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科普小知识2022-02-25 12:30:44
...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是中国*实施大熊猫等濒危野生动物迁地保护工程的主要研究基地之一,是我国乃至全球知名的集大熊猫科研繁育、保护教育、教育旅游、熊猫文化建设为一体的大熊猫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研究机构。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位于成都北郊斧头山山侧的浅丘上,建成了科研大楼、开放研究实验室、兽医院、兽舍和熊猫活动场、天鹅湖、大熊猫博物馆、大熊猫医院、大熊猫厨房等,形成竹木苍翠,鸟语花香,集自然山野风光和优美人工景观为一体,适宜大熊猫及多种珍稀野生动物生息繁衍的生态环境。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是以造园手法模拟大熊猫野外生态环境,绿化覆盖率达96%,营建了适宜大熊猫及多种珍稀野生动物生息繁衍的生态环境。这里常年养着80余只大熊猫以及小熊猫、黑颈鹤、白鹤等珍稀动物。

中文名称: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外文名称:ChengduResearchBaseofGiantPanda

地理位置:四川省成都市

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占地面积:1000亩

开放时间:07:30~18:00

景点级别: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门票价格:58元

距市中心:15公里

所属国家:中国

地址:四川省成都外北熊猫大道1375号

1、历史文化

1997年,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在国家计委、成都市计委、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金会共同资助1500多万建立了国内第一家开展中国特有濒危保护研究的开放实验室。按照国际一流景区的建设和接待标准,基地近年来利用有限的资金不断加大旅游环境和基础设施的投入改造,引入“教育旅游”理念,开发高端旅游项目,开展优质服务,提高服务水平,取得了在世界旅游组织的旅游评估中与九寨沟并列第一的良好成绩,吸引了大批海内外游客前来观光,并于2006年被国家旅游局正式授予“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作为国家、省、市窗口单位,基地自成立以来先后接待了数十个国家的*和嘉宾。

2、地理环境

基地地处成都市北郊斧头山,距市区10余公里,交通便利,具有开展大熊猫特色旅游的独特地理优势。自建立以来,完全模拟大熊猫野外自然生态环境的造园手法,建有湖池、溪流,观赏植物林带、草坪等,栽种竹林和植物林,建有多处模拟自然兽穴,配合山石、洞穴、树穴等,将自然的山野风光与优美的人工景观巧妙地融为一体,使环境更接近自然,营造了动物生存繁衍的良好环境。

3、主要景点

基地现种植有观音竹、琴丝竹等景观竹,经过多年的栽培,在园区内已形成了与大熊猫特色旅游景区自然环境和谐交融的竹林参观道。同时,植被丰富,种有樱花、大叶樟等多种具有观赏价值的特色植物。

园区内还饲养了小熊猫、白天鹅及孔雀等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多种野生鸟类、蝴蝶和数百种昆虫也在此生息繁衍,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游客前来观光。

与大熊猫亲密接触是基地最大的旅游特色和亮点。在仿生运动场,游客可近距离观看不同年龄段的大熊猫的生活状态,看大熊猫或卧或坐,或饮或嬉,或进或出的嬉戏画面;在大熊猫产房,可零距离欣赏大熊猫母亲哺育幼仔的生动场景,被誉为“中外游客与国宝亲密接触的最佳旅游目的地”。

4、科学研究

研究目标

通过动物园、科研中心、繁育中心及仿生野放区的共同努力,维系某个可自我维持的大熊猫迁地种群。该种群不仅是防止该物种灭绝的屏障,还可用于增进对该物种自然历史的了解。作为一个科研机构,成都熊猫基地是一个将迁地与就地保护有机结合的典范。成都熊猫基地的目标不仅是为野外大熊猫科研提供技术支持,还希望通过加强管理来增加圈养大熊猫的数量,最终将这些个体放归到就地熊猫种群数量减少的区域中去。


研究机构

成都熊猫基地着重于推进中国野生动物保护的研究。大熊猫是最主要研究的目标物种之一,其它物种还包括华南虎、小熊猫及金丝猴等。研究领域包括繁殖、营养、兽医及行为学等。在这些领域取得的进展使我们能够为圈养物种提供最好的保护。此外,相关迁地保护和就地保护研究成果同样可用于促进野生和圈养大熊猫种群的管理。

通过努力,研究设施和人员的配备亦日趋完善,在科研及成果转化应用上快速发展,成效显著。2001年,在国家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和四川省科技厅支持下,四川省*正式命名该室为“濒危动物繁殖与保护遗传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任命张安居教授为实验室主任,中科院向仲怀院士为学术委员会主任。繁殖生物学、保护遗传学和野外生态学为重点研究方向,成为我国濒危野生动物保护领域高水平和高层次的学术研究中心之一。

熊猫基地的研究能力正进一步增强。位于成都熊猫基地的研究中心大楼是一个四层楼的现代化实验室,还同时进行公众教育,向公众展示我们保护中国濒危动物方面开展的研究工作。我们拥有高素质研究队伍,现正与国内及其它8个国家的科学家开展合作研究。该研究中心和我们的国际合作网络为开展系统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本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濒危野生动物繁殖生物学、保护遗传学、保护生态学和疫病防控等四个方向。

固定人员:本实验室现有科技人员46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教授和研究员14人,副教授和副研究员22人,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16人,四川省学术带头人5人,具博士学位的研究人员15人,45岁以下的科技人员占总人数的80%。客座人员:来自美国、日本、英国、国内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博士5人、硕士10人。

研究成果

截止2006年,成都熊猫基地已获得国家、省、市科技奖励59项,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了文章300多篇。

成都熊猫基地率先在大熊猫圈养繁育上取得了多项突破性进展,如在世界上首次使用冷冻精液人工繁殖成功大熊猫、首次在世界上繁育成活大熊猫双胞胎。为克服圈养大熊猫配种难的问题,基地在冷冻精液人工繁殖技术方面取得了多项突破。应用该技术,可成功地对雌性大熊猫进行人工授精。此外,通过运用该技术,可以使繁育中心之间更方便地交换大熊猫精液,改善圈养大熊猫种群遗传多样性。精子超低温保存技术的完善可用于野外保护。基地还建立了全球最大的精子库和世界唯一的大熊猫细胞库,而为了更好地管理大熊猫圈种群,基地也协助了国际大熊猫谱系的建立。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大熊猫

为加强大熊猫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我们于1989年在成都成立中国大熊猫繁育技术委员会。该机构得到了包括国家林业局、建设部、中国动物园协会、国内外动物园、自然保护区以及研究机构在内的多个机构的支持。该委员会通过大熊猫技术年会、国际学术研讨会、人员培训、学术交流及国内外大熊猫圈养繁育的协调,极大地促进了大熊猫的保护。通过长期富有成效的协调努力,大熊猫繁育技术委员会在国际大熊猫保护事业上发挥了巨大作用。

由于成都熊猫基地在熊猫保护事业上的杰出成就,在1989年和1994年两获得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发的“全球500佳”,并得到中国环保领域的最高奖项——中华绿色科技金奖。

大熊猫DNA指纹探针研制及DNA提取方法的建立 (1999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大熊猫双胞胎育幼研究 (199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大熊猫遗传多样性研究 (1998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圈养大熊猫人工授精技术的研究 (2003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大熊猫超早孕诊断研究 (2004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大熊猫细胞库的建立 (2005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世界上首次利用冷冻精液繁殖成功大熊猫。

世界上首次将大熊猫双胞胎繁育成活。

首次进行大熊猫亲仔鉴定(DNA指纹技术和微卫星技术)

圈养大熊猫双胞胎的自然哺育成功

共出版《大熊猫迁地保护理论及实践》、《大熊猫生殖与疾病研究》、《大熊猫的生殖生理及人工繁殖》、《FORGIANTPANDA》等9本专著,在国际国内各杂志发表论文282篇。这些成果不但提高了圈养管理水平,同时也为野外保护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

科研专家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主任,中国大熊猫繁育技术委员会主任、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动物园协会常务理事、国家林业总局大熊猫保护管理咨询专家组成员、四川动物学会副理事长、四川省及全国青联委员、四川省第九次党代会代表。获“成都市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成都市十大杰出青年”荣誉称号,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和“2005年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获得者。长期从事大熊猫、小熊猫和金钱豹等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研究及管理工作。先后主持完成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前期研究专项项目—“大熊猫繁殖生物学与保护遗传学研究”、国家“863”项目—“大熊猫基因资源库的建立”、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中国特有极危野生动物基因资源库的建立”以及四川省科技条件基础平台建设项目、省杰出青年科技基金和国际合作科研项目30余项,获*科技成果奖1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5项、市级科技成果奖10项,主编专著两部,发表论文42篇。

62岁,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动物园协会副会长、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已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独立或与人合作撰写和主编《大熊猫生殖生理及人工繁殖》和《大熊猫繁育及疾病研究》等专著5部,取得16项突破性研究成果。其中,使用冷冻精液人工繁育大熊猫获得成功、大熊猫双胞胎人工育幼成功、大熊猫出血性肠炎防治方法的建立、大熊猫DNA指纹探针研制和粪便与固定组织全基因组DNA提取方法的建立等成果,均处于国内外同类研究领先水平;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三等奖1次;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次;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3次;二等奖1次;三等奖5次。1995年被国家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津贴。

61岁,四川省兽医学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长期从事大熊猫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科研、兽医和饲养管理。曾任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主任,现任中国动物园协会常务理事与四川动物学会常务理事。在野生动物的科研、疾病防治和饲养管理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在国内外发表“大熊猫出血性肠炎的防治”、“大熊猫双胞胎人工育幼的研究”及“小熊猫人工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等高水平学术论文30余篇,多次参与国际学术会议交流并获优秀论文奖。在大熊猫疾病防治、繁育及遗传等方面主持及主研10余项,多项成果居国内外领先水平,其中9项获国家和部省级科技奖励,曾获成都市95~99年度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994年度四川省优秀专家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现担任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研究中心主任,濒危动物繁殖与保护遗传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主持(主研)国家、省、市、大熊猫繁育研究基金会科研项目22项,其中分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3项、成都市科技进步奖5项;指导培养了12名硕士研究生;共发表论文36篇,其中5篇获优秀论文奖,参与编著专著两部。2004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05年遴选为四川省杰出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并获省青年科技基金资助。2005年获“四川省劳动模范”和“成都市劳动模范”称号;“成都市青年科技之星标兵”之一。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主任助理。长期从事大熊猫、小熊猫及临床与预防兽医学研究工作。先后参与繁育大熊猫数量达50只。以第1作者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8篇。获四川省科技成果奖2项,成都市科技成果奖5项。

费立松,男,现任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副主任。中国动物园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动物学会会员;中国大熊猫繁育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华南虎保护协调委员会委员;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金会理事;《四川动物》编委;成都市科学技术协会高级会员;成都市工程技术野生动物保护专业技术职称资格专家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协审专家。

他从事野生动物移地保护工作以来,在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物繁育技术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主持、主研的科研课题达20余项,获奖13次。撰写及翻译发表论文70余篇,撰写课题技术报告、技术规程和规划等技术资料8篇,达40余万字。

1995年7月被共青团成都市委授予“成都市青年科技之星标兵”称号;1996年12月被四川省人民*授予“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称号;2001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3年月被推选为“四川省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多次被评为成都市建设委员会、成都市林业和园林管理局的科技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员等称号。

塞娜·贝可索(SarahM.Bexell)博士(美国),2005年受聘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科普教育部主管。毕业于乔治亚州大学,获儿童早期教育博士,自然人类学硕士,科学教育硕士。担任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教育与交流委员会成员;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城市和保护区特别任务小组成员;GLOBIO理事会成员;玩耍研究协会理事会成员;大熊猫物种生存计划教育顾问;龟分类咨询组教育顾问。美国动物园与水族馆协会会员;比较国际教育学会成员;儿童成长研究学会成员;人类生态学学会成员;国家自然科学教师协会成员;保护生物学学会成员;美国心理学学会成员;乔治亚州环境教育联盟成员;国际人类学学会成员;国际动物园教育者协会成员;北美环境教育协会成员;玩耍研究协会成员;龟类幸存联盟成员。

塞娜·贝可索博士长期从事动物保护和环境教育研究。自1999来到中国,就开始参与并推动中国保护教育的发展。在她的推动和帮助下,建立了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和成都动物园自己专门的保护教育部门,并协助保护教育项目的开展,同时培养了一批专职的保护教育人才,设计了一本适合中国学生5日野营教材,并参与开发一系列的保护教育活动:亲子游、校外一日游、年轻的动物学家、志愿者项目、国际实习生项目等。

合作交流

1994年,与日本和歌山白浜野生动物园开始进行为期10年的大熊猫国际合作繁殖计划。现已延长3年,日方申请继续延长合作。

通过在大熊猫采精、冻精制作、幼仔的育幼等方面的合作。大熊猫“梅梅”2000、2001、2003年连续在日本产仔4只全部成活,其创造的首例圈养大熊猫秋季发情冬季产仔成活和连产四只大熊猫的佳绩,取得了我国目前国际大熊猫合作繁殖的最好成绩。

1999年,与美国亚特兰大动物园(ZooAtlanta,USA)(及美国乔治亚理工大学)开始进行为期10年的大熊猫国际合作繁殖计划。

合作项目包括:

大熊猫繁殖生物学研究

野外大熊猫数量、种群结构和遗传多样性研究

大熊猫基因资源库的建立

圈养大熊猫的自然繁殖

大熊猫生物医学评估。

与美国国家癌症研究院基因组多样性实验室全面合作

合作项目包括:

圈养大熊猫亲仔鉴定研究”等多方面的研究

中国猫科物种样品库建立(国际猫科动物样品库)

华南虎基因资源库和保护学研究

野生大熊猫遗传多样性研究

与美国施米桑林国家动物园保护研究中心开展合作研究。

合作项目包括:

大熊猫繁殖障碍病因

大熊猫、小熊猫传染病的血清研究

大熊猫犬瘟热基因工程苗研制

2002年,与美国奥克兰市东湾动物园协会签订开展大熊猫保护研究的合作计划。

10年大熊猫国际合作繁殖正在准备阶段。省重点实验室(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美国奥克兰动物园协会、达维斯大学(UCDAVIS)共同就该项目开展合作研究。

2002年,与美国加州奥克兰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基金会开展筹集大熊猫保护研究资金的合作计划。

美国奥克兰市野生动物保护基金会与基地在美国共同筹集大熊猫保护经费。

首期资助项目款30万美圆。

1996年起,与国际自然联盟保护繁殖专家组(IUCN/SSC/CBSG)开展大熊猫生物医学和繁殖生物学研究。

研究的项目包括:

大熊猫配子生物学

大熊猫生殖内分泌学

大熊猫生物医学检查

大熊猫精子库的建立

1999年,与英国曼彻斯特动物园协会开展大熊猫研究合作。

合作研究领域包括:

繁殖生物学

遗传学研究

营养学研究

合作项目包括:大熊猫微卫星引物筛选

2001~2007年,与日方庆应义塾大学开展“大熊猫可食竹研究”。

在基地内、外3h㎡的土地上栽植了苦竹、观音竹、箬竹和方竹属的两个种竹类,总计五种约5000余丛。现所有引种竹类均健康生长,使引种试验获得了初步成功。

该计划合作总经费为3500万日元

进行了大熊猫精子生理学与雄性基因资源库的优化利用及大熊猫血清学研究。

美国圣地亚哥动物协会、日本九州大学、日本大学、美中环境保护基金会等。

5、公众教育

简介

为提升公众保护野生动物和环境的意识和行为,我们鼓励采取各种方法来保护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动物保护机构认为野生动物的保护是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成功的保护项目需要将科学和人们应有保护行为的有效沟通结合起来。保护科学家不能仅靠自身来拯救生物多样性,他们需要所有人共同努力,来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生物多样性。在成都熊猫基地,我们相信保护科学家和社会学家必须共同努力来促进保护工作的开展。

成都熊猫基地最重要的教育功能是:让公众了解濒危物种的状况、自然栖息地保护的必要性、人类的保护行为、圈养种群的基本需求以及人类与非人类动物互动交流的乐趣等。

成都熊猫基地是国家授予的“国家科普教育基地”。我们是中国第一个拥有专门保护教育部门和专业、专职教育工作者的濒危动物保护机构,定期开展保护项目。我们是中国首家与外国就地保护教育专家合作,并在城市和边远农村开展保护教育的机构。我们已经设计了针对大学、中学和小学的保护教育教程,设立了年轻动物学家、志愿者、教师研讨班和季节性露营等保护教育项目,以帮助更多人了解并保护大熊猫及其它野生动物。

项目

孩子的假期到了,每天上班的家长是否担心没有时间管教孩子?担心孩子假期会在玩电子游戏、睡懒觉中度过?让您的孩子走出家门,走进大自然,学习一些关于大自然,关于动物的科学知识,并培养孩子的探索研究兴趣,在这里学会交流、学会和谐相处、学会尊重、学会奉献爱心。

针对对象:8~12岁小孩

时间:3天~5天

为了满足各国学生的研修和大熊猫喜爱者的需求,我们专门设计了国际实习生项目。如果您喜欢大熊猫,想近距离了解它们,照料它们,我们非常乐意为您提供此机会。实习期间,您将学到与大熊猫及其保护的相关知识,掌握大熊猫、小熊猫行为观察研究方法,体验熊猫基地员工的工作,如作大熊猫饲养员,作实验室研究员,作大熊猫医生等,还可以到野外大熊猫保护区游览大熊猫原生地的奇丽风光,探寻大熊猫生活踪迹。

针对对象:18岁以上的中外有志人士

时间:1天~3个月

谁不向往课堂外的大自然!为了让学生校外活动更丰富多彩,更有意义,我们专为学生设计了增强综合素质的第二课堂!

该项目为家庭提供了一个共同学习的机会。项目主题多样,如:关爱动物、走进大自然等。活动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设计不同的活动内容,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游戏。参与者通过不同主题可以学习到:大熊猫知识,大熊猫故事,濒危动物的保护,宠物照顾,生物多样性等知识。我们传播的理念是:动物是有感情的,动物和大自然应受到尊重,家庭日常行为对大自然和动物保护起的作用。

参加“校外一日游”吧!让学生触摸大地,亲近动物,寻找学习的灵感。学生将在熊猫基地度过很有意思的一天,同时参加此项目的教师可以根据我们提供的教具包,回到学校以后开展一系列的后续活动,让课堂不再枯燥。

大熊猫是如何彼此交流的?它们喜欢玩耍吗?为什么它们花如此多的时间睡觉?您是否正在寻找一个新途径,让学生带着这些简单而无定论的问题,参与研究并对研究感兴趣?您是否需要一个科学项目来帮助您学校声誉得到提升?我们可以提供帮助。

参与年轻的动物学家项目。我们将到您们学校开展培训,随后您和您的学生将在这里——世界级的野生动物保护研究中心进行相关课题实习研究。这里有国际一流的技术设备,还有高水准的国内国外专家作导师。

针对对象:初、高中学生、大学生

时间:在您校两次2小时的培训讲座

熊猫基地内实地培训

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拟定研究课题,到熊猫基地作不定时的研究

为让更多的人认识大熊猫,传达动物保护理念,我们为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设计了关爱宠物、野生动物保护等不同主题的讲座。我们也可以根据您的需要和年龄段专门设计讲座,并带到您的机构。我们希望让公众了解野生动物面临的困境,学习爱护自然,保护动物的行为,最为重要的是培养公众对动物及环境的认知和爱心。

针对对象:所有感兴趣的机构

时间:1~2小时

6、旅游指南

交通信息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北郊斧头山,距市区10公里,有一条宽阔的熊猫大道与市区相连。


成都熊猫基地交通图

乘坐1、49、53、63、64、69、71、83路公交到青龙场汽车中心站,再转公交198路或87路即到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市中心选择打的士前往熊猫基地游览,车费大概在30元左右。

成都地铁3号线熊猫大道站

景区门票

门票价格:

每人次58元

6周岁(不含6周岁)~18周岁(含18周岁)未成年人、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下学历学生购半票:29元/人(请出示户口簿、居民身份证或学生证;香港、澳门、*等入境游青少年凭《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或学生证件等有效身份证明);

60周岁(含60周岁)至70周岁(不含70周岁)老年人购半票:29元/人(请出示老年优待证);

中小学生团体票:29元/人(请出示学校介绍信);

成人团体票:53元/人(请出示单位介绍信)。

6周岁(含6周岁)以下或身高不足1.3M的儿童免票入园;

70周岁(含70周岁)以上老年人、离休人员、老红军、残疾人、现役军人凭有效证件和本人身份证免票入园(一级残疾可免陪护一名)。

游客服务


游客中心

游客中心坐落于景区大门进门左侧40米(大熊猫博物馆一楼),游客中心建筑面积为400余平方米。

咨询服务:现场和蔼可亲、耐心细致的工作人员可为游客提供更多咨询服务。

休息设施:可容纳30余位游客休息座位,游客在休息之余,还能欣赏电视节目,翻阅报纸以及基地相关的景观宣传资料。

游客中心提供了景区活动节目预告单(包括当日景区节目及阶段性活动预告等),方便游客安排行程。

便民服务设施:为了方便广大游客,工作人员还专门提供了免费饮水机、微波炉、针线包等便民服务设施。

出租便携式可选择的语音导游设备和提供讲解服务。

邮政服务:如果游客在游览完景区之后还意犹未尽,可挑选基地特有的纪念明信片邮寄给亲朋好友为整个行程留下温馨的回忆,让生命和自然之美永远相伴左右。

基地在大门入口处设置有讲解服务中心,中心配置有为特殊人群服务的残疾人轮椅、童车、老年人拐杖和语音导游服务等,基地正式讲解人员人数为9人,普通话达标率100%,大专学历以上9人,比例为100%,其数量与游客接待规模相适应;基地内高级研究员18人可为游客服务;现有中、英、日、粤语四种。游客可选择中、英、日、粤语导游以及还可以选择高级导游为游客进行更专业的讲解服务。游客还可以选择基地特别为普通游客提供的便携式可选择播放语音导游服务,既便捷又实惠。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拥有自配停车场,位于熊猫大道北侧,基地右侧。占地面积达16000平方米;停车场地面为硬化地面,按照标准停车场用不同色彩地砖和划线设置了停车线、停车分区,设立了回车线、分设出入口、设立停车管理亭并由专人值管;停车场管理制度完善;停车场内覆盖有良好的绿色植被,与周围景观协调;设大车停车位30余个,小车位70余个。停车场内部有规范的车辆停放指示,停车位置充足。配有基地保卫人员和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为游客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游客若步行游览基地,整个行程需要3个小时;乘坐观光环保电瓶车游览基地则需要1~1.5个小时。

注意事项:票价10元,当日有效

站点:大门口-大熊猫剧场-芭蕉林-大熊猫幼稚园-天鹅湖

熊猫基地专为游客设立了医务室(急救站),位置明显,有专职医护务人员,备有日常药品、急救箱、救护担架等,基础设施设备齐全,处理能力强。

在景区各类指示牌、游客中心、门票以及向游客免费发放的游览图上都明示了救援电话;与附近“核工业部成都416医院”签订了运送协议。

商店和餐厅

熊猫之家位于基地门区入口处右侧,其位置合理,与门区建筑巧妙连接,为游客保留了宽敞的出入通道和门区观景的空间。

熊猫之家建筑外墙均采用棕褐色木质材料进行装饰,其风格与基地门区景观和谐搭配,与基地建筑物自然相融,充分突显了基地的生态特色;店内布局合理,货柜、商品摆放整齐、规范。营业人员热情礼貌,提供中、英文双务,为国内外游客购物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游客服务中心购物点位于游客服务中心内左侧,为开放式购物点,面积大小适宜,功能性较强,木质货架摆放紧凑、合理,各种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旅游纪念品陈设规范,能一目了然地映入游客眼帘,营造了小巧、温馨的购物空间。

熊猫书屋购物点位于熊猫魅力剧场旁,书屋造型小巧简洁,与熊猫魅力剧场紧凑相连,其布局明朗、书本摆放整齐有序,木质的建筑外观与基地内景观和谐相融,呈现出了古朴生态的风格。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内设有中餐厅、休闲露天茶座、小卖部等。中餐厅可同时容纳200人就餐,厨师具有其独特的烹饪技术,主要以传统的川菜为主,同时具有各种旅游套餐、会议用餐及各种档次的筵席用餐。露天茶座可同时接待100人休闲品茶。

7、取得成绩

获得荣誉

先后荣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发的"全球500佳",以及"中华绿色科技金奖","全国环境综合治理优秀工程","四川省百佳绿化先进单位","国家科普教育示范基地"等殊荣。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仿野生环境。

人工繁育

在人工繁育大熊猫方面,基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自1980年成都动物园在世界上首次采用冷冻精液繁殖成活大熊猫以来,在仅有的原6只大熊猫基础上,在24年没有新增一只野外大熊猫种源的情况下,共繁育大熊猫109胎161仔,建立了现存108只的全球最大圈养大熊猫人工繁殖种群。特别是从2006年至2011年度,基地创下了自建立以来历史最好繁殖成绩。其中,上世纪80年代的“美美”以繁殖7胎11仔成活8只成为超级“英雄母亲”;90年代后的大熊猫“庆庆”和如今的“娅娅”均以繁殖9胎13仔全部成活的佳绩再创新的繁育记录。更可喜的是,人工饲养条件下的第三代大熊猫也已在基地繁育成活。

科普教育

为进一步开展科普教育,提高公众保护环境、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基地于1993年建立了大熊猫博物馆,它是世界上唯一的为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建立的专题博物馆,已建成了大熊猫馆、蝴蝶馆及脊椎动物馆三大相对独立又有联系的展馆外,先后建设了熊猫魅力剧场、互动性极强的大熊猫科学探秘馆、熊猫医院、熊猫厨房等卫星教育场馆,建立的官方网站和《大熊猫》杂志成为了开展保护教育的新型平台。形成了以人类对大熊猫的认识研究、保护拯救和饲养繁育为主题,展示、宣传和保护大自然生物多样性的综合性博物馆。

基地开发了一系列高端旅游项目,寓环保、科普于旅游中,希望达到使游客通过体验式旅游项目来获得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和理念的良好效果。如,由基地专家接待游客,对大熊猫保护知识进行全面、深入的讲解;参与“当一天饲养员”项目,在基地工作人员的指导下给熊猫喂食,照顾幼年大熊猫。

8、基地动态

2010年8月6日,基地名为“奇珍”的大熊猫诞下了成都首对大熊猫龙凤胎。

据悉,2010年2月27日,年满11岁的“奇珍”和大熊猫“琳琳”*恋爱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成功,顺利步入“洞房”完成了自然交配。从2010年7月16日开始,“奇珍”出现了大熊猫“孕妇”特有的减食现象,只偶尔采食少量的窝头和竹子。8月6日早晨,“奇珍”在兽舍里来回走动,表现得异常烦躁,之后,经过多次努责也没有破水。和其他大熊猫不一样,下午1:06,在羊水破后仅一分钟,“奇珍”就娩出了第一只雌性大熊猫宝宝,初生体重为153克;第二只幼仔的分娩过程也非常顺利,3:45,在破羊水后五分钟便产下了体重为149克的雄性宝宝。

也许是遗传的缘故,“奇珍”的母亲“梅梅”是一只有着双胞胎产仔经历的并且有着独立哺育双胞胎成活经验的“英雄母亲”,而“奇珍”就继承了母亲“梅梅”母性特别好的特点,她在怀里抱着大仔的情况下,还娴熟地衔起了小仔,又紧紧地把小仔抱在了怀里,显得成熟老道。“奇珍”母子平安,健康状况良好。

2012年1月11日上午10点,“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都江堰繁育野放研究中心—熊猫谷”一期工程落成暨首批野放过渡训练大熊猫入驻仪式在都江堰野放中心隆重举行。6只大熊猫作为成都首批野化过渡研究个体,率先回归它们的祖先曾经走出来的那片山野—都江堰玉堂镇马家沟,踏上了全球最大圈养大熊猫人工繁育种群的回家之路。

“过去我们用了50年的时间来挽救大熊猫,并致力于人类与大熊猫的自然和谐相处。我们还将用50年甚至更长时间,让它们回归野外,而不是一直让它们呆在兽舍里,这是成都熊猫基地的使命,也是成都这座城市作为‘熊猫故乡’的历史使命”,熊猫基地主任张志和博士说。

6只首批入驻都江堰“熊猫谷”的大熊猫都属于亚成体,相当于人类少儿期,发育迅速、胆子较大,具有较强的生存适应能力,其中星蓉、星雅是一对双胞胎。成都熊猫基地用了将近1年时间,从谱系、健康、遗传背景、性别配比等多方面进行严格观察,最终从现有108只大熊猫中选择组建了这支野放“先遣队”。

国家森防专职副总指挥杜永胜、国家林业局保护司副司长贾建生,中国大熊猫保护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张陕宁,住建部中国动物园协会会长郑坤生,四川省林业厅副厅长降初、成都市人民*副市长谢瑞武、市林业园林局局长艾毓辉、成都市市长助理和都江堰市委书记刘俊林、都江堰市*市长徐富艺,以及省科技厅、市科技局、和市旅游局领导,以及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美国大自然协会(TNC)、保护国际(CI)等国际保护组织,日本和歌山动物园、日本白浜野生动物园、四川大学、西华师范大学等科研合作单位代表,卧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都江堰龙溪虹口白水河*保护区、唐家河*保护区、王朗*保护区、麻咪泽省级保护区、栗子坪*保护区出席了本次仪式。

6只首批入驻“熊猫谷”的大熊猫分别是星蓉、星雅、功仔、迎迎、芝芝、琪琪。一直致力于野生动物保护的NBA明星姚明也特别赶到熊猫谷,参加了启动仪式。

野放中心已经在兽舍建筑、室内外饲养设施设备、环境富化、饲料以及人员配置等方面做好了充分准备,为这六只大熊猫的入驻以及开展下一步圈养大熊猫野化过渡训练研究奠定了基础。

2012年入选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2010年08月06日晚上8点过,成都熊猫基地附近,红光照亮了半边天,7000多平方米的废弃竹子全部起火。3支消防队,经过两小时奋战,终于在晚上10点过控制住火势。现场暂未发现人员伤亡,原因尚未查明。

为了达到保护大熊猫物种,壮大其种群,最终将大熊猫放归野外的目的,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在第二、三期工程建设中,为大熊猫修建了仿野生的生态环境,并在2010年开始了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都江堰野放繁育中心的建设工作。截止2012年初,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都江堰野放中心一期工程已基本完成,已入驻大熊猫6只。

2013年全球《财富》论坛在成都举办,熊猫基地作为本届财富论坛的接待景区之一,基地将继续高标准、严要求,以国家AAAA景区作为新起点,将更高的标准作为奋斗目标。力争在2015年游客接待量突破120万人次,通过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委员会的审定,进入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行列。

9、相关新闻

成都新生的23只大熊猫首秀“熊猫瘫”萌翻全场

2016年,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繁育成活大熊猫幼仔27只(其中国内23只,国外4只),创造了自建立以来的最高历史记录。该基地经过近30年的发展,大熊猫种群已发展至176只,成为目前全球最大的圈养大熊猫人工繁殖种群。

2016年9月29日下午,该年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内出生的23只大熊猫幼仔,被工作人员全部抱出来集体亮相。首次集体亮相的幼仔们趴在一个五六平方米的展示平台上,展示了最拿手的“熊猫瘫”。现场的每只熊猫都憨态十足,萌翻全场。


龙凤胎大熊猫

再添龙凤胎大熊猫

2018年7月2日,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工作人员在给刚出生的龙凤胎大熊猫宝宝其中的一只喂食。当日,记者从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获悉,该基地大熊猫“庆贺”成功产下一对龙凤胎大熊猫宝宝,大仔初生体重117.2克,雌性;小仔初生体重140.8克,雄性。

10、照片获奖

熊猫宝宝不慎倒栽葱摔成“世界最佳照片”

2017年1月12日,这张照片红透网络,并配以文字:“熊猫宝宝摔进‘世界最佳图片’。”原来,岁末年初之际,全球各大媒体纷纷盘点过去一年,这张照片相继入选路透社2016年度图片、《时代周刊》2016年度动物图片、《大西洋月刊》2016年度新闻图片。

一张好照片引来数千万次浏览

照片定格在熊猫脸部着地的一瞬间,饲养员匆匆从舞台侧面赶来,迈开的双腿和伸出的双手,距离熊猫约有1米远,画面充满动感,让人忍俊不禁。

“厉害了!熊猫宝宝一摔就摔进‘世界最佳照片’!”2017年1月12日,从微博到微信朋友圈,从网站到微信公众号,这条消息被无数人疯传。仅以微博为例,就有中国新闻周刊、环球时报、新浪新闻、瞭望东方周刊等官微发布,浏览量累计达到数千万次。


这条消息称,2016年9月,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内,2016年度出生的23只大熊猫宝宝,全部被工作人员抱出来集体亮相,萌态十足吸引了众多游客。一只熊猫宝宝不慎从“舞台”上摔落,这一幕被摄影师捕捉下来。该照片入选路透社2016年度图片,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2016年度动物类照片50佳”。

和消息一起传播的还有一段视频,再现了当时一幕。视频后半部分展示了获奖照片,并详细介绍了获奖情况。照片定格在熊猫脸部着地的一瞬间,饲养员匆匆从舞台侧面赶来,迈开的双腿和伸出的双手,距离熊猫约有1米远,画面充满动感,让人忍俊不禁。

实际上,美国著名杂志《大西洋月刊》评出的25张“2016年度新闻图片”中也有这张照片。而在此前,它已经相继登上过《泰晤士报》《每日邮报》《中国日报》等多家国内外主流媒体。

11、全球首对龙凤胎

2018年6月5日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拍摄的大熊猫“娅韵”产下的龙凤胎熊猫宝宝。当日,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大熊猫“娅韵”成功产下一对龙凤胎大熊猫宝宝,大仔为雌性,初生体重135.3克;小仔为雄性,初生体重148.8克,母子平安。

上一篇:第三度嫌疑人

下一篇:怀柔影视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