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科尔沁草原

科普小知识2022-06-16 11:43:41
...

科尔沁草原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科尔沁草原位于西辽河、教来河冲击平原之上,地处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交汇处。中心区域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和通辽两地,辐射区域为兴安和通辽周边地区,包括内蒙古赤峰与锡林郭勒盟,黑龙江、吉林与辽宁省以及蒙古国。科尔沁地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土壤以灰色草甸土为主。

中文名称:科尔沁草原

英文名称:HorqinGrassland

地理位置:内蒙古东部

面积:4.23万平方千米

海拔:250~650米

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1、简介


科尔沁草原

科尔沁草原(HorqinGrassland)又称科尔沁沙地,沿用古代蒙古族部落名称命名。科尔沁草原是曾经孝庄文皇后的出生地,蒙语是“最忠于皇帝的部落”的意思。绵亘400余千米,面积约4.23万平方千米。在历代,是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撒尔管辖的游牧区之一,科尔沁草原西与锡林郭勒草原相接,北邻呼伦贝尔草原,地域辽阔,资源丰富。

科尔沁草原中有一块沙地是我国四大沙地中面积最大的一个沙地,总面积达42300平方公里,位于东北和华北的交界地带。

2、地理位置

科尔沁草原位于北纬42°5′~43°5′,东经117°30′~123°30′。海拔250~650米,处于西拉木伦河西岸和老哈河之间的三角地带,西高东低,绵亘400余千米,面积约4.23万平方千米。属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的翁牛特旗、敖汉旗与通辽市的开鲁县、通辽市和科尔沁左翼后旗、奈曼旗、库伦旗辖区。是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为多数的多民族聚居区。

3、地貌特征


科尔沁草原

科尔沁草原地质构造上属于松辽台向斜、吉林准褶皱带和内蒙古褶皱带三大地质构造单元。第四纪以来草原西部缓慢上升,东部轻微下沉,由下更新世到全新世相继沉积了厚达200余米的松散岩系,组成了坨、甸的物质基础。科尔沁草原坨、甸并存。坨子地是指相对高度2米以上的流动、半流动沙丘和半固定沙丘,土壤为白沙土和黄沙土,植被主要有沙米隐子草、芦苇、小黄柳、榆树等。甸子地则指分布在坨、甸地内部及其之间的低湿地,多由各类草甸土组成,植被主要由羊草、寸草苔、地榆、拂子茅、马蔺等组成。科尔沁草原历史上曾为河川众多、水草丰茂之地。据记载,公元10世纪时自然条件是“地沃宜耕植,水草便畜牧”。直至19世纪初扎鲁特旗东南还留有松林。但至19世纪后期,因滥垦沙质草地,砍伐森林,曾号称“平地松林八百里”的赤峰以北而今已成茫茫沙地。由于人类对草原的不合理利用,甸子地不断缩小,沙化面积急剧增加,最终形成了大片沙地。坨甸两者所占相对面积为3∶1,生产发展和人类生活受到直接威胁。为防止沙化、草场退化和土壤盐化,采取了草场封育,翻耕补播、人工种草、引洪淤灌、防止过牧及营造防护林等措施,取得了良好成效。

4、气候特点

科尔沁草原气候冬寒冷、夏炎热,春风大。年均降水量360毫米,年际变化较大,年内分配不均,多集中6~8月份,冬季以西北风为主,春秋则为西南风,年均风速3.5米/秒,最大风速可达21.7米/秒,大风日数常达30天左右。大风是沙地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全区日照2900小时,日照率达67%,10℃以上活动积温3160℃,无霜期140~150天。

5、名称由来


科尔沁草原

科尔沁的名称由来已久,商、周以前,这里是传说中的女魃部落的领地,商周史籍中称作“鬼方”。当时地分五方,即中为人方、南为水方、西为土方、东为夷方、北为鬼方。春秋战国以后称为胡地,是东胡的领地。秦汉时,东胡人被匈奴人击破后,残余东胡人分裂成为乌桓人和鲜卑人。早在东汉末年和西晋时期,中原内地的人们就称居住在科尔沁草原中部的人为“火儿慎”人,这是鲜卑语,意思是:“善射的人”、“弓箭手”、“射雕手”。到了北魏时,“火儿慎”逐步从特指的人群名称转向了地域名称,史籍中已经开始出现“火儿慎”“科尔沁”等地域名称,这些名称都是鲜卑语的不同译音。《蒙古秘史》把科尔沁译为“弓箭手”。成吉思汗称帝前,曾将其帐殿护卫(弓箭手)编为“科儿沁”,由其弟哈布图哈萨儿亲自指挥。因此“科儿沁”在蒙元之初也是蒙古军事机构的名称。现今的科尔沁名称正式起自蒙元时期,具有“弓箭手”、“神箭射手”之意,作为地名,也可以理解为“射雕英雄的故乡”、“神箭手的故乡”。

6、自然资源

科尔沁草原有较大面积的天然牧场和近2000万头(只)的科尔沁红牛、兴安细毛羊和蒙古牛羊。科尔沁草原水利资源非常丰富,有绰尔河、洮尔河、归流河、霍林河等240条大小河流和莫力庙、翰嘎利、察尔森等20多座大中型水库。科尔沁淡水鱼种类多、肉质好,无污染,水里繁殖,年出鱼量达到3000吨。科尔沁草原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目前尚存的名胜古迹有辽代古城、金代界壕、科尔沁十旗会盟地旧址和庙宇、佛塔多座。科尔沁草原在科尔沁草原上已有大青沟、汗山、科尔沁草原湿地自然保护区等国家和地区保护区。

7、人文地理


科尔沁草原

成吉思汗称帝之前,曾经将自己帐殿护卫编为科尔沁(蒙古语意为带弓剪的侍卫),由其二弟哈撒儿亲自指挥。因此,“科尔沁”又成为蒙古军事机构的名称……《元史_别里古台传》上有这样一段记载:成吉思汗对自己的二弟哈撒儿、三弟别里古台,非常赏识,曾经说:“有别里古台之力,哈撒儿之射,此朕之所以取天下也。”可见他对两个弟弟评价之高。历史上的科尔沁草原,远非今日的科尔沁草原可比。今日的科尔沁草原,大体是指现在内蒙古通辽市和兴安盟境内的地域,算是历史上科尔沁草原的腹地。历史上的科尔沁草原,包括了历史上内蒙古四部十旗,即科尔沁部六旗、杜尔伯特部一旗、扎赉特部一旗、郭尔罗斯部二旗和扎鲁特部等广大地域。而科尔沁部六旗,即左翼前中后三旗、右翼前中后三旗,又是科尔沁草原的核心部分。

8、历史遗迹


科尔沁草原上的河流

1983年,辽西建平、凌源两县交界处的牛河梁大面积积石塜、祭坛、女神庙和女神像、玉质礼器等大规模考古发现,更进一步证明,早在5000多年以前红山文化时期,这里就出现了基本原始公社氏族部落制度,凌驾于公社之上的更高一层社会组织形式——早期的城邦制国家。以往我国典籍一直把中华文化史说成是五千年,但得到考古学证据支持的只能将中国文明史上溯到四千年前。而今,红山文化考古的进一步发现足以证实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因而红山文化被学界称为“中华民族文明的曙光”。从牛河梁考古遗址发现的女神头像看,她的平额、高颧骨、塌鼻梁、短下额、面部圆扁等生理特征,明显带有生活在东北亚的原始蒙古利亚游牧民族的面部特征。这个古王国的出现是中原夏王朝以前的事情,有学者认为,红山文化的惟王为葬的习俗和猪首玉龙的发现,与中原商文化一脉相承,因此红山文化的创造者很可能就是迁徙内地并建立商王朝的祖先。这也说明,早在5000多年以前,辽河流域的科尔沁大地已经孕育出了高度的人类文明。兴安岭以北的渔猎民族,蒙古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已经迁徙至科尔沁草原,并在草原的南端交汇、融合,并且接受了华北传入的农耕文化,形成了具有高度文明的牛河梁城邦制国家。原始的氏族制度正向奴隶制王朝过渡,由西辽河养育出的人类文明已经出现,并与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南北遥相互映。在中华民族历史文明方面写出了重重的一笔,科尔沁草原托起了最早的人类文明曙光。

9、特色美食

烤全羊、烤羊腿、风干牛肉干、风味名食奶皮子、奶豆腐、马奶酒等。

上一篇:大雅河漂流风景区

下一篇:罗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