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沈西苓

科普小知识2021-12-23 10:57:22
...

沈西苓(1904年—1940年12月17日),原名沈学诚,笔名叶沉,浙江省德清人,是中国三十年代著名电影艺术家、戏剧家。

中文名:沈西苓

别名:沈学诚

国籍:中国

出生地:浙江省德清

职业:导演、编剧

代表作品:《女性的呐喊》、《十字街头》等

1、话剧奇缘

话剧作为一种新兴艺术门类被中国人接受,始于1906年中国留日学生在东京成立的话剧团体“春柳社”。而后话剧传入*,但只活跃于上海、北平等大城市。相对来说,偏远闭塞的桂林真正有话剧,是从1936年初广西师专剧团的两次话剧公演开始的,是陈望道、沈西苓等进步学者到广西师专任教后,才把话剧这一新兴的艺术种子撒播在桂林这片荒芜的土地上的。广西师专剧团于1935年冬成立,由文学系主任陈望道任团长,并组成了陈望道、夏征农、杨潮三人领导小组。为配合“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剧团排演了欧阳予倩的讽刺剧《屏风后》和日本菊池宽的《父归》两个独幕剧,先在校内演出大获成功,而后于1936年1月在桂林第三高中礼堂举行第一次公演。


沈西苓

为使话剧艺术在广西师专这片沃土上茁壮成长,陈望道向学校教务主任陈此生推荐聘请著名的电影、戏剧导演沈西苓。1936年2月初,沈西苓应邀前来,教授中文系的戏剧概论课程并担任师专剧团导演。于是,广西师专剧团的第二次话剧公演在他的倾力执导下开始筹备,选定排演《怒吼吧,中国!》和《巡按》两个大型话剧。据1936年4月5日《桂林日报》刊登的《师专剧团第二次公演特刊》,导演团为:陈望道、沈西苓、祝秀侠。

《怒吼吧,中国!》是苏联作家塞格米海诺维奇铁捷克的作品,反映了英国炮舰“金冲号”的舰长处死两名万县的船夫,激起万县码头工人和广大群众的愤怒,随后展开了一场反抗帝国主义*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这一真实历史事件。这出剧排演难度很大,剧中人物繁杂、场次多达九幕、布景灯光复杂,没有专家导演的精心编排和人力物力的支持是不可能成功的。据统计,1930年至1937年期间,中国共有20个剧社先后筹备演出《怒吼吧,中国!》,但因该剧难度大、资金不足、战乱动荡、审查未通等原因均告失败,只有4个剧团成功上演,广西师专剧团就是其中之一。《怒吼吧,中国!》剧本是沈西苓从上海带来的,并曾以笔名“叶沉”亲自翻译。该剧演员全由广西师专学生担任,魏鼎勋饰演美国商人荷莱,党宝琴饰演英国炮舰舰长,梁邦鄂饰演买办,罗惠南饰演商业家,漆仍素饰演市长,钟德炎饰演新闻记者,其他参演的学生还有温致义、蒋汝志、何砺锋、傅善术、路伟良、路璠等。据当时扮演法国商人夫人的学生周伟回忆,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和星期天加紧排戏,大约两个月后,戏大致排好。

与《怒吼吧,中国!》不同的是,《巡按》这出剧由师生合演,更加引人注目。剧中人物也相当多,沈西苓在外貌、体型、年龄、气质等方面深思熟虑,精心挑选了一批教师饰演主要人物,杨潮饰演假巡按,祝秀侠饰演假巡按的仆人,邓初民饰演县知事,胡伊默饰演校长,盛此君饰演校长夫人,夏征农饰演县绅波不称。这些教师有着比较丰富的社会生活阅历和对剧本的深切领会,演出效果非常好。而其他学生演员的表演也很出色,如周伟饰演的县知事夫人、陈迩冬饰演的邮局局长、魏鼎勋饰演的医院院长、温致义饰演的店伙等等。

1936年5月4日,广西师专剧团第二次正式公演在桂林引起了轰动。《巡按》演出时,掌声不断,笑声不绝;《怒吼吧,中国!》演出时,观众们有的愤怒,有的流泪。不仅轰动桂林,连柳州、南宁的观众也闻讯赶来观看。观众评价说:“学校剧团演出大型话剧,这是开天辟地第一遭,也是桂林有史以来第一遭。”对于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沈西苓大加赞赏说:“演出的成功主要归功于演员,像这样的演员阵容,大教授亲自登台演戏,不要说全中国少见,全世界也少见。”

1936年暑假,沈西苓离校返回上海后,由杨潮接任导演,再次举行了轰轰烈烈的话剧公演,使桂林城充满反帝气氛,师专声誉大增。广西师专的话剧公演犹如一声春雷响彻桂林,推动了当地的话剧运动。不少青年和学子纷纷组织剧团,如当时广西师专的学生陈迩冬等与社会青年曾组织过“风雨剧社”,而熊佛西的《一片爱国心》以及《梁上君子》、《压迫》等进步剧目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桂林城大大小小的舞台上,荡涤着广大人民的心魂。

2、作品解读

沈西苓是一位左翼电影的代表人物,其导演的电影作品仅仅有八部(还包括作为副导演的《姊妹花》),在仔细的看过其创作经历之后,可以将其八部作品做一个阶段性的分类。

1933年他导演的《女性的呐喊》和《上海二十四小时》,可以看做是他从美工师到电影导演的转型时期的作品。首先,在这一阶段,他还未脱离话剧中舞台的影响,用沈西苓自己的话说是,“在我摄制的第一夜,我很担心着,不要应用舞台上的技巧,应坚决的执行预定的计划。但是终于是发觉了我的缺憾。我还是离不开了舞台的影响。”“每个画面内的构图,以及每个镜头的长短度上,把握不到准确的标准。”“画面与画面间,幕与幕间,以至于整个剧的高潮,失去了重心与和谐。”“这或许是我对于camerawork的没有经验。”

其次,他导演的这两部作品为当局和新闻界所不容,这两部影片都遭到电影审查当局不同程度的无理删减,尤其是《上海二十四小时》,遭到了*电影检查机关的无端扣留和大肆删减,反复审查达十余次,剪掉了很多的画面,一直拖到1934年12月才准予放映。如此支离破碎的片子,观众当然是看不懂了。因此,沈西苓最早的两部电影可以称之为转型时期的不成功的作品,在自身的导演技巧和与*当局的斗争技巧方面都还未成熟。

而后的1934年,他作为副导演和联合导演的身份制作的《姊妹花》和《女儿经》,是他向优秀的成熟的电影导演转变的准备阶段,在这一阶段,他向前辈电影导演学习电影的技巧,学习讲故事的能力,学习斗争的经验,所以这两部电影广受好评,虽然他的光辉掩盖在郑正秋、张石川、程步高等导演的光环之下,可是已经不再像以前一样屡屡受到迫害般的待遇。其中郑正秋导演的《姊妹花》取得了连映六十余天的票房纪录。毫无疑问,沈西苓在向前辈学习的过程中,逐渐的意识到了市场的重要性,也了解了观众的接受心理,为他后来的即将到来的创作高峰打下了基础。

1934年12月,《上海二十四小时》被删减并拖延上映,沈西苓因为影片已经面目全非而拒绝上映,老板却坚持要放。他一气之下,离开电影界,后经左翼电影工作者的帮助,又再次回到明星公司。1935年,他导演了两部重要的电影《乡愁》和《船家女》,这两部电影的创作标志着他作为导演的成熟时期的到来。


《十字街头》照片

在这一阶段,再回顾他之前创作的电影,则已经形成了鲜明的沈西苓式的特色,其一,叙事视角的大众女性化策略,其影片都是以普通的大众的视角来构成的故事,而又多以普通的女性为创作题材。如《女性的呐喊》中的包身女工叶莲,《女儿经》中的女播音员夏云,《船家女》中的摇船妹,《乡愁》中的女教师杨瑛。其二,视听语言的左翼化倾向,沈西苓通过对比蒙太奇和极有冲击力的剪辑等手法带来一种左翼思想的表达,比如《上海二十四小时》中就以童工被机器轧伤和买办太太奢华淫逸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放弃了故事的完整叙述。又如《船家女》中片头和片尾处的女性解放会议,而影片则以阿玲的悲惨遭遇为主体部分,使得这部影片在整体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性蒙太奇。

1937年4月,沈西苓编导完成《十字街头》,这标志着沈西苓导演的巅峰时期的到来。39年9月完成了编导抗战题材电影《中华儿女》。至此,沈西苓电影作品也形成一个完整的序列,从前期的稚嫩和无畏,到接下来的学习和充实,再到后来的成熟与技巧,最后达到巅峰与不朽。

3、英年早逝


白杨在《中华儿女》中的剧照

《十字街头》的导演沈西苓也是当年的“海归派”,只不过他不是电影科班出身,而是在日本学习美术和染织。1928年学成回国后他先是参加了著名的“创造社”,然后又考上了天一公司的美工师,担任布景工作,从此开始接触电影。

1933年,在左翼风潮下,沈西苓获得了导演《女性的呐喊》和《上海二十四小时》这两部左翼电影的机会,这两部影片是中国最早表现工人生活的电影,沈西苓获得了影评界极高的赞誉。

1937年,沈西苓拍摄自己的代表作《十字街头》后不久,全面抗战即爆发,他转而奔赴前线拍摄纪录片,1939年他的最后一部电影《中华儿女》问世。1940年12月沈西苓因伤寒病逝于重庆,年仅36岁。好友夏衍写下了“银幕奇才凭作育,剧坛奇绩足讴歌”的挽联,还写了《悼念西苓》一文,文章最后说:“不单是为了友情,在戏剧电影界寥落的时候,一个真正酷爱电影的‘熟练工’的逝去,总觉得是一件难以排遣使人哀寂的事情。”夏衍深深感到沈西苓的去世是中国电影的重大损失。

4、人物关系

合作最多的男演员

赵丹

合作作品:《十字街头》、《民族魂》、《女儿经》、《上海二十四小时》、《乡愁》、《中华儿女》

合作最多的女演员

顾梅君

合作作品:《女儿经》、《女性的呐喊》、《上海二十四小时》

合作两次以上的影人

周诗穆

合作作品:《民族魂》、《女儿经》、《船家女》、《上海二十四小时》、《乡愁》

梅熹

合作作品:《民族魂》、《船家女》、《日出》、《乡愁》

董克毅

合作作品:《民族魂》、《女儿经》、《日出》

王士珍

合作作品:《民族魂》、《女儿经》、《女性的呐喊》

王吉亭

合作作品:《民族魂》、《船家女》、《女性的呐喊》

高占非

合作作品:《民族魂》、《女儿经》、《船家女》

龚稼农

合作作品:《民族魂》、《女儿经》、《女性的呐喊》

高倩苹

合作作品:《民族魂》、《女儿经》、《乡愁》

白杨

合作作品:《十字街头》、《中华儿女》

郑正秋

合作作品:《民族魂》、《女儿经》

上一篇:大卫·格里菲斯

下一篇:翁子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