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锐
吕锐,男,现任新华社通信技术局局长,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数字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原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中国传媒大学MBA学院院长、广播电视数字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中文名:吕锐
国籍:中国
学历:博士
性别:男
1、主要贡献
新华社通信技术局局长吕锐(右一)
共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其它部级科技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在《电子学报》等学术杂志及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共发表论文55篇。
其中,所承担的产学研项目“多卫星单站数字多通道接收系统”在技术上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获2001年度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已完成了初步的成果转化;
作为主要研究者参加的国家重大产业项目的课题“DAB信道编码及调制”在技术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获2000年度国家广电总局科技进步一等奖;有重大产业化前景、对我国声音广播技术升级有重要影响的“数字AM传输系统基础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获2001年度国家广电总局科研成果一等奖。
目前在研的重要项目有国家“973”项目、国家“863”项目、教育部重点项目、国家广电总局重大技术创新项目等。
担任中国传媒大学“九五”和“十五”“211工程”通信与信息系统重点建设项目负责人,是通信与信息系统博士授权点学术带头人,创建了国家广电总局重点实验室——广播电视数字化工程中心,带出了一支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创新团队,为中国传媒大学的学位与重点学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2、获得荣誉
2001年享受*特殊津贴,2004年获得首都劳动奖章,首批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的资助,2006年获得第九届广播电视科学技术奖。
3、学术职务
手机电视/移动多媒体国家标准专家组成员、国家信标委多媒体委员会委员、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委员兼广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理事、中国电子学会有线电视综合信息网络分会副主任委员、信息产业部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标准工作组专家等。
4、研究方向
吕锐教授在数字声音广播、数字编解码、数字传输等领域有深入的研究,是国家和部门在数字声音广播方面的多项重要研究项目的负责人,承担了国家“973”项目、“863”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项目、国家广电总局重大科技专项等。长期从事数字信号处理理论、数字编码理论和应用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研究方向:1.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2.信道编码调制技术;3.智能信息处理;4.数字内容技术。
任教专业:工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近5年来一直担任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研究生学位课“实时信号处理”、“数字视频信号处理”、“多维数字信号处理”和博士生学位课“现代信号处理”的主讲教师,并组织了相应的教研工作;作为学科带头人主持“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专业教学计划、“信号与信息处理”硕士点培养方案、“通信与信息系统”博士点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订工作。
5、教育背景
1991年1月于国防科技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1991年至1993年在北京理工大学电子学与通信博士后流动站工作。
6、科研成果
高速FFT及信号录取,1994年兵器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
制导信息处理关键技术,1998年兵器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
DAB信道编码及调制,1999年国家广电总局科技进步一等奖;
数字卫星多通道接收系统,2000年国家广电总局科技成果一等奖;
多卫星单站数字多通道接收系统,2001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数字AM广播传输系统基础研究,2001年年国家广电总局科技成果一等奖;
电视台办公自动化系统,2002年国家广电总局科技成果二等奖;
数字AM广播功能样机开发与实验研究,2004年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创新一等奖。
7、学术成果
在研项目
基于IPV6的广播影视资料P2P内容存取中间件系列(发改办高技2137号),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负责人;
数字音频广播应用示范系统(2002AA11901015),国家863项目,子项目负责人;
数字媒体网络系统及关键技术研究(6043203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子项目负责人;
基于DRM技术的数字调幅广播实验系统研究,国家广电总局重大科技专项,首席科学家;
中短波广播数字化技术应用研究(广技科字52号),国家广电总局科技项目,负责人;
代表性著作
《亚洲传媒研究(2005)》,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6
代表性论文
DRM传输系统的研究与实现,世界广播电视,2004
MPEG-7多媒体描述方案,有线电视技术,2005
嵌入式环境中的综合智能机顶盒PCI总线技术,世界有线电视信息,2000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