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桥蒙古族镇
江桥蒙古族镇位于泰来县北部,距县城48公里,地跨东经123°37′至123°48′,北纬46°34′至46°49′。西与内蒙古扎贲特旗接壤,东与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隔江相望。辖6个行政村,总人口2.2万人。是泰来县重要的畜牧业、旅游业、商品粮和渔业生产基地。
中文名称:江桥蒙古族镇
行政区类别: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江桥蒙古族镇
人口:2.2万人
1、江桥蒙古族镇简介
江桥蒙古族镇位于泰来县北部,距县城48公里。
地跨东经123°37′至123°48′,北纬46°34′至46°49′。
西与内蒙古扎贲特旗接壤,东与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隔江相望。
辖6个行政村,总人口2.2万人。是泰来县重要的畜牧业、旅游业、商品粮和渔业生产基地。
2、历史沿革
江桥镇,原称"哈拉尔嘎",蒙古语"黑色崖子"之意。
屯北因嫩江水流冲击形成一陡崖,崖上树根、草根等经水冲刷,久而久之则成为黑色,故名。
1927年洮昂铁路建成通车,在哈拉尔嘎修建火车站,因屯北嫩江上有座木桥,遂定名为江桥火车站,"江桥"由此得名。1913年11月泰来设治后,哈拉尔嘎隶属第三区,1927年5月改隶泰来县第四区。东北沦陷后,1936年为第四保,1938年3月改称江桥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2月设置第六区,1955年6月改为江桥区。1956年4月,并村划乡,设置江桥、豆海两个乡。1958年9月,将两乡合并成立江桥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政社分开,改为江桥镇。江桥镇是泰来县蒙古族聚居的地方之一。1990年2月,改为江桥蒙古族镇。
3、行政区划
230224103江桥蒙古族镇
230224103001121街道居委会
230224103200220先进村
230224103201220保隆村
230224103202220齐心村
230224103203220胡勒村
230224103204220艾伦村
230224103205220临江村
4、自然气候
地势较为平坦,西部地处嫩江东岸,为平原区,中部地势略岗,东部地势较洼。气候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平均年降水量400毫米,年平均温度3.9℃,无霜期130天。
5、地区交通
“111”国道和平齐铁路贯穿南北,嫩江干流流经本镇,南至哈尔滨,北至嫩江县,交通十分便捷,是进入内蒙扎旗等地的交通转运站。
6、经济发展
江桥蒙古族镇资源丰富,境内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具有很高的开采价值。嫩江干流水域广阔,盛产“三花五罗”、鲶鱼、鲢鱼等,味道鲜美,远近闻名,年产鱼500吨以上,渔业开发极富潜力;有水稻面积1.6万亩,年产水稻1万吨;江水灌溉的水稻优质米无公害、无污染、品质优、口感好,市场前景广阔。江桥蒙古族镇沙性土壤较多,绿皮香瓜、花皮大西瓜及沙棘果、李子等产量丰富,久负盛名。
江桥蒙古族镇历史悠久,有震惊中外的马占山抗战遗址,建有江桥抗战纪念公园。民族风情独特,人文景观丰富,沿江地带是旅游度假的最佳场所,旅游资源开发极具潜力。
7、附近景点
塔子城
塔子城是黑龙江省境内规模较大的辽金时代古城。位于今泰来县西北塔子镇绰尔河支流呼尔达河畔,所以清代称塔子城为“绰尔城”。
城呈正方形,周长约4500米,残高3—7米,顶宽2米,底宽20米,四面各残存一座瓮城,城外有两道护城壕。城池的西部现存有庙宇废址和大理石基石,可见昔日城池的辉煌,在城外西南方原有六角密檐攒尖辽金时代修建的古塔,高约15米。从残存的城址可以看出当时的建筑艺术已达到一定水平,体现了游牧民族为主的辽金王朝当时社会建筑艺术和社会的发展水平。
考古工作者曾到此进行过挖掘考察,在城内出土过辽金时代的许多文物,特别是辽代大安七年的石刻,具有珍贵的文物史料价值,再现了城池昔日的繁华社会生活。游人到此,可以追忆北方游牧民族的社会情况,体味北方民族粗犷而又发达的民俗传统文化,更可能的是睹物而发感慨,为中华大地各民族的勤劳智慧和社会发展水平而骄傲。
万山寺
原名患灵古院,在齐齐哈尔市中心城区西北7公里明月岛上,1926年始建,有玉皇阁、白阳阁、三星阁和三清阁,是呈菱形布局的仿古建筑群,所有建筑雕梁画栋,金碧辉煌雄伟壮观。十几个尊雕像,形象生动,妙趣横生。寺院坐落在草木丛中,景色宜人,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