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覃德华

科普小知识2021-07-17 10:56:25
...

覃德华,广西兴业县城隍镇龙潭村人。生于1959年。1981年结业于中南四省舞台美术进修班,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广西分会会员、兴业县美术家协会主席。代表作有《*多娇图》(作品的题目由艺术大师徐悲鸿夫人廖静文命名并题词,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林墉贺词),历史题材组画《田园诗的回忆》系列作品有大唐赞歌组画《迈出长安城》、《唐明皇与杨贵妃》、《盛唐图》等,长12米、高1.5米的大型油画作品《刘三姐·歌海情韵》曾于2009年12月6日在广西人民会堂展出。《覃德华画集》由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

中文名:覃德华

性别:男

国籍:中国

籍贯:广西兴业县

结业院校:中南四省舞台美术进修班

职业:油画家

主要作品:《*多娇图》《田园诗的回忆》《迈出长安城》《刘三姐·歌海情韵》等

1、人物简介


覃德华在讲述自己的油画情缘

覃德华,广西兴业县城隍镇龙潭村人。生于1959年。1981年结业于中南四省舞台美术进修班,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广西分会会员、兴业县美术家协会主席。代表作有《*多娇图》(作品的题目由艺术大师徐悲鸿夫人廖静文命名并题词,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林墉贺词),历史题材组画《田园诗的回忆》系列作品有大唐赞歌组画《迈出长安城》、《唐明皇与杨贵妃》、《盛唐图》等,长12米、高1.5米的大型油画作品《刘三姐·歌海情韵》曾于2009年12月6日在广西人民会堂展出。《覃德华画集》由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

与覃德华面对面专访报道的媒体有:羊城晚报、广西日报、中国新闻出版社、*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人民网、南方工报、美术界《金田》杂志社、南宁日报、南宁晚报、南国早报、生活报、中新社、美国世界日报、广东卫视、广州电视台、广西电视台、东莞电视台、宜春电视台、兴业电视台、玉林电视台、粤港信息报、沿海日报、玉林日报等。

2、作品简介


覃德华展示他的油画作品画册

《刘三姐·歌海情韵》

覃德华的《刘三姐·歌海情韵》《*多娇图》等巨幅力作,受到了徐悲鸿夫人廖静文等社会名人的关注。

《刘三姐·歌海情韵》是覃德华花了一年多时间创作的力作。这幅长达12米,画面人物多达2980人的巨幅油画,以新颖的构思,精致细腻的笔法,明丽鲜亮的色彩,恢宏壮观的画面,有条不紊地、全景式地展现了歌仙刘三姐唱歌、对歌、传歌的深远意境,以及“只因有了刘三姐,广西如今成歌海”的生动场景。

谈到创作这幅作品,覃德华透露,也曾有作品表现刘三姐、阿牛、莫老爷等,但将广西多彩的风情、广西的各个民族和广西的美丽景点融合交织在一幅大作品内还是极为罕见。

据悉,覃德华还计划创作以全国56个民族大合唱为内容的巨幅作品。


大型油画《兴业图》

《兴业图》

2017年6月24日,由兴业籍著名画家覃德华历时半年创作的大型油画《兴业图》在其兴业县城隍镇的家中封笔面世。

据了解,《兴业图》是覃德华继2007年创作油画作品《城隍图》后,又一幅以家乡人文历史为题材进行创作的作品。

在覃德华家中的画室,记者见到了《兴业图》的“庐山真面目”。该画长12米,宽1.7米,作品主要是根据兴业县美丽的自然景观葵山、鹿峰山、燕山湖、寒山西线和著名历史人文景观石嶷塔、何以尚故居、谭村古堡、石南庞村清代民居群、葵阳榜山兵马第、城隍北帝阁、龙潭震声楼、李宗仁屯兵遗址等12个实景进行艺术创作。覃德华说:“创作这幅《兴业图》,旨在通过集现兴业奇景,让它成为宣传兴业、推介兴业的文化名片。

《兴业图》色彩饱满、气势恢宏、大气磅礴,俊俏的葵山、秀拔的石嶷塔、静美的燕山湖……画中一个个兴业景点栩栩如生,充分显示出兴业大地的秀美与神奇。

据覃德华介绍,这幅《兴业图》他从构思到完成创作共历时半年,其中创作用了3个月。为了能在画里全面展示兴业大美风光,覃德华跑遍了兴业著名的自然景观和历史人文景观。经过采风,最终确定了将葵山、石嶷塔、龙潭震声楼等12个景点作为《兴业图》的主要构成要素。构思好后,覃德华先是完成了钢笔草图,随后开始进行油画创作。

据了解,这幅《兴业图》在兴业县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展出,并交由兴业县收藏。

3、作品评价

从局限的画面到完美的延伸

——覃德华油画长卷新的文化视野

黎展华/文

一种新的文化因子,在油画中以中国特有传统绘画的长卷形式来变革,打破了传统画面的局限,直到视觉画面完美的延伸,一改西洋画“黄金分割律”的标准框架,以新的长卷式画面的形式以及新的文化视野,宣告了中外艺术多元互补格局的诞生。

油画家覃德华先生试图用自己的方式,达到寻求“东方与西方”,“古典与现代”的融合,“理性与感性”,“科学与艺术”的契合,以至全新、独立、自我的一系列新的表现形式,去创造具有“时代精神”、“民族特色”、“个性特征”英雄史诗式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式的“中国油画风格”,我认为覃德华在这方面取得了良好的开端以及实践与探索。

有人说过:“人的觉醒导致艺术的觉醒。”覃德华在引进与创造,吸收与扬弃,批判与借鉴,中外古典与传统现代的困惑中禅精竭虑,终于选择了“画面*”即是长卷的方式,作为创作招数的“不择手段”。换一种诡异的说法:“就是将西方盗来的文化火种去烹调中国艺术的肉”,通过文化差异的选择和互补,进行奇特的消化与吸收。

粗略回顾一下,一个世纪以来,不难发现,中国油画从引进到改造,尽管不少艺术家,不遗余力地为西方的古典,以及新思潮、新方法呼风唤雨,艰难拼搏,但油画这个外来种子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历经几代人的努力,而开出来的花,结出来的果,形态和质量都异同不一。所以覃德华清醒地认识到,这种文化现象的背后清晰的表明东西方文化如何切割、如何互补、如何兼容,中国油画如何与世界文化对接。看来,终极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发展民族文化,发展现代具有民族特点的油画艺术,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覃德华还进一步认识到:“艺术作品是画家个性的发扬与创造,民族也可以说是放大了的个性”,“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覃德华虽然并不完全赞同上述的观点,但以浓厚的民族特点而饮誉世界的艺术现象,在人类历史上,还是不乏先例的。所谓的“民族化”,实际指的是民族性的自然流露,它更多的是精神、气质的反映,而不是外在的形式。只有理解和领悟了民族精神,怀着对本土文化的敬畏和热忱,坚持本土语言的现代转换,才能使油画这个“舶来品”真正“民族”起来。才能让具有中国文化背景的当代油画语言赋予独到的东方智慧和表现形式,从而建立属于自己中国当代的油画“本体论”的美术体系。

覃德华站在中国历史的“高度”与世界的“宽度”中,一边认真地思考,一边刻苦地实践,在发扬了中华优秀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心创作中,在他的所有作品中,成功地挖掘出历史和当代深藏的人文精神与内涵。而这一切在实践中表明,只有通过“历史长卷”的形式,如宋代的《清明上河图》一样,才能全面深刻地展示和还原宏大的历史题材,详细和丰厚的生活场景,悠久和真实的历史才不会因画面的局限而折断,选用长卷式的构图有利于艺术上的创作,覃德华内心充满了喜悦,认为找到了一条通往最高艺术殿堂的路

常言道:“认识有多高,表现手段就有多高”。覃德华在中外美术史中,激发了创作“史诗式”的宏篇巨制的灵感,正如他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的感悟描述一样:“一个个生动的历史故事,一张张熟悉的面容,一个个宏大的画面,一个个春天的故事,在我的脑海中交织、酝酿。突然,变成一幅幅恢宏的宽银幕的画面,历史的天空闪烁着无数的大星、小星,幻化成一个个闪亮的光点,慢慢地坠落在他即将创作而展开意犹未尽的长长画布上,定格成一个个栩栩如生,丰富而具体的人物和景象的特写和描述中。覃德华似乎穿越了时空,似乎穿越了东西方的艺术屏障,从艺术的必然王国到了*的王国,丰富的想象力和对艺术的奋身投入的状态,让我感受到覃德华是一个,除了聪明睿智以外,还是一个集诗人浪漫情怀于一身的优秀画家。

覃德华确实使人看到了他在油画民族化成长的路上,以及油画沿革的实践探索中,高瞻远瞩。

覃德华认识到:“文化涵盖面的宽广和中外文化多重性的兼容”,认识到应该为历史的题材以及少数民族的绘画,注入新的内涵和更多新的要求,正是这种识见,最终使覃德华油画的“学术水平”和题材的“历史份量”,在时代变化中,在众多的艺术家的题材中,诠释了新意,创作出经典,“用作品去讲话”是最有力量的。我认为覃德华默默的艺术耕耘中和创作中,不经意间已经取得了丰富的硕果,在众多的艺术群星中异军突起,成为一颗耀眼的星辰。

我在解读覃德华的油画中,对其中经典的代表作,如《*如此多娇》《盛唐图》《刘三姐·歌曲情韵》《城隍图》等等。纷纷让我看到了一个艺术家站在历史文化遗产背景下的文化立场与自觉,看到了其抱负与胸怀,看到了他在理性和感性双重作用下,潜意识等主观体验的深度,看到了他油画创作上植根于特定的时空,挖掘作品深藏的精神内涵,所取得的成功。反映在他独特的油画风格和鸿篇巨制中,以及流露出明显的中国油画风格的艺术特点上,涵盖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色,覃德华艺术作品的画面不是以描摹自然的真实,而是以“超脱的色块”形象,“宏大壮美”的构图,和充满“率真”、“含蓄”的笔触为出发点,去塑造自己的作品形象,将激情的宣泄引向超越自然画面的状态之中,而这种不受束缚“艺术*”的状态,恰恰能准确地表达中国文化的内涵,民族油画的个性。尽管外貌仍是西方的油画,却能使人在其独特艺术表现的场景以及人物细节的刻画中遗貌取神,超越了西方油画的单纯表现方式,而读出了中国古典的“诗情画意”。

这里我要特别指出的是,可以和覃德华比较的是,过去不少画家在“历史题材,地域性题材,少数民族题材”,总是停留在表面上,没有重文化及精神的层面上去思考,如少数民族题材的反映,缺乏对少数民族文化精神的理解,因而作品体现不出精神性和民族性,对传统的认识和理解。也是这样,不能从传统文化精神里面找到创作的依据,因此我们无法在一些画家的作品中体味出我们想要的民族性和东方意象,而覃德华恰恰在这方面作出了高水平的表率和难能可贵的探索,其艺术的制作的难度和视觉审美的高度,不仅仅在艺术上,以及反映在理论上,非常精彩地将“西风东渐”,变为现实,在中国油画民族化进程中得已完美的诠释,在世界艺术之林中脱颖而出,完成了中国艺术家们一个世纪以来的梦想和一直难于逾越的难题。

我认为覃德华先生在中外油画史上的双重研究和探索分别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似乎可以这样说,覃德华在中国美术史上,已经成为别具一格的亮点,成为一个在中外美术史都难以绕开的人物,属于一个在艺术创作中打破局限得到完美延伸,到达一个令人羡慕的艺术境界。

4、人物新闻

覃德华画展在广西开幕用西式油画展现民族精神


刘三姐·歌海情韵(局部)

被称为“十足的村夫子”的中国田园派画家覃德华,最近又有大动作。

2017年11月25日,“中华盛世颂——2017年中国田园派画家覃德华大型油画展”在广西博物馆开幕,展出“村夫子”创作的50多幅油画、国画作品。画展分“大国颂”“中国梦”“锦绣山河”3个篇章,以新颖的立意、鲜明的艺术特色,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示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

展厅显眼处,展示着覃德华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在今年6月份创作的大型油画长卷《海上丝绸之路》,以及近两年创作的大型油画《大秦帝国》《乾隆游江南》《刘三姐·歌海情韵》等,恢宏的历史场面、淳朴的故乡风俗、大美的自然风光,都在传递着画家的理念和才气。

覃德华出生在玉林兴业的一个农民家庭,自幼随父母开荒种地,熟悉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连绵的群山、葱郁的树林、袅袅的炊烟、潺潺的流水、古老的村庄,无不牵动着覃德华的赤子之心。如何用笔墨去赞美家乡多娇的山水、还原厚重的历史文化呢?覃德华在漫长的探索中苦苦追求。

“思想的觉醒导致艺术的觉醒。”覃德华通过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选择和互补,创造出独特的油画艺术。在他看来,艺术作品是画家个性的发扬与创造,而只有理解和领悟民族精神,怀着对本土文化的敬畏和热忱,坚持本土语言的现代转换,才能使油画这舶来品真正“民族”起来。

“我用了20年的坚持,用与生俱来的天性,描绘自己熟悉的乡村农舍、热爱的山川河流、朝夕相处的平民百姓。是诗的意境激发了我的创作欲望,也是诗的意境让我找到创作的灵感,创作出一首首地道的‘田园诗歌’,一首首纯正的‘山村民谣’。”覃德华将对故乡浓得化不开的激情泼洒在画布上,努力挖掘历史和当代的人文精神与内涵。

5、作品评价

“覃德华的艺术作品以超脱的色块形象,宏大壮美的构图,率真含蓄的笔触为出发点。”文艺批评家黎展华对覃德华的油画如此评价,“这种不受约束的艺术*,展现了民族油画的个性。尽管外貌仍是西方的油画,却能使人在其独特艺术表现的场景以及人物细节的刻画中遗貌取神,超越西方油画的表现方式,读出中国古典的诗情画意。”

6、作品欣赏


赤壁怀古图


*美人


酒是故乡醇


刘三姐歌海情韵


迈出长安城


乾隆游江南


盛唐图

上一篇:刘正春

下一篇:刘俊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