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秋原
胡秋原(1910年~2004年5月24日),原名胡业崇,又名曾佑,笔名未明、石明、冰禅。湖北省黄陂人(今武汉市黄陂区)木兰山下大胡家湾村人,著名史学家、政论家和文学家。中国*党员,*资深立法委员,《中华杂志》发行人,中国统一联盟名誉主席,曾任上海东亚书局编辑,同济大学教授,《文化批判》、《思索月刊》总编辑,福建《民国日报》社长。生平著作达100多种3000余万字。1989年,美国传记学会将胡秋原列入《国际著名领袖人名录》,并颁发奖状。2004年5月4日,94岁的胡秋原荣获“中华文艺终身成就奖”。
中文名:胡秋原
国籍:中国
出生地:湖北黄陂
出生日期:1910
逝世日期:2004
原名:胡曾佑
笔名:未明、石明、冰禅
1、人物生平
1910年,出生于湖北黄陂。
1925年,15岁的他考入国立武昌大学学习理工,后因加入共青团,主编《武汉评论》,反对蒋介石发动“四·一二”**人而遭受白色恐怖的追捕。
1928年,来到上海复旦大学改习文学。
1929年,被公费派往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
1931年,日寇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我东三省后,胡秋原毅然放弃官费留学生学业,留在上海以文学作刀枪力主抗日,任上海大学教授、翻译。同年底,胡秋原主编《文化评论》,在创刊号上发表《阿狗文艺论》一文,宣称“文学艺术至死又是*的、*的?独立主张。不日,又发表《勿侵入文艺》、《钱杏屯阝理论之清算与民族文学学术之批评》等文章,从而引发了鲁迅、瞿秋白、冯雪峰等左翼作家对他的批判,双方为此展开了激烈的论战,胡秋原也因此成为当时文坛上赫赫有名的“第三种人”。
1933年,参加"闽变"失败后去香港,被香港*逮捕驱逐,遂经南洋、印度、埃及到英国、苏联和美国。1936年回国参加抗日,投身*官办文宣事业。
1938年,任国防部最高委员会秘书厅机要秘书。1939年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42年任《*日报》主笔。1945年当选*第六届候补*执行委员。1946年当选制宪国民大会代表,任暨南大学历史教授。1948年当选立法委员。
1949年,去香港,1950年任《香港时报》主笔。1951年去*。继续任"立法委员",历任*师大、世新、政战学校教授,"*研究院"近代史研究员。
1963年,独资创办《中华杂志》,宣扬传统文化,配合*党化教育。六十年代,受官方支持,与李敖展开"中西文化论战",反对"全盘西化论"遭到强烈反击,论战遂演变成一场持续近10年的官司。70年代,在*乡土文学论战中,对乡土作家取支持态度。
1988年,参与发起*各党派人士组成"中国统一联盟",任名誉主席。1988年归访大陆,被*当局开除*籍,在海内外引起很大反响。
2004年5月24日,因心肺衰竭病逝台北县新店耕莘医院,享年95岁。当年参与文化论战的李敖表示胡一生“立场反反复复”,又说他的妻子“却是极好的人”。
大革命时期,1924年中学毕业之际,立志以“科学报国”为己任。1925年考入国立武昌大学(今武汉大学)理化系预科,加入共青团。入学之初先后参加*湖北省党部主办的《武汉评论》和中华民国学生联合总会主办的《中国学生》编辑工作。因喜爱王维“秋原人外闲”、柳永“夕阳岛外秋风原上”句,遂“秋原”为笔名。1927年春在*湖北省党部举办党务*学校和各种短期训练班中,主讲各国革命史。1927年夏沪汉战争激烈,转道赴沪,以“胡秋原”之名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自此“胡秋原”之名终其一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5月山东发生日军枪杀中国17名外交官的*,悲愤中完成《日本侵略下之满蒙》一书,大受欢迎。
1928年在上海复旦大学改习文学,1929年到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后经鄂省大儒熊十力、蔡元培荐助,获得湖北省官费补助。1931年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政经系,回国后在上海等地从事文化、政治活动。“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毅然返沪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中。历任上海大学教授、翻译,和王礼锡一起参加神州国光社创办《读书杂志》,独力主办《文化评论》周报。在《文化评论》所发表的《文学与艺术至死是*的、*的》等论文,名噪一时。1933年11月在福建的“闽变”中,有过“与虎谋皮的反动行为”,后去香港,被香港*逮捕驱逐,遂经南洋、印度、埃及到英国、苏联和美国,在莫斯科期间,应第三国际中国代表团之邀,协助编《救国时报》和《全民月刊》。在《救国时报》发表《抗日就是一切一切归于抗日》,鼓吹统一抗日。并应王明之邀参与了中国*呼吁全国人民团结抗日的《八一宣言》的起草。后来成为中国*党员。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底参加制宪国民大会。1947年就任上海《东南日报》总主笔,并兼《前线日报》、《时事新报》主笔,同时在暨南大学讲授国际问题,复旦大学讲授西洋哲学史。1948年当选为第一届立法委员。1949年去香港任《香港时报》主笔,并为《新闻天地》、《*评论》撰稿。
1949年前去香港。1951年到*从事文化教育工作,历任*师大、世新、政战学校教授,*研究院近代史研究员。1961年台北《文星杂志》发起“中西文化”讨论,为主要撰稿人之一。1962年与《文星》的李敖、居浩然等人打笔仗官司,居浩然以连续三篇“科学与*”、“西化与复古”及“从门德列夫的周期表算起”,厘清科学、*、知识等基本观念;痛批立法委员胡秋原不懂普朗克常数的定义与傅立叶的积分公式,还胡扯“量子力学解释有三派”,最后送给胡对联:“不知所云三化论,东拉西扯一团糟”,横批“信口胡言”。1963年独力创办生平最后一个刊物《中华杂志》(至1993年停刊)。10月1日李敖在《文星》第六十期发表〈胡秋原的真面目〉,对胡秋原的“闽变”叛国问题进行研究,还说胡秋原是个不诚实、爱说假话的人。胡秋原大怒一状告上法院,求偿800万元;1963年独资创办《中华杂志》,与《文星》抗衡,一场中西文化论战遂演变成一场持续近10年的官司,1974年李敖因*罪被捕,高等法院对胡秋原改判无罪。1969年珍宝岛事件爆发后,在《中华》发表社论,主张国共合作,支持人民解放军保卫疆土,不向苏联屈服。1970年钓鱼台事件爆发,《中华》成为“保钓运动”最有力的刊物。
20世纪80年代后期主张祖国统一。1988年4月任“中国统一联盟”荣誉主席,“*外省人返乡探亲促进会”顾问、名誉团长。1988年9月12日偕夫人敬幼如、长女胡采禾及“统一联盟”代表,由美国旧金山直飞北京,与老友李先念、邓颖超等一起共商两岸统一大业,从而被誉为“两岸破冰第一人”。10月18日凯旋返台,遭限制出台两年,并被*开除党籍。1992年7月再次赴北京参加学术交流。此后由于年龄和健康原因,再也没有回大陆,但仍念念不忘国是,关注海峡两岸。
在*1970年代乡土文学论战中,胡秋原与郑学稼、徐复观等人力保陈映真、黄春明、王拓,对抗余光中、朱西甯、陈芳明等人对乡土文学作的攻击。邀请乡土文学作家进入《中华杂志》编辑部与发表文章,胡秋原亲自写作〈谈人性与乡土之类〉、〈谈民族主义与殖民经济〉、〈中国人立场之复归〉登载《中华杂志》,驳斥对乡土文学是搞地域主义的批评。
作为文化人,他与鲁迅、蔡元培、陈望道、茅盾、熊十力、于右任过往甚密,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唯物史观专著,既是*最早翻译马克思《巴黎手稿》为中文者,更提出了著名的“超越前进论”;他们父子还创办了湖北黄陂第一所中学--前川中学,为海内外输送了一批精英。
在中国文坛20世纪的学术论战中,胡秋原几乎是“阵阵不离穆桂英”:他以“*人”的身份参加“文艺论战”,他的观点成为马思主义文艺理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史论战”中提出了“专制社会论”;在“资本主义论战”中,他主张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在“文字论战”中他毅然反对简体字、反对汉字罗马化与拉丁化;在“中西文化论战”中提出了著名的“超越论”;在*“乡土文学论战”中,面对有人企图要“政治解决”学术问题,他大喝一声:刀下留人……
作为政治家,上世纪20年代,他曾在武汉大学加入*和共青团,并与董必武一同主编了国共合作时期的机关刊物《武汉评论》;20世纪30年代,他与王明、李立三在苏联主编《救国时报》和《全民月刊》;在“文艺论战”中,与瞿秋白不打不相识;在资本主义论战中,汪精卫对他进行打压,陈独秀毅然为他打抱不平;他曾与*在参政会上参政议政,与*、蒋介石、张群、陈布雷合作共事……
每逢事关中华民族的大是大非问题,他均能够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并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不惜牺牲个人的名利:“九一八事变”,他立即放弃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学历,返沪以文笔为刀枪参加抗日;面对蒋介石的对日不抵抗政策,他毅然参加了反蒋抗日的"福建事变";1945年当美国、苏联分裂中国外蒙,损害东北权益,他曾勇斗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被蒋介石革职;日本企图侵占我国钓鱼台列岛,他发动与声援了震惊海内外的保钓运动;1988年他毅然首访大陆,与李先念、邓颖超、*等共商祖国统一大计,成为海峡两岸隔绝40年后第一位来访的*上层人士,他因此被李登辉开除*党籍。民革*名誉副主席贾亦斌先生称赞他“真不愧是一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但是与此同时,胡秋原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有人怀疑他的“*身份”,比如李敖在其自传《李敖快意恩仇录》的第九章《殷鉴纪》里陈列了他与*有联系的证据。
2、主要作品
《同舟共济》
《在唐三藏与浮士德之间》
《此风不可长》
《诽谤集团公然煽动政治清算问题》
《护法篇-台北地方法院关于诬谤集团罪行之判决书偏颇悖理违法枉法之详情》
《罗辑实证论与语意学及殷海光之诈欺》
《近百年来中外关系》
《帝俄侵华史纲》
《历史哲学概论》
《中国文化之前途》
《史学方法之要点》
《唯物史观艺术论》
《民族文学论》
《古代中国文化与中国知识分子》
《文学艺术论集》
《文化复兴与超越前进论》
《—百年来中国思想史纲》
3、轶事典故
营救瞿秋白
几十年来,我们所知道的一个史实是,*早期党员、“左联”发起人和首任负责人、曾任**特派员和*上海办事处负责人的著名作家冯雪峰遭*宪兵逮捕并被关押在上饶*后,受**董必武的委托,时为*参*和《*日报》副主笔的胡秋原,迅速参与了营救冯雪峰的行动,为此,他给负责上饶防务的*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拍发了电报……
但人们有所不知的是,早在此前十年,胡秋原先生不避前隙,亲作担保,掩护过*早期*瞿秋白及其一家。
1935年深秋的莫斯科,正在彼主编《救国时报》的胡秋原,接待了一位来访的中年妇女及她的十多岁的女儿。女士自我介绍道:“我叫杨之华。”一听这名字,胡秋原立时明白了站在他面前的这位女士就是三年前同鲁迅、冯雪峰一起与自己展开激烈论战的前**瞿秋白的夫人。杨之华说:“胡先生,你曾经帮过我们一个大忙,我心里一直很感激,可惜总没机会见面,直到今天才有机会向你道谢。”
见胡秋原一脸迷惑,杨之华道出了原委:“请问,你记不记得以前在上海,冯雪峰曾经请你替一家人租房子,那就是秋白和我们母女呀!”
经杨之华这么一点拨,胡秋原也就想起来了。那时文艺论战刚停,一天深夜,冯雪峰突然来到他的住处,说“左联”有个朋友病了,必须立即迁居,但房东一定要人作保,所以来找他。胡秋原一听,心里立即明白了大概。病了的这位“左联?朋友一定是*方面的要人,否则,冯雪峰也不会深更半夜找到他作保。当时,胡秋原非常爽快地答应了,但他没想到保的是瞿秋白一家。他至今还记得,由他作保,瞿秋白一家住进了不为*当局注意的神州国光社。此时此刻,面对杨之华的道谢,胡秋原不由得笑了,不介意地说道:“原来保的是你们,那算得了什么!”
杨之华异常真诚而又感叹地对胡秋原说道:“秋白虽然与胡先生论战,但是他心里对胡先生是很佩服的。”
“那不敢当,”胡秋原也由衷地感叹道:“其实你先生的文章比我好,在论战中他的风度也是最好的。”
听了胡秋原这发自肺腑的话,杨之华禁不住泪流满面,泣不成声地告诉胡秋原:“今年五月,秋白被捕,六月间在长汀,他被……”
瞿秋白因拒绝“归顺”而被蒋介石下令就地杀害的消息,此时的胡秋原已有所闻。面对陷在巨大悲痛中的秋白遗孀,他内心充满了对蒋介石的憎恨,也止不住一阵阵酸楚。他连忙让夫人敬幼如抚慰杨之华。时隔整整70年,在2004年初春的台北,当我提及当年胡先生不避前隙积极参与营救冯雪峰时,94高龄的胡夫人敬幼如仿如讲述一件昨天刚发生过的事情,向我们娓娓讲述了另一件事——1935年在莫斯科接待杨之华来访的一幕。当敬幼如先生讲述当年的一幕时,我瞥见,坐在一旁沙发上的胡秋原先生的眼睛里闪过了一丝明亮的光。往事,并不如烟。
抗战笔锋长锐利
胡秋原每逢事关中华民族的大是大非问题,均能够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并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不惜牺牲个人的名利。民革*名誉副主席贾亦斌先生称赞胡先生“真不愧是一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1932年2月7日,也就是我十九路军将士英勇抗击日寇侵略上海的战争的第11天,沪上50余位著名文化界人士聚集在租界内一间冰冷的教室内共商抗日大计。到会的文化界人士一致同意成立“中国著作者抗日联合会?,胡秋原和冯雪峰一道被推荐为由15人组成的执委会委员。接着,与会者一致通过了由胡秋原、王礼锡两人起草的《中国著作者为日军进攻上海*民众宣言》。《宣言》通过后,在上海的文化界著名人士纷纷签名表示支持。三天后的2月10日,签名者达到129人,其中有胡秋原的另一个论敌鲁迅,以及巴金、李达、周谷城、胡愈之、郁达夫、夏丏尊、许德珩、丰子恺、田汉、陶希圣、郑伯奇等。
《宣言》是一篇战斗的檄文,更是抗日的行动纲领,它喊出了中国人民抗日救国的心声,揭露了各帝国主义和不抵抗的*当局之丑恶嘴脸。
1933年11月20日,为响应中国*提出的联合抗日主张,陈铭枢、蒋光鼐、李济深、蔡廷锴等*爱国将领在福州发动兵变,成立了抗日联共反蒋的中华*人民革命*。早在此前赶往的胡秋原被任命为人民革命*文化委员会的委员,此时,他年仅23岁。就在中华*人民革命*成立前一小时,由80余位来自全国25个省、市、地区和海外侨胞代表组成的中国人民代表大会,一致通过了经胡秋原和王礼锡等人起草的《人民权利宣言》和《中华*人民革命*政纲》。福建事变失败后,胡秋原先是流亡到了香港,遭港英当局拘捕后复又勒令出境。船抵新加坡时,胡秋原受到了数千爱国侨胞和华人英雄般的欢迎。之后,他又前往印度、埃及、英国、法国、苏联、美国等地。
直到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回国投身抗战,被任命为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日报》副总主笔,以及《东南日报》和《香港时报》总主笔,并任暨南大学、复旦大学教授,创办《祖国》、《*》、《政治文化》及《评论》等刊物,宣传全民族抗战。
胡秋原与他前不久发生激烈论战的论敌冯雪峰一道,多次前往激战中的淞沪前线,慰问浴血抗日的十九路军将士。随后,经过胡秋原、冯雪峰,以及陈望道、王礼锡、丁玲等人的奔走联络,平日观点不同的作家们终于在抗日的旗帜下集合了起来,组成了联合战线。
1934年1月下旬胡秋原抵香港,正当他在住所酝酿反*和有关中国文化的文章时,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断了他的构思。打开房门,发现门外站着一群荷枪实弹的警察。还未弄清是怎么回事,警察的枪口已对准了他的胸膛,并用英语说:“不许动!”继而从内地带来的四个大书架的中外书籍、书桌抽屉都被警察们不由分说地搜查得遍地狼藉。尔后被推上囚车,连同书径直拖到香港警察总署。胡秋原坐了半天冷板凳之后,才进来一胖一瘦两个洋人。当那个胖子从书籍中发现了一本苏联《艺术社会学》时,似乎发现新大陆了,便叽叽哇哇地嚷道:“布尔什维克……”
胡秋原听那个胖子的发音不像英国人,倒很像俄国人,便义正辞严地反驳道:“我可敬的先生这书名明明写的是SotsiologiaLskust-va,如果你懂俄文的话,怎么睁着眼睛说瞎话呢?”把那个胖子说得无言以对。瘦子见胖子受挫,就由自己来继续检查。瘦子惊奇地发现书籍中不仅有中外著名诗人的集子、文学艺术史、哲学史、政治经济学,还有英国人的《莎士比亚全集》,而且书本上还留下胡秋原阅读时用中英两种文字所作的记号与书评。于是他便郑重地对胖子说:“这是一位绅士。”“既然如此,我应该有吃早饭的权利吧。”胡秋原用英语对瘦子说。“我会派人来帮助你的。”瘦子答道。可一直等到晚上七、八点钟,才来了四个人。这四个家伙不由分说地将他的眼镜、手表、衣服上的纽扣、皮鞋上的带子拿下,又强迫他打了手印,然后把他送进了*。
第二天胡秋原被“请”进了传讯室。传讯室里坐着一个英国法官和两个中国人。法官说英语,叫那两个中国人翻译给他听。胡秋原用英语答道:“我可以说英语,不必翻译。”“你是不是*?”法官问道。“我想,你们已从检查过我的书籍和文件中早已可以得出结论了。”“那你是不是*者呢?”“是的。我想法官先生必定知道,贵国内阁总理麦克唐纳先生也是*者。不过,我还有不同之处,我是主张中国将来实行*,而不是现在。”“你参加过福建*吗?”“应该说是福建起事,请法官注意措辞。而且此事系我国内政,与贵国无关。”好一段精彩的唇枪舌战,胡秋原既维护了国家的主权与人格尊严,又从国际法的角度回敬了帝国主义插手中国事务的野蛮行径。最后当然是书随人走,就连那几个英国人也不得不连声对前来迎接胡秋原出狱的保人说:“这是一个错误的消息。”“一个可笑的误会?”
话虽那么说,最终胡秋原还是被驱逐出境。但他愈挫愈勇,尽管过着流亡生活,仍然不遗余力地利用其影响力承担了世界反侵略大会中国分会的实际工作,与世界名流爱因斯坦、杜威、罗素、罗曼·罗兰等建立起广泛的世界反侵略统一战线。还应邀到莫斯科协助共产国际中国代表团主编《救国时报》、《全民月刊》,到布鲁塞尔参加“全球和平运动大会”,在巴黎发起“全欧华侨抗日联合会”,在美国参加反日游行示威演讲……
我以我血荐轩辕
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在望,美、英、苏三国却背着中国签订了损害中国外蒙古和东北权益的“雅尔塔密约”,而后强迫蒋介石*与苏联签订承认上述条款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6月下旬行政院长兼外交部长宋子文率团去莫斯科谈判中苏条约。但外界却一无所知。时任《*日报》副总主笔的胡秋原,到报社去查阅资料,一进门就与一位手拿地图的军官撞了个满怀。好奇地问资料室主任:怎么军人对报社感兴趣起来。主任说:“是军委会的一位上校,要借阅一份外蒙古地图。可是我们没有外蒙古地图,就把丁文江编的中国分省地图借去了。”胡秋原听了心头一惊:难道参谋总部连外蒙古地图也没有吗?不由得想起了在莫斯科帮助共产国际主编《全民月刊》时,在红军博物馆里看到苏联把外蒙古列入其版图的情形。数天后报纸公布了中苏谈判的消息。
7月18日日宋子文一行抵渝,胡秋原趁机拜访相识多年的随员万异。两人一见面,就迫不及待地问万:“苏联是不是打我们外蒙古的主意?”万迟疑了一会儿说道:“这是外交秘密,我不能告诉你胡先生。”“老兄已经把外交秘密告诉我了。”胡秋原大笑道。“这从何说起嘛,我几时告诉你外交秘密?”万十分紧张地说。“老兄不要怕,此事只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其实你刚才说是外交秘密不可泄露,那不就是承认有这回事吗?我是一个偶然的机会知道这一消息的,只不过是找你证实一下罢了。”经胡秋原这么一说,万才镇静下来。胡秋原又接着说:“万兄,你我都是参政员,而且你还是东北人,是出了名的爱国人士。你想想,我们8年抗日不都是为了保住东北吗?一旦丢失外蒙古,那么整个东北和华北都没有了。你做官的日子短,可做中国人的时间长啊?我们没有机会执掌国家大权,但我们总应该为国家尽点心吧?我感到很奇怪,你为什么不对我们的谈判代表团敬一言呢?”万异长叹了一口气说:“我只是个小小的随员而已,根本没有参加谈判的资格。不过据参加谈判的沈鸿烈先生说,谈起外蒙古的地理,斯大林如数家珍,我们的宋院长却一无所知。你说这是不是一种悲哀。”
胡秋原回到家里,吃不香睡不着,想不出一条好对策来。7月下旬突然听说宋子文出于外界压力辞去了外交部长职务,但还是要同新外长王世杰再赴莫斯科谈判订约。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敦促他决定立即上书蒋介石、宋子文、王世杰,力谏不能签约。于是一股激情涌向笔端,一份备忘录一挥而就。其大意是:外蒙断不可失,此约万不可订,如订此约,不仅8年浴血抗战付诸东流,而且是亡国之祸,第三次世界大战不可避免。美、英、苏三国所订的“雅尔塔密约”,我国既未参加,自然不受约束;即使苏联出兵东北,造成既成事实,我国也不可承认……
胡秋原将备忘录抄写了三份,一份请陈布雷转交给蒋介石,另两份交宋子文、王世杰。到了月底,陈布雷有了回信:“领袖自有权衡,吾兄不必过于忧虑。”王世杰也回了信,大意是“自当注意”等语。胡秋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决定背水一战。不顾自身安危,公然以个人名义,自印了200份《参政员胡秋原对中苏谈判的声明》传单,以快信分寄各大报刊及参政会驻会委员,呼吁大家共同反对。全文是:“此次世界大战,实因东北问题而起。而蒙古之重要,不亚于东北。吾人珍重苏联之友谊,承认中苏永久和平之绝对必要,并愿承认苏联在东北中东路之北段有一定的权益。然如此一谈判,竟涉及东北尤其是外蒙古之主权问题,则绝非中苏两国之福,亦非世界和平之福。即谓此将为世界第三次大乱之祸源,亦非过言。吾人深信,血浓于水。凡中国之子孙,无论对政治问题有何歧见,对于满蒙主权,必能有一致之认识与决心。而*在此重大谈判时,实应使国人充分明白真相。本人与多数同仁严肃考虑后郑重提出一些意见,深信我朝野人士,必也同样潜心关切。民国三十四年八月五日。”
与此同时,胡秋原还写了一封英文信给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严正指出“美国不应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牺牲中国领土和主权完整。”1945年8月5日,宋子文、王世杰如期飞赴苏联,原秋原发出去的传单如泥牛入海。但他却意外地收到了赫尔利的邀请函。他二话没说,立刻大义凛然地前往美国使馆,与赫尔利进行了一场唇枪舌剑的斗争。赫尔利盛气凌人地说:“这封信是你写的吗?”胡秋原从容地答道:“是的,大使先生。”赫尔利见胡不买他的账,竟将桌子一拍,厉声喝道:“你怎么能对我说这种话!”“我有权利为中国的事,对自称是中国盟友的美国代表讲中国人的意见。我是受贵大使的邀请以客人的身份前来的,如果你不以客礼相待,我立刻就走?”“快请坐,快请坐?我是请你来交换意见的。”赫尔利见眼前这位青年人是一个有理有节的硬骨头,慌忙纠正自己的失礼。但他还不罢手:“胡先生信上所说的内容,是从哪个渠道得到的消息?”胡秋原答道:“先是贵国海军将军颜露尔的文章,以后还有许多零散的消息。包括6月间贵国电讯报道大使先生受美国*之命,将‘雅尔塔密约’协定转达我国*。”“那是贵国与苏联之间的事,与我们美国何干?”赫尔利狡辩道。“不对!该条约是贵国与英、苏一起订立的,怎能说无关?我给贵大使写信有如下理由:第一,因自九国公约以来,贵国就很关切中国的领土完整,所以中美两国成为抗日盟国。第二,贵国电讯既然刊载了贵大使将‘雅尔塔密约’通知中国,就表示贵国与该条约有关。如果贵大使声明此消息纯属谣言,我就立即向大使郑重道歉。”胡秋原理直气壮地滔滔不绝。
赫尔利被驳得体无完肤,便立即王顾左右而言他。胡秋原打断赫的话:“如果大使先生没有其他问题的话,我要告辞了。”赫尔利怕再谈下去弄得自己下不了台,便恭敬地把他送出门说:“胡先生,你是我所见到的中国人中,罕见的勇者。”胡秋原回敬道:“不对!像我这样的中国人多得很,只是大使先生在酒会或宴会上少见而已。”赫尔利见杀一儆百未能得逞,就向外交部提出*,要求对胡进行查办。蒋介石得知后极为震怒,当即下令将胡“免本兼各职”,撤销了胡的国防委员会秘书和《*日报》副总主笔的职务。
勿忘故园荆树根
1988年10月5日,胡秋原再度回到阔别40年的母校黄陂一中(原前川中学),旧地重游,异常兴奋。当他获悉学校师生比原来增加了三四倍,有的学生作为全省文科状元考入北京大学,还有的考入大学少年班时,当即捐赠2000美元作为奖学金,奖励优秀学子。黄陂一中校长则把珍藏40多年的,胡先生为前川中学第四届毕业生题写的手迹“一须有志,二须有识,三须有恒。”交给胡先生时,他激动得热泪盈眶,一股激情涌向笔端:“一别校园四十年,欣看黉宇信增添;勤仁诚勇当时训,地隔时移心自联。”
在湖北大学他与大学生畅谈改革,讨论学问,发表了“要改革不要混乱,要统一不要分裂,要和平不要内战”的演说,深受师生首肯。而后,他登上了重新修复的黄鹤楼,俯瞰旧貌变新颜,顿时,心潮澎湃,即兴为黄鹤楼赋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我辈今登黄鹤楼。浩劫一去不复返,鄂中万众尚优游。铁桥连锁三名镇,山树环绕百卉洲。不尽长江滚滚下,风流水草浪沙收。”
对于曾经就读过的武汉大学,他有着特别的感情。当年,他在此激扬文字,参加革命,以及白色恐怖中追捕他的情形一幕幕在眼前浮现。于是他信手写成七绝一首:“四十年后回母校,犹如老大归故乡。但愿后昆齐努力,共掬心血光炎黄。”返台以后,他又派其弟送回5.1万元人民币,在他的祖籍地修建了一所村办小学——中华学校。
近几年来,胡秋原虽然年事已高不能返乡,但却与家乡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当年黄陂县*创办了全省第一家联络海内外亲情、乡情的县级报纸《黄陂乡音》,胡先生收到后非常高兴,当即挥毫“传达乡音,心心相印;同乡之音,其韵如琴。”表达了他的肺腑之言。当黄陂一中占地270亩的新校舍举行落成庆典,他接到邀请函后,专门打电话志庆。不久前著名黄陂籍湖北大鼓演唱家张明智赴台演出,胡秋原满怀兴致地观看了演出,并设家宴款待,还为其题词:“永忆乡情迎归客,时聆清唱在云间。”使黄陂乡音再一次在*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胡秋原治学严谨,有口皆碑。家乡给他寄去了新近出版的《黄陂文史》,他看后非常高兴,夜不能寐,竟拖着带病的身子,根据他的所见所闻和研究历史的方法,给家乡写了洋洋万言的亲笔信。信中还一丝不苟纠正了几处历史错误。当从家乡台办获悉,家乡的木兰山地区,目前已形成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于一体的山、湖、川旅游度假区,而且还被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列为“21世纪优先开发工商项目”的消息时,非常高兴,专门派女儿胡采禾返乡考察,回去后向*以及国际友人宣传开发木兰山地区的旅游资源。他则在搜集、整理木兰山的资料,准备从学术的角度出一本有关木兰山的专集。胡秋原给木兰山诗词楹联学会寄来了他的近作《忆木兰山》:“自古地灵人杰出,千秋传颂木兰诗。奇峰耸立如剑峰,巨石嶙峋似卧狮。朝磬声回诸圣殿,晚霞光照女神祠。荆门远望云山外,铁甲琵琶若个奇。”这就是胡秋原的心声。
两岸破冰第一人
人生短促,但历史源远流长,历史是一面最好的镜子。
胡秋原95年的人生,不仅证实了他是一个深明大义的人,而且,他的顺应历史潮流前进的壮举,将永载史册。
1988年4月,面对海峡两岸一波又一波日益涌动的统一浪潮,为进一步推动祖国两岸的和平统一,胡秋原审时度势,及时地在*发起成立了“中国统一联盟”,并被推举为名誉主席。自此,他一直站在反分裂反“*?的第一线。五个月后,1988年9月12日,两岸上空响起了一个人的消息:胡秋原先生无视*当局的“三不”政策,以祖国统一为己任,偕与之风雨同舟56年的夫人敬幼如,以及长女胡采禾一道,从美国旧金山直飞北京,回到了阔别四十载的故土大地,从而,成为海峡两岸隔绝40年之后首位来祖国大陆访问的*高层人士,首位*立法委员,进而被誉为“两岸破冰第一人”。在北京,胡秋原与老朋友、**李先念、邓颖超等亲切会面,共商国是。他在内地整整访问了36天,行程逾万公里。还是在首都机场时,胡秋原先生就向前来欢迎的老朋友和媒体记者们强调:“爱国就不能不赞成统一,如不赞成统一,你就不够资格谈爱国和过问国事。任何中国人都应该赞成统一。”9月15日,在与邓颖超会面时,胡秋原再次强调说:“最重要的是中国非团结、统一不可,事不宜迟”之后,在访问北京大学,面对济济一堂的北大师生演讲时,胡秋原由衷地慷慨陈词道:“祖国大陆在极短的时间内,能制造原子弹、氢弹和使卫星上天,说明中国人能强;*的经济建设,能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说明中国人能富。如果我们中国能够统一,就很快可以富强起来。”胡秋原先生的话音刚落,全场掌声雷动,经久不息。台上台下,坚冰融解,春水流淌,人们的泪水和着掌声。“统一!”“统一!”强烈的呼声响遍华夏大地,响遍宝岛山山水水。金色收获的季节刮起了一股旋风,血肉相连的两岸同胞以无比喜悦的心情欢迎“胡秋原旋风”的平地而起。
1988年9月12日,**党员、《中华杂志》发行人胡秋原开始在北京、陕西、湖北等地参观、访友及探亲,言谈中表示应结束民族分裂,早日实现祖国统一。受到全国政协主席李先念和邓颖超的会见。9月15日邓颖超在人民大会堂会见胡秋原,胡秋原一行走进人民大会堂福建厅,邓颖超迎上前去,亲切地握住胡秋原的手说:“我能与您重逢,真是喜出望外!”
落座后,胡秋原说:“到北京来,特别想看看邓大姐。”
邓颖超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欢迎您的到来!”邓颖超说,“您赞成统一、反对*,对*会造成的破坏看得很透彻,和我们有着共同的见解。”
胡秋原先生谈到讨论和平统一事宜,祈望得到原旧政协发起人中健在的邓颖超、陆定一、张群和陈立夫的支持时,邓颖超说,解决中国统一的问题,需要跟更多的同胞商谈。陈立夫先生年岁已高,我们曾表示欢迎他回来看看,他也有这个愿望,但至今还未实现。您回去后,请代我向陈立夫先生、杭立武先生、张群先生问好!
邓颖超还谈到,大陆方面曾向蒋经国先生表示,统一的事越早越好,希望能在他活着的时候解决问题,但他未来得及仔细考虑我们的意见。现在两岸的执政党应当坐下来,商谈和平统一大计。*方面如果坚持不谈,一旦岛内为*分子所控制,*就会再度沦为外来*的殖民地。
邓颖超说,胡先生对故土充满眷念之情,爱国之心令人敬佩,我们愿意听取您的意见,领取教益。当她听到胡先生准备寻访丝绸之路时,亲切地叮咛道:“北国风寒,多加珍重。”
*当局对此甚感不满。9月21日由于**主席李登辉提出了开除胡秋原党籍的建议,因此*中常会专门召开会议讨论,最后决定开除胡秋原党籍。
两岸统一的主张,惹恼了忘掉祖宗一心要搞“*”的李登辉。还是在胡秋原穿梭般来往于内地南北各地的观光访问中,1988年9月21日,也就是胡秋原与*夫人邓颖超握手言统一后的第六天,李登辉主持*中常会,开除了胡秋原长达半个世纪的*党籍。
一些顽固不化的“*?分子扬言要对他处以“死刑”,*执政机构中的极少数人也声称要对胡秋原“法办”。但最终,以无“法?可“办”但又限制他“两年内不许出境?而荒唐告终,这使人想起了四十三年前蒋介石下达的那个“免胡秋原本兼各职?的手谕。然而,也只是螳臂挡车而已!
面对当局欲“法办?的闹剧,胡秋原并没有放在心上。1988年10月18日,在途经香港时,胡秋原先生坦然面对记者说:“我是公开去内地的,我也是很光明地回去,我的话也是公开的,我没有得到*什么好处,我不过是讲了国共要谈判,两岸要统一,现在我更加强了这个信念……最重要的是,我是一个中国人,只要中国人不开除我,我做中国人到底了!我相信没有人会再开除我的国籍,我还要尽中国人的力量。”
同日,在返抵*桃园机场时,面对前来欢迎的数百位各界人士,胡秋原发表即席演说,再次强调:“统一是全体中国人的责任,是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将来而筹谋。*一旦脱离祖国大陆,无论有多少成功,在国际强权环伺下,都没有安全可言,前途都是黯淡的。因此,未来只有朝统一发展。”临了,他还诙谐地表示,他将亲自将*党证送去*党部。
不久,在十数位“要统一”的*知名人士陪同下,胡秋原和他们一起前往“*党部”交还了党证。从此,他更加不遗余力地为两岸统一奔走呼吁。以后,胡秋原又再次来到内地访问,还斥巨资赞助家乡的教育事业。回到*后,他逢人宣传*十一届三中全会推行的改革、开放路线给内地带来的新气象。
在这里,需要浓墨饱蘸书上一笔的,是*元老陈立夫先生对胡秋原先生壮举的中肯评价。1990年5月27日,于台北师范大学举行的胡秋原80寿辰演讲会上,面对来自岛内各地的上千名与会者,91岁的陈立夫先生特别地赞扬了胡秋原的爱国精神,以及肯为民族大义勇敢奉献的精神。立夫先生面带微笑,道出了他对小他11岁的胡秋原的肺腑之言。立夫先生说:“秋原这个人很勇敢!有浩气,他觉得海峡两岸今天应该讲和,不能再互相攻击,结果,他就不管三七二十一,一个人忽然跑到北京去了……?
立夫先生话音刚落,会场内顿时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
十分有意思的是,在李登辉操纵*中常会“开除”胡秋原的党籍后,*立法院却丝毫不为所动,直到三年后——1991年12月31日,任届期满,胡秋原先生方告荣退。荣退时,立法院院长梁肃戎先生和副院长刘松藩先生联袂为之赋诗赠匾,其诗文高度赞扬了胡秋原先生几十年如一日为中华民族统一大业的献身精神。梁肃戎先生和刘松藩先生赠送的有“中华一统,功在国家”内容的诗匾,至今仍悬挂在新店文化新村胡府客厅的墙上。
10月18日胡秋原返回*时,岛内爱国统一力量组织200人的队伍,前往台北机场热烈欢迎,并高喊“中国统一万岁”。此事在岛内掀起了一股“声援”胡秋原、抨击*当局以“三不”为中心内容的“大陆政策”的浪潮。
上一篇: 白寿彝
下一篇: 宋庆龄儿童科学技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