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文庙
此建筑始建于元朝至元二十二年,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经历代50多次扩建增修,占地面积已达到7.6万平方米,在全国大型文庙中名列前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面22扇格子门所雕飞禽走兽,形态各异.玻璃瓦的屋顶,光彩夺目。庙宇周围古柏森森,显得庄严肃穆,雄伟壮观。
1、简介
建水文庙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北部的建水县城内,是一座全国屈指可数的大型文庙,始建于公元二十二年(1285年),是云南省继中庆(昆明)、大理之后,最早创建的第三座庙宇。后经明、清两代扩建,占地达114亩,总体布局采用中轴对称宫殿式,仿照曲阜孔庙的格局建造,有1殿、2庑、2堂、2阁、5祠、8坊,是一组规模宏大的建筑群。步入大门为肃穆的"太和元气"坊,迎面为20余亩的"学海"(泮池),塘内碧波荡漾,四周柳丝轻拂,池中建有思乐亭,左、右有"礼门"和"义路"。步人棂星门.有大成门、东西庑、大成殿、祟圣词、明伦堂、尊经阁等建筑。
大成殿建于明弘治年间,28棵柱支撑全殿。前檐12棵为石拄,每棵高5米,重达5000公斤,用整块大青石雕成。大门左右2棵檐柱雕巨龙盘绕,称为"石龙抱柱"。正面22扇格子门所雕飞禽走兽,形态各异.玻璃瓦的屋顶,光彩夺目。庙宇周围古柏森森,显得庄严肃穆,雄伟壮观,有"金碧壮丽甲全滇"之美誉,其规模仅次于山东,曲阜孔庙,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时期编修的《机关报纂云南通志》记载:建水文庙,是规模仅次于山东曲阜的文庙。
2、景区特色
整个庙宇,一片翠绿,古木萧森,庄严肃穆。松、柏、竹、柳,千姿百态,各种花卉争妍斗艳,四时飘香。庭西有两株共生树,一为柏树,一为榕树。数百年的风风雨雨,它们已经紧紧缠在一起。有人戏称为“万将军抱白小姐”。建水城,为旧临安府所在地,元、明、清三代曾是滇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加上文庙规模宏大,建筑精巧,素有“滇南邹鲁”之称。早年,当地利用文庙建立了临安中学。现改为建水第一中学,并在文庙侧新建了许多教学楼。昔日孔庙圣地,如今成了青少年学习之所。由于*和学校注意保存古迹,至今文庙仍很完整。
绕至泮池后的唇台上,只见栩栩如生的龙、虎、麟、狮、象巨石雕高距于坊座上,拱卫着木构架的牌楼。四周的壁画上方,用砖砌成斗拱样,覆以碧瓦,与三楹坊顶合成叠罗汉式的三重檐歇山顶,檐牙高啄,碧瓦飞翘,与“太和元气”坊及“礼门”、“义路”坊齐观,如数重大雁飞临泮池之上。这种建筑风格,凸现了儒家思想两个固有的属性:一方面具有广泛信仰层面上的情感需求,另一方面存在着相当丰富的理论思维内容。
文庙最吸引人的去处无疑是大成殿。它是文庙的主体建筑,一字排开的五间殿堂,正堂内置龙宝座,供奉着孔子塑像。殿堂单檐九脊歇山顶,琉璃黄瓦,翘角飞甍,巍巍宏丽,气象庄严。这里有很多的字匾和塑像,字大多是历代皇帝所题,像都是对弘扬儒家文化作出贡献的名人。大殿檐下悬挂着“先师庙”三个鎏金大字匾,笔力雄浑遒劲,匾沿镶嵌着玲珑剔透的木雕龙凤。东西厢房是祀奉先儒的场所,先贤79人、先儒75人依次供奉于内。
3、建筑
文庙座北朝南,基本按照山东曲阜孔庙布局建造,原有一池(泮池),一坛(杏坛),一圃(射圃),二殿(大成殿、崇圣殿)、二庑(东庑、西庑)、二堂(东明伦堂、西明伦堂)、三部长(尊经阁、文星阁、柱香阁)、四门(棂星门、大成门、金声门、玉振门)、五亭(敬一亭、思乐亭、斋宿亭、东碑亭、西碑亭)、六祠(寄贤祠、仓圣祠、名宦祠、乡贤祠、节教祠、忠义孝悌祠)、八坊(太和元气坊、洙泗渊源坊、礼门坊、义路坊、道冠古今坊、德配天地坊、圣域由兹坊、贤关近仰坊)。碑文记载:此庙“殿堂门庑,圣贤肖像,刻雕藻绘,金碧辉煌”,“遂成一观焉。”数百年来,不断维修,后来除杏坛、射圃、尊经阁、文星阁、敬一亭和齐宿亭不存外,其他建筑仍然完好如初。
大门太和元气坊三楹,中间一楹高约九米,石木结构,坊座上有石雕狮、象、麒麟和龙。顶部斗拱密集,与两侧的花砖短墙组成五檩三重檐牌楼顶,甚为美观。当中两扇大门饰以鼓钉,门前置石鼓一对。坊后为泮池,俗称学海,明成化年间按古学宫之制开挖,弘治年间拓宽为椭圆形,水面即达四十余亩。池中有一小岛,有堤和桥相通。岛上建鳌亭,也称思乐亭,取“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之意,以勉励生员奋发学习,他日功名成就,犹如钓得海中大鳌。东西两岸有路和红墙相围,路旁有林荫花木。池后筑有半月形台唇,台前围以白石栏杆。左右有“礼门”、“义路”石牌坊,坊前各立“官员兵民人等于此下马”碑一块,坊侧面红墙上镶嵌“鸢飞鱼跃”石刻大字四块,各高一米。南面焕文山倒影映池中,山光水色,与蓝天白云绿树相映衬,分外宜人。旧志记载:泮池“澄泓如镜,上面石台肪截,宫墙万仞,金碧交辉,宏整巨丽冠迤东西”“焕山倒影”或“学海文澜”,为建水古十景之一。昔时每逢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火把节夜,彝族和汉族百姓在焕文山上点燃火把,巡行在同山梯田之间,以祈年照岁,企盼五谷丰登。红色的火苗星星点点映入泮池之中,与天上的繁星交相辉映,相传所见星点越多,预兆来年开科取士中榜者亦多。清代滇南著名文人张汉《学海观炬》灵诗云:“焕文峰影泮池中,几点遥窥野炬红。陆地已成星宿海,灵槎欲贯斗牛宫……待得今夕见,科名有娄信先通。”如此情趣,全国文庙中绝无仅有。
从泮池后的台唇登上数级石阶,有“洙泗渊源”坊三楹,高九米,木石结构,龙、麟、狮、象巨型石雕高踞于坊座上,拱卫着木构架的牌楼。坊檐下密密层层地饰以精巧玲珑的斗拱,这些斗拱主要起装饰作用,而不能全部承檐坊顶的重压,古代建筑设计师匠心独运,巧妙地在中间一楹坊座的石麒麟和石狮子上打主意,在麒麟和狮子的额头上各雕刻一个跪姿的石人,头顶一朵石莲,石莲上安装一根雕龙细圆木柱,四个石人四根木柱支撑起最高一层坊顶的四个檐角,形成两根主柱并列悬挂四根吊脚辅柱的架势,仔细观赏,腾挪自如。牌坊两侧各有砖雕龙凤壁画一幅,其一为“二龙戏珠”另一幅为“双凤朝阳”,亦甚精美。壁画上用砖砌成斗拱样,覆以瓦顶,与三楹坊顶组合成叠罗汉式的三重檐歇山顶,檐角飞翘,远观如雁阵飞临泮池之上,令人赏心悦目。“洙泗渊源”坊背面的门楣上写有“万世宗师”四字。坊后东西向又横陈四座砖石底座,土木筑顶的牌坊,亦各高九米,分别题写“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圣域由兹”、“贤关近仰”。正中方顶的辅柱亦有龙雕,造型与“洙泗渊源”坊相近,只是坊座上缺少狮象石雕。坊间空地上陈列着二十余块石碑,记载着明清时期增修文庙的经过,是研究古代边疆文化教育的珍贵史料。中轴线上原有杏坛,明天顺间建,坛中竖石刻孔子统育图,后地震坍毁,石刻像移至大成殿上。
其后为棂星门,三开间,雕梁画栋,瓦顶,四根木柱穿脊而出,柱上有木刻饰物,柱顶套有明代烧制的青花瓷罩,罩顶雕盘龙,龙首啸天。门后为园林,数株迎客松,竞相婆娑,似在向游人招手致意。园东原有魁星阁一座,已毁,现存名宦祠。园西有桂香阁和乡贤祠。桂香阁曾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滇南地下组织负责人寓所在活动的旧址。
再后为大成门,亦三开间,中间为通道,门上饰以鼓钉,门前石阶正中有飞龙浮雕一幅。入内为一庭院,庭院后部丹墀上为文庙主体建筑大成殿。两厢为东庑、西庑,各有房舍十五间。门、殿和两庑组成一套方形建筑群体,气势宏阔。大成殿五开间,琉璃黄瓦,歇山顶,由二十根高五米的巨柱支撑,其中有二十二根青石大柱,全用整块石料凿磨而成。撑持左右前檐的两根石柱,中部镌刻成龙腾祥云状,“石龙抱柱”雕工精巧,甚是珍奇。二十二扇木屏门透雕出神采各异的生物图画,当中六扇为“六龙捧圣”图,六条立体的雕龙在云水间腾挪翻飞,环卫着殿内的孔子圣座,象征孔子的学说和思想在古代意识形态领域内至高无上的地位。两旁的屏门上分别镌刻出“双狮分水”、“喜鹊闹梅”、“犀牛望月”、“三羊开泰”、“麟吐玉书”、“封(蜂)侯(猴)挂印”、“旭日东升”、“竹报平安”等画面,共雕有一百多个大小动物形象,维妙维肖,栩栩如生,而且一个个高度镂空成立体状。其中的两对小松鼠,呼之欲出,活灵活现,体现古代木雕艺人的高超技术,为屏门中的珍品。门槛五道亦用整块纹石盘成,其中三道各长五米七,高宽各四十厘米,石色灰白,中含黑纹,细腻有光,无丝毫裂痕,俨如油光漆成,乍看不知是整块巨石琢磨而成。大成殿下悬挂着“先师庙”三个鎏金大字匾,笔力雄浑遒劲,匾沿镶嵌着玲珑剔透的木雕龙凤。殿内悬挂着摹刻的清代历朝皇帝赞孔尊孔“御题”贴金匾额八块,有康熙的“万世师表”,雍正的“生民未有”,乾隆的“与天地参”,直到光绪的“斯文在兹”。殿内有一尊供奉孔子牌位的圣龛,龛座亦为整块巨石雕成,四足朝内弯曲。座上置精工镂刻的木阁一间。孔子牌位供在雕龙宝座上。殿前置乾隆年间铸造的大铜香炉一尊,高近三米,四足铸成象头,卷曲的象鼻支在莲座上,象征着这一带古时曾是象的故乡。香炉上部覆以楼台,盘绕游龙十余条。又有石刻“孔圣弦颂图”一块,高一米五,宽八十厘米,孔子席地而座抚琴授课,四弟子肃立恭听,为明代所刻。大殿两有东西碑亭,西碑亭立满汉文《御制平定回中告太太学碑文》,通高五米,宽二米,两块石碑并列在碑座上,一碑刻满文,一碑刻汉文,两块碑之上镶一块完整的碑座上,一碑刻汉文,两块碑之上镶一块完整的碑顶,将其联为一体,碑文记载乾隆年间清军平定*准噶尔反动贵州*,统一祖国版图的史料,原碑立于北京文庙内,临安知府双鼎摹刻于建水文庙。满汉文碑全国罕有。东碑亭内立用汉文刻写的乾隆《平定青海告成太学记》。殿前庭院内有古树两株,古柏数株,相传植于元时。又有山茶花两株,苍老遒劲,仍繁花似锦。林荫中伏坐石雕白象两头,驮有一米多高的青铜花瓶,瓶内植花木。庭院两侧有东西明伦堂,原为临安府学和建水县学所在。西明伦堂前有高大奇异的榕柏共生树,榕树包柏树,连理同心,三人才能合抱。
大成殿后又陈列着元明清碑刻十余块,其中有元至大元年武宗皇帝追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的圣旨牌,为滇南现存最古老的碑刻。其后为崇圣殿,是祈奉孔子父母的殿堂,雕梁画栋,与大成殿相呼应,蔚为壮观,殿前石栏上刻有杭州西湖二十四景图。殿东还有仓圣祠、景贤祠。前祠奉祀传说中的汉字创造者仓颉。后者为乡人纪念明洪武年间被贬谪至此讲学近十余年,与边地文稿教有功的文人学士王奎、韩宜可而建的祠堂,也称二贤祠。
崇圣殿后原有尊经部长,为滇南最古老的藏书楼,已毁,唯剩古柏百余株。
4、建筑特色
建水文庙建筑群坐北朝南北分布,纵深达625米,共分七进空间。
太和元气坊
第一进空间从万仞宫墙(红照壁)至“太和元气”坊。“太和元气”坊(高9米)是文庙的单体大门,属四柱三楼三门道木牌坊。
门头上的“太和元气”四个贴金大字,是赞美孔子思想如同天地生育万物。次间木栅栏门的门头板上,刻有清雍正年间重修此坊时临安府主要军政官员的名字,左为文职官员,右为武职官员。石砌须弥座夹杆石上雕刻有龙、狮象,这是建水文庙不同于其它文庙的石作特色之一。“太和元气”坊后是泮池。俗称“学海”,自明弘治年间拓为椭冠。泮池北端筑有一小岛,上建“思乐亭”,岛堤间由一座三孔石桥相连。“思乐亭”亦名“钓鳌亭”,有勉励生员奋发努力,日后功成名就,犹如钓得深海中大鳌之意。人们来到这一引导性空间,第一眼就可以看见“学海文澜”和均衡对称的牌坊群落,给人们一种襟怀开阔、如入圣殿的感觉。第二进空间为“太和元气”坊至月台边。进入“太和元气”坊,迎面便是一尊3米多高的孔子铜像,令人肃然起敬。像后碧波荡漾的泮池,象征孔子的思想犹如汪洋般宽广、浩瀚和深远。
大殿布局
大殿正面五个开间共有22扇雕花隔扇门,其中明间六扇各雕云龙一条,组成“六龙捧圣”,排列于殿内孔子圣像前,象征由孔子创建的儒学在古代意识形态领域内至高无上的地位;次间、梢间每扇为一中国民间传统吉祥图案,如“双狮分水”、“喜鹊闹梅”、“三羊开泰”、“旭日东升”、“竹报平安”、“禄禄有福”、“一路连科”等,共雕有一百多个大小动物及翎毛花卉,形态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个个镂空为立体状,体现了古代木雕艺人的高超技艺,堪称木雕艺术的珍品。大殿梁架、斗拱上的彩画绘制精美,保存完好,也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大殿*悬挂了清代帝王赞孔尊孔的“御题”贴金匾额八块,它们分别是康熙的“万世师表”、雍正的“生民未有”、乾隆的“与天地参”、嘉庆的“圣集大成”、道光的“圣协时中”、咸丰的“德齐帱载”、同治的“圣神天纵”以及光绪的“斯文在兹”,充分显示了清朝帝王对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推崇备至。大殿东西两侧各有东西碑亭一座。东碑亭中立有清朝雍正皇帝的《平定青海告成太学碑记》。西碑亭中立有乾隆皇帝御制《平定回部告成太学碑记》,这是用两块巨石和满汉两种文字书写雕刻而成的满汉碑,两块碑上镶一块完整的碑首,将其联为一体。该碑原立于北京文庙内,临安知府双鼎摹刻于建水文庙,实属全国罕见的满汉文碑。大殿后墙外墙脚处,还立有十多块石碑,其中元代至元年武宗皇帝追封孔子为“大圣至圣文宣王”的圣旨碑,为滇南现存最古老的碑刻。
第四进庭院
第四进庭院空间为“洙洒渊源”坊至棂星门及横向对称的“德配天地”、“道冠古今”、“贤关近仰”、“圣域由兹”四座牌坊及碑廊,是文庙园林气氛甚浓的历史文化碑刻展示区。棂星门东西两侧为碑林,其间立有石碑数十块,记载了明清重修文庙的情况,是研究中原文化及儒家思想在边疆传播的重要历史资料。
第三庭院空间
从下马碑开始,进入“礼门”、“义路”坊、“洙泗渊源”坊前半圆形月台广场,为第三庭院空间。二、三进空间为建水文庙最大的游憩活动园林庭院环境空间,在这里可将远山近水,如画风光,尽收眼底,让人不由赞叹我国传统园林的奇巧与壮美。
第五进庭院
从棂星门至大成门为第五进庭院。棂星门的四棵中金柱穿屋顶而出,高出屋脊两米余,柱顶上罩明代盘龙青花瓷罩,下段裸柱上有木制饰物,这是全国文庙中罕见的建筑形式。五进庭院正中是专为纪念孔子办学设教建造的杏坛,内用斗八藻井,瓦用黄色琉璃瓦,彩绘金龙和玺,规格很高。坛内竖明代“孔圣弦诵图”石碑。杏坛左前有奎星阁;左后有名宦祠、金声门,右后有乡贤祠、玉振门。奎星阁、文昌阁供奉“奎星星君,文昌帝君”,取“奎主文章,魁星点斗,文运昌盛”之意。乡贤名宦祠是为祭祀建水古代有名望的乡绅、贤人和纪念古代建水籍在外地做官的名人而建的祠堂,属于地方文庙的特有建筑。
第七进院落
大成殿至崇圣祠为第七进院落,崇圣祠是祭祀孔子前五代列祖列宗的场所,其为五开间三进深单檐歇山顶抬染式建筑,通面阔24米,进深16.5米,高9米,占地396平方米,前檐梁架、斗拱上施彩画,图案精美、色彩古朴,殿前有石拦板望柱(拦板24块,望柱26棵),石拦板上刻有西湖24景名胜图。在大成殿庭院东西两侧,还有体现“庙学合一”的东西明伦堂。崇圣殿东侧有二贤祠和仓圣祠。二贤祠是乡人纪念明洪武年间被贬谪至文庙讲学十余年的两位文人学士而建的祠堂。仓圣祠是祭祀我国古代发明者仓颉的场所。祠后还有象征“孔林”的古柏树林,使文庙更添庄严古雅之色。
第六进庭院
大成门以内至先师殿及两庑两耳围合的第六进庭院空间,是文庙的核心和重点。此庭院由大成门、先师殿、东西两庑、东西碑亭、东西两耳组建成气势恢宏、格调高雅、金碧辉煌的方形建筑群体,营造出文庙特有的建筑意境。院内还有相传植于元代的古松、古柏,植于明代的山茶和植于清代的金银桂。院内的一对伏坐石雕白象,上驮一米多高的青铜花瓶,其造型体现了中原文化、边陲文化和东西亚文化的交相辉映,取意为“象呈升平”。
大成殿即先师殿,因清代著名书法家王文治任临安知府时,曾题书“先师庙”三个榜书大字而得名。大成殿位于文庙建筑纵向中轴线后部的最高台了上,以突出其在整个建筑中的核心地位。它是文庙的中心,是祭祀孔子的正殿。全殿用材坚固粗大,共采用28棵柱作承重构架柱,其中20棵是用整块青石斧剁凿磨而成,形成古建筑中十分特殊的石木构架承重结构。
前檐左右两棵辅柱(角柱),上半部镂雕成龙腾祥云的“石龙抱柱”,下半部采用浮雕与透雕相结合的艺术手法,雕工精巧,十分珍奇。殿前拜台三面有石栏板望柱围护,拜台中放置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铜鼎香炉,高2。85米,上部为宫殿亭楼牌坊建筑式造型,四棵铜柱游龙盘绕,四足为四只象头,卷曲的象鼻支撑在莲花座上,充分表现了儒家文化治理天下,力求达到四平八稳的政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