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昆曲戏
金华昆腔戏,是昆腔传入浙江的一支,素称“草昆”。是南昆的一种,其历史远比北昆要悠长。历史上还有段佳话,汤显祖正是在婺文化地区(浙江遂昌)写下了不朽的名著《牡丹亭》,而遂昌地区的老百姓对婺剧皆耳熟能详。
中文名:金华昆腔戏
地区:金华
剧种:昆腔戏
代表作:《牡丹亭》
1、简介
流传在浙江金华地区的昆腔,因唱功不似正昆那样严谨细腻,故又被称为”草昆”,是昆山腔流传至金华一带的一个支派。
2、历史沿革
有关”金华昆腔”的情况,《中国戏曲志•浙江卷》作了如下记载:金华昆腔是昆腔传入金华一带地方化了的一个支脉,流行于浙江金华、衢州、严州旧府所属各县。
明代未见记载。至清初,婺州”民不知书,独好观剧”(王宏撰《山志》卷四《传奇》)。早期金华昆班已无考。已知清末的有兰溪金家村昆班”孩儿班”(1853),金华大恩玉班(1805)、小恩玉班(1885),龙游叶联玉班(1890),义乌傅金玉班(1895)、钱春聚班(1905),遂昌叶联玉班(1908)等二十八班。民国年间的有胡春聚(1914)、王金玉(1914)、金联玉(1917)、王联玉(1917)、庄金玉(1917)、蒋春聚(1919)、蒋金玉(1921)、何金玉(1924)、徐春聚和民生乐社(1934)等班社。此外,金、衢一带尚有兼唱高腔、昆腔的”二合班”,兼唱高腔、昆腔、乱腔的”三合班”和兼唱昆腔、乱弹、徽调的”二合半班”。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金华昆腔日渐衰落,于1949年,只剩义乌的何金玉一个职业班社和兰溪金家昆班、宣平民生乐社两个业余昆班了。1950年何金玉班亦散。
1955年,当时的宣平县在民生乐社的基础上,吸收了盛元清、何三弟、胡德金等专业艺人,成立了宣平昆剧团(后宣平与武义并县,改称武义昆剧团),”*”期间并入武义婺剧团。自此,金华昆腔再无专业剧团。
3、唱腔
腔戏的发声部位在咽喉,按照今天的标准,它不属于科学的发声方法,但它确实是原生态的。一人唱,多人和,台前唱,台后和;东腔戏演唱灵活,不受舞台限制,山坡上、农家堂屋、洞房花烛的新房,都是他们演唱的舞台;又可化整为零在私人住宅唱坐堂;它发音高亢,吐词用罗田(湖北黄冈的一个县)方言。它的唱腔一般分正腔和小调两类,正腔包括东腔、对腔、叹腔、二行、火攻、四平、二高腔等,小调有“采茶调”、“扳笋调”、“挂灯调”等。
4、角色行当
随着时间推移,行当由过去小生、花旦和丑角为主演,发展至青衣、老生、花脸等多行当演唱的地方戏。
5、传统剧目
《牡丹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