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令狐德棻

科普小知识2021-08-28 11:04:49
...

令狐德棻(583~666年),宜州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唐初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多次参加官书的编写,最大贡献为编修《周书》。令狐德棻一生勤奋治学,辛劳耕耘于史学园地,著述很多,尤其是他首倡修史书和多年热心搞编撰事业,对唐初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除上述之外,他的著作还有《凌烟阁功臣故事》、《皇帝封禅仪》、《令狐家传》等,有文集30卷。

姓名:令狐德棻

性别:男

朝代:唐

出生地:宜州华原(今陕西耀县)

出生日期:583年

逝世日期:666年

职业: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主要成就:编修《周书》

祖父:令狐整(北周大将军)父亲:令狐熙(北周吏部中大夫、仪同大将军)

父亲:令狐熙(北周吏部中大夫、仪同大将军)

1、人物经历


令狐德棻主编的周书

令狐德棻(583~666年),唐初史学家、文学家。他的先祖世居敦煌,南北朝时迁于华原(今陕西耀县),其后代遂为关中人。德棻生长在一个书香世宦之家,青年时便以知识闻名。隋炀帝大业末年,他被任命为药城(故治在今安徽毫县东南)长。当时隋朝政局不稳,农民起义蜂起,他见社会动荡,就没有上任。

公元617年,李渊父子起兵反隋,率军攻入关中,令狐德棻投奔李渊,被任命为大丞相府记室。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他担任起居舍人。武德五年(622)升为秘书丞,奉诏与陈叔达等人撰写《艺文类聚》一书。由于隋末战乱频繁,唐王朝又初建,朝廷的图书经籍散佚严重,秘书记载不全,他便建议高祖李渊广泛收购民间藏书,安排官吏补录。李渊采纳他的意见,几年之间收集了大量经籍和文献,经过研究整理,很快汇编成《艺文类聚》这一部当时规模最宠大、最完整的类书。接着,他又建议编纂梁、陈、齐、周、隋五朝史书。李渊采纳他的意见,安排中书令萧瑀和他共十七人分别进行编写。由于准备工作不充分,虽经数年而没有完成。

唐太宗李世民即帝位后,于贞观三年(629)再次下令编修五朝史书。由仆射房玄龄为总监,选令狐德棻等五人分别担负撰写任务。他主编《周书》,岑文本和崔仁师协助编写。贞观六年(632),他被擢为礼部侍郎,兼修国史,赠爵彭城县男。贞观十年(636),五朝史书同时完成,他受到奖励。次年,他又修成《新礼》一书,被晋爵为子。十二年,他和岑文本等人修成《氏族志》100卷,太宗奖励帛200匹。十五年(641),他任太子右庶子,负责教授皇太子李承乾。后来太子因谋反之嫌被废,他也受到牵连,被免官为民。十八年(644),他复被起用,任雅州(今四川雅安)刺史。不久,又因公事被免职。这时,太宗命房玄龄改撰《晋书》,房玄龄便力荐他参与此事。由于他长期从事修史工作,具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所以,参加编撰的18人共同推他担负主编工作。他制定体例,撰写了《序例》及诸帝王纪传。646年,《晋书》改撰工作完成,他被任命为秘书少监。

唐高宗永徽元年(650),他奉命撰定律令,再次担任礼部侍郎,兼弘文馆学士,监修国史(即唐太宗历政实录)及《五代史志》。不久,迁为太常卿,仍兼学士。永徽四年(653),他升任国子祭酒。这时,他写成了贞观十三年以后李世民的十年历政实录,被以功加授为崇贤馆学士。此后,他继续撰写成《高宗实录》30卷,被晋爵为公。龙朔二年(662),他上表要求辞职,高宗同意,加授他金紫光禄大夫。乾封元年(666)卒于家,时年84岁。

令狐德棻一生勤奋治学,辛劳耕耘于史学园地,著述很多,尤其是他首倡修史书和多年热心搞编撰事业,对唐初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除上述之外,他的著作还有《凌烟阁功臣故事》、《皇帝封禅仪》、《令狐家传》等,有文集30卷。

2、史籍记载

《旧唐书·列传第二十三》


令狐德棻主编的周书

令狐德棻,宜州华原人。父熙,隋鸿胪卿。其先乃炖煌右姓。

德棻博贯文史。大业末,为药城长,属乱,不就官。淮安王神通据太平宫起兵,立总管府,署德棻府记室。高祖入关,引直大丞相府记室。武德初,为起居舍人,迁秘书丞。帝尝问:“丈夫冠,妇人髻,比高大,何邪?”德棻对曰:“冠髻在首,君之象也。晋之将亡,君弱臣强,故江左士女,衣小而裳大。宋武帝受命,君德尊严,衣裳随亦变改。此近事验也。”帝然之。

方是时,大乱后,经藉亡散,秘书湮缺,德棻始请帝重购求天下遗书,置吏称录。不数年,图典略备。又建言:“近代无正史,梁、陈、齐文籍犹可据,至周、隋事多脱损。今耳目尚相及,史有所冯;一易世,事皆汩暗,无所掇拾。陛下受禅于隋,隋承周,二祖功业多在周,今不论次,各为一王史,则先烈世庸不光明,后无传焉。”帝谓然。于是诏中书令萧瑀、给事中王敬业、著作郎殷闻礼主魏,中书令封德彝、舍人颜师古主隋,大理卿崔善为、中书舍人孔绍安、太子洗马萧德言主梁,太子詹事裴矩、吏部郎中祖孝孙,秘书丞魏征主齐,秘书监窦璡、给事中欧阳询、文学姚思廉主陈,侍中陈叔达、大史令庾俭及德棻主周。整振论譔,多历年不能就,罢之。

贞观三年,复诏撰定。议者以魏有魏收、魏澹二家,书为已详,惟五家史当立。德棻更与秘书郎岑文本、殿中侍御史崔仁师次周史,中书舍人李百药次齐史,著作郎姚思廉次梁、陈二史,秘书监魏征次隋史,左仆射房玄龄总监。修撰之原,自德棻发之,书成,赐绢四百匹。迁礼部侍郎,兼修国史。累进爵彭城县子。转太子右庶子。太子承乾废,坐除名为民。召拜雅州刺史,又坐事免。会修晋家史,房玄龄奏起之。预柬凡十有八人,德棻为先进,故类例多所诹定。除秘书少监。

永徽初,复为礼部侍郎、弘文馆学士,监修国史,迁太常卿。高宗尝召宰相及弘文学士坐中华殿,问:“何修而王?若而霸?又当孰先?”德棻曰:“王任德,霸任刑。夏、殷、周纯用德而王,秦专刑而霸,至汉杂用之,魏、晋以降,王霸两失。若用之,王为先,而莫难焉。”帝曰:“今兹何为而要?”对曰:“古者为政,清心简事为本。今天下无虞,年谷丰衍,惟薄赋敛、省征役为要。”又问禹、汤、桀、纣所以兴亡,对曰:“《传》称:‘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然二主惑嬖色,戮谏者,造砲烙之刑,此所以亡也。”帝悦,厚赐以答其言。迁国子祭酒、崇贤馆学士,爵为公。以金紫光禄大夫致仕。卒,年八十四,谥曰宪。

时又有邓世隆、顾胤、李延寿、李仁实皆以史学称当世。

3、史籍译文

令狐德棻,是宜州华原人。德棻广涉文史书籍,学贯古今。

唐高祖李渊进入长安,(李渊从弟李神通)引荐他担任大丞相府记室。武德初年,担任起居舍人,升任秘书丞。皇帝曾经询问他:“男子戴帽,女子梳髻,互相争着高大,什么缘故?”德棻回答道:“帽和发髻在人头上,(互争高大)是国君(威严)的表现。晋朝将灭亡时,国君弱小而臣子强大,所以江左一带男子妇女,上衣小,裙子大。宋武帝(刘裕)受天命成为皇帝,国君的气象尊严,衣裳随之也改变了。这是最近的事,可以证明。”皇帝认为他说的对。

在当时,经过大乱之后,经书典藉大多散失,秘藏图书淹没残缺,德棻第一个请皇帝重金悬赏,收求天下遗书,安排官吏修补抄录。没几年,图书典籍基本完备。又建议道:“近代没有官定史书,梁、陈、齐文章书籍还有凭证,到周、隋两朝,历史事实大多遗失不全。现在当事人的所见所闻还能找到,历史事实还有凭证;一旦过了一代,历史事实都会湮没暗淡,无法搜寻。陛下接受皇位于隋朝,隋朝承继周朝,唐代两位祖先的功业大多在周朝建立,现在不评定编定,使它们各自成为一代君王的历史,那么先祖的功绩就不光耀,后代也就无法流传了。”皇帝认为他说的对。于是下诏让中书令萧瑀等撰写国史。但经历多年没有完成,就停了这件事。

贞观三年,再次下诏撰写国史并定稿。德棻又与秘书郎岑文本、殿中侍御史崔仁师编写周史。修史的起源,是从德棻发起的。周史完成后,皇帝赏赐四百匹绢。调任太子右庶子。太子承乾被废除后,他也因犯罪被除去名籍,成为平民。后来任命为拜雅州刺史,又犯事被免官。恰逢撰写晋朝历史,房玄龄上奏起用了他。参与选拔的一共有十八人,德棻是佼佼者,所以分类体例大多咨询他以后才确定下来。

永徽初年,担任礼部侍郎、弘文馆学士。唐高宗曾召集宰相和弘文学士聚坐中华殿,问道:“做什么可以称王?假如称霸呢?又应当把哪个摆在首位?”德棻回答道:“称王重视德化,称霸专任刑名。夏、殷、周全用仁德而称王,秦朝专任刑名而称霸,到了汉朝杂用王霸之道,魏、晋以来,王霸之道都丧失了。若用王霸之道,王道为先,而没有比这个更难的了。”皇帝又问:“现在做什么最重要?”回答道:“古代治政,清净内心、简化政事是根本。现在天下没有危险,粮食丰收,只有减少税收、减免征战徭役是首要的。”皇帝又询问禹、汤、桀、纣兴亡的原因,回答道:“《左传》说:‘禹、汤归罪于自己,他们的兴盛非常快;桀、纣归罪他人,他们的灭亡很迅速。’但这二位君主被美色迷惑,杀害谏言的人,制造炮烙的刑罚,这是他们灭亡的原因。”皇帝听后感到愉悦,对他的回答给以丰厚的赏赐。升任国子祭酒、崇贤馆学士,爵位是公爵。以金紫光禄大夫的身份辞官退休。

4、历史贡献

奏请购募遗书

魏徵令狐德棻在唐初倡举了两件事很有历史意义。其中一件是奏请购募天下书。唐初,德棻任秘书丞,职责是掌管经籍图书之事。当时经隋末大乱,经籍图书大量散失,德棻向唐高祖建议,以朝廷之力广泛收求天下书,对献书者“重加钱帛”,予以奖励,对所收之书,“增置楷书,令缮写”。在唐高祖支持下,这个计划顺利执行,“数年间,群书略备”。

这项工作的成绩是很可观的,至武德九年(626)九月唐太宗即位,已是“于宏文殿聚四部群书二十余万卷”。这其中除了武德初得隋旧书八万余卷外,另十二万余卷则是购求而来,并且已分类别,足见成绩之大。这项工作随后也坚持了下去,贞观年间,魏徵、虞世南、颜师古相继为秘书监,继续购求遗书,选书手、雠校百余人,缮写群书,藏于内库,由宫人掌管。

特别是贞观二年(628)魏徵带领学者,对购求之书按“四部”分类,进行校订,“数年之间,秘府粲然毕备”。德棻在新朝建立之初,百废待举之时,及时向皇帝提二十四史醒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建议并主持购募遗书,从而及时地抢救了大批散失的古书图籍,表明了他的远见卓识。这一大规模求书壮举,为贞观初的古籍整理工作和大规模修史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唐代文化高潮的到来奠定一个良好基础。

参与八史撰修

德棻所做的另一件大事是首倡修史。唐初史学成就是极辉煌的,而“创修撰之源,自德棻始也”。武德四年(621)十一月,德棻对高祖李渊说了一番言辞恳切的话:“窃见近代已来,多无正史,梁、陈及齐,犹有文籍。

至周、隋遭大业离乱,多有遗阙。当今耳目犹接,尚有可凭,如更数十年后,恐事迹湮没。陛下既受禅于隋,复承周氏历数,国家二祖功业,并在周时。如文史不存,何以贻鉴今古?如臣愚见,并请修之。”这段话从史学和政治两个角度,十分扼要地强调了修前代史的重要性。

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来史学出现了一个蓬勃发展的高潮,朝代兴替频繁,反映各朝历史的撰述也大量涌现,一朝史可达几种至十几种。但由于多以私人之力完成,内容又往往不能包举一代,所以资料丰富、首尾完整的著作并不多见。而且由于战乱频繁,史书随出随亡。德棻所举的梁、陈、齐、周、隋五代,均无完整史书。其中梁、陈、齐,尚有一些文籍保存,而周、隋文籍散失尤为严重。所以,如果不利用时代相连、“耳目犹接”的有利条件抓紧修史,那么以后再修就令狐德棻碑困难了。可见德棻具有史家的高度责任感。

隋代北周,唐代隋,一脉相承,而且恰好这三代帝王祖籍同出关中武川,并且李渊的祖父李虎是北周政权的核心“八柱国”之一,死后追封为唐公,李渊的父亲李昺也在北周袭封唐公,为柱国大将军。所以德棻指出“国家二祖功业,并在周时”。

如果能通过修前代史而向世人强调北周一隋一唐的一脉相承的正统观念,进而宣传李唐祖先功业,那么对于巩固刚刚建立的唐政权,是再好不过的明智之举了。德棻的及时建议和扼要分析引起了唐高祖的慎重考虑,经过一番筹划,于武德五年(622)十二月正式下诏修前代魏、周、隋、梁、齐、陈六史,对各史编修人员作了分工。负责周史的是侍中陈叔达、秘书丞令狐德棻、太史令庾俭。但这次修史“历数年,竟不就而罢”。

国史、实录及其他

令狐德棻的史学贡献除了修前代史,他还参加了本朝国史和实录的撰写。

据《旧唐书·长孙无忌传》载,“显庆元年(656)无忌与史官、国子祭酒令狐德棻缀集武德、贞观二朝史为八十卷,表上之”。

永徽元年(650),德棻参与修撰的《太宗实录》上进,起贞观十五年至二十三年,勒成20卷。显庆四年(659),德棻参与修撰的《高宗实录》上进,起高宗贞观二十三年即位至显庆三年,成书20卷。

令狐德棻还撰有《凌烟阁功臣故事》4卷,《令狐家传》1卷,《皇帝封禅仪》6卷,《令狐德棻集》30卷,但可惜这些著述均已遗佚。流传至今的令狐德棻文字,《全唐文》卷一三七收上奏二状和二碑铭并序,《全唐诗》卷三三收五言诗一首。

令狐德棻是一个异常博学的人,他的著述才能也是多方面的,并不仅局限于史学。他曾参与了类书、政书、律书等各方面的大量撰述。

武德五年(622),德棻与侍中陈叔达等受诏撰《艺文类聚》,成书100卷,武德七年奏上。

贞观十一年(637),同修《新礼》上进,成书100卷。贞观十二年(638),同修《氏族志》上进,成书100卷。

永徽元年(650),同撰定律令,第二年上新删定律令格式,勒成律12卷,令30卷,式40卷,颁行全国。

令狐德棻勤奋一生,“国家凡有修撰,无不参预”,“暮年尤勤于著述”,他以自己过人的才华和罕见的勤勉,在中国史学史乃至中国文化史上写出灿烂的一页。

编修《周书》

令狐德棻著述虽富,但传至今最有价值是《周书》。《周书》主要为德棻所修,助手有岑文本、崔仁师。岑文本,字景仁,邓州棘阳(今河南南阳南)人。贞观元年(627)除秘书郎,兼直中书省。《旧唐书》本传称:“与令狐德棻撰周史,其史论多出于文本。”但《新唐书》本传不载其同修周史。崔仁师,定州安喜(今河北定县)人,武德年间由陈叔达荐为史官,曾参与修梁、魏史。贞观初,为殿中侍御史。两《唐书》本传均不载其参与修周史。由于德棻主修《周书》,又负同修诸史的主编之责,因此可以认为,《周书》的编纂形式,内容去取和点明鉴戒之处的史论,主要体现了令狐德棻的思想意图。后人了解德棻的政治、历史观点也主要根据《周书》。在同时所修的五史中,《周书》突出地全面体现了李唐皇朝的修史宗旨、观点。

5、《周书》特色


令狐德棻墓

北周自公元557年由宇文觉取代西魏而建立,到公元581年外戚杨坚代周建隋,立国仅二十五年。但事实上宇文氏政权的历史是从东、西魏分裂,宇文泰拥立西魏文帝(535)开始的,所以《周书》也就增加记载了西魏的历史,这符合历史实际,表明了德棻的识见。

德棻在修前代史建议中曾强调史书的作用是“贻鉴今古”,接着唐高祖修史诏也指出史书的作用为“考论得失,究尽变通,所以裁成义类,惩恶劝善,多识前古,贻鉴将来”。唐太宗更是经常阐述“以古为镜”的思想。德棻既负“总知类会”之责,对唐皇朝的意图自然领会得相当透彻,在《周书》中,以史为鉴的观点得到了全面体现。《周书》中各个类传的立意,都与封建政治紧密联系起来。《孝义列传》树立了一些愚忠愚孝的典型,传序明确指出这些忠孝事迹可以“垂范方来”,“有助于名教”。《儒林传序》则着重指出儒学的重大现实意义就在于“正君臣,明贵贱,美教化,移风俗”。《周书》对方术技巧也有新的见解。一般封建统治者和封建史家,或把方技视为奇技淫巧、雕虫小技而不屑一顾,或是迷信其修仙炼金之诡说,耗费钱财,甚至送命。《周书》的《艺术传》则把方技视为对于社会有广博用处的技术手段,并且可以和仁义教化相辅相成,“仁义之于教,大矣,术艺之于用,博矣”。

贞观初,唐太宗对监修国史房玄龄说:“比见前、后汉史载录扬雄《甘泉》、《羽猎》,司马相如《子虚》、《上林》,班固《两都》等赋,此既文体浮华,无益劝诫,何假书之史策?其有上书论事,词理切直,可裨于政理者,朕从与不从,皆须备载。”唐太宗要求史书所载内容以能否资治为取舍标准。德棻对皇帝的这一指示心领神会,如《乐逊传》中就这样记载:“武成元年六月,以霖雨经时,诏百官上封事。逊陈时宜一十四条,其五条切于政要。”对崇治方、省造作、明选举、重战伐、禁奢侈五条,因“切于政要”而全部照录传中,其余九条全删。

德棻不但崇儒,也笃诚于佛教。唐高宗为稍抑佛教,提高君权,于龙朔二年(662)下“制沙门等致拜君亲敕”,令僧、道对君、亲也要行致拜礼节。僧、道行不行俗礼,这在当时是个很大的事情,敕文一下,在朝野引起轩然大波。一个月后,朝廷九品以上文武官员和州、县官等千有余人,专门召开会议讨论这件事。令狐德棻慷慨陈词,认为僧、道为出家离尘之人,“功深济度,道极崇高”,如拜俗则不伦不类,“披法服而为俗拜,践孔门而行释礼,存其教而毁其道,求其福而屈其身,详稽理要,恐有未惬”。会议之后,唐高宗于六月八日又下“停沙门拜君诏”,许不拜君,但须拜亲。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德棻推崇儒家礼义王道之说,却同时又笃于佛教之规,颇耐人寻味。还在东晋时,儒佛两家就围绕僧人见皇帝应否跪拜发生争执,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儒、道、佛三家逐渐调和,既相互斗争,也相互补充,有合流的趋势。德棻既崇儒又尊佛,就是一个例证。

德棻在《周书》中所表现的历史观,是完全符合唐皇朝要求的。同时所修诸史关于天人关系的看法,姚思廉的《梁书》、《陈韦》和魏徵的《隋书》,表现出注重人事的进步史观;李百药的《北齐书》,虽然也承认人事的作用,但过多地突出了天命的作用,以至于魏徵不得不在该书帝纪总论中加以匡正;德棻所主《周书》则天命人事并举。如认为魏“水历将终”,北周代魏是以木代水,天命所归,不是人力可以左右的。“大宝”不可以“力征”,“神物”不可以“求得”。宇文泰本来“田无一成,众无一旅”,但能成功,就因为“属兴能之时,应启圣之运”,天命系于此人,“非夫雄略冠时,英姿不世,天与神授,纬武经文者,孰能与于此乎”。但天命也须人事相配,宇文泰“推至诚以待人,弘大顺以训物。??德刑并用,勋贤兼叙,远安迩悦,俗阜民和”。德棻所宣扬的天命人事并举的观点是符合李唐利益的。唐朝建立于隋末农民大起义之后,君臣深切感到总结前世施政经验教训的迫切性,但同时为了欺骗人心,又要给新皇朝披上应天命的外衣,所以唐初统治者的总的宣传方针总是天命和人事均予以强调。

《周书》对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重要史实记载较具体,保存了一些珍贵资料。西魏、北周地处较偏僻的西北,本来经济落后,国弱民穷,在与东魏、北齐的抗衡中处于劣势。但经过宇文泰和其子宇文觉、宇文邕的相继改革,国力逐渐强盛,终于统一了北方。所以,改革是西魏、北周历史上的关键事件。《周书》对此记载颇为详明。宇文泰所建立的府兵制,在北周统一北方过程中发挥很大作用,并且为隋、唐所沿用,直至唐玄宗天宝年间才名存实亡。关于府兵制的一些情况、特点,《文帝纪》、《苏绰附苏椿传》、《韩褒传》、《郭彦传》、《韦瑱传》等都有记载。西魏、北周时期,各族人民起义屡屡发生,《周书》出于总结教训和宣扬统治者武功的目的,对这些起义记载较多、较具体,这在同时所修诸史中是最突出的。从中可以看出起义之多,声势之大。

《周书》很注重记载周边各民族情况和邻国大事,显示出德棻具有纵观全局的眼光和风度。《异域传》共2卷,序文说:“斯皆录其当时所记”,可见所据资料来源于魏、周人当时记录,史料价值是很高的。另外,《周书》对于东魏、北齐和南朝梁、陈的重要史事,都在本纪或有关列传中简要叙及,显示出天下大势的主要脉络,这是个突出的优点。

《周书》的文字比较简洁,反映出令狐德棻出色的史学才能。清代史家赵翼称赞《周书》“繁简得宜,文笔亦极简劲”。

德棻修《周书》主要采三种资料,一是西魏大统年间秘书丞兼领著作柳虬所修起居注;二是西魏、北周的国史;三是隋开皇中秘书监牛弘追撰《周纪》十八篇。从《周书》行文中,仍可见到采用周代国史之语句,如,“陈人于是以鲁山归我。我师不利”。《艺术传序》说:“茂雅、元华、许奭,史失其传。”在卷末又简略提及蜀郡卫元嵩,“史失其事,故不为传”。这明确说明有些资料遗佚,另外也是存疑备考,虽作不成传,但记下名字,

给后人查考留下线索。

德棻所修《周书》并不是没有缺点的。例如人情佳传之多,在同时所修诸史中是较突出的。推崇门阀士族的倾向也是较明显的。德棻对“并在周时”的李唐“二祖功业”是尽力宣扬的,在排列八柱国十二大将军顺序时,将李世民曾祖李虎赫然列第一位。还夸耀说:“当时荣盛,莫与为比。故今之称门阀者,咸推八柱国家云。”德棻既出身于阀阅之家,对自己家世门第也是很自豪的。《周书》为德棻祖父令狐整立传,附述德棻父令狐熙、叔祖令狐休等,炫耀令狐家族官爵、门第。这虽与当时社会风气有关,但作为史家而津津乐道于此,则不能不说是史学思想的局限了。

6、令狐德棻年谱

陈长公至德元年(583年)一岁

令狐德棻生。德棻,宜州华原人。

《新唐书》卷一百二:“令狐德棻,宜州华原人。”

德棻祖父令狐整,子延保,敦煌人,本名延,世为西士冠冕。天和六年,进位大将军。建德二年卒,时年六十一,赠本官,加鄜、宜、豳、盐四州诸军事,鄜州刺史,谥曰襄。

《周书》卷三十六:“令狐整,子延保,敦煌人,本名延,世为西士冠冕。……天和六年,进位大将军,增邑通前两千一百户。……建德二年卒,时年六十一,赠本官,加鄜、宜、豳、盐四州诸军事,鄜州刺史,谥曰襄。”

德棻父令狐熙,字长熙,敦煌人也,代为西州豪右。隋鸿胪卿,卒时年六十三。

《隋书》卷五十六:“令狐熙,字长熙,敦煌人也,代为西州豪右。……寻为长史,迁鸿胪卿。……熙性素刚,郁郁不得志,行至永州,忧愤发病而卒,时年六十三。”

隋大业十三年(617年)三十四岁

及义旗建,准安王神通据太平宫,自称总管,以德棻为记室参军。

《新唐书·高祖本纪》卷一:“十三年,……从父弟神通起兵于鄠……”《新唐书·淮安王神通》:“隋大业末在长安,会高祖兵兴,吏逮捕,亡命之鄠南山,……令狐德棻为记室。”

武德元年(618年)三十五岁

令狐德棻转起居舍人。

《旧唐书》卷七十三:“武德元年,转起居舍人,甚见亲待。”

武德五年(622年)四十岁

令狐德棻迁秘书丞。

与陈叔达等受诏撰《艺文类聚》

《旧唐书》卷七十三:“五年,迁秘书丞,与侍中陈叔达等受诏撰艺文类聚。”

奏请购募图书并受梁、陈、齐、周、隋五代史。高祖然其奏。整振论撰,多历年不能就,罢之。

《新唐书》卷一百二:“方是时,大乱后,经籍亡散,秘书湮缺,德棻始请帝重购求天下遗书,置吏补录。又建言:`近代无正史,梁、陈、齐文籍犹可据,至周、隋事多脱捐。今耳目尚相及,史有所冯;一易世,事皆汩暗,无所掇拾。陛下受禅于隋,隋承周,二祖功业多在周,今不论次,各为一王史,则先烈世庸不光明,后无传焉。'帝谓然。……整振论撰,多历年不能就,罢之。”

《全唐文》中收录其《请修近史奏》一文。

武德七年(624年)四十二岁

令狐德棻、欧阳询、袁朗等撰成《艺文类聚》一百卷,上之。———《唐五代文学编年史·初盛唐卷》

贞观三年(629年)四十七岁

令狐德棻复敕修撰五代史。

《新唐书》卷一百二:“贞观三年,复诏撰定。”

贞观六年(632年)五十岁

令狐德棻累迁礼部侍郎,兼修国史,封爵彭城县男。

《旧唐书》卷七十三:“六年,累迁礼部侍郎,兼修国史,封爵彭城县男。”

贞观十年(636年)五十四岁

令狐德棻以修周史赐绢四百匹。

《旧唐书》卷七十三:“十年,以修周史赐绢四百匹。”

撰成《周书》,于《庾信王褒传论》中评及梁陈宫体,强调文章当以气为主,文质得宜。———《唐五代文学编年史·初盛唐卷》

贞观十一年(637年)五十五岁

令狐德棻修新礼成,晋爵为子。又以撰《氏族志》成,赐帛二百匹。

《旧唐书》卷七十三:“十一年,修新礼成,晋爵为子。又以撰《氏族志》成,赐帛二百匹。”

贞观十二年(638年)岁五十六

冬,于志宁在太子左庶子任,令狐德棻、封行高、杜正伦、岑文本、刘孝孙、许敬宗于宅,各有诗作。———《唐五代文学编年史·初盛唐卷》高门聊命赏,群英于此遇。放旷山水情,留连文酒趣。

夕烟起林蘭,霜枝殒庭树。落景虽已倾,归轩幸能驻。———《全唐诗》

贞观十五年(641年)五十九岁

令狐德棻转太子右庶子。———《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

贞观十七年(643年)六十一岁

太子承乾废,令狐德棻坐除名为民。———《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

贞观十八年(644年)六十二岁

令狐德棻起为雅州刺史,又坐事免。

《旧唐书》卷七十三:“十八年,起为雅州刺史,又坐事免。”

贞观二十年(646年)六十四岁

寻有诏改撰晋书,房玄龄奏请德棻令预修撰。当时同修一十八人,并推德棻为首,其*多取决焉。书成,除秘书少监。———《唐五代文学编年史·初盛唐卷》

永徽元年(650年)六十八岁

令狐德棻又受诏撰定律令,复为礼部侍郎,兼弘文馆学士,监修国史及五代史志,寻迁太常卿。

《旧唐书》卷七十三:“永徽元年,又受诏撰定律令,复为礼部侍郎,兼弘文馆学士,监修国史及五代史志,寻迁太常卿。”

永徽四年(653年)七十一岁

令狐德棻迁国子祭酒,以修贞观十三年以后实录功,赐物四百段,并授崇贤馆学士。

《旧唐书》卷七十三:“四年,迁国子祭酒,以修贞观十三年以后实录功,赐物四百段,并授崇贤馆学士。”

寻又撰高宗实录三十卷,晋爵为公。

《旧唐书》卷七十三:“寻又撰高宗实录三十卷,晋爵为公。”

显庆元年(656)七十四岁

令狐德棻与长孙无忌缀集武德、贞观二朝史为八十卷,表上之。

《旧唐书·长孙无忌传》:“显庆元年,无忌与史官、国子祭酒令狐德棻缀集武德、贞观二朝史为八十卷,表上之。”

龙朔二年(662年)八十岁

令狐德棻表请致仕,许之,仍加金紫光禄大夫。

《旧唐书》卷七十三:“龙朔二年,表请致仕,许之,仍加金紫光禄大夫。”

麟德二年(665年)八十三岁于志宁卒,令狐德棻为撰神道碑。———《唐五代文学编

年史·初盛唐卷》,《全唐文》中收录《大唐故柱国燕国公于君碑铭(并序)》

乾封元年(666年)八十四岁

令狐德棻卒于家,谥曰宪。德棻暮年尤勤于著述,国家凡有修撰,无不参与。

《旧唐书》卷七十三:“乾封元年,卒于家,谥曰宪。德棻暮年尤勤于著述,国家凡有修撰,无不参与。”

7、诗词作品

《冬日宴于庶子宅各赋一字得趣》

年代:唐 作者:令狐德棻

高门聊命赏,群英于此遇。放旷山水情,留连文酒趣。

夕烟起林兰,霜枝殒庭树。落景虽已倾,归轩幸能驻。

8、名人名言

文质因其宜,繁约适其度。《周书》

学不精勤,不如不学。《周书·李贤传》

上一篇:夏力恕

下一篇:唐圭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