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宁津杂技

科普小知识2021-11-18 10:58:02
...

宁津杂技是山东省的传统民间杂技艺术之一。以其久远的发展历史、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厚的文化底蕴、精湛的演出技艺,对中国杂技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至今在行内还流传着“没有宁津人,难成杂技团”之说。2008年6月7日,山东省宁津县申报的“宁津杂技”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序号:822Ⅵ-50。

1、历史渊源

宁津县原属古冀州,宁津杂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考证,《汉书》、《史记》、《述异记》及清光绪年间宁津县志,对冀州的蚩尤角抵戏、均有记载,“蚩尤氏头有角,与黄帝斗,以角抵人,今冀州为蚩尤戏“。南朝文学家任昉在《述异记》中写道:“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宁津杂技源自宁津县西部以黄家镇为中心的南北八寨,它来自民间、源于生活,是宁津人民敢为人先,勇于探索,精明睿智的结晶。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开凿通航,西临运河的宁津更是兼得风气之先,民间杂技艺人南下北上,流布全国,使宁津杂技得以融贯南北,具有了开放性的胸襟和面貌。唐朝以后宁津杂技在民间广为流传,至明代进入兴盛时期,明景泰年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杂技行业古会------黄家镇杂技古会应运而生,会期从农历九月初开始,历时一月,史称“九月会”。“不赶九月会,不算生意人”这句话,在杂技界耳熟能详。古会期间全国各地的杂技艺人,纷纷云集黄家镇,各显其能,切磋技艺,收徒组班、买卖道具等,故有“艺分百种,戏称千台”之说。

清代宁津杂技活动更加繁荣,出现了半农半艺、或以卖艺为生的演出团体,逐渐形成了南北八寨两大派别。清光绪年间,慈禧太后在京大摆72道皇会,宁津县野猪李村的“艺人张”表演的“顶竹竿过城门”绝技,位列皇会之首,成为当时名扬紫禁城、声震杂技界的风云人物。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南北八寨的杂技艺人,纷纷走出家门、国门,行走江湖,当时流传的“宁吴二县、鸡毛变蛋、走南闯北、不捎盘缠”的俗语,就是当时杂技艺人靠卖艺漂泊异乡生活的真实写照。他们远赴香港、印度、缅甸、尼泊尔、日本、蒙古、苏联、及西欧诸国,形成了中国杂技与世界文化艺术的大规模融汇交流,在国内他们的足迹更是遍布长江内外,大江南北,“没有宁津人难成杂技班”,因此得名并广为流传。“上至九十九,下至才会走,若论耍玩意,人人有一手”,就是对宁津杂技基础之雄厚,参与人数之众多,覆盖面之广泛,影响之深远的历史写照。解放后宁津杂技迎来了空前发展繁荣时期,1956年至1958年,在过去杂技艺人班底的基础上,宁津县杂技一二三团相继组建,杂技团的演出逐步由城镇农村向大中城市转移,并采取派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方法,学人之长,补己之短,以提高自身的技艺水平,自此,宁津杂技迎来了一次又一次的发展高潮。

2、艺术特色

宁津杂技质朴粗犷、刚柔相济,凸显“惊、险、奇、美、新”五大艺术特色,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观赏价值和文化价值。宁津杂技门类齐全,具有表演类、魔术类、马戏类、驯兽类四个类别,其中表演类有60余个节目。古老中幡、柔术叼花和滚灯、空中飞人、爬竿、钢丝高车、叠罗汉、走钢丝、蹬技、地圈、对口叼花等十余种节目多次在国内外演出中深受观众喜爱及业内人士赞誉。

传承保护

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关怀下,宁津杂技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建立了县杂技艺校和杂技团,先后为全国各级艺术团体培养和输送了2000余名杂技人才,其中有大批演员、学员成为各地业务骨

干,20余名演员分获国内、国际杂技大奖。宁津杂技团近几年先后赴韩国、沙特、俄罗斯、泰国等多个国家演出,对增进中外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995年:宁津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杂技)之乡”。

2008年,宁津杂技正式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1年,宁津县再次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2012年,原宁津杂技团团长杨承田编著的《中国杂技文化》出版。书中以大量翔实的历史资料生动地再现了宁津杂技文化的历史嬗变过程。

2013年7月:“力之美魔之幻”·第六届山东国际大众艺术节暨第七届山东杂技魔术大赛颁奖晚会在宁津县举办。宁津杂技团舞台杂技《草帽》和杂技艺术学校的《吊环》分获一等奖。

2014年5月:世界园艺博览会在青岛开幕,宁津县杂技团受德州市*派遣,参加了“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德州文化周”的表演活动。表演展示了“蹬人”、“绸操”、“吊环”、“球技等多种杂技艺术形式,呈现出浓烈的艺术魅力和地域特色,让游客充分感受到宁津杂技的厚重文化底蕴。

2012年5月1日,宁津县投资5亿多元建成的康宁湖杂技文化主题公园正式竣工并向游人开放,这座占地1150多亩的公园通过雕塑、名家展示、文化墙、杂技表演等形式向前来参观的游客展示宁津杂技的历史传承与精妙之处,让群众在休闲娱乐中感受杂技艺术的魅力。目前预计占地400亩的杂技主题公园二期工程也正在施工建设中。

2012年至2013年,宁津县*投资300多万元,对宁津县杂技团、杂技艺校3000余平方米办公用房、教室、练功厅以及宿舍,全部修缮一新,购置练功设备、道具200余套,办团办学条件明显改善,规模进一步扩大。

2014年5月,由宁津县*引资,北京一家公司捐赠100万元用以支持修建、扩建杂技艺校。

2014年县*为杂技团投资50万元,用于聘请编导创新节目,升级服装及道具。

2005年,宁津杂技被山东省定为首批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

2008年,宁津杂技正式入选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上一篇:*服饰

下一篇:建湖杂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