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树坪镇
桑树坪镇地处韩城市北四十公里处,东临黄河,西依冶户川,南接龙门镇,北靠独泉乡。土地面积11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3523亩,辖13个行政村,57个村民小组,有人口3.75万人。其中:镇区人口2万人。韩宜北线、韩雷线、乡韩线穿境而过,为国营桑树坪煤矿所在地,是韩城市北“两乡一镇”的交通枢纽和文化中心,誉有渭北“不夜城”之美誉。1998年7月,被0陕西省委评为小康乡(镇)先进党委;2000年3月被陕西省人民*评为明星乡(镇)。2005年五月被0韩城市委市人民*评为“宣传思想工作先进集体”,“招商引资工作先进集体”,“安全生产工作先进集体”,“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中文名称:桑树坪镇
行政代码:610581101
身份证前6位:610581
长途区号:0913
邮政编码:714000
隶属政区:韩城市
行政级别:镇
车牌号码:陕E
辖区面积:111km2
人口数量:约4万人
人口密度:360人/km2
1、地方简介
桑树坪镇地处韩城市北四十公里处,东临黄河,西依冶户川,南接龙门镇,北靠独泉乡。土地面积111平方公里,人口3.75万人。韩宜北线、韩雷线、乡韩线穿境而过,为国营桑树坪煤矿所在地,是韩城市北“两乡一镇”的交通枢纽和文化中心,誉有渭北“不夜城”之美誉。
1998年7月,被*陕西省委评为小康乡(镇)先进党委;2000年3月被陕西省人民*评为明星乡(镇)。2005年五月被*韩城市委市人民*评为“宣传思想工作先进集体”,“招商引资工作先进集体”,“安全生产工作先进集体”,“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2、历史沿革
桑树坪镇
高祖山南麓山下,黄河岸边,有个小镇叫桑树坪。在桑树坪这巨人腰间,缠绕着一条银白色的带子,这就是凿开河。
相传,凿开河原叫错开河,是当年大禹的父亲所开。清康熙《韩城县志》记载:“士人相传,鲧欲使河直行东北入海,而地渐高,势不能达,至今所经治处,犹称错开。”
这位被尧任命为崇伯的治水官员鲧,由于错误地开了这条河,使洪水受阻,淹没了农田和村庄。鲧治水九载未成,被舜杀了。舜又任命鲧的儿子大禹为司空,继续治水。
大禹来到了龙门山上,观察山川地形。突然,一只大雕从大禹头顶飞过,边飞边叫:“错开河,错开河,往西不如往东挪。”这位善解鸟语的大禹,心领神会,下决心要凿开偏东的龙门山低谷,使黄河一泻无余。到了晚上,大禹将磨快的斧子高高举起,用九牛二虎之力,猛劈山凹,只听得“轰隆”一声巨响,龙门山变成两半,滔滔的黄河水从龙门顺流而下。
大禹劈开龙门山,消除了水患本来应当高兴,但他却伤心起来。大禹回想起父亲鲧的悲惨下场,又目睹因错开河所造成的民困,掉下两颗泪珠!这时,那只大雕又从他身旁飞过,短语叫道:“栽桑,栽桑,致富。”大禹一想,心花怒放,对!栽桑树,既可弥补父亲的失误,又可给人民造福。
过了三年,错开的河道两旁,呈现出一片绿色的海洋。人人采桑,家家养蚕,农民富了。思念起两位功臣来,他们感激地说:“要不是祟伯错开了河,要不是大禹植了桑,我们还会有今天吗?”
到了宋代,被称为“冶户川”的错开河周围,煤矿星罗棋布,冶铁者达到七百余户。人们高兴地说:“这层层煤炭,就是当年大禹植的桑树变的,这地方就叫桑树坪好!”
1998年7月,桑树坪镇被*陕西省委评为小康乡(镇)先进党委;2000年3月被陕西省人民*评为明星乡(镇)。2005年五月被*韩城市委市人民*评为“宣传思想工作先进集体”,“招商引资工作先进集体”,“安全生产工作先进集体”,“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3、城镇领导
王选民,男,汉族,生于1957年8月,1981年5月加入中国*,大专文化程度,现任桑树坪镇党委书记。
1976年元月象山中学毕业;1976年元月至1977年2月在城郊公社莲池生产队参加劳动,任会计;1977年3月至1981年5月在原城郊公社工作;1981年6月至1986年8月在嵬东乡工作,任*秘书、党委委员,党委秘书;1986年9月至1988年9月在板桥乡工作,任党委秘书、党委委员;1988年10月至1992年12月在农经委工作,任人秘科、政工科长;1993年元月至1998年6月在薛峰水库管理处工作,任总支书记、管理处主任;1998年7月至2000年2月在农林局工作,任党委副书记、纪检书记;2000年3月至2005年8月任芝阳镇镇长、党委书记;2005年9月任桑树坪镇党委书记。
程鹏飞,男,汉族,现年42岁,中*员,大专文化程度,龙门镇下白矾村人。
1983年9月至86年7月在大池埝中学任教;1986年8月至97年11月在大池埝乡*工桑树坪镇(三)
作,先后担任乡企业公司经理、党政办公室主任等职;1997年12月至2001年12月在枣庄乡*工作,任副乡长;2001年12月至2003年3月在新城办事处工作,任办事处副主任;2003年3月任龙门镇人大主席;现任桑树坪镇党委副书记、镇长。
程鹏飞同志忠诚党的事业,能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平易近人,团结同志,善于调动和发挥同志的积极性,工作吃苦认真,讲究工作方法,具有较强的组织和领导能力,深得*、群众的一致好评。
4、经济发展
桑树坪镇
全镇以煤炭和花椒为两大支柱产业,初步探明储藏量3亿多吨,是全国动力煤、配焦煤的理想生产基地,现发展从事原煤生产企业19个,销售企业10个,个体运输企业200个,从业人员l万人;花椒产业初具规模,现栽植“大红袍”花椒110余万株,年产量260吨,产值千万元;畜牧业发展迅猛,现发展贾家塬养殖基地1处;第三产业已成立全镇经济增长的新亮点。近年来先后投资1亿元,建设桑树坪工业小区1个,发展大型市场3个:桑树坪河湾市场、梁家山综合市场、石榴头花椒贸易市场,小区内环境优美整洁,基础设施完备,学校、医院布局合理通讯设施发达,交通十分便利,集餐饮、娱乐、商贸为一体。是海内外客商的理想投资家园。
桑树坪镇区由桑树坪煤矿区、崖岔村、竹园村及市场等多个单位组成。镇域面积为25300亩,镇区建成区面积为1500亩。桑树坪镇域人口2.7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75万人。镇区主要以煤炭、花椒和第三产业为主,人口日流量1万人,市场销售收入30万元以上。基础设施齐全,社会公益事业发展迅猛,学校、医院部局合理,通讯设施发达,绿化面积占60%以上。市场管理规范,投资环境优良。
全镇2005年国内总产值达29699万元,财政收入670万元,税收额为3600万元,城乡居民人均收为2600元,农民人均收入稳中有增,城镇居民消费处于中等水平。
5、行政区划
桑树坪镇区划
610581101001121朝阳社区
610581101002121康乐社区
610581101200220竹园村
610581101201121崖岔村
610581101202220杨岭村
610581101203220梁家山村
610581101204220赵家山梁
610581101205220料角峁村
610581101206220龙凤埝村
610581101207220杨家岭村
610581101208220大曲头村
610581101209220贾家塬村
610581101210220牛家山村
610581101211220张家沟村
610581101212220杨家沟村
610581108200121卓立村
610581108201220杨家湾村
610581108202220王峰村
610581108203220王家庄村
610581108204220龙骨岭村
610581108205220上桑掌村
610581108206220下桑掌村
610581108207220刘家岭村
610581108208220四洲庙村
610581108209220水草塔村
610581108210220程家洞村
610581108211220姚家埝村
610581108212220梁后村
610581108213220张家山村
610581108214220李家山村
610581108215220赵家沟村
610581108216220窑头村
610581108217220涧东村
610581108218220桑岭村
610581108219220街子村
610581108220220双庙村
610581108221220雷镇村
610581108222220查场村
610581108223220崖底村
6、地方人口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14324
男8007
女6317
家庭户户数4733
家庭户总人口(总)13655
家庭户男7340
家庭户女6315
0-14岁(总)3004
0-14岁男1639
0-14岁女1365
15-64岁(总)10848
15-64岁男6125
15-64岁女4723
65岁及以上(总)472
65岁及以上男243
65岁及以上女229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12067
7、城镇动态
做好财务公开,确保财务透明
根据市经管站做好财务公开的工作要求,我镇经管站集中7月28日至30日三天时间,对全镇31个村逐村进行了财务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并对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了耐心解释。通过这次财务公开,使群众对本村的财务收支情况更加清楚,还*一个清白,给群众一个明了,约束了村*的行为,规范化了财务管理,促进各项工作的开展。
8、附近景点
司马迁祠墓
司马迁祠墓坐落在韩城市南10公里芝川镇的韩奕坡悬崖上,始建于西晋永嘉4年。1982年2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位。司马迁祠墓建筑自坡下至顶端,依崖就势,层递而上。登其巅,可东望滔滔黄河,西眺巍巍梁山,南瞰古魏长城,北观芝水长流,可谓山环水抱,气象万千。壮观的自然形式和秀丽的风光,映衬出司马迁的高尚人格和伟大的业绩。
祠墓建筑群自下至上迭有坊矗立。坡下东北方竖一木牌坊系清代重建,-“汉太史司马祠”六个大字。由此沿坡上行,经太公庙至岔道口,坡南有平台之地,建有新迁的元代建筑“禹王庙”、“彰耀寺”、“三圣庙”等,现已辟为展室。自岔道而上,又有一牌坊,系元明建筑物,-“高山仰止”四字,喻司马迁德高如山,世人至为敬仰,从此迤逦而上,牌坊-“河山之阳”四字,语出《太史公自序》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走完99级台阶登道就进入了祠院,祠院大门-“太史祠”寝宫,古柏参天,环境幽静,置身其中,如登青云,如临仙境。
献殿是祭祀时陈列祭器,致敬尽礼的地方。寝宫在献殿之后,建于北宋宣(1125年)。宫正中有一尊司马迁全身坐像,长须飘拂,两眉入鬓,神态逼真,栩栩如生,现出严肃和抱负不凡之气概。祠内碑石林立,为宋、金、元、明、清各代名人凭吊吟咏之作,诗文雅健,书法挺秀。祠后为司马迁墓,如筑于西晋嘉4年(310)经金、元、清四次修葺,至今完好。墓系砖砌,呈圆形,高2.15米,周长13.19米。墓壁周围嵌有砖雕八卦图案和花卉图案16幅,墓顶古柏一株,树分五枝,枝干苍劲,盘若蛟龙。墓前竖立着一块石碑,上刻“汉太史司马公墓”,为清乾隆陕西巡抚毕沅题书。
七百岁的党家村
韩城市境内民居四合院遍布城乡,党家村是中国北方典型的传统民居村落。国内外专家称赞为“民居瑰宝”“东方人类居住村寨的活化石”,现为国保单位。
党家村全村多数为党、贾二姓,因党姓居住在早,故称党家(贾)村。党家村位于城东北9公里西庄镇境内,占地16.5公顷。始建于元至顺二年(1331年),地处东西走向的葫芦状沟谷之中,全村330多户,1400多人。明成化年间,党、贾两姓联姻,合伙经商,生意兴隆,成为地方巨商富族,因而明清两代有较大规模兴建。清咸丰元年(1851年)在村东北高地建寨堡,使村寨相通,连为一体。现存四合院达成院123院,321座。党家村民居历史悠久,选址恰当,建筑精良,内涵丰富,有村有寨,群体保护完整,公用设施齐全,避难防御安全。村中有宝塔、祠堂、私塾、节孝碑、看家楼、暗道、哨门城楼、神庙、老池、古井、火药库等公共建筑和独特建筑。村中20多条巷道综合纵横贯通,主次分明,全部条石或卵石墁铺,古色古香,别具一格。
四合院每院一般占地260平方米左右,呈长方形,个别的是正方形,俗称“一颗印”。四合院由厅房,左右厢房、门房围成。厅房为头,厢房为双臂,门房为足,似人形,有喻意。厅房高大宽敞,前檐多为歇檐,为供祖和设宴之所,逢婚丧嫁娶,卸掉活动屏门,设席摆宴,显然发挥了厅房设施功能。门房和厢房为起居之室,长辈兄弟居有序。走进党家村,高大气派的,“走马门楼”列于巷道两侧,建筑装饰十分讲究,朴实精美,三雕俱全,是雕刻艺术荟萃。家门外有上马石、拴马桩、拴马环。门枕为方形或鼓式,均为石雕。有狮子门墩、鼓儿门墩、狮子鼓儿相结合的门墩,还有形体单纯的竖立双体线雕门墩。特别是狮子门墩,无论是粗犷简略或精雕细刻,都能将这一猛兽处理的形体生动,神态逼真。门楼两侧有美观的砖雕峙头,内容非常丰富,有琴棋书画、梅兰竹菊、鹿兔象马,虎牛麒麟以及几何图案、万字拐、八卦图等等,更为夺目的是门额题字,几乎家家都有,或木雕或砖刻,名家书写,相当讲究,成为书法艺术的展示。从内容上看,大致有炫宗耀祖、伦理道德、理想追求三类。大门内照墙多为砖雕,主题画面题材多样,有“鹿鹤同春”、“封(蜂)候(猴)挂印、“五福(蝠)捧寿”等等,有的则一个大“福”字或大“寿”字。院中家训砖雕,多在厅房歇檐两侧山墙上,内容多为道德修养之类,文化气氛浓厚,像这样把现实生活起居的空间拓展到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不仅有美化建筑空间,还具有跨时空对多代人进行教化的功能。这些建筑艺术,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是文学、道德、美学的融合,凝聚着一种潜在的乡村文化力量,是劳动人民在建筑装饰上创造的文明成果。
村中的看家楼,砖砌方形三层阁式,高14.5米,登高了望全村四周,是防御设施的了望楼。仿木砖雕节孝碑楼,雕制精美,建造独特,是党家村砖雕代表作品。村东南有文星阁风水塔,始建于清雍正三年(1725年),共六层六角形,塔高37.5米,塔的各层内部供奉的牌位和外观各层都有砖雕牌匾,从内容上看,可以得知党家村人是如何巧妙地借风水塔,表达了更多的人文内涵,寄托着"修身治家"的一种生活理想。党家村在明清两代经济富裕之后,不仅大兴土木,也追求文化的提高,全村明清两代进士举人5名,秀才44名,几乎半数家户取得功名。随着党家村古民居群体的发现,中日两国专家学者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上宣读考察党家村文章后,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此考察,中日两国有关建筑专家编写了《党家村—中国北方传统的农村集落》和《韩城村寨与党家村民居》专著。可谓:“元明清三朝建筑耀高堡,欧亚美百国专家赞古村”。
韩城市博物馆
韩城市博物馆位于陕西省韩城市古城区东部的文庙、东营庙及城隍庙内。韩城市博物馆于1984年5月经市*批准成立,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现已初具规模,全馆现有*职工35人,下设陈列保管,宣都、接待服务,安全保卫,旅游产品开发五个小组,对全馆行,业务、接待、安全保卫工作实施全面管理。
韩城市博物馆馆址设在韩城文庙内,是一座集元明建筑与文物陈列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总占面积一万四千平方米,有馆藏龙文物近万件,其中珍贵文物达数百件之多。自开馆以来,充分利用馆藏文物优势,共举办展览达30个,现主要开设有《韩城历史文物陈列》,《木雕木刻陈列》,《石雕石刻陈列》,《韩城历代名入轶事陈列》,《著名作家杜鹏程纪念展》,《露天石刻陈列》,《黄河古象化石展》,等常年开放和永久性基本陈列七个。不仅担负着馆藏文物与文庙古建群的保护管理工作,同时又常年开放,属我市旅游接待重要窗口单位之一,也是我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精神财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9、地方特产
韩城十三花
韩城成为全国最大的花椒生产基地返回以盛产“大红袍“花椒而闻名国内外的陕西省韩城市,历尽8年艰辛营造的“百里双千万株花椒基地”最近通过了省级达标验收。至此,韩城市成为全国首家花椒基地达标县(市),也成为全国最大的的花椒生产基地之一。韩城是司马迁的故里。早在六七百年前就开始栽植花椒.1985年,市委、市0决定,抓住达一林特产品优势,充分利用山区和梯田地硬,因地制宜,见缝插椒,建设“百里双千方株花椒基地”。到今年8月,韩城市已栽植成活花椒2370株,花椒年产量由1万公斤猛增到200万公斤9.产品畅销国内外。大面积栽植花椒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入.今年花·椒收入2800万元,全市农业人口人均收入110元,占全市人均纯收入的20%。主要产椒区年收入上方元的有129户,上5000元的超过1000户,农民称花椒为“金豆豆”.农村也流传着“家有百株椒,年进千元富”的谚语.由于花椒大多在田埂栽植,实现了椒、粮双层生产,土地利率提高了30一40%,使昔日荒芜的田埂寸土生金。同时,花椒树也有效地改善了’生态条件和农田小气候。据西北林学院对韩城椒区调查,花椒根系有效地控制了田埂滑塌,减轻水土流失,效果达60%.花椒栽植区与无椒区比较,生长季节平均降低风速30.25%,空气相对湿度增加4%,蒸发量降低25.7%。15年全椒树土壤中氮、磷、钾养份含量,较无视区高出以3%、87%和127。9%。花椒的大面积栽植也促进了农业科技的发展。国家和省、地、市林业科技人员协作联合,近几年攻克了花椒研究课题9项,其中,花椒窄吉丁虫的生物学和综合治理研究成果,经专家鉴定,居于国内领先地位。我市百里林带花椒飘香一条“红腰带”年收一亿元每年八月中旬,百里花椒基地就飘出迷人的椒香,据市农林局测产,今年“大红袍”花椒总产将达到450万一500万公斤,届历史最好年份。这条缠在浅山区的花椒“红腰带”又将给我市带来1亿多元的收入。“大红袍”花椒是我市历史名优特产,被誉为“中华名椒”,自80年代开始,我市把花椒作为灭荒造林的主要树种,使3000多万株花椒在荒山、荒坡、脊薄耕地、山源地埂和路渠上扎根。花椒的大面积栽植给农村特别是浅山区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去年,花椒总产达到350万公斤,经济收入8500万元,全市农村人均花椒年收入达到336元。有4000多户浅山区农民仅花椒一项年收入上万元,最高超过lo万元。我市花椒产量占全国的八分之一,是全国最大、效益最好的花椒生产基地。我市花椒的持续高效发展,得益于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在我市,花椒的科研和生产同步进行。低产林改造、病虫害研究一直居国内领先平。在大部分花椒进入盛果期后,花椒综合利用开发研究又取得突破性进展。科技人员研制开发出“花椒精”产品,填补了国内外花椒产品开发的一项空白。“花椒精”现已被国内医药、化工、食品等行业广泛应用。花椒的深加工每年为我市带来收入2000多万元(韩城)
韩城十三花
韩城川原户户养猪,逢事请客,必杀猪招待,既经济,又盛情。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实践,终于创造出了不同形色的猪肉系列菜肴,典型者,当推“十三花”。
“十三花”就是十三道菜。分别为“五大、五小、一糕、一汤、一丸子”。“五大”即红肉、白肉、酥肉、杂烩(雅称“全家福”)、蛋卷;“五小”即烧肚丝、烧腰花、烧肥肠、烧蹄筋、海带粉;“一糕”为甜糕,“一汤”为勾芡甜汁;“一丸子”为瘦肉丸子汤。十三个菜上完之后,再上主食。主食多为馍菜。菜一般为四个,称“四座菜”,两热两凉,两荤两素。两热为炒肉丝、炒白菜加猪肉臊子(俗称“小炒”);两凉为凉拌三丝和醋溜白菜(或醋溜莲菜)。
“十三花”的制作,是将猪身不同部位的肉,经煮、炸、蒸、烧等工艺分别做成。如:将猪头及猪心、肝、肺等卤制成凉肉,作下酒菜(此道菜不列“十三花”之数)。将膘肉经煮经烧,制成红肉。用瘦肉剁泥经炸,制成丸子,将猪肉下赘部分切成细条,加粉面、水、鸡蛋、调料等成稠糊状,放入油锅炸成酥肉。“五大菜”以清蒸为主,将以上各种半成品分别装入专用的“蒸碗”,并加入适量菜蔬、粉条、薯块等“底菜”,上笼蒸约一小时。上席时,将蒸好的肉翻入大碗,浇上调好的清汤,在顶端放置半个蒸熟并染红的蛋清(取掉蛋黄),称“红顶席”。这个“红顶”,如清代-头上的红宝石帽顶,象征富贵、高升,体现出典型的士大夫食文化色彩。“五小”以烧为主,将事先煮熟切好的肚丝、腰花、肥肠、蹄筋等,不用上笼,用勾芡的汤烧制,其特色是姜、胡椒、醋等调料出头,略显出酸辣之味,与口味清淡的“五大菜”有别。
“十三花”的吃法也颇具特色,开席前,先上凉菜,器具为尺五见方的红漆木盘,有盖,俗称“合子”,内分九格,分别盛入酱肉、酱肝、卤肉、石花菜、发菜、排骨、靠骨肉、耳丝等,开席时,侍者揭去合盖,由主人逐席敬酒,然后同席人互敬互饮。下酒菜用过之后,即上主菜,这时即去掉酒盏盘,不再饮酒,这也是“十三花”酒席的一个特色。上菜的次序是一大带一小,一般第一道菜先上“全家福”,象征平安、福寿之意。上新换旧,桌上始终保持两菜,当地人称之为“流水席”。“五大”、“五小”上完之后,端上清水,涮过勺、盏、筷子,再上甜糕、甜汁,之后便上丸子,表示“圆满完结”之意(“丸”、“完”谐音)。最后,上四座菜,并上主食。这是“十三花”比较原始而传统的吃法。
“十三花”用菜忌用萝卜,这也反映出了当地的经济基础和人们的食文化观念。
“十三花”的特点是:⑴巧妙利用了猪身上的各个部位,体现了围绕全猪作菜肴的指导思想。⑵最大限度地运用了多种烹调手法,因而作出的菜形、色、味各不相同,并形成了以清淡为主的风味特色。⑶后期制作工艺简单而程式化,省时且便于大量制作,适应了红白大事人多就餐的需要。
韩城石子馍
石子馍是颇受群众喜爱的传统食品,又名古鏊饼。由于它历史悠久,被称为我国食品中的“化石”。石子馍的原料是面粉、碱面、精盐、熟猪油、鲜花椒叶等,经和面、加工石子,制坯焙焙几道工序制作而成,其特点为酥松荃香,易于消化,携带方便,利于储存。石子馍是渭南农村孕妇产后常吃的食品,也是馈赠亲友、招待佳宾、出外旅行的必备佳点。
上一篇:黑水调节阀
下一篇:大学生上网的调查问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