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军
朱晓军,主要从事报告文学、散文和纪实特稿写作,出版有报告文学《大荒羁旅――留在北大荒的知青》等5部,在《家庭》、《知音》等畅销报刊发稿近百篇,曾荣获北京文学奖、中国短篇报告文学征文大奖等奖项,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理事、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杭州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天使在作战》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2004—2006年)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
姓名:朱晓军
出生地:中国沈阳
出生时间:1955年
毕业院校: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
职业:作家、教师
代表作:天使在作战
1、个人履历
朱晓军,男,1955生于沈阳市,1976年参加工作,当汽车修理工。1972年开始发表作品,1978年,考入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工程机械专业,毕业后当过技术员、助理工程师、编辑、副编审、编审,任教于浙江理工大学。
2、人物生平
朱晓军
熟悉的人都知道,53岁的朱晓军是浙江理工大学文化传播学院教师;很多人都不知道,他还是《知音》《家庭》等通俗杂志的撰稿人。通俗杂志稿酬高,可维持生计;报告文学是自己的最爱,可传递使命感和忧患意识。20多年走来,朱晓军已很好地解决了“精神分裂”的问题,做到了“雅俗之间自如转换”。《天使在作战》就是他将看似不可调和的通俗与严肃统一了起来。
朱晓军的《天使在作战》这篇作品,在《北京文学》发表之前,已经在《家庭》2006年第4期上以《拒宰病人,女医生九年苦斗黑医疗》为题发表。因为《家庭》刊物容量有限,文稿要求短小的原因,只用六千多字的篇幅对陈晓兰的事迹进行了真实简略的内容描述。
在2007年由中国作家协会组织的第四届“鲁迅文学奖”评选中,朱晓军的报告文学《天使在作战》经过激烈的竞争之后,以最高票当选报告文学选项第一名,同时成为此次获奖作品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亮点。朱晓军也一下子从一个很普通的*写作者步入到中国文学创作的中心。
3、代表作品
《天使在作战》
朱晓军的《天使在作战》的导言:“当医疗腐败的雪球从高山上滚下,越来越大,呼啸着砸向病人时,一位女医生挺身而出,一次次向有关部门举报……没有几个人相信她会赢得这场战争,可是她却顽强地坚守阵地,对医疗腐败的死穴,发起一次次猛烈的进攻……”
朱晓军锐利的笔锋针对上至国务院总理、下到普通老百姓都殷殷关注、深深痛恨的医疗腐败;把敬重的情感,全都奉献给坚持正义、无私无畏、为民除害的白衣天使。白衣天使作战的对象,本该是损伤人类健康的疾患,而陈晓兰作战的对象,却是媚惑天使蜕变为魔鬼、摧残着国人身心健康的社会公害。
文学是情文字,纪实性质的报告文学,也需要作家以情来感受和表达。朱晓军做到了,他展示了一幅幅令人惊骇的画图,抒发出一段段引人共鸣的议论。读者阅读的过程中,便时而义愤填膺,时而眼热鼻酸。读者深知发表痛陈时弊的报告文学需要胆识和勇气!
《大荒羁旅》
作品
知青生活也是朱晓军生命中的一段经历,而经历就是生命不可重复的记录,它既是心灵的历程,也是历史中的人的历程;并且个人经历总是宝贵且独一无二的,每个知青的经历也都同样是宝贵的。
《大荒羁旅》全部是写至今仍留在北大荒的老知青。中国共有45万知青奔赴衰草寒烟的北大荒,留在那里的不足2万,约5%吧。他们已是永远的“知青”。
有些东西是永远绕不过去的,必须直面自己,才能够公平地说话。绕不过去的东西,就是长久以来,还有许多人,十分缺乏的平等观念和平民精神,就是去认识普通与寻常。
《大荒羁旅》这本书,使读者很惭愧,并懂得中国悠久的文明中,就有这种令人惭愧的东西———不平等的深刻的等级意识,它使所有知青人十分缺乏真正的平等观念和平民精神,这正是特权、腐败、虚荣、奢侈等等腐朽事物的传统基础,它今天仍然在贻害着人们,阻碍精神的现代文明。
其实,任何等级的人,都是一样尊贵的生命。现代的历史学认为:平民,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才是历史发展进程的真正标志。留在北大荒的不足两万知青,生活得很平凡,做工、务农、从商、从政的都有,也都生活得很自然。选择返城还是留下时,他们比较自然地听从了心灵的声音,没有为了返城生生地去离婚,或去挤父母城中狭窄的住房,或去和兄妹争顶替父母的岗位,他们实在地比较了一下。
《一个医生的救赎》
这是个一位勇敢的女性跃出酱缸,与发黑的医疗腐败现象搏斗的故事。主人公陈晓兰秉持的良心与责任心,做了大多数人敢想而不敢做的事。她悲壮地以匡正没有是非、没有标准的一团烂泥的医疗秩序为目标。她常常深陷危机,但总是挺直腰杆;她不断面临内心焦虑和生命的危险,但她代表了这个社会的价值方向,从而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支持……
4、谈创作
朱晓军
陈晓兰是在上海市山阴路——鲁迅故居旁边长大的。她的父母是旧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的知识分子。她的父亲听说医院将紫外线说成激光时,愤然喝问:“医生怎么能骗人?”她的母亲屈湘培临终叮嘱道:“晓兰,你是医生,病人不懂你懂,你要保护病人的利益!”在他们身上,朱晓军感受到了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品格。“从这一意义上说,陈晓兰医生和她的家人才是这一作品真正的原创。如果没有陈晓兰与医疗腐败的抗争,也就不会有这部作品的诞生。”
在创作《天使在作战》之前,朱晓军进行了实地采访,对当今百姓看病难的现象深有体会。“我的母亲是妇产科医生,当她出诊时,总是和颜悦色地对待每一位病人。她总说,医生是不能有任何私心杂念的,要一心一意地为患者看病。医生应该跟生命和健康站在一起,要和病人一起跟疾病作战,而不应该利用别人的疾病来捞取钱财。”因此,在得知陈晓兰用9年的时间向有关部门反映医院利用假器械为病人进行假治疗,甚至为此两次*离开医疗岗位的事件后,朱晓军非常震惊。
“为什么这样一位好医生在卫生系统没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支持,反而屡遭打击?为什么那些造假的厂商、用假的医院没得到应有的处罚,谋财害命的人没有受到法律的严惩,到底是法律出现了漏洞,还是执法部门出现了问题?”
陈晓兰没有很高的学历,却有知识分子的高尚操守;她没有高级职称,却有着知识分子可贵的良知;她不是作家,却有着鲁迅那样的“硬骨头”;她不是战士,却始终不屈不挠地为病人的利益而奋斗着。最终,陈晓兰的这种精神感动了病人、感动了部分医生和护士、感动了社会、感动了朱晓军。《天使在作战》也因此有了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朱晓军希望有更多的人读到《天使在作战》,让人们了解真正的天使和“正版”医生。”“报告文学作家就应该属于挨打的那类人”。
5、所获奖励
2017年6月,朱晓军和杨丽萍的《快递中国》获得第六届“徐迟报告文学奖”。
6、获奖感言
朱晓军当获悉自己荣获中国文学最高奖――鲁迅文学奖的那一刻,朱晓军心里涌动着无限的感奋。这是意外的殊荣。真正的报告文学是来自时代前沿的、具有忧患意识和批判性的。报告文学是知识分子的写作方式,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脊梁,不论什么时候知识分子都不能丧失良知和操守。这一奖项是授予作品的。作品是作家创作的履痕和历程的标记,而作家还要继续寻找新的目标,在写作中艰难地跋涉下去……
朱晓军对这个“意外的殊荣”不止带给他的简单的满足感,而是对报告文学、对写作更深层次的思考,以及对教学写作的启迪。
每当拿全身心的力量去完成一篇报告文学时,朱晓军都会感到无比轻松。在众人眼中个性温和儒雅的朱晓军,原来将声嘶力竭的呐喊全都倾泻在了报告文学的字里行间。“笔表达出来的东西更符合我的本性。”写到动情处,他一边敲打键盘,一边让泪肆意流淌。
7、社会评价
《天使在作战》这篇作品在《北京文学》2006年第6期上发表之后,在社会各方面引发强烈反响,中国各地先后有20多家报刊选载或连载,朱晓军和编辑部陆续收到大量读者表示感谢和支持的来信。成为2006年一个很突出的文学现象。朱晓军也在*电视台举办的“2007年十大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中当选。
儒雅,谦虚,浅浅的微笑的朱晓军。在东三省土生土长的朱晓军似乎和人们印象当中“东北汉子”的形象不太搭得上调。同样,看他的文章,感叹号很少用到;听他的言语,调子亦不抑扬顿挫。但低调甚至有些腼腆的他,不久前扛起了一面旗帜——他以报告文学《天使在作战》获得了中国文学最高奖“鲁迅文学奖”。
朱晓军也是全国业余文学作家中的首位获奖者。评委给予这篇矛头直指医疗腐败的作品的评语是:“《天使在作战》充分体现了报告文学的战斗性,对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敢于秉笔直书,涌现的最具震撼力的作品之一。”“震撼力”,是朱晓军这位“文弱书生”奉献给读者的精神食粮中,最常见也是最佳的标注。
在省作协专门举办的“朱晓军报告文学获奖作品座谈会”上,无论是真诚的赞叹还是中肯的评价,朱晓军总是面带微笑地认真听取。“鲁迅曾说过,讲假话的人能获奖,而讲真话的人可能挨打。那么,报告文学作家就应该属于挨打的那类人。”朱晓军的发言,让人感觉到他并不强壮的身躯里蕴藏着巨大的力量。
“这个奖也不是授予我个人的,而是授予当今社会仍然坚持着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所有报告文学作家的。”在朱晓军准备的获奖感言中,朱晓军特别强调了这一点。
2003年,报告文学界少了一名颇有声望和人缘的好编辑,大学讲坛上多了一名满腹实践经验又执着的好老师。
8、个人荣誉
作品《天使在作战》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
2004年—2006年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
2007年他荣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优秀报告文学奖。
2008年朱晓军教授又荣获徐迟报告文学荣誉奖。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