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三级跳远

科普小知识2022-04-18 11:08:01
...

三级跳远是由“多级跳”演变而来,是一项历史悠久的竞技运动,是田径项目之一。

全称:三级跳远

简称:三级跳

性质:田径项目

内容:单脚跳+跨步跳+跳跃

首届:1896年

1、概念简介


三级跳远步骤解析

早在1465年瑞士苏黎世举行的射击游艺会上,已有三级跳远比赛的记载。

最初的三级跳远是不拘形式可以*选择跳法的。现行的三级跳远即:单脚跳+跨步跳+跳跃,是在19世纪末叶于英国发展起来的,一直沿用至今。成绩也由1896年首届奥运会的13.71m,提高到现在的18.29m。

在爱尔兰曾流行用同一条腿连续进行两次单脚跳加一次跳跃的“跳步式”三级跳远。在德国流行连续两次跨步跳加一次跳跃的“跨步式”三级跳远。

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生物力学专家詹姆斯.海博士为避免造成混乱,将三级跳远技术定义为:如运动员单足跳所占的百分比高于跳跃的百分比2%以上时,称为单足跳为主的技术;否则为跳跃为主的技术;如果两跳所占的百分比之差小于2%时,则称之为均衡式的三级跳远技术。

三级跳远技术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内,不断发展变化,共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

2、历史发展

*发展阶段

19世纪末叶到20世纪30年代,是现代三级跳远技术发展的*发展阶段即雏形期。

此阶段人们对三级跳远技术特点及内在规律理解还比较肤浅,运动员基本上是根据自身的运动能力*发挥。即缺乏专门的练习手段,更少有理论上的指导,只是根据实践效果认为只要“参加训练就能产生积极的效果,只要多练就能提高成绩”。因此,这个阶段三级跳远运动员在比赛中,基本上是注重于顺利地完成三级跳远动作。

由于对三级跳远技术的实质和规律没有深刻的了解,众多运动员把三级跳远中的三跳看成是三个分离的跳跃动作。因第二跳的负荷在三跳中最大,所以运动员自然地把重点放在第一跳与第三跳上,而把第二跳看成是过渡步,一个连接动作。

20世纪30年代,日本运动员在这个项目上开始占据上风,1931年织田干雄跳出了15.58m的好成绩,并打破世界纪录,三跳成绩分别为:6.50m+3.52m+5.56m;三跳比例分别为:41.7%+22.6%+35.7%,第一跳比例高达41.7%,第二跳也只仅占22.6%。

1935年,澳大利亚运动员梅特卡夫,反其道而行之,以15.78m打破当时的世界纪录,三跳成绩与比例分别为:5.63m+3.98m+6.17m(35.7%+25.2%+39.1),第二跳3.987m,在三跳中仅占25.2%,第三跳6.17m,所占比例高达39.1%。

1936年在柏林第十一届奥运会中,日本运动员田岛直人利用其强有力的单腿跳的能力,采用较大的第一跳夺得本次奥运会的冠军,并首次突破16m大关,三跳成绩与三跳比例分别为:6.41m+3.58m+6.00m(40.1%+22.4%+37.5%),第一跳比例也高达40.1%,第三跳为37.5%,忽视第二跳,仅为22.4%。

这证明采用不同的技术同样可以创造优异成绩,在三级跳远的初期,把技术动作的重点放在第一跳与第三跳上是该阶段的主要潮流。

20世纪40年代,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几乎所有比赛都停止,没有举办世界性的比赛。

以单足跳为主的技术阶段

20世纪50年代,在这个阶段所对应的是田径运动训练理论的新技术阶段。

随着科学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运用于体育运动,运动训练理论逐步科学化、系统化,并指导实践。对三级跳远的训练规律及技术特点的认识逐步深入。人们认识到,合理的技术可以有效地发挥运动员的专项素质,使之较大幅度地提高成绩。因此,对技术的研究开始采用数学方式,同时也开始进行田径训练的系统化实践。

以苏联为代表的东欧国家开始国家性的专业训练*,将优秀运动员进行长期集中化训练,运动员的专项素质大幅度提高,并对技术进行比较细致的分析,在素质和技术的结合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在这个阶段,三级跳远运动员的力量、弹跳都得到了提高,因此有能力在保持较大第一跳的条件下,适当增加第二跳的远度。

在50年代的10年内,巴西、前苏联运动员先后8次打破三级跳远世界纪录,特别是前苏联运动员根据自身特点,在运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高抬大腿,落地积极有力,双臂摆动等为特征的技术风格,在三跳比例上,第一跳虽然偏大,但与第一阶段相比,开始兼顾第二跳,使第二跳的比例达到30%左右。

1950年,巴西运动员A.F达西尔瓦创造世界纪录的一跳,16.00m,三跳成绩和三跳比例分别为:5.92m+4.64m+5.44m(37.0%+29.0%+34.0%),第二跳4.64m,三跳中所占比例达到29.0%。

1953年与1958年,前苏联运动员L.M谢尔巴科夫与里雅科夫斯基各自超世界纪录的一跳,16.23m与16.59m,第二跳分别达到29.5%与29.6%,克服了*发展阶段中,因第二跳过小而影响总成绩的不利因素。

1959年,前苏联运动员费多谢耶夫将世界纪录提高到16.70m,三跳成绩与比例分别为:6.53m+4.99m+5.18m(39.1%+29.9%+31.0%),第一跳6.53m,比例高达39.10%,但第二跳也提高到4.99m,比例达到29.9%,成为典型的苏联式跳法即:以单足跳为主的三级跳远技术。

平跳型技术阶段

20世纪60年代,该阶段所对应的田径运动训练理论是大运动量训练阶段。

在这个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科学理论知识在体育领域的渗透,技术和智力的开发及知识的更新,已成为三级跳远训练的迫切任务。

科学、系统的大运动量成为运动员主要的训练原则。在大运动量训练下,运动员的各项素质都同步提高,大大增强了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同时对技术的研究也转入到各项素质的综合效应与合理技术相结合的领域。

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认识到了速度在三级跳远中的重要作用,波兰教练员斯塔尔琴斯基提出了新的技术与训练观点,在三跳比例上,加大第三跳的远度,缩短第一跳的比例,使水平速度较多地保持到第三跳。

典型的例子是,1960年,波兰运动员斯密特采用这种技术与比例以17.03m的成绩打破世界纪录,并成为第一个突破17m大关的三级跳远运动员,三跳成绩与三跳比例分别为:5.99m+5.02m+6.02m(35.17%+29.48%+35.35%)。斯密特超世界纪录的一跳,创造了三级跳远技术的另外一种类型即:平跳型技术。

以跳跃为主的技术阶段


三级跳远

时间为20世纪70—80年代,该阶段所对应的田径运动训练理论是科学化训练阶段。

在这个阶段,随着整个世界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新思想、新理论、新技术与新的方法迅速引入到体育领域。特别是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在体育科技中的渗透与运用,使人们对三级跳远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有了进一步的深入认识。

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和测量手段,人们对运动成绩的各方面因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用系统的方法将各种因素综合起来,寻求建立田径各项运动的最佳模式,并对各个运动员的个人特点,对运动员的训练进行控制,使运动员的各种身体素质达到最佳的组合,选用适合个人素质特点的技术,达到最佳的成绩。

进入70年代后,三级跳远的整体水平迅速提高,突破17m的运动员大量涌现。在这一阶段,人们不仅意识到了速度在三级跳远中重要性,同时注意到了速度利用率的问题,将速度有效地保持到第三跳,以增大第三跳的远度来提高总成绩。

典型的例子是巴西运动员奥利维拉与美国运动员班克斯。1975年,奥利维拉凭借独特的技术(以跳跃为主的技术)、良好的速度、弹跳力,以强有力的第三跳打破了当时的世界纪录,并将纪录提高了45cm之多,成绩为17.89m,三跳成绩与比例分别为:6.08m+5.37m+6.44m(34.0%+30.0%+36.0%)。10年之后,1985年,班克斯以其同样的技术,将奥利维拉的成绩提高了8cm,成绩为17.97m,三跳成绩与比例分别为:6.30m+4.98m+6.69m(35.2%+27.6%+37.2%)。

在这一阶段,以单足跳为主的技术和平跳型技术都创造出了较优异的成绩,如1972年,前苏联运动员萨涅耶夫创造了当时的世界纪录,成绩为17.44m,三跳成绩与比例分别为:6.63m+4.88m+5.95m(38.01%+27.98%+34.01%),第一跳6.63m,占38.01%,是典型的以单足跳为主的技术。

与班克斯同时期的保加利亚运动员马尔科夫,以平跳型技术和以单足跳为主的技术跳出了17.62m和17.92m的好成绩。17.62m的三跳成绩与比例分别为:6.00m+5.40m+6.21m(34.0%+30.7%+35.3%)。17.92m的三跳成绩与比例分别为:6.50m+5.30m+6.12m(36.3%+29.6%+34.1%)。

以速度为基础的跳跃为主的综合型技术阶段

1995-08-07,在瑞典哥德堡举行的第五届世界田径锦标赛上,爱德华兹———这位被世人称为“跨世纪飞鸟”的英国选手,以其独特的技术风格完成了一次历史性的跨越,18.29m!整个技术动作过程看起来十分自然、轻松、优美。爱德华兹超世纪的一跳,将世界三级跳远技术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18.29m,其三跳比例分别为:33.1%+28.5%+38.4%(6.05m+5.22m+7.02m)。通过全自动摄像机,以50幅/s画面的速度把他跳18.29m的世界纪录时的全部动作过程录下来,输入电脑分析他的整个技术动作得知,他的助跑速度是在历年所有参赛该项目比赛运动员中最快的,可为世界之最。他在20m助跑距离内的最快速度为11.90m/s,比刘易斯1991年在东京创9.86s百米世界纪录时,最快速度11.80m/s还要快。

威尔曼是1995年TAC田径锦标赛三级跳远的亚军,成绩17.62m,三跳比例分别为;36.0%+30.8%+33.2%(6.33m+5.44m+5.85m)是以单足跳为主的技术,他在板前6—1m的速度为10.63m/s落后爱德华兹0.27m/s。威尔曼第一跳起跳时身体重心的水平速度为9.49m/s,爱德华兹为9.84m/s,高出威尔曼0.35m/s。速度损失率爱德华兹仅为9.7%,而威尔曼高达10.7%。第二跳爱德华兹速度为8.58m/s,高出威尔曼0.34m/s,速度损失率仍比威尔曼小0.2个百分点。第三跳爱德华兹起跳速度高达7.27m/s,这一高速度使他在空中飞越了7.02m,而威尔曼只有6.49m/s,第三跳距离仅为5.85m。此外,第三跳威尔曼速度损失率为16.4%,比爱德华兹的11.7%高出5.7个百分点。

从三跳的速度总损失率来看,威尔曼为38.9%,而爱德华兹只有33.0%,低5.9个百分点。从爱德华兹跳18.29m时的技术图片上看,他每一跳的起跳腿放脚位置恰恰在身体重心的正下方,这样每一跳起跳腿的着地角变得更小了,起跳蹬离地面时起跳腿与水平面构成的夹角也变得更小。身体重心在每跳过程中上下移动的幅度很小,每跳的水平速度损失率变小。这正是爱德华兹提高成绩的关键。

但是,这一技术在每一跳的起跳脚落地,身体都要产生较大的“前旋”力,身体平衡难以控制。爱德华兹采用了加强摆臂和摆动腿技术以及肩髋相交叉转动与相互补偿的新技术,巧妙地解决了这一技术难题。

从上分析中我们得知,爱德华兹以速度为基础的跳跃为主的综合型技术不仅有利于运动员助跑速度的发挥,并且能将各跳速度的损失率减小到最底程度,反言之,能将速度有效地保持到第二跳与第三跳。

女子三级跳远技术发展

与男子三级跳远相比,女子三级跳远的历史很短,只有十几年。

尽管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在一些国家中也有女子三级跳远的比赛,但参加的人数很少,水平很低,一直得不到全面开展。其主要原因是三级跳远所固有的技术特性(落地时产生的巨大冲击力和震动)被认为对女运动员的生理机能有害,并易造成下肢关节、韧带的损伤。加之该项目不是正式比赛项目,因此难以得到重视与普及。

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人们的观念有所改变,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在国内的比赛中设立女子三级跳远项目,同时在一些国际比赛中也出现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的身影,使这一项目逐渐被人们接受并得到普及。

国际田联1990年决定将当时的世界最好成绩14.54m(由中国运动员李慧荣创造),设立为第一个女子三级跳远世界纪录,并下决心在1992年的世界青年锦标赛中将其作为正式比赛项目。此后,女子三级跳远就成为了所有国际比赛及各洲、各国比赛中的正式项目,这极大地调动了教练员、运动员的积极性,使其成绩和技术水平在短短的几年间得到迅速的提高。到目前已有10人跳出超过15m的成绩。

目前世界纪录是乌克兰运动员克拉维茨在1995年雅典世锦赛上创造的,成绩为15.50m。可以说,无论是最高水平,还是整体水平,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都在短时间内取得了飞速的进步。

第六届世锦赛女子三级跳远前八名技术统计表

姓 名

成绩(m)

三跳分别成绩(m)

三跳分别比例(%)

卡斯帕科娃

15.45

5.61+4.2+5.64

36.3+27.2+36.5

马特斯库

15.43

5.70+4.19+5.54

36.9+27.1+36

格沃洛娃

14.82

5.57+4.09+5.16

37.6+27.6+34.8

瓦斯得基

14.72

5.42+3.92+5.38

36.8+26.6+36.6

汉森

14.69

5.00+4.5+5.19

34.0+30.6+35.4

玛丽若娃

14.54

5.27+4.09+5.18

36.2+28.1+35.7

布拉泽维卡

14.30

5.45+3.57+5.28

38.1+25+36.9

里塞

14.24

5.27+4.17+4.80

37.0+29.3+33.7

我国三级跳远技术水平的深层次探索


付海涛:2010年亚洲少年锦标赛男子三级跳远冠军

在我国,从1923年才开始有三级跳远的比赛。旧中国的最高纪录只有14.36m。新中国成立后,三级跳远的技术和运动成绩提高很快。

1964年,我国优秀运动员田兆钟曾以16.58m的成绩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0世纪80年代,我国运动员邹振先创造性地把“平跳型技术”与“以单足跳为主的技术”结合起来,创造了17.34m的亚洲纪录。我国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李慧荣、任瑞平等均取得过较好成绩。

但近几年来不论是女子,还是男子,三级跳远成绩都出现滑坡现象,与世界先进水平的距离逐渐拉大。

制约我国三级跳远技术发展水平的因素有:科研力量薄弱;教练员知识结构有待完善;三级跳远技术训练的科学化水平不高;恢复措施、管理水平等有待提高。

中国不乏天才的三级跳远运动员,但缺乏一批象王魁、马俊仁那样勇于探索和创新,具有忘我奋斗精神的天才教练员。

3、男子三级跳远世界纪录变迁

191115.52阿赫恩(美国)纽约

192415.52乌因塔(澳大利亚)哥伦比亚

193115.58织田干雄(日本)东京

193215.72南部忠平(日本)洛杉矶

193515.78麦卡里夫(澳大利亚)悉尼

193616.00田岛直人(日本)柏林

195016.00达西尔瓦(巴西)圣保罗

195116.01达西尔瓦(巴西)里约热内卢

195216.12达西尔瓦(巴西)赫尔辛基

195316.23谢尔巴科夫(苏联)莫斯科

195516.56达西尔瓦(巴西)古巴

195816.59里雅科夫斯基(苏联)莫斯科

195916.70费多谢耶夫(苏联)纳尔奇克

196017.03施密特(波兰)奥尔什丁

196817.10杰恩迪埃(意大利)墨西哥

196817.22杰恩迪埃(意大利)墨西哥

196817.23萨涅耶夫(苏联)墨西哥

196817.27波尔迪西奥(巴西)墨西哥

196817.39萨涅耶夫(苏联)墨西哥

197117.40佩雷斯(古巴)卡利

197217.44萨涅耶夫(苏联)苏呼

197517.89奥利维拉(巴西)墨西哥

198517.97班克斯(美国)印第安纳波利

199517.98爱德华兹(英国)萨拉曼卡

199518.29爱德华兹(英国)歌德堡

4、现代三级跳远技术发展趋势


三级跳远

现代三级跳远的发展趋势是“速度型”技术,具体体现在:

①助跑距离有所延长,速度不断加快,最后几步向前性好与着板起跳(第一跳)衔接更加自然,几乎接*跑技术;

②三跳节奏快,着地时间短。在前两跳着地点几乎接近身体重心垂直之下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水平速度的损失,充分发挥弱腿能力,从而提高第三跳的远度;

③不再强调过去的扒地和刨地技术,更加注重完整技术各个环节的快速用力和自然衔接;

④单、跨跳的起跳充分有力、幅度大,效果明显。

总之,突出一个“快”字,这也是今后力量和速度训练中值得重视的一点。

5、三级跳远技术的重点及其练习手段

助跑技术重点及其练习手段

①助跑绝对速度。60~80m行进间计时跑;

②助跑节奏。60~80m弹性跑;

③助跑速度利用率。全程计时跑;最后6~8步计时跑。

第一跳技术重点及其练习手段

最后一步上板动作。

①在快速助跑中连续试做扒地、抬体、送髋的踏跳组合动作;

②快跑中每隔3~5步做一次上体与髋适度紧张、起跳点靠近身体重心投影的起跳动作。

第二跳技术重点及其练习手段

第一跳与第二跳的衔接。控制第一跳高度,练习保持向前性用力以及第二跳的起跳腿积极下压、扒地向前上方用力的两跳组合动作。

腾空技术重点及其练习手段

空中平衡。

①练习短程助跑最后几步与正确起跳放脚的动作组合;

②练习蹬地、送髋、使身体重心中腾起前处于支撑点上方的短程助跑;

③练习上下肢协调配合的短程助跑。

6、三级跳远技术的难点及其练习手段

第一跳着地制动动作

提高起跳重心,小腿适度前伸。在短距离助跑过程中,进行起跳点尽可能靠近身体重心投影的加快起跳动作速度、缩短最后一步距离的负重与不负重的限制性练习。

第二跳与第三跳动作衔接

第二跳摆动腿积极前摆、小腿充分前伸、控制身体重心稳定性。第二跳落地的同时,强调第三跳时小腿充分打开并积极下落扒地的以跳箱分解与平地分解为主的二、三跳结合练习。

上一篇:中国花样游泳队

下一篇:高扬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