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州县
象州县位于广西中部、大瑶山西麓,行政区域面积1898平方公里,辖7镇4乡122个村(居)民委,总人口36万,有壮、汉、瑶等18个民族,是以壮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县。
中文名称:象州县
外文名称:XiangzhouCounty
行政区类别:县级
所属地区:中国,广西,来宾
方言:壮语,柳州话等
面积:1899平方公里
人口:43.5万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石巷迷宫、象州温泉
下辖地区:11个乡镇
*驻地:象州镇
车牌代码:桂G
电话区号:0772
邮政区码:545800
行政代码:451322
1、象州概况
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先秦置象郡;汉朝置桂林县;三国置武安县,为当时之桂林郡治;隋朝始置象州;民国改称象县,建置历史长达2100多年。是清代“岭南才子”、“两粤宗师”郑献甫,现当代世界漫画大师廖冰兄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原主席韦纯束的家乡。
资源独特、物产丰富。现有耕地面积106万亩,商品林年采伐量22万立方米,年产原料蔗130万吨,优质谷18万吨,年产鲜茧60万担,人均产粮居广西首位,人均有桑面积和人均有茧量居全国第一;境内重晶石矿资源储量达3000万吨,出口量位居全国第一。系国家优质谷生产基地县、国家“双高”糖料生产基地县、蚕茧生产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被誉为“重晶石之乡”、“桂中粮仓”和“优质米之乡”。旅游方面,既有堪称“中南第一泉”的象州温泉、“八桂一绝”的古海底迷宫,又有常年恒温的象州凉泉、灵巧俊秀的大梭生态峡谷、婀娜多姿的七星古榕群,还有文化底蕴浓厚的郑小谷故居、漫画大师廖冰兄展馆及古色古香的明代朱氏王府古建筑群、运江古镇等人文景观。
九龙湖
社会和谐、经济发展。近年来,象州县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实施“工业强县、城建塑县、农业稳县、商贸活县、旅游旺县”战略,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7年6月,*党校授予象州县为*党校调研基地。先后荣获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县、全国科普示范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中国最适宜粤商投资地区、西部最具投资吸引力城市、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县、全国法治县创建先进单位、全国平安畅通县、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县方面等荣誉称号。象州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2012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3.85亿元,增长13%;财政收入5.42亿元,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0.2亿元,增长34.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2065元,增长10.2%;农民人均纯收入6734元,增长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7亿元,增长16%;完成工业总产值100.17亿元,增长14.6%。
2、气候
县境位于东经109°25'~110°06′,北纬23°44′~24°18′,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过渡季风区,季风特点显著,光、热、水基本同季。降水比较集中,有雨季和旱季之分。因地处大瑶山西簏,受地形影响,降水相对偏少,属桂中少雨中心地带,既有春旱,亦多秋旱。以旬平均气温来划分四个季节,旬平均气温<10.0℃为冬季,>22.0℃为夏季,10.0~22.0℃为春季、秋季。四季划分,每年3月1日至4月23日为春季,历时54天;4月24日至10月14日为夏季,历时174天;10月15日至12月20日为秋季,历时67天;12月21日至次年2月28日为冬季,历时70天;夏天无酷署,冬短少严寒,但有时有霜雪可见。
春季
田园风光
夏季
盛行暖湿气流,多偏南风。前期大、暴雨常见;后期多降阵雨、雷雨。6~7月若受高空低涡影响或热带风暴影响,出现连续性大、暴雨或特大暴雨,造成洪涝;若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长期控制,天气晴朗少云,造成夏旱。整个夏季降水集中,热量充沛,光照时间长,植物生长极为茂盛,亦是出现雷雨和大风最多的季节。
秋季
秋季是夏季风向冬季风过渡季节,替换过程较春季快。8月仍受热带天气系统及高空槽影响,降雨较多,9-10月多为高压控制,雨季很快结束,干燥少雨,常形成秋旱。若遇北方较强冷空气南侵,形成“寒露风”天气,影响晚稻抽穗扬花。个别年份入秋后仍出现连续大雨、暴雨,造成洪涝。
冬季
盛行寒冷大陆性气团,且不断受北方冷空气侵袭。当冷空气强大时,形成寒潮性降温,往往产生平流型和辐射型低温霜冻,危害越冬作物。冷高压出海后常出现回流阴雨天气,一般7-10天有一次冷空气南下影响县境。12-1月多霜冻天气,2月份偶尔亦出现降雪或冰冻天气。1991~2005年。年平均气温20.8℃;比北面、西北面相邻的鹿寨、柳江两县高0.2-0.3℃,比南邻的武宣县低0.6℃,比瑶山的金秀县高2.9℃。1月最冷,平均气温10.9℃,7月份为最热,平均最高气温为28.4℃;3~11月平均气温15℃以上,其中,4~10月平均气温15℃。历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8.7℃,出现在1995年7月31日。历年极端最低气温为-1.6℃,出现于1999年12月23日。
3、自然地理
象州县属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过渡季风区,季风特点显著,有雨季、旱季之分。因地处大瑶山西麓,受地形影响,降水相对偏少,属桂中少雨中心地带,既有春旱,亦多秋旱。年平均气温20.7℃,年平均降雨量1332.5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76%。
4、特色产业
蔗糖
象州温泉
近年来,县委、县人民*高度重视蔗糖产业发展,全县利用优越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土地资源,建设“双高”糖料蔗示范基地共0.6万亩,实施“吨糖田”13万亩,建设“千亩万吨”高产示范基地0.6万亩。逐步实现糖料蔗生产良种化、水利化、机械化、规模化,有效提升糖料蔗单产,降低种植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促进全县经济可持续发展。
蔗糖业作为我县的主导产业,为全县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象州县糖料蔗种植面积达30万亩左右,分布在全县11个乡(镇),种蔗户数达3.3万多户,15万余人直接从事蔗糖生产。12/13年榨季达到产原料蔗总量达160万吨左右,进厂原料蔗达150万吨左右,农业单产达4吨/亩左右,年产糖量达15万吨以上,工业产值达10亿元左右,上缴利税近1亿元,占财政收入的1/4,农业产值达7亿元左右,农民人均种蔗收入达2500元以上。全县现有两家制糖企业,日榨处理能力1.2万吨,基本形成了以白糖生产为主,集糖料蔗种植、加工、贸易等相互配套的产业体系。
旅游
象州县位于广西中部的大瑶山西麓,东靠金秀瑶族自治县,西邻柳州市,南接武宣县,北接鹿寨县。行政区域面积1899平方公里,辖7镇4乡,总人口35万,聚居壮、汉、瑶、苗等16个民族,是一个以壮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县。辖区交通发达,有国道、省道贯通,在建的柳州至武宣高速公路和柳州至梧州高速公路,及拟建的巴马至贺州高速公路和柳州至肇庆铁路均通过象州;境内的柳江河隶属珠江水系,船舶一年四季可上通柳州,下通广州、深圳、香港、澳门。
象州县建置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秦朝开辟岭南三郡时,属桂林郡,三国置武安县,隋置象州,民国改象县,建置历史长达2100年。清代著名的教育家、“两粤宗师”、“岭南才子”郑献甫和现当代国际漫画艺术大师廖冰兄、原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韦纯束均为象州籍人。象州是唐朝名将薛仁贵曾徙谪之地,是太平天国起义策源地之一,也是解放战争时期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现留有郑小谷故居、薛仁贵衣冠墓、中平太平天国古战场遗址等人文遗产。
贝丘遗址
象州山青水秀,人文会萃,旅游资源丰富独特。广西著名旅游景区象州温泉景区有“中南第一泉”之称,水温高达86℃,富含偏硅酸、锶、钙等24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对多种疾病有显著疗效,具有很高的医疗、保健价值,景区内的古象温泉度假村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县内还有古海底迷宫、大乐泥盘纪剖面、大梭生态峡谷、七星古榕群、九龙湖、象州凉泉、运江古镇、郑小古故居、薛仁贵衣冠冢、漫画大师廖冰兄展馆等多处人文、自然景点,形成以山水为特色,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互交融的象州旅游风光,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除了旖旎的风光外,当地有浓郁的民俗风情,壮族师公戏、朝阳舞、板鞋舞、彩调剧及山歌为典型代表。地方特产有粉葛、小谷米饼、牛腊巴、百合粉、古琶茶、香粘米、蚕丝被等。
近年来,象州县紧紧围绕“旅游旺县”战略,加快精品旅游景区建设,通过狠抓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强化旅游宣传促销,切实搞好旅游要素整合,有效推进旅游产业优化升级,象州县旅游业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2014年,全县完成游客接待量203.97万人次,同比增长28.17%,完成190万人次任务的107.35%;实现旅游收入12.03亿元,同比增长50.13%,完成12亿元任务的100.25%。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