的四个民族,连同克里米亚的鞑靼人、伏尔加河流域的德意志人,被当作德国法西斯的“第五纵队”、苏联的敌人而遭到迁徙的惩罚,被强制运送到为这些“移民”准备的“特别居留地”。苏共在高加索地区实行的民族政策对当地的发展造成极为严重的消极后果,也极大伤害了高加索居民的民族感情。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被迁徙的少数民族要求还他们以正义和公理,要求返回久别的家园。1957年,苏联*赫鲁晓夫允许他们返回家园。此后,许多居住在“特别居留地”的北高加索人纷纷自动返回家园,1957年有90%的卡拉恰伊人返回家园。但车臣人、印古什人的家园已被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北奥塞梯人和达吉斯坦人占据,虽然他们的自治*恢复了,但在属于他们的地区民族关系变得更加纷繁复杂。1991年苏联解体后,这里的车臣、印古什、达吉斯坦和北奥塞梯等地武装冲突和*持续不断。由于战争和暴力活动,北高加索地区成为外来者的禁区。由于民族矛盾深重,外高加索地区也动荡不定,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两国因纳戈尔诺-卡拉巴赫(纳卡州)的主权问题一直争执不休,格鲁吉亚境内的阿布阿兹自治*也不断发起独立运动。
20世纪80年代末,阿拉伯传教士和首批在苏联解体后前往麦加朝圣的*把瓦哈比教带到高加索和中亚地区,此后,瓦哈比教派的武装分子和其他激进的*原教旨主义者对俄罗斯高加索和中亚地区的安全构成越来越大的威胁。中亚地区的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一直都在公开打击瓦哈比教派。但在高加索地区,尤其是车臣*,由于车臣军阀同瓦哈比教派关系密切,致使当地*武装分子的*活动不断,且势头不减。
7、大事记
1991年11月11日,北高加索14个民族的代表在阿布哈兹古达乌塔区利赫纳村举行会议,签署了高加索山地民族联合会条约,宣告高加索山地民族联盟成立,其最终目标是在高加索地区建立起一个西起黑海、东到里海的独立的高加索国家。
1991年-1992年,印古什人与相邻的奥塞梯人之间发生战争,数以千计的印古什人被赶出家园。
1992年-1993年,俄罗斯北高加索地区的几个*派遣武装分子帮助山脉南麓的阿布哈兹人同格鲁吉亚进行了一场分裂主义战争。
1992年10月3日—4日,高加索山地民族联盟特别代表大会在车臣首都格罗兹尼举行。会议发表宣言,建议北高加索各**“废除俄罗斯联邦条约”,还建议北高加索各*所有社会政治组织要求本*的*实现真正的独立,要求各*之间签署政治、经济和文化合作条约,承认车臣、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独立,并在民族自卫队的基础上建立地区安全部队,并要求俄罗斯军队立即撤出高加索地区。
1994年,车臣分裂主义分子独立运动兴起,俄罗斯联邦军队于同年12月进入车臣。1996年俄军撤出车臣并与车臣签署了和平协议。
自车臣战争以来,俄罗斯北高加索地区的安全状况日趋恶化,车臣匪徒团伙不断绑架外国人和俄罗斯人,他们对付人质的手段也越来越残忍,并索取巨额赎金。暴力活动蔓延到与车臣邻近的达吉斯坦*、印古什*、北奥塞梯*和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尽管俄罗斯联邦*动用了大量的财力、军事力量来整顿北高加索地区的秩序,进行重建工作,并同有关*签订了不少协议,通过了很多为稳定该地区社会、经济形势的决议,但大都未能得到落实,当地非法武装分子不断袭击俄罗斯军政人员,恐怖活动猖狂,民族主义和分立主义严重,致使这一地区的形势依然严峻而复杂。
1997年2月,北约秘书长索拉纳先后访问了外高加索的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同这三个国家*讨论了北约向外高加索地区派遣维和部队的可能性问题。俄罗斯外交部于2月17日发表声明,明确表示北高加索不属于北约的活动范围,俄罗斯在解决北高加索冲突中的主导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并得到各方承认,欧安组织、联合国和独联体已在该地区发挥作用,不需要北约的干予。
1998年4月16日,俄罗斯武装力量总参谋部一车队在北奥塞梯与印古什交界处遭武装分子袭击,包括一名中将在内的6名俄军官和士兵被打死。1998年4月19日,俄代总理雷布金与北高加索一些*和边疆区的*举行会议,研究了保证这一地区局势正常化、制止*活动的措施。
1998年5月20日,俄达吉斯坦*首府马哈奇卡拉局势紧张,一伙支持俄国家杜马*、俄*联盟*哈奇拉耶夫的武装分子打死当地一名警察,还有多名警察被打伤。21日,武装分子和警察之间发生枪战,数千名哈奇拉耶夫的支持者冲破警察的*线,汇集到市中心的列宁广场进行示威,要求**辞职,一部分示威者占据了*大楼。驻扎在当地的俄国防部军队和内务部内卫部队宣布处于高度战备状态。经过达吉斯坦*和示威者的谈判,双方最后达成协议:示威者撤离*大楼,当局对占领*大楼事件的参加者不予追究。同日,俄总统叶利钦下令成立一个行动指挥部,以应付马哈奇卡拉出现的紧张局势。25日,俄联邦安全会议决定成立以副总理赫里斯坚科为首的处理北高加索事务的特别机构。
1998年7月,北高加索地区的局势持续动荡,车臣*内部纷争四起,脱离俄罗斯的倾向加剧。7月23日,车臣总统马斯哈多夫遇刺受伤,一些以俄罗斯族人为攻击目标的武装集团和教派组织也重新恢复了行动,而三个月前被劫持的俄总统驻车臣全权代表弗拉季索夫仍无音信。27日,俄罗斯前总理切尔诺梅尔金、鞑靼斯坦*总统沙伊米耶夫、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行政长官列别德及独联体执行秘书别列佐夫斯基联合发表呼吁书,要求俄罗斯*立即就俄联邦车臣*和整个北高加索地区的局势向社会表明自己的立场,呼吁书认为,车臣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局势日益恶化,俄罗斯不能使车臣的局势回到90年代中期的状况。同日,俄北高加索军区、俄联邦安全局、紧急状态部和联邦边防局在北高加索地区联合举行首长司令部演习。
1999年1月29日,俄罗斯**代表和北高加索地区属于俄罗斯的10多个*、州和边疆区*在北高加索叶先图基市举行跨地区会议,会议通过了俄联邦北高加索地区民族政策基本方针宣言。这项方针的主要原则是:维护历史形成的俄联邦和北高加索地区的完整,制止武力解决领土争端的企图,禁止成立非法武装。宣言重申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政治、宗教和民族*,禁止一切颠覆俄罗斯联邦国体、挑起社会政治和民族纠纷的活动。宣言认为,稳定该地区局势的关键是发展经济,扩大和加深该地区各联邦主体之间的经济和科技合作,以形成有效的经济机制和统一的信息文化空间。
1999年3月19日,北奥塞梯*首府弗拉季高加索发生一起恶性爆炸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3月23日,俄罗斯内务部内卫部队宣布,部署在俄北高加索地区的内卫部队完全进入戒备状态。
1999年5月,高加索地区的卡拉恰伊和切尔克斯少数民族因他们共同拥有一个半自治区和一次有争议的选举活动而掀起*浪潮。
1999年8月,达吉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发生*武装分子*。从8月7日起,以车臣“战地司令”巴萨耶夫为首的1000多名车臣武装分子潜入与车臣毗邻的达吉斯坦*,频频发动挑衅行动,袭击警察,绑架人质,使当地局势骤然紧张。这些武装分子主要是*瓦哈比教派和其他激进的*原教旨主义者。为稳定局势和恢复秩序,俄联邦部队和当地警察对车臣武装分子采取了军事行动。到8月20日,俄军已消灭车臣武装分子500多名,控制了达吉斯坦许多地区的局势,24日,俄军收复车臣武装分子占领的村庄。但车臣武装分子凭借易守难攻的山地仍在进行抵抗,他们的同伙还准备在北高加索其他地区制造恐怖活动,以策应在达吉斯坦的行动。俄总统叶利钦表示,俄永远不会放弃北高加索地区。由于车臣和印古什地区恐怖活动接连不断,与这两个地区接壤的北奥塞梯*向边境地区增派了内卫部队,以确保农民的人身和新收粮食的安全。8月25日,俄罗斯内务部长鲁沙伊洛宣布,俄北高加索地区是“高度危险区”,外国公民未经许可不得前往该地区。截至当日,在车臣*被扣留的人质达600人,由于车臣武装分子潜入达吉斯坦导致该地区的局势极度紧张,解救人质的工作*停止。从开始在达吉斯坦清剿*以来,俄国防部下属部队有47人阵亡,186人受伤,内卫部队有12人阵亡,24人受伤,消灭武装分子1000多名。8月27日,俄罗斯总理普京视察曾被车臣武装分子占领的村庄时强调,达吉斯坦永远是俄联邦的组成部分。8月29日,俄罗斯特种部队和内务部内卫部队围剿达吉斯坦*分子,围剿的目标是伊纳克斯克区的卡拉马希村和恰班马希村,俄军解除了两村居民武装。这两个村庄早在1998年5月宣布独立,并成立非法武装,抗拒地方当局的领导。在车臣武装分子潜入达吉斯坦时,这两个村庄的许多人充当了车臣武装分子的帮凶。
1999年9月1日,集结在达吉斯坦与车臣交界地区的武装分子已超过2000名,他们与约旦、叙利亚和埃及等地的支持者加强了联系。9月2日--4日,俄罗斯外长伊万诺夫访问外高加索三国。2日,俄外长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会见阿总统阿利耶夫时表示,俄罗斯对外高加索三国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一视同仁,并愿同三国建立同样良好的关系,外高加索三国对俄来说无亲疏主次之分。阿利耶夫指出,外高加索在俄对外政策中的地位不应低于巴尔干地区。9月4日,俄联邦军队在达吉斯坦的作战地区进行重新部署,增派了空降部队、摩托化部队和炮兵部队,并增加了高精确度武器。同一天,达吉斯坦的布伊纳克斯克的一栋五层楼被炸,楼里住着俄罗斯136旅军人家属。9月5日,又有大约2000名车臣武装分子渗入达吉斯坦*,使该地区局势再度恶化。俄内务部官员表示坚决打击潜入达吉斯坦的车臣匪徒,包括俄联邦装甲部队在内的援军开进冲突地区。9月14日,美国*邀请外高加索三国*参加10月10日至11日在第比利斯举行的高加索地区*论坛会议,同时邀请的还有德国、法国和英国的代表,阿塞拜疆总统阿利耶夫拒绝了邀请,原因是阿塞拜疆与邻国亚美尼亚之间存在悬而未决的争端。会议讨论在能源、交通、供水和关税方面的合作项目。从8月底到9月中旬,*瓦哈比教派的原教旨主义者在莫斯科及达吉斯坦接连制造了四起爆炸事件,造成多人死亡。9月28日,俄罗斯、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四国内务部长就北高加索局势签署了一项联合声明和致独联体国家内务部长理事会的呼吁书,四国护法机关决定共同采取行动,打击北高加索地区的犯罪和恐怖活动。
2000年6月20日,俄罗斯、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四国总统在莫斯科就地区安全问题进行磋商,发表联合声明说,四国将进行双边和多边接触,以加快和平调解外高加索冲突的进程,并欢迎国际社会提出倡议、提供协作。四方决定,今后这类磋商每年至少举行两次,由四国总统轮流主持。10月1日,俄罗斯、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的内务部长举行会晤,签署了关于共同采取措施稳定北高加索局势的议定书。
2016年4月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自从月初开始,在纳戈尔诺-卡拉巴赫自治州(纳-卡地区)爆发连串武装冲突,为两国自1994年达成停火以来,再次在当地短兵相接。事件牵涉大国博弈,俄罗斯在外高加索地区拥有决定性的影响力,北约成员土耳其站在阿方一侧,西方借此制衡俄崛起意图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