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三滩镇

科普小知识2021-09-02 13:26:10
...

三滩镇位于博白县东北部,与亚山、博白、黄凌、径口、凤山五镇毗邻。镇人民*驻三滩圩,距县城15公里。交通十分便利,博沙二级公路途经白中、学田等村。规划建设中的玉铁高速和玉铁铁路贯穿全镇。全镇总面积99.4平方公里,辖三滩、那秀、良茂、守育、白中、鸦桥、学田、建中、大旺、充仓10个行政村35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64504人。全镇共有党员1124人,33个党支部,其中村级党委1个,村级党(总)支部9个。2009年全镇工业总产值14255万元,财政收入1036.46多万元,农林渔业总产值4.3亿元,人均收入4169元。

中文名称:三滩镇

行政类别:镇

著名景点:马吊丝等

方言:地老话,新民话(客家话)

电话区号:0775

地理位置:博白东南部

下辖地区:学田村,白中等

火车站:玉铁博白站

*驻地:三滩镇

人口:68841(2010)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外文名称:SanTanTown

车牌代码:桂K

面积:99平方公里

邮政区码:537600

所属地区:博白

1、地方简介

在博白县东部。面积99平方公里。人口4.9万。辖10村委会,有412自然村。1950年设五区。1958年改三滩公社。1984年改设乡。1989年改置镇。矿产有硫铁、金、铅锌等。盛产茶油、甘蔗、黄麻、茶叶。为荔枝、龙眼、淮山著名产地。有中小学11所。镇人民*驻地三滩圩,人口950。因附近江中有3个滩得名。南朝梁南昌县治。为农副产品集散地。有农具、水泥、石灰、制茶等厂。有公路通黄凌接玉北公路。

2、行政区划

三滩镇区划


三滩镇

450923109201122白中村

450923109202220鸦桥村

450923109203122学田村

450923109204220守育村

450923109205220良茂村

450923109206220建中村

450923109207220大旺村

450923109208220那秀村

450923109209121三滩村

450923109210220充仓村

3、地方人口

三滩镇人口数据:


三滩镇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54996

男29419

女25577

家庭户户数11977

家庭户总人口(总)54944

家庭户男29396

家庭户女25548

0-14岁(总)19818

0-14岁男11021

0-14岁女8797

15-64岁(总)31985

15-64岁男16798

15-64岁女15187

65岁及以上(总)3193

65岁及以上男1600

65岁及以上女1593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54554

4、城镇发展

博白三滩镇:龙眼从这里“华丽转身”

桂圆肉加工产业是博白三滩镇的传统产业,每年7月大暑节气开始直至中秋前后,就是桂圆肉的加工季,全国最有名的桂圆肉就是从这里生产出来,销往全国各地甚至东南亚、欧洲国家。时下正处桂圆肉的加工旺季,7月29日,《美丽玉林行》栏目组来到博白三滩镇,探访“中国桂圆之乡”--三滩桂圆肉加工的节奏。

全镇总动员,一起动手剥龙眼

进入三滩镇,我们就看到,几乎家家户户的居民人手一把小挑刀,三三两两地围坐在自家门口剥龙眼,更有大一点的作坊在门前竖起“剥龙眼0.7元/斤”的牌子,请来工人帮忙加工。一路上,我们还看到不少桂圆肉收购点,农民用三轮车载着自家做好的桂圆运往附近的收购点卖。

在三滩镇,生产桂圆靠的是传统工艺,每年7月大暑节气前后直到中秋前后,都是桂圆肉加工季。每到这个时候,整个镇里都会掀起一阵加工狂潮,全镇总动员一般,每村、每户都有人在剥龙眼,每个人都是这些三滩桂圆肉的生产者。据说,这里每逢到加工桂圆肉的时候,很多在外地做老板或者是打工的三滩人,都会回到三滩加入加工桂圆肉的行列,用“全镇总动员,一起加工桂圆肉”这句话来形容三滩桂圆肉加工热潮,一点都不过分。

剥,是桂圆肉生产的一道重要工序。用挑刀一颗一颗地把龙眼的外壳打开,挑除果核,取出果肉。在三滩,剥龙眼肉都是用人工,人人都是高手,就连小孩们的剥工也很了得。在一家作坊门前,一百平方米的房里围坐着二十来个圈,每个圈大概四五个人,大多是妇女、老人和小孩。每个圈里都放着一个簸箕,一颗颗刚去核的龙眼正整齐地摆放成一个圈,仔细看,晶莹剔透的圆肉,在光线的照射下,泛着闪闪亮光,如同一颗颗透明的珍珠,令人垂涎欲滴。

剥龙眼的季节,有很多人早上4时多钟就起床去剥龙眼,中午就吃点稀饭,然后一直干到傍晚6时多钟才收工。一个正在剥龙眼的高一女生刘欣宜告诉我们,她是从5岁多就开始帮剥龙眼,至今已经有十几年的工龄了,她们现在剥龙眼大概10多分钟可以得一个簸箕,一天大约能赚100块钱工钱。刘欣宜在这个季节靠剥龙眼肉赚自己的学费,已经有十几年了。

5、附近景点


附近景点

吉水村

一个激活传统文化的山村,是一个地方文化现象的缩影,是一部启迪智慧的文化史书。世界第一大客家人聚居县——广西博白县,有许许多多流淌着客家文化血脉的山村,以其传统的方式和崭新的思维,始终如一地传承、弘扬和发展着源远流长、瑰丽璀璨、凝炼精粹的客家文化,并孕育出众多的时代英才和富商巨贾。博白县松旺镇就有这样一个—在云开大山余脉深处,在博白中南部最高山峰——巍峨雄奇的马子嶂山脚下,一个动听吉祥、美丽神奇的客家山村——吉水村,在这里繁衍生息了四百多年,她的奇山秀水、传统文化、神奇传说、古老神韵、璀璨人文,展现出博白客家山村的神奇风采和薪火相传的客家文化精粹。当客家文化研究专家彭会资先生和记者们走进该村后,她鲜为人知、美丽神奇的面纱,才渐渐为世人所揭开。

吉水村是一个拥有2800多客家人聚居的大村庄,坐落于博白县松旺镇西北面。相传村上先祖为避战乱,曾从中原辗转浙江、广东,最后迁居博白,选择风景如画的马子嶂山脚,作为安居乐业的宝地,致力打造客家文化山村。

村后是六万大山余脉高耸起伏的山峰、博白县中南部最高山峰——马子嶂。巍巍马子嶂如一匹高大健壮的骏马,昂天长啸、奋蹄疾驰。马子嶂群山又如一道天然屏幛,守护着前面这片蓝天沃土。

村前远处是连绵起伏的山峦,从北向南蜿蜒而下。群山形态各异,造型逼真,栩栩如生。一如九曲长龙起舞,一如展翅巨凤飞翔,故有"龙凤呈祥山"之美誉。

宴石寺风景区

宴石寺风景区位于博白县境西南部顿谷镇石坪村,距县城30公里,海拨300多米,景区面积为24平方公里,碧绿的南流江从景区穿梳而过。景区以宴石山为中心,宴石寺为首,至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山体顶平开阔,四壁直立,传说曾有众神会宴于山顶,故名宴石山。山体为紫色砂岩及紫色土,山上有池,一年四季有水,景区内层峦叠翠,形象带真,马岐石形似牧童骑马;0山上千年神龟翘头望春天;象鼻伸鼻饮江水;美女献花趣味横生;还有栩栩如生的虎头山;活灵活现的金鸡报晓山颇具有神奇色彩。山峰透岩洞奇,石山美,江水清,景色迷人,气候温和,神话传说神奇入胜,历来不知吸引了多少游人墨客到此游览吟诗作对,素有文明历史和名人开发功绩记载,游客如云,长盛不衰。1995年4月经广西自治区人民*批准把宴石山风景区的隋朝建造摩崖三座雕象列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同年8月自治区人民*审批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大平坡水楼

大平坡水楼是博白县主要名胜古迹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水楼位于县城东南四公里的城厢大良村,始建于民国元年(1912年)。水楼四周有五米宽的护河,分四层。底层大半浸于水中,由外到内依次为拱门、环廊、内室;圆拱门半露水面,倒影水中,环环相扣,水楼便如虚浮水中,微波荡漾,隐隐浮动。二、三层格局与一楼相似,各设五室,是水楼主体部分;四周有长廊相环通,廊外南北各设11个拱门,东西各有五个。第四层乃装饰性门楼,立于楼顶中端,有台帽徽,设三室。南北还各有吊桥(现改水泥铺设)与第二层相通。水楼南北长27.62米,东西宽15.77米,通高17.58米;底层水池南北长36.5米,东西宽29.64米,水深2.5米。

为什么要建大平坡水楼?大良村一八旬老妪黄树英说:“老人讲,有一年下了一场黑雨。黑雨过后,连年瘟疫不断。为了消灾除魔,大育村一李姓大地主集资并请人设计建了水楼以镇妖邪,并兼作收租仓库。”据《博白县志·大事记》载:“道光十二年(1832)二月六日夜,下黑雨,水如淡墨。是年,早稻丰收。”而水楼始建于民国元年,即1912年。看来,建水楼的真正原因还有待考证。

水楼建筑式样为古代英国别墅阁楼,雄伟古朴。这幢伟岸而别致的欧美风格的建筑矗立于遍地二进院式的中国乡村传统建筑群中,如鹤立鸡群。光阴荏苒,八十多个春秋的风风雨雨,四周田野的水稻黄花几度飘香,水楼已经斑驳苍老。1985年经文物管理所修茸后,水楼如今又恢复风采,焕发出他那英国绅士般潇洒迷人的风度。

6、地方特产


地方特产

博白桂圆肉

提到博白的桂圆肉,那可是名声在外。早在1991年,-就被定为国家优质龙眼生产基地,1992年被命名为“桂圆之乡”。博白生产的生晒圆肉以其颗粒完整、干散、色泽金黄、营养丰富而饮誉全球,1993年在曼谷“93年中国优质农产品及科技成果设备展览会”上被评为银奖,1994年在“94年全国优质农产品郑州展销会”上被评为金奖。

目前,博白种植的水果种类达41种,品种达160多个,全县水果种植面积48万亩,年产量10万吨左右,分别占玉林市水果总面积和总产量的21%和27.7%,面积和产量在玉林市各县(市)区中排名第二位,其中龙眼面积达21.63万亩,年产量2万吨左右,在玉林市排第一位。

近年来,-大力实施“优果工程”建设,结合品种结构调整,改造低产园,引进新品种,推广应用套袋,标准化栽培等先进技术,全面提高了该县果品档次,增强了水果业的竞争力。尤其是从2003年起,该县按照“优果工程”建设的要求,从县情乡情出发,因地制宜,推广优质高效新品种,确定东平、三滩、龙潭、文地等为优质早熟石硖龙眼生产基地。该县积极抓好低产园改造工作,通过改种、改接、重剪等措施,完成了龙眼低产园改造。同时,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抓好示范基地建设,在博白镇城西村建立了300亩的优质石硖龙眼标准化生产基地,按照基地建设要求做好宣传牌匾,明确生产技术、规程,严格按照程序喷药施肥,并组织果农参观,现场讲解有关管理技术。这些措施大大提高了该县龙眼的竞争力。

大面积种植龙眼是博白发展特色水果经济的主要手段,而龙眼加工则是增值的有效途径。据行家称,博白圆肉加工技术是广西最好的,每百斤鲜果有5公斤圆肉干,每公斤圆肉可增值16-20元以上,龙眼加工很有“钱图”。至今,博白全县有6万人、1.2万户从事圆肉加工工作,仅三滩镇就有600多户。他们不仅加工本地的龙眼,还从外地拉鲜龙眼回来加工。近年来,-年产桂圆肉1000吨以上,产品远销国内及香港、新加坡、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大大地拉动了博白地方经济的发展。

博白蕹菜

博白蕹菜,又叫空心菜或通心菜,是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空心,蔓生,是-的特产鲜菜,其历史悠久,200多年前已名扬海外。博白蕹菜以其鲜、脆、嫩著称,远销区内外,博蕹菜汤清淡可口被誉为"青龙过海",是人们最喜爱的素食汤菜之一,一位诗人在品尝博白蕹菜后,曾留下"席间一试青龙味,半夜醒来嘴犹香"的诗句,游子归来以吃上博白蕹菜最为称心,外来旅人也以品尝博白蕹菜为快。博白蕹菜的特点博白蕹菜栽植于水田,特点是茎长叶蔬、叶尾尖细、鲜绿脆嫩,把茎蔓折断成段,其断口即裂开卷缩,状似喇叭,煮熟后,次日仍保持原来的青绿色泽。在异国他乡用博白蕹菜种子培植的蕹菜变异较大,味道也大为逊色。博白蕹菜的功能博白蕹菜具有清暑解毒、消毒去腻、生津、消炎之功能,便秘者,吃上能使大便畅通,对高血压病人亦有疗效。博白蕹菜的品种博白蕹菜品种有三:大叶蕹、细叶蕹、三角蕹。其中以细叶蕹最佳,又以县0门前的南门塘种植的蕹菜最为脆嫩。博白蕹菜的种植博白蕹菜一般只用茎苗繁殖,适宜在泥肉较深、土质肥沃、灌溉方便的水田种植,水田要经常保持4至5寸水层,肥料全部施用腐熟的农家水肥,不施化肥,高温高湿气候是蕹菜生长的良好条件。近几年来改用蕹菜种子育苗,带苗移栽,重施农家水肥,每亩产量由原来的5000公斤提高到8000-10000公斤。夏秋两季为生长旺盛期,也是产品上市的高峰期,生长期为每年3至10月。官田、新仲、黎埠、西江、城东等村都是著名产区,现每年种植博白蕹菜面积2000多亩,年产量1000多万公斤。市场需求与发展博白蕹菜作为名菜,自古以来流传四方,90年代初空运进入美国市场。价格每公斤高达3.82美元,轰动一时。现在博白蕹菜在广东、广西等地的各大洒店、大饭店均作为名菜,每天出外做生意及出外访亲、办事的人均几十斤乃至上百斤购买作为一种特殊的送礼佳品,人们以得食博白蕹菜为荣幸。但由于博白蕹菜生长选择的土、肥、水条件特别,其他地域引种变异很大,只适宜在-城郊方圆十几公里范围内的水田生产,而且上市面时间较短,供应集中,远远满足不了社会与市场的需求。现我县县委0已把发展博白蕹菜列为一项农业综合开发多种经营项目,由县农业局承担,充分发挥地方优势,有计划地在-城郊区建设博白蕹菜生产基地,种植规模2500亩,结合无土栽培及冬季大棚种植新技术,提高单产,并进行保鲜及真空包装,提高产品供应量及延长供应时间,这将大大强化城市菜蓝子工程,满足社会需求。也对我县农业经济发展,繁荣市场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

广西肉桂

又名玉桂、牡桂、亚热带常绿乔木樟科植物,是广西亚热带芳香药料植物中的“三宝”之一。肉桂树的皮、枝、叶用途很广。可作药用,可制香料和提炼桂油。成品有:桂皮、桂子、桂蛊、桂丁、桂辛和桂油等。防城区、上思县等地一般年产桂皮200万公斤以上,最高年产达350万公斤。桂皮是传统的出口商品,多年前就已远销欧洲,在国际市场上久负盛誉。

“广西肉桂”系中国广西省南部亚热带地区特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该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条件,悠久的栽培历史,传统的生产农艺和加工工艺,形成了广西肉桂皮厚、色泽光润、含油率高、味辛香偏辣、药用和调香料用兼优等特点。. 肉桂(CinamomumCassiaPresl),属樟科樟属,是亚热带特有的经济树种,具有生长迅速、收益快、经济价值高的特点,造林后5-6年即可剥取桂皮和采叶蒸油,桂皮和桂油是中国的传统出口商品。

据史料记载,在秦汉时期就有人工种植肉桂。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0把发展亚热带优势水果和经济林木作为“奔小康工程”来实施,肉桂被列为重点项目来发展。广西桂东南、桂西南适宜发展肉桂种植的县市,掀起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大规模营造肉桂林地,从而广西肉桂生产创了历史新的篇章,出现了一批批肉桂种植千亩村、万亩村乡(镇),10万亩以上的县市,展现出连片开发、连片造林,建大基地的新格局。据有关部门统计资料显示,20世纪80年代末广西肉桂有林面积还只是50万亩左右,但到1996年总面积已达176万亩,六十年时间面积增加了3倍多。到2000年广西肉桂林地面积已突破200万亩大关,达到250万亩以上。其中肉桂林地面积在30-40万亩的县市有平南、防城、岑溪、藤县;20万亩以上有容县、苍梧,10万亩以上有上思县。广西肉桂建成了我国最大的肉桂生产基地。年产桂皮3万吨以上、桂油约1000吨,种植面积和桂皮产量占全国的50%以上。桂皮出口和桂油的加工出口量均占全国总量的60%以上。

2008年,经国家质检总局审核通过,决定对广西肉桂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