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榆县兴隆山镇
兴隆山镇位于吉林省通榆县西北,西与内蒙古自治区科右中旗接壤,北与*自然保护区向海相连。兴隆山镇幅员面积12000公顷。辖16个村,54个自然屯。总人口35000人。兴隆山镇交通便利,301省道横贯东西,兴团线穿越南北。是吉林省西部的一个新兴城镇。兴隆山镇历史悠久,古代文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著名的新石器文化遗址敖包山、闻名遐迩的万亩黄榆林、全国最大的风力发电场在其境内。此外还有长春市兴隆山镇。
中文名:兴隆山镇
行政代码:220822103
行政级别:镇
长途区号:0436
人口:约1.81万人
邮政编码:137000
车牌号码:吉G
隶属政区:通榆县
1、基本概况
兴隆山镇位于通榆县西部,距县城65公里,西与同发牧场接壤,北与*自然保护区向海相连,南与团结乡相邻,东与乌兰花镇相邻,是吉林省西部的一个较大集镇。全镇幅员面积66000公顷,其中,耕地地17000公顷,草原19000公顷,林业用地21000公顷,其它用地9000公顷。全镇总人口18100人,其中农业人口14800人,镇区人口3300人。辖10个行政村,2个居民委,42个自然屯。省道301线在镇中心穿过,西接111国道,全镇现有4个村通油路,2004年可达到9个村通油路。便利的交通条件为全镇的发展提供了有利保障。全镇拥有固定电话2000多部,光缆已铺至我镇,可为用户提供宽带上网服务。移动、联通都设有信号塔,手机用户达到60%。
2、历史沿革
由驻地兴隆山而得名。清代属蒙王地;光绪年间开始定居放牧、农耕。清末归醴泉县所辖。民国四年属瞻榆县。1956年置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改乡,1984年建镇。1997年,面积1022平方千米,人口2.3万,镇*驻兴隆山,辖长胜、兴盛、粮丰、长发、三宝、林盛、林茂、爱国、东风河、交格庙、连环泡11个行政村和太和、顺兴2个居委会。
3、经济发展
全镇国内生产总镇始终保持在7000万左右,人均收入3000元左右。杂粮杂豆产量稳定在10000吨。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一大批科技含量较高的万元田(棚)和井旁经济模式应时而生,并不断向规模化、园区化、产业化方向发展。现代农机具得到广泛推广和使用,全镇大中小型拖拉机拥有量达2300台。股份牧业发展势头强劲,全镇牛存栏5300头,羊存栏数达87000只。牧业产值占全镇总收入的40%以上。镇内有“中国关东马市”,牲畜年交易量达12.000头(匹)以上,被市*确定为“牧业示范镇”。随着育肥牛、育肥羊产业的兴起,畜牧业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还将迅速上升,成为拉动全镇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柱产业。2003年被确定为市十六经济强镇之。
4、畜牧业发展
牧业始终是兴隆山镇的强势产业,草原面积、秸秆存贮量都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牛羊的存栏数居全县前列。全镇有养牛专业村1个,养羊专业村1个。在鼓励千家万户搞养殖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农民向园区化、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建有肉用羊繁育中心1处,育肥牛场5处,育肥羊基地一处,已入住22户,今年准备再建28户,户均年育肥羊可达1000只。成立了党员育肥羊合作社,有社员80多户。2004年,镇里将依托县里优惠政策,大力发展奶牛产业,筹化奶业园区建设。通榆县兴隆山镇现已建成百栋育肥羊园区一处,年出栏育肥羊2万只;奶牛园区一处,存栏优质奶牛500头;整村舍饲绒山羊示范村一处,舍饲优质绒山羊1000只。新建双兴鹿业新村,2008年内计划完成60户,养鹿2000只;明年完成40户,共100户,养鹿5000只。并通过大力开展退耕还林还草,搞好杂粮杂豆桔杆转化利用,力争利用3至5年时间彻底结束草原牧业的历史。
5、职业教育
通榆县兴隆山镇党委和*从全镇发展的战略全局出发,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把职业教育摆在了突出的位置。一是把镇中学作为镇农科教结合的主要形式和重要依托,使中学融普教、职教、成教于一校,集农业、科技、教育于一体。实行一套班子管理、一支教师队伍施教。内容上互为渗透、功能上互为补充、效益上互为促进。二是镇中学与镇*的农业、林业、畜牧、水利、等各站(所)紧密配合,定期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到校培训。使学生既完成了普通初中的学习任务,又接受了一定的农职业教育,为全镇发挥了人才培养、生产示范、新技术推广、科学实验和咨询服务等五个方面的“中心”作用。三是实施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使全镇的职业教育的发展步伐明显加快,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四是以就业为导向,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变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培养模式,不断搞好与县职教中心的衔接、输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已向市、县职教学校输送学员50多人次。90%的学生学有所成,在不同的工作岗位就业。使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得到明显增强。五是保证对教学基地的投入力度,中小学共有教学实验验基地10公顷。使学生有广阔的实践锻炼空间。六是利用国家扶持农村每村一名大学生的机会,选送优秀农村青年进大学深造,学成后回来为家乡建设服务。近二年,已有二十名在校生正在不同的大中专院校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