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风云一号气象卫星

科普小知识2021-12-11 12:34:58
...

风云一号卫星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代极轨气象卫星(太阳同步轨道),也是我国第一颗传输型极轨遥感卫星。其主要任务是获取国内外大气、云、陆地、海洋资料,进行有关数据收集,用于天气预报、气候预测、自然灾害和全球环境监测等。

名称:风云一号气象卫星

卫星质量:950kg

轨道特性:太阳同步轨道

轨道高度:870km

轨道倾角:98.8度

设计寿命:2年

1、简介


风云一号气象卫星

风云一号气象卫星是中国研制的第一代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共4颗,是中国的极轨气象卫星系列,共发射了4颗,即FY-1A卫星,FY-1B卫星,FY-1C卫星、FY-1D卫星。风FY-1A卫星和FY-1B卫星分别在1988年9月7日和1990年9月3日发射升空。风云一号C卫星在性能上作的较大改进,被列入世界气象业务应用卫星的序列,风云一号D卫星从2000年开始正样设计,于2002年5月15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B火箭发射升空。

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共4颗,是中国的极轨气象卫星系列,共发射了4颗,即FY-1A卫星,FY-1B卫星,FY-1C卫星、FY-1D卫星。

FY-1A,1B是试验型气象卫星,分别于1988年9月7日和1990年9月3日用长征四号火箭发射,卫星本体是1.4×1.4×1.2米的六面体,星体外侧对称安装六块太阳帆板,卫星总长度为8.6米,星重750千克,三轴定向稳定,卫星高900公里,倾角99°,周期102?86分钟,每天卫星绕地球为14圈。首颗FY-1A卫星入轨后获取了大量高质量云图资料。由于姿态失控,卫星工作了39天;FY-1B卫星的姿态控制系统比FY─1A有明显改善,但系统的可靠性有待进一步改进。。这两颗卫星上装载的遥感器,成像性能良好,获取的试验数据和运行经验为后续卫星的研制和管理提供了有意义的数据。FY-1A是中国第一颗太阳同步轨道卫星,标志着中国已跻身世界少数几个有能力自己研制、发射和运行气象卫星国家的行列。

FY-1C于1999年5月10日发射,运行于901千米的太阳同步极轨道,卫星设计寿命3年。卫星的主要遥感器是甚高分辨率可见光-红外扫描仪,通道数由FY-1A/B的5个增加到10个,分辨率为1100米。卫星获取的遥感数据主要用于天气预报和植被、冰雪覆盖、洪水、森林火灾等环境监测,FY-1C卫星因其在轨运行的稳定性和获取数据的准确性,而被世界气象组织正式列入世界业务极轨气象卫星序列,成为中国第一颗被列入世界气象业务的卫星。

FY-1D卫星从2000年开始正样设计,于2002年5月15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B火箭发射升空。

风云一号气象卫星是中国第一颗传输型极轨遥感卫星。其主要任务是获取国内外大气、云、陆地、海洋资料,进行有关数据收集,用于天气预报、气候预测、自然灾害和全球环境监测等。

2、发射历程


风云一号气象卫星

风云一号气象卫星于1977年形成总体初步方案,并全面开展研制工作。1985年10月,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工程被列入“七五”期间卫星型号发展的重点项目。

截止到2011年,风云一号卫星共发射了四颗,代号分别为风云一号A星(代号:FY-1A)、风云一号B星(代号:FY-1B)、风云一号C星(代号:FY-1C)和风云一号D星(代号:FY-1D)。

FY-1A卫星

FY-1A卫星于1988年9月7日由长征四号火箭发射,卫星本体是六面体,星体外侧对称安装六块太阳帆板,卫星总长度为8.6米,星重750千克,三轴定向稳定,卫星高900公里,倾角99°,周期102.86分钟,每天卫星绕地球为14圈。FY-1A卫星携带多光谱可见光红外扫描辐射仪,它有五个通道,用于获取昼夜可见光、红外云图,冰雪覆盖、植被、海洋水色、海面温度等。卫星资料发送方式有:甚高分辨率传输(HRPT),低分辨率图象传送(APT)和延迟图象传输(DPT)。

FY-1A卫星入轨后获取了大量高质量云图资料。运行不久,发现水汽对红外探测器造成污染,由于姿态失控,卫星只工作了39天。没有达到预定的工作寿命要求。

FY-1B卫星

FY-1B卫星于1990年9月3日由长征四号火箭发射。由于采取防污染设计和防污染技术措施,其地面收到的可见光云图质量比第一颗气象卫星清晰,红外图像质量良好。FY-1B卫星星载5通道可见光、红外扫描辐射计的性能和卫星的主要功能,与美国第三代极轨气象卫星相当,接近业务应用水平;卫星可见光通道图像质量良好,信噪比高于设计要求。姿态控制系统比FY-1A有明显改善,但系统的可靠性有待进一步改进。

卫星正常运行165天后,由于星载计算机突发故障造成姿态失控,后经抢救恢复正常工作。但星载计算机受到空间环境的影响,工作不稳定,卫星断续工作到1992年11月份,在轨累计正常运行285天,没有达到设计寿命要求。

FY-1C卫星

FY-1C卫星于1999年5月10日发射升空。卫星总质量为958公斤,轨道高870公里,倾角为98.8度,卫星主体呈立方体,长2.02M,宽2M,高2.215M,设计寿命为2年。由于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技术措施,产品质量、对空间环境影响的适应性和系统可靠性都得到较大提高,由于稳定行极高,FY-1C卫星超期服役。

在轨运行的稳定性和获取数据的准确性得到广泛认可,世界气象组织于2000年8月正式将风云一号C星列入世界业务极轨气象卫星的行列。这是中国第一颗列入世界气象业务应用系列,为世界各国免费提供气象资料的卫星。

2007年1月,该卫星被从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的一枚反卫星导弹摧毁。

FY-1D卫星

FY-1D卫星从2000年开始正样设计,其在继承了FY-1C卫星的成功经验及技术的基础上,对其技术状态作了14项改进,以进一步提高其稳定性。FY-1D卫星增加了探测通道,提高了探测精度,为更精确的中长期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提供必要基本资料,并可在灾害监测、环境遥感中发挥巨大作用。

该卫星的质量为950公斤,于2002年5月15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B火箭发射升空,至2010年仍在轨运行,超期服役6年多。

3、遥感仪器


风云一号气象卫星

风云一号气象卫星的主要遥感仪器是一个5通道的甚高分辩率扫描辐射仪,其中4个通道是可见光探测通道,一个是红外通道。可见光通道是利用云和地表对可见光反射率不同的特性来反映云和地表的状况。红外通道是利用云和地表的温度不同则红外波段的辐射能量就不同的特性来反映云和地表状况。

任何温度高于绝对零度(-273℃)的物体,每时每刻都向外辐射能量。风云一号气象卫星选用的是10.5—12.5微米波长的红外“大气窗”口探测通道。这个窗区的红外辐射能量不被或很少被大气所吸收,直接辐射到太空,而被卫星遥感仪器所接收。所谓的红外云图,实质上是被观测的下垫面物体的温度场分布。通常,云的温度比较低,反映在云图上呈现为白色;水面温度比较高,反映在云图上呈现为黑色;中间温度的物体,则在云图上呈现为各种层次的灰色。这样就形成了可区分出各种被测物体的卫星红外图象。甚高分辩率扫描辐射仪在卫星发射之前经过红外辐射定标,并且卫星上具有实时辐射校正功能,因此能定量测量被测物体的放射辐射强度。地面系统可以经计算机处理,反演出该物体的温度值。

虽然用可见光和红外都可以得到卫星云图,但由于利用的是被测物体不同的物理属性,所以应用范围也不大一样。可见光通道只能获取白天云图,红外通道则不受光照条件影响,可以获取昼夜云图。可见光和红外通道综合处理可以得到比单独任何一种会更多的有用信息。特别是红外探测资料经过定量处理,可得到洋面温度、云顶温度等许多定量资料,这对于气象预报,气候研究和其他国民经济建设部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4、运行情况

风云一号A星于1988年9月7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是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代极轨气象卫星(太阳同步轨道),也是中国第一颗传输型极轨遥感卫星。在轨运行39天,发生故障,导致卫星失效。风云一号B星于1990年9月3日成功发射。该卫星在轨正常运行了165天后,出现故障,断续工作到1992年11月份,在轨累计正常运行285天。

风云一号C星于1999年5月10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1999年8月22日交付中国气象局使用。FY-1C星在轨稳定运行了近五年,2004年6月24日开始,停止了对FY-1C星云图的接收存档。

FY-1C卫星的成功发射被列为中国1999年十大科技新闻之一,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并铭刻在中华世纪坛上。2000年5月,FY-1卫星在轨稳定运行一年之后被世界气象组织正式列入应用卫星序列。

风云一号D卫星于2002年5月15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该星超期服役数年,积累了大量数据,已经停止运行。

5、意义

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已经被世界气象组织和世界各国确认为全球气象观测系统中的重要业务卫星系列。美国、欧洲和亚洲的许多国家也建立了接受风云一号卫星的数据接受系统和相应的数据处理与应用系统,中国的气象卫星在为国民经济发展发挥巨大作用的同时,也为世界灾害检测和环境变化做出了贡献。

上一篇:三伏

下一篇:停课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