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暑节气的优秀作文5篇
小暑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二十四节气里会有小暑,小暑代表什么含义,大家知道吗?下面小编整理小暑节气的优秀作文,欢迎阅读。
小暑节气的优秀作文1
过去民间有小暑“食新”习俗,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尝新酒等。据说“吃新”乃“吃辛”,是小暑节后第一个辛日。城市一般买少量新米与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所以,民间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说。
伏天民谚有“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
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称为“吃伏羊”,这种习俗可上溯到尧舜时期,在民间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之说法。徐州人对吃伏羊的喜爱莫过于当地民谣“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饼羊肉汤”。
伏日吃面习俗至少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魏氏春秋》:“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荆楚岁时记》中说:“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五月是恶月,六月亦沾恶月的边儿,故也应“辟恶”。伏天还可吃过水面、炒面。所谓炒面是用锅将面粉炒干炒熟,然后用水加糖拌着吃,这种吃法汉代已有唐宋时更为普遍,不过那时是先炒熟麦粒,然后再磨面食之。唐代医学家苏恭说,炒面可解烦热,止泄,实大肠。另外,山东临沂地区有给牛改善饮食的习俗,伏日煮麦仁汤给牛喝,据说牛喝了身子壮,能干活,不淌汗。民谣:春牛鞭,舐牛汉(公牛),麦仁汤,舐牛饭,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
小暑节气的优秀作文2
小暑时节,酷热难耐,太阳光线不仅日渐刺眼,还将大地烤得跟蒸笼似的,每天汗流浃背的体验真是难受,不要说中午,连晚上的气温也足有三十度以上,能安稳地睡觉真是一种奢望和享受。终于,客厅里休息了大半年的空调又重新上岗了。晚上睡觉前,我们全家毫不犹豫地拿下床上的竹席,请它“躺”在客厅的地板上,然后我们再躺倒竹席上,裹上薄毯,伴着清凉入梦。
但是,竹席宽度毕竟有限,而我们一家三口中有两位重量级人物(主要是老爸老妈),无奈,只好常常紧缩身体,笔直而卧,不能随意翻身。可睡前的愿望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熟睡之后的举止往往无法左右,常在一觉醒来之时,我发现自己竟然四仰八叉地“霸占”了大半张竹席,而老妈则极不舒服地蜷缩在竹席的一角,老爸就更“不幸”了,除了头还枕在枕头上,大半个身子都斜在竹席外的地板上,倘若在床上睡,恐怕早就摔在地板上了。我心里不禁小小地惭愧了一下,本来就不大的地盘,老爸老妈为了让我睡得更舒服一点,两人都让出了足够的地方,迁就了我的“无礼”。不好意思的我连忙叫醒他们,让他们挪回“安全地带”。
不知过了多久,脚步声、开门关门声已经响起,我翻了一个身,抬眼一看,只见老爸老妈正在洗漱准备出去散步了。我伸了一个懒腰继续朦胧而睡。不大一会,一阵窸窸窣窣的脚步声来到我的身边,然后竹席上的毯子轻轻盖到我的身上,我偷偷地将眼睛睁开一条小缝,看到老妈正在轻掖已经盖在我身上的毛毯,温馨和感激一下子注满我的心头……
父母的关心就这样不经意地流露着,他们对我们的爱总是隐藏在细微之处,从不主动让我们知道。如果我们不仔细观察、用心体会,或许我们永远无法感受他们的拳拳爱子之心。现在,我明白了,不管我们知道不知道,父母对我们浓浓的爱始终包围着我们、呵护着我们……
爱,就在我们身边,就在细微之处!
小暑节气的优秀作文3
小暑时节,天气开始变得酷热。
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
这世界有时候会带着一点小恶意。觉得天气已经热得不行的时候,后面还有一个大暑在等着我们。这和人生中某些没有盼头的时刻极为相像,真是让浑身的每一个毛孔都难受,躲在商场里吹冷气,过街时咬一根含着会化的冰棍,一口冰汽水会舒服到不行,可有些书上说,女孩子最好不要吃太冰的东西,真是剥夺了人生许多的乐趣。
树荫下会多出一群坐在藤椅上下象棋的老爷爷,他们穿着白背心摇着蒲扇含着茶壶嘴,总爱和老友瞪眼睛,把日子过得又拧巴又有乐趣。如果再有一两个调皮的小孩在一边捣蛋,那日子别提有多生动。
而我总爱在傍晚的时候抬头看一看天,我总能看到天边一道火烧云,飞机划过的长长的白色轨迹,我期待着一场雨的降临,好让气温变得凉快一点儿。
可是那雨,久盼未至,真是好扫兴。
小暑节气的优秀作文4
小暑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从7月7日或8日开始,到7月22日或23日结束。此时正值初伏前后。小暑,重在理解“暑”字。在新华字典中“暑”为热,但这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热,而是炎热。小暑期间,全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盛夏。
小暑
小暑是相对大暑而言,古人认为小暑期间,还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故称为小暑。俗话说:“热在三伏”。我国三伏天气一般出现在夏至后的第28天,即所谓“夏至三庚数头伏”,2009年7月14日,进入三伏中的头伏。
从《1971~2000中国地面气候资料》来看,除青海、甘肃、山西、内蒙、安徽的大部分地区,7月的极端最高气温相对多数出现在大暑外,大多数省份的极端最高气温都出现在小暑期间。在全国32个省市直瞎市(*)中,绝大多数地区,7月的平均气温比8月要高,7月是全年之中的最热月,处在7月之中的小暑实际上很热。
避暑
夏日,并不是处处炎热:满眼的绿树浓荫,荷花婷婷玉立,茉莉花香沁人,给人们带来一丝丝夏日的清凉;软软的沙滩、蔚蓝的海水,徐徐的海风,是人们度假的天堂;在山地风景区中,松林、云海、瀑布、山泉,轻轻的山风,宜人的温度,是人们避暑的好去处。
在农村,人们习惯利用早晨做农活,夜晚在庭院里看电视;在城市,人们喜欢夜晚逛商场上影院、喝清凉饮料,乘有空调的汽车……。可见,避暑、消夏是人们的自然选择。
防暑
夏日,防暑是人们永远需要重复的话题。露天工作者和老人、婴儿、病人是最需要注意防暑的。其实只要注意采取措施,暑热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多喝茶水、绿豆汤,多食清淡食物,勤洗澡、勤换衣,保障充足的睡眠,外出采取防晒措施,活动不要过量,避开中午时段活动,注意劳逸结合,避免疲劳驾驶,注意收听气象部门发布的“高温警报”、“中暑指数”、“紫外线指数”预报,等等。虽说老生常谈,但仍需提醒。
暑假
小暑期间天气虽然炎热,但学生们却盼望着它的到来。因为从这时起,暑假开始了。他们会按着自己的意愿,把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游泳是暑期的重要活动内容,背包出游也是大、中学生的最爱。学生们的欢声笑语不时打破青山绿水间的宁静,尤其是北方的海滨、山地的景区,往往是他们出游的首眩
需要提醒:游泳一定要到游泳区,不要选择不安全的水域游泳;外出到山地景区旅游,一定要提前了解天气,注意躲避大暴雨形成的山洪和泥石流灾害。尤其是到川西、滇西北、桂西等多雨的风景区旅游,要特别注意安全。
小暑节气的优秀作文5
《周书》上说:“小暑之日温风至,后五日蟋蟀居壁,后五日鹰乃学习。”温风其实是蒸腾的暑气,它丝毫吹不动树上的枝叶。狗也懒得动,趴在树阴底下,吐着舌头喘气。总是把泥土刨得四处飞洒的母鸡,也像是呆了一般,木木地站在草垛底下,一动不动。晒得泥鳅一般黑的孩子们,一个接一个,跳到村头的河里,再不肯上岸,连头也用一片荷叶遮着。岸上的小路,被晒成了灰白色,蜿蜒着,朝绿的田野里伸去。
田野里的蟋蟀受不了这热,把家搬到了村子里的屋檐下面。“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到了晚间,它便不停歇地鸣叫,像是在催促织机上的女主人不要停手,所以人们又叫它“促织”。
天刚放亮,促织不叫了,老鹰立即把小鹰轰了起来。“夏练三伏”,小暑正是学飞的大好时光。老鹰把小鹰带到悬崖上,突然折断了小鹰的翅膀,把它扔了下去。小鹰忍着剧痛,拼命拍打着翅膀。终于,它飞了起来。
也有很多小鹰,就这么活活摔死了。不肯飞,又侥幸没摔死的,长大了,只能飞到房顶那么高,像一只母鸡。
“夏日多暖暖,树木有繁阴。”躺在槐树底下竹椅上的人,透过树叶的空隙,看到一只大鹰渐渐变成了一个小黑点,他丝毫没在意,刚刚发生了什么。他摇着芭蕉扇,慢悠悠地吸着手中的小茶壶,微微眯上了双眼。远处叫卖竹席、凉粉的小贩,懒懒的声音也越来越远了。头顶上,一只蝉突然大叫了起来,让人顿时满心的烦躁。
蝉的嘶鸣,引发了孩子们的注意。他们从屋后的竹园里,偷偷砍上一竿青竹,再折上一根长长的韧性好的竹枝,把它弯成一个圆,头尾相接,插在竹竿的一端。然后举着,四处去寻找蜘蛛网,”让蛛网一层层地缠在竹枝的圆圈上。等缠得多了,变成厚厚一层,有了足够的钻性,就可以去捕蝉了。
蝉浑然不知,还呆在树上大声叫呢。奇怪的捕蝉器,突然就从背后粘上了它。任它女口何挣扎,再也无法逃脱。孩子们不4道,蝉在夏日的阳光下只能歌唱一个月,而为了这一个月,它曾在黑暗的地下生活了四年。庄子说:“蟪蛄不知春秋。”蟪蛄就是蝉。
蝉的生命很短,但它也有自己的小欢乐。它的欢乐,甚至成为人们对于夏天最重要的记忆。
蝉捕来后,孩子们用一根线缚住它,让它飞起来,然而飞不高,只能在半空中兜着圈子。奶奶看到了,会立即走过来,念一声“阿弥陀佛”,让孩子们把蝉放掉。她说,小孩子玩闹可以,不能动杀机。要是由着性子来,。等长大了,可不得了。
奶奶不知道的是,就在这闷热的暑气底下,秋天的肃杀之气正悄然滋生。这冰冷的气息,只有一些极其敏感的动物才知道。
譬如蟋蟀,譬如蝉,譬如鹰。《诗经》上说:“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蟋蟀不停地搬家,不只是因为怕热,还因为它对深藏于地下的杀气特另ij的敏感。有人甚至说它是感杀气而生。然而小虫子不会像人那样,知道收敛心性,它听任这杀机在身上生长,终于变得好勇斗狠。
因为好斗,蟋蟀成了人们的玩物。“知有儿童捉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街头巷尾,闲汉们拿根草棍,趴在地上,额头上青筋暴绽,嘴里嘶嘶有声。瓦盆里蟋蟀咬成一团,难解难分“历史上有两个人斗蟋蟀最有名。一个是唐玄宗。因为他的喜好,宫中的妃殡们把玩蟋蟀变成一种时尚。她们用小金笼提着蟋蟀,晚上放在枕边听它吟唱,白天拍手看它搏杀。可是好景不长,“渔阳9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赫赫帝王,最终落得晚年凄凄惨惨。另一个玩蟋蟀的好手是南宋太师贾似道。当他忙于创作历史上第一部玩蟋蟀专著《促织经》时,蒙古军已席卷而来。
书成了,他人被杀,国也灭了。
“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人们在听到蟋蟀的鸣叫后,常常会为辛劳的织女感伤,哪知道,这其中还有着另外的悲哀与悔恨呢?
下一篇:钉钉怎么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