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侍郎坦

科普小知识2021-07-08 13:36:17
...

侍郎坦位于湖南省永兴县便江北岸。因韩愈谪潮时曾于此泊舟而得名,有韩愈、柳宗元、李吉甫、杨於陵等名宦题刻,侍郎坦摩崖石刻群是湖南省发现的最多的唐代石刻群,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2013年5月侍郎坦摩崖石刻群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的石窟寺及石刻名单,为永兴县两处“国保”之一。

1、景区概况


永兴侍郎坦

唐朝著名文学家和哲学家韩愈先后任刑部侍郎和吏部侍郎。永兴人因此命名他留下手书的地方为侍郎坦。侍郎坦一共发现13方石刻。韩愈手书“昌黎经此”石刻2方,一方为阳刻,一方为阴刻。南朝梁武帝时期石刻1方,唐代石刻除韩愈的外,还有7方。另有清代石刻3方。南北朝时期石刻在此石刻群的中右方,字迹大都剥落,可以辨认出32字,包括表明刻镌时间的“中大通七年……二月”,“中大通”为梁武帝萧衍年号,中大通七年即公元535年,在这方石刻的右上方,还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石刻佛像残迹。

唐代石刻除了韩愈手迹外,其余7方分别为李吉甫、梁褒先、杨景复、安政恒等人刻写,他们都是当时的“达官贵人”。如李吉甫是唐朝宰相,曾任郴州刺史。杨景复是唐朝宰相杨於陵的儿子。杨於陵曾被贬为桂阳郡守。他们或许在此为官,或许邀众游历于斯,览胜之余,勒石记事。韩愈手迹“昌黎经此”字径皆尺五见方,字体为草书,苍劲有力。对于韩愈手迹的真伪,曾经存有异议。湖南省文物局调研员谢武经等专家从韩愈经历、书写材料、史志记载等方面论证认为:韩愈手迹“昌黎经此”当可确认。

2、地理位置

侍郎坦位于湖南省永兴县便江镇湘洲村侍郎组便江北岸。因韩愈谪潮时曾于此泊舟而得名。侍郎坦石刻是湖南省发现的最多的唐代石刻群,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距永兴县城10多公里。

3、历史追溯

因唐代韩愈泊舟于此而得名。侍郎坦是一个上覆下空依山傍水的红砂岩天然坦洞,坦高12米、宽150米、最深处16米,坦底连江。游者需泊舟入坦,拾级而上,经一处只能容一人蹲身而过的悬崖险道,方能进入一条长15米、宽3米不规则的石廊。

石廊岩壁上尽是历代文人墨客的摩崖题刻。最醒目的是阴阳两幅“昌黎经此”,阴幅如帛,阳幅似锦,笔迹相同,排列各异,行楷字体,遒劲有力。据考证为韩愈手迹,后人所刻。实是难得珍品。

4、保护情况

2006年“侍郎坦‘昌黎经此’古遗迹”已在湘政发17号文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侍郎坦摩崖石刻群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窟寺及石刻名单。

5、相关报道

山红涧碧踏浪归——永兴侍郎坦摩崖石刻群纪略


永兴侍郎坦

据光明网报道国务院2013年5月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湖南郴州永兴县的侍郎坦南朝线佛像石刻和唐朝摩崖石刻群位列其中。此处景观因在连接湘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便江绝壁,多年来不为人所知。此次公布后,考古界与书法艺术界公认其价值不逊于郴州市区苏仙岭的“三绝碑”。2013年7月底,我们有幸参观了此处“国保单位”,一路美景让酷热的暑气有所消退;归途中,回味韩愈《山石》一诗,得句:“僧言古壁佛画好,山红涧碧踏浪归。”

贬谪赴任,韩愈结缘郴州

韩愈(公元768年—824年),祖籍河北昌黎,生于河南河阳,世称韩昌黎,3岁时即父母双亡,就养于长兄家,后长兄亡故,全依寡嫂郑氏抚养成人,唐德宗贞元年间中进士,一生曾任监察御史、国子博士、刑部侍郎、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他两次被贬出长安,经汉水入洞庭进入湘江,一路行吟,感受到湖湘经世致用的文化底蕴和瑰丽的山水风光,留下大量的诗文描绘潇湘胜景。

我们清晨从永兴县城出发,出城沿便江边修筑的水泥硬化路上溯15公里,便见一路奇景。公路两边依旧是典型的湖南丘陵地势,山体却突然变成上面绿色掩盖,中间至山脚寸草不见,各种横纹、竖纹拱现在山体上,如一条条纹理,或者一道道伤疤,呈现出鲜红、暗红之色。熟悉地理的人知道,这就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在通过一个小型水电站上拦河坝形成的过江公路后,来到一处由3个大小不一的红砂摩崖坦洞相连组成的丹霞地貌区,这里全长约150米,最深处达16米。坦内崖石嵌崎,洞壑清幽,坦底连江。

侍郎坦石刻群位于湘粤古道水路便江北岸,便江是耒水上游,是连接湘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经耒水南下郴州至岭南的一条水上要道。现存南北朝以来摩崖石刻15方,尤以近年考古发现韩愈、李吉甫、杨于陵、柳宗元等名宦题刻后,在考古界和书法艺术界享有盛誉。在地方*和附近居民群众的积极保护下,郎坦摩崖石刻群独具特色的唐代石刻、摩崖石佛像得到了有效保护,吸引越来越多的书法家、历史学家及外地游客前来研究、观赏。

便江两岸丹霞地貌遍布,苍松翠竹,岩壁耸立,风光旖旎。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题刻。韩愈两次谪贬南迁,都是走这条水道。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与永兴便江的侍郎坦究竟有着怎样的渊源呢?韩愈因生活际遇与仕途跌宕,一生曾5次途经郴州,其中最久的一次是贞元、永贞间(805年)韩愈俟命于郴长达3个月,留下了不少诗文,与郴州结下不解之缘。公元803年,关中大旱,时任监察御史的韩愈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触怒了唐德宗,被贬为阳山令(今广东西北)。在贬谪赴任途中,韩愈乘舟途经便江,遇雨,泊舟登临江边一巨型天然坦洞,手书“昌黎经此”四个大字于石壁之上。两年后,唐顺宗继位,大赦天下,韩愈再次经便江赴荆州任职。后人为纪念韩愈,在其题字处分别刻下了阴阳两幅“昌黎经此”题刻。阳幅直竖,阴幅横排,笔迹相同。双幅如印,字大尺五见方,皆为行楷,遒劲有力,气势雄浑。此后,这一天然坦石被当地人称为侍郎坦,据文物专家考证认定,这是湖南省首次发现的韩愈手迹题记石刻,也是我国唯一一处韩愈旅途题字留念处。

古壁题词,历史细节可窥

自韩愈泊舟题字后,历代不少官宦显贵也相继来到这里寻踪访幽,题刻留念。在侍郎坦内发现的15方文字石刻中,有11方是唐代石刻,除韩愈外,还涉及到唐代郴王李逾、宰相李吉甫以及杨于陵、杨景复、路恕、韩泰、柳宗元、诚盈等名臣、高官、名宦、迁客、高僧。这之中,尤以郴王炼丹石刻和纪游题名石刻最具特色。该石刻群是湖南省发现的最大的唐代石刻群,是湖南首次发现南北朝时期的摩崖石刻和韩愈、李吉甫、杨于陵等名人名宦题刻。这些题刻记载人物、官职清楚准确,时间、地点、随行、陪同都交代得非常清楚,为后世考证此石刻群的历史信息提供了大量的史料,对研究唐代郴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及这些名人名宦的生平业绩有着重要意义,为研究当时的语言文字及书法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侍郎坦唐代石刻中文字语言十分丰富,如“河东柳从过”“梁褒先因行春经此”“安政恒至此阻水”等,用词简洁,形象生动。10多方唐代中晚期石刻题记的书写风格、字形、体态、气势和神韵,都具有庄重大方、古韵十足的气息。虽然书写风格各异,时间跨度有100多年,但每一个字都重若千斤,没有一笔一画有娇媚粗俗刻意做作的地方。“昌黎经此”四字大气雄浑,体势遒劲,书法精熟,有大家风范。其他几方唐代刻石题记,书法艺术特征非常具有个性和功力,没有一点唐代以后宋元人的痕迹。

纪游石刻群是侍郎坦内一颗颗光芒四射的明珠。韩愈被贬阳山的当年(803年),唐代高官路恕、李吉甫在返京途中也在此题刻:“清河路恕体仁,朝议大夫、前守郴州刺史李吉甫贞元十九年岁次……蒙恩除替,归赴京阙……”之后,永州刺史柳宗元、监察御史杨景复、陕州参军杨必复等等诸多唐代名宦在途经此处时,皆刻石题留,留下了珍贵的唐代文化遗存。

侍郎坦石刻也为研究唐代炼丹文化提供了重要佐证。唐元和十一年(816年)四月,时任郴州刺史的杨于陵,来到北岩(即“侍郎坦”)留题。郴王李逾为唐代宗第五子,大历十年(775年)始封郴王。领渭北鄜坊节度使,建中四年(783年)改称丹王,元和十五年(820年)薨。丹王为“备正月金丹”事,偕杨刺史同来,还有南岳衡山高僧诚盈,记录了唐代王室探索与实践“长生而炼丹”的故事,该石刻为研究唐代炼丹史提供了珍贵史料。

在侍郎坦石刻群中,有一幅石刻别具一格。这是一幅较完整的阴纹线刻佛教造像。右刻像主姓氏“刘乾祚造佛”,左刻造像题记及“佛弟子……拜供”等字。这是湖南首次发现罕见的南北朝时期的摩崖线刻佛像及石刻题记,为研究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该石刻位于唐代石刻群的中右方,是南朝梁武帝中大通七年(535年)的石刻,因年代久远,字迹大都剥落,可认得出来的字有32个,上方还有一尊佛像。该石刻的发现,填补了湖南省南北朝摩崖石刻造像空白。

保护开发,国宝初显风采

鉴于侍郎坦的重要历史文化价值,1987年,永兴县人民*将其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永兴县文物所成立后,一直对侍郎坦石刻群进行仔细的勘察、发掘、考证和保护。1991年,永兴县文物管理所编制了《侍郎坦管理保护规划》,对坦内的民房进行了搬迁,恢复了原有的历史风貌。2005年,湖南省文物局组织专家组先后5次来侍郎坦实地考察,经过充分的考证论证,侍郎坦石刻群具有极高的文物保护价值,于2006年公布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当地*投入资金20万元用于侍郎坦清淤、平台铺石、台阶整理、码头建设、大型防护栏杆制作安装、环行路面修整、环行路面和踏步侧面护坡、标志说明牌等项目建设工程。申报“国保”成功后,郴州市文广新局会同永兴县*进一步加大了侍郎坦摩崖石刻群的保护力度,聘请专人管理,加快推进保护规划编制工作。侍郎坦摩崖石刻群位于便江上游,从永兴县城乘船逆流而上经黑坦龙华寺、黄坦大明寺、千年古樟、象鼻山至侍郎坦,加上“一线天”等组成了百里便江画廊,已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郴州市一个最具人文魅力的文化旅游景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