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温州昆曲

科普小知识2021-10-09 12:39:35
...

温州昆曲是中国南方昆曲的一个流派,因流行在永嘉一带,又称“永昆”。

中文名:温州昆曲

别名:永昆

类型:昆曲的一个流派

流行地区:永嘉

1、简介

昆曲在浙江的支流,流行于浙江东南各县,以温州、瑞安、平阳等地为中心四向辐射,北至台州、温岭,西至丽水、松阳,南部则达福建省的福鼎、霞浦一带,历史上只通称为“昆班”。解放后,多数剧种以流行的地域定名,而温州市硕果仅存的巨轮昆剧团在1954年进行登记时划归了永嘉县,改称“永嘉昆剧团”,剧种便定名为“永嘉昆剧”,简称“永昆”,实际上就是“温昆”。永昆历史悠久,长期扎根民间,多在乡村庙台演出,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昆剧大师俞振飞曾赞誉说:“南昆北昆,不如永昆。”


2、历史沿革

推考昆曲之传入温州,约在明朝万历年间。温州本是南戏的发源地,又是海盐腔的流行区域,所以昆曲进入温州后,便吸收海盐腔的遗响和当地的语音特色而发展。永昆唱腔所依据的南北曲联套和伴奏*,都与苏州正宗的昆曲一样,只是实际演唱时有所变异。其不同之处主要表现为:(一)腔板方面,苏昆着重水磨冷板,曼歌缓唱;永昆则腔促板疾,其节奏一般没有赠板,比苏昆快一倍。(二)韵律方面,苏昆腔韵幽细软绵,秾丽多姿;永昆则腔情朴素,化雅为俗,往往将某些难懂的唱句和诗词换成易为群众所接受的语言。


明代温州的昆曲作家基本上集中在万历、崇祯二朝。据吕天成《曲品》和祁彪佳《远山堂曲品·剧品》记载,温籍剧作家有戴子晋、涵阳子、李阳春。另据近年研究探索,还有赵绍鼎、王会昌、陈一球、曾凤翱、姚雅扶等人。他们都处在昆曲最为活跃的时代,这批文人参与传奇创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温州昆班也是活跃的。清代乾隆中叶,温州平阳一带出现了演唱昆山腔和弋阳腔的“小儿班”,后来在各县城乡普遍建立了学馆。乾隆以后,由于花部乱弹的兴起,温昆渐见衰落。道光年间,温州犹有霭云和秀拍两个昆班。同治年间,叶良金(蒲门生)、杨盛桃等组成同福昆班,并约请金华昆班的艺人来温教戏,演技大进。班中着名演员有高玉卿(大娒旦)、邱一峰(正生)和蔡怀卿(大花脸)等。光绪中,又出现了品玉昆班,与同福班抗衡。自晚清至民国十年之间,这两个班社一直是浙南昆班的两大台柱。这一阶段是永昆的中兴时期,从温州到平阳各县,新的昆班不断涌现,最多时竞有三四十个昆班,流动演出于浙南各地的农村集镇间。其中着名的有锦福、日秀、三星、金玉、新同福、新品玉、品福、锦衣春、祝共和、江南春、一品春等。新品玉昆班善于创新,曾于1913年赴上海演出。江南春科班全称为“江南春儿童昆剧社”,培养了四十多位学员,于1935年4月17日在平阳县宜山镇正式公演,一时称盛。

3、表演艺术

永昆的表演艺术具有古朴、自然、明快的特点,接近生活的真实。生角中穷生戏占的比重较大,俗称“拖鞋戏”,善于刻画人物心理。丑角戏最受群众欢迎,民间有“无丑不成戏”之谚,宾白多用温州方言,常演的戏是《严寿》、《狗洞》、《醉皂》、《罗禁》等。

4、角色行当

永昆的角色行当分三大门:白脸门——正生、小生、外、末,花脸门——大花脸、二花脸、小花脸、四花脸,包头门——正旦、老旦、小旦、贴旦。永昆的另一特色是富有烟彩特技,什么人物出场放什么烟彩都有一定的章法和格局,烟彩各具名目,有“天王托塔”、“太公钓鱼”、“白蛇出洞”、“双龙抱珠”等称呼。演《九龙柱》、《天喜柱》、《火焰山》时,因放烟彩较多,故称“彩头戏”。

5、传统剧目

永昆的剧目有一百二十多个,属于宋元南戏的有《荆钗记》、《琵琶记》、《白兔记》等,属于明清传奇的有《绣襦记》、《玉簪记》、《一捧雪》、《燕子笺》、《醉菩提》、《风筝误》、《奈何天》、《十五贯》、《渔家乐》、《白蛇传》等,属于永昆艺人独创的有《花飞龙》、《匿锁记》、《合莲花》等。

6、永嘉昆剧团

五十年代的永嘉昆剧团,集中了巨轮昆剧团继承新同福、新品玉、江南春、一品春等班社的原有艺人,演出阵容强大,角色行当齐全。着名演员如生角杨银友、杨永棠、陈方奎,旦角陈雪宝、孙彩凤、周云娟,老旦章兴娒,老外徐金宝,丑角缪立周,笛师徐剑鸣,导演李冰等。1957年秋,温州市戏曲学员训练班又为该团培养了永昆专业学员叶德远、陈崇明、林媚媚、王友圭、陈欣欣等十多位新生力量。


“*”中,永嘉昆剧团被撤销,粉碎“*”后得到恢复。1979年秋还招收了学员三十名,培养了接班人。但在八十年代因受到全国性的戏曲危机的冲击,生存困难,永嘉县委于1985年决定,以“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方式将该团析置为永嘉越剧团。1991年秋,永嘉昆剧团编演了昆剧现代戏《嘉富村琐事》后,实际上便暂时停顿了。1992年6月,永嘉县抢救永昆领导小组申办艺校校外水昆班,但未能获准。

上一篇:杭剧

下一篇:诸暨乱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