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泉县北山
拜泉县北山位于国富镇东北10公里,幅员面积2.6万亩,其中林地面积1.8万亩,具有山地旅游景观特点,林密树高,松涛阵阵,冬来银装素裹,夏看万山碧翠。犹如一道道绿色的音乐长廊,消融着城市的喧嚣,流泻着田园风光的宁静安逸。正是这一片片碧绿如玉的树林,孕育了梅花鹿、野猪、狍子、狼、貉等十几种野生动物。走进北山,你仿佛置身于历史的与现代的,艺术的与文化的美妙之中,蓝天、白去、群山、构成一幅神奇的画卷。
中文名称:拜泉县北山
幅员面积:2.6万亩
林地面积:1.8万亩
地理位置:黑龙江省拜泉县国富镇东北10公里
1、拜泉县简介
拜泉北山
拜泉县位于黑龙江省中部偏西,地处小兴安岭余脉与松嫩平原的过渡地带,归齐齐哈尔市管辖。南接明水,北邻克山、克东,西连依安,东隔通肯河与海伦相望。夏季来到拜泉,领略龙江小城内的清纯风景。
1992年,松嫩平原北部,县域版图略呈方形(东北缺角),南北长55公里,东西宽66公里,全县总面积3599平方公里。南与明水县为邻,西与依安县接壤,北与克山、克东县毗连,东与北安市和海伦市相接。全县共辖7镇、16乡。1992年末全县总人口56.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9万人;满、回、蒙古等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1.6%。县*驻地拜泉镇。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拜泉县辖镇。1945年为第十五区,1956年置富强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富强乡,1991年建镇。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府25公里。面积180平方公里,人口2.6万。有公路通拜泉镇。辖福胜、保富、太来、公平、新立、城意、勤劳、永平、爱群、敬义、文明、新辉、新农、加强、保华15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建材、酿酒、粮油加工等厂。农业主产大豆、小麦、玉米,盛产甜菜、亚麻、葵花子。
2、拜泉北山窥鹿
拜泉北山
记者兴致勃然,相约前往。
拜泉林茂,以北山为最。时值九月,山山五色,树树秋声。
入林,松柏参天,树冠蔽日,顿觉荫凉风润,草木清香,沁人肺腑。仰观落叶纷飞,俯察金色覆地。小路清幽,野花簇簇随风舞,无人赏悦自芬芳。闭目凝神,有微风徐徐,伴松涛阵阵,似海潮入耳,情趣尤绝。
引路者王树清年逾半百,耳聪目明。此人由村官至县官20年有余,率众植树百余万亩,方得拜泉今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年成;兽居丛林、鸟唱枝头之原貌。
“耳朵!”树清悄声指点。众人顺势望去,密草丛中果然见一双鹿耳忽隐忽现。吾兄举生高举数码相机一顿“咔嚓”。鹿大惊,窜匿林中。举生察看显示屏,怎奈忙乱中只摄下堆堆杂草。围观者哄笑,吾兄汗颜。
树清指竖唇间作“嘘——”声状。众人“一”字排开,弓腰入林寻踪。地上多有鹿粪,形如黑枣,光泽湿润,散发膻臭。有识者称,附近定有鹿群。
忽一护林员喘吁来报:山腰发现鹿群!急至。见林荫道间,青草悠悠,夕阳斜射,十余梅花鹿正闲情漫步。一雄鹿臀圆腹壮,鹿角高昂,威风十足。众雌鹿左右依偎厮磨,亲昵无比。举生缓缓就位,再举相机。雄鹿不愧为首领,机警超群,耸耳对视良久,终不解其意,遂率家眷狂奔密林深处,以防不测。
举生窃察,渐露笑容,吼道:“妥!”,以《群鹿腾跃入林图》示众,满面春风。
忽有来报,又觅鹿踪。见天色入暮,齐称“足矣”。
欣然而归。
3、拜泉美食
拜泉北山
4、主要野生动物
梅花鹿
拜泉北山
梅花鹿是一种中型鹿,体长140~170厘米,肩高85~100厘米,成年体重100~150千克,雌鹿较小;鹿有角,一般四叉。背*有暗褐色背线。尾短,背面黑色,腹面白色。夏毛棕黄色,遍布鲜明的白色梅花斑点,故称"梅花鹿"。臀斑白色。生活于森林边缘或山地草原地区。季节不同,栖息地也有所改变。雄鹿平时独居,发情交配时归群。晨昏活动,以青草树叶为食,好舔食盐碱。每胎1仔,幼仔身上有白色斑点。主要分布在中国,日本和俄罗斯。
梅花鹿生活于森林边缘和山地草原地区,不在茂密的森林或灌丛中,这样有利于快速奔跑。白天和夜间的栖息地有着明显的差异,白天多选择在向阳的山坡,茅草丛较为深密,并与其体色基本相似的地方栖息,这样可以较早地发现敌害,以便迅速逃离,夜间则栖息于山坡的中部或中上部,坡向不定,但仍以向阳的山坡为多,栖息的地方茅草则相对低矮稀少。
群居性:在自然条件下,梅花鹿是群居的,少则十几头,多到几十头。在寒冷的冬季比其他季节的集群性更大,人工圈养的梅花鹿群其群居性仍然没有改变,鹿群中的头鹿
梅花鹿(雌鹿)常会影响整个鹿群的行动,为逃避伤害,众多的鹿都会按照头鹿或少数几头鹿的躲避方向和路线奔跑。偶尔因病或其他原因令个别鹿离群单独饲养,则表现胆怯不安,在圈内不停地来回走动,甚至拒绝采食和饮水。外来的鹿只很可能受到本群中一些鹿的攻击,人们利用梅花鹿的这种有群居性,对梅花鹿进行驯养、放牧和控制整个鹿群。
梅花鹿大部分时间结群活动,群体的大小随季节、天敌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而变化,通常为3~5只,多时可达20多只。在春季和夏季,群体主要是由雌兽和幼仔所组成,雄兽多单独活动,发情交配时归群。每年8~10月开始发情交配,雌兽发情时发出特有的求偶叫声,大约要持续一个月左右,而雄兽在求偶时则发出像老绵羊一样的"咩咩"叫声。
历史上捕捉猎杀过度,野生数量极少,野生梅花鹿在中国已是高度濒危动物,总数量不到1000只。华北亚种和山西亚种已经灭绝,华南亚种在安徽、浙江与江西的边界有大约400只,在广西有不到100只。四川亚种在四川北部和甘肃南部有大约500只。东北亚种可能已灭绝。*亚种原本已经灭绝,不过后来将驯养的种群野化并释放,现有大约200只。
梅花鹿在韩国和越南已经灭绝,朝鲜有可能已灭绝。俄罗斯东部有9000只左右,而日本则有30万只左右。日本梅花鹿曾经濒临灭绝,不过在良好的保护以及日本狼的灭绝导致了种群的恢复。
狍子
狍子(学名:Capreoluspygargus):体长约1.2米,重约30千克,有着细长颈部及大眼睛,大耳朵。无獠牙,后肢略长于前肢,尾短,雄狍有角,雌狍无角,雄性长角只分三个叉。狍身草黄色,尾根下有白毛,尾巴仅2-3厘米,狍爱成对活动,过冬雄狍与二、三只雌狍及幼狍在一起。雄狍角冬天脱落,新角最迟3月开始升长,6、7月长成,此时进入发情期。雄狍用角剥开树皮并留下前额臭腺的分泌物做为自己地盘的标志。狍通常是双胞胎。
食草动物。生活于中国东北、西北、华北和内蒙古等地的小山坡稀疏的树林中。是东北地区常见的野生动物之一。狍子经济价值较高,被列入中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喜食灌木的嫩枝、芽、树叶和各种青草,小浆果、蘑菇等,一般由母狍及其后代构成家族群,通常3-5只,晨昏活动,以草、蕈、浆果为食,雄狍仲夏才入群。
狍是一种中小型鹿类,体长0.95-1.35米,肩高0.67-0.78米,尾长仅2-3厘米,体重15-30千克;角短,长仅23厘米左右,角干直,基部粗糙有皱纹,分枝不多于3杈;雄性略大。鼻吻裸出无毛,眼大,有眶下腺,耳短宽而圆,内外均被毛。颈和四肢都较长,后肢略长于前肢,蹄狭长,有敖腺,尾很短,隐于体毛内。雄性具角,角短,仅有三叉,无眉叉,主干离基部约9厘米分出前后二枝,前枝尖向上,后枝再分歧成二小枝,其中一枝尖向上,一枝向后而偏内,角基部有一圈表面粗糙的节突,主干上同样有许多小节突。角在秋季或初冬时会脱落,之后再缓慢重生。
狍子的萌点有三条:
一、狍子受惊以后尾巴的白毛会炸开,变成白屁股,然后思考要不要逃。
狍子其实一点也不"傻",它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非常强悍,狍子尾巴内侧是白色,受惊后会翘起(炸开),看上去成为白屁股。这其实是很多种鹿科和牛科(羚羊类)的共同特征。白屁股的作用究竟有哪些,现在还不十分清楚,至少这能在信号传递上起到几种功能:
总之,炸尾巴不是狍子吓傻了,而是受到威胁后的一种自然反应。狍子有时候不跑是因为它还没有确认威胁是什么,一旦确认了它会立刻逃跑。有一次我在北京的百花山上遇到了一个狍子,当时风很大,那只漂亮的公狍子只顾在林子里低头吃草,完全没有发现我们三个人正在靠近;而我们看到它的时候已经很近,估计距离也就50米以内,于是我们停下脚步,慢慢坐下,静静欣赏。狍子边吃边走,距离我们越来越近,直到被一声快门声所惊动。它抬头看着我们这边,由于我们都没有动,因此它犹豫着(野生动物对声音和移动的物体非常敏感),歪着头看,又走近几步;几秒后它看清了我们,于是"嗷"地叫了一声,然后闪电般地逃走了。
还有一种情况,它不跑可能是为了护仔。2013年夏天我们在山西野外作业的时候,先是路遇了一只小狍子,随后又在不远处看到一只母狍子远远地看着我们,并不逃跑。于是我们明白了:它急着过来找它的孩子,并在用自己来吸引我们的注意。后来它远远地绕过我们,找到了自己的孩子;而我们也赶紧走开,避免继续打扰它们母子。
二、会在马路中间,借着车灯跑在车的前头,根本不知道会被撞死,只知道借着亮光好赶路。
也就是狍子会顺着灯光跑,不知道会被撞死--这其实不是狍子傻,只能说动物们的进化赶不上人类科技发展速度快。动物们很难理解汽车这种东西,在夜间,动物们往往只能看到灯光而无法看清汽车的轮廓。在进化中大多数动物都懂得了人类的可怕,但汽车和灯光是怎么回事,却还有很多动物搞不明白。我们在电视上也可以看到,在非洲夜间观察动物,可以直接拿着聚光灯照着,动物们并不会惊慌失措地逃跑,因为它们可能还没学会把灯光和人类联系起来。在中国,每年被路杀的动物不计其数,从蛇、青蛙到獾子、豹猫、果子狸、野兔……涵盖了各种被认为傻或者不傻的各种动物,其中狍子只占到很少的一部分。一个新闻报道说每年美国会发生150万起鹿车相撞的事故,而每年被车撞死的鹿(多为白尾鹿)超过10万头。当然这和美国的鹿比较多有关,但美国有句话:likeadeerintheheadlight,意思是鹿会傻乎乎的在车灯照射下呆住,这和中国的狍子如出一辙,所以,就算是笨蛋,狍子也不是鹿科家族里唯一的笨蛋。
三、被猎人追赶了会把头埋到雪里,以为这样就不会被发现了。
被追逐时会把头埋进雪里,以为不会被发现。这不是狍子傻,是猎人太残忍,已经把狍子追得快累死了。可能我这么说很多人不理解,人能把狍子累死?答案是肯定的。这一点来说狍子确实不如人类聪明(不过从这个角度来说,又有几个动物比人类聪明呢?)。我知道河北一些地方猎人如何在冬季追逐狍子:他们几个人天一亮就上山,找到狍子后就一直跟着足迹包抄着追,由于冬季的积雪,追踪变得非常容易。而也是由于积雪,狍子跑动的时候很是费力。这里面还有一个原因也需要说一说:狍子在冬季往往在山的阳坡休息,但受到惊扰后就会跑到山的阴坡躲藏;而北方山地通常是阴坡森林繁茂、阳坡相对荒芜,这是因为北方较干旱,阳坡日晒时间长所以比较干燥,大型乔木很难成长,而阴坡相对湿润,所以高大的树木往往生于阴坡,阴坡也更多地成为动物的庇护所。
但这样一来,狍子的逃窜就变得非常困难,一是阴坡雪厚;二是阴坡植物繁茂,林下非常难走,狍子跑起来也很费力。这时候猎人利用了狍子的另一个弱点:进食。有蹄类动物需要非常频繁的进食,才能保证充足的热量和体力,因为它们吃的是草;猎人只要保持跟踪追逐,狍子就无法进食,只能一直逃跑,一天下来基本就会体力透支,而此时猎人却可以补充随身携带的食物。这并不是狍子可以应付得了的情况:通常狍子的天敌主要是豹、猞猁、虎等大中型猫科动物,这些天敌的捕猎是短时间的,一击不成便会放弃,狍子可以有充足的时间休息恢复;但人类的这种追逐往往使得狍子筋疲力尽,最后一下子倒在雪地里动弹不得--不是它傻,是人类太残酷。
在东北还有一种情况:冬季大雪后,猎人可以轻易地在林子里"拣"到狍子。这也不是因为狍子太傻,而是恶劣天气导致的灾难:狍子找不到食物,其体型又不能很好地适应深雪,因此很快就会陷于困境。在这种情况下,体型更大的梅花鹿、马鹿过得会比狍子轻松一些。河北小五台山保护区的工作人员曾经告诉我,冬季如果发生雪灾,对狍子的影响非常大,前些年有一次冬季下了罕见的大雪,那年大量狍子被冻饿而死,此后两三年间山里狍子的数量锐减,几乎很难看到,直到数年后才慢慢恢复。
此外还有很多关于傻狍子的说法,比如它吓跑后会回来看看发生了什么然后被抓住之类。其实这些"傻"的背后都代表着狍子的一些生态特征。就拿走回头路这一条来说吧,狍子在山里会有一些固定活动的场所,一段时间内它会在很小的一个区域活动,这里面有觅食的场所、也有休息的场所。因此当它一般受到惊扰时,并不会逃得很远,躲避到它认为安全的时候,它就会再次出来活动--通常都是进食。而人们往往看到它的时候一般都是在这种进食场所,因此它很快还会回来--于是落入猎人的罗网。
每年被非法猎杀的狍子非常多,它是从东北到华北地区被猎杀最多的中型兽类之一(之二是野猪)。在这些地区的山上你如果看到高度在60-100厘米左右的粗钢丝套子,那就多半是针对狍子的。狍子肉价格持续走高,而很多卖狍子肉的餐馆在被盘问时往往会说是人工养殖的--其实哪有那么多人工养殖的狍子,绝大多数狍子肉的来源都是野外捕捉,这也导致这种动物在很多传统栖息地都已经销声匿迹。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这句话用在狍子身上非常合适;在一次郊游中管住自己的嘴,可能就会挽救当地的一只狍子。
貉
拜泉北山
貉略小于狐,被毛长而蓬松,外形粗短,肥胖,嘴尖细,四肢细短。前足5趾,第一趾短,行走时短趾悬空,四趾触地。后肢狭长,后足具4趾。尾蓬松。成年体重6—7公斤,体长45—65厘米,尾长17—18厘米。个别貉体重可达10—11公斤,体长82厘米,尾长29厘米。
不同季节,貉的新陈代谢程度不同,体重也随之变化。
分布范围貉生境颇广,平原、丘陵、河谷、溪流附近均有栖息,穴居,一般利用其他动物的废弃洞穴或营巢于树根际和石隙间。白天在洞内睡眠,夜间外出觅食,行动缓慢。主要以鱼、虾、蛇、蟹、小型啮齿类、鸟类及鸟卵等为食,也吃植物性食物如浆果、真菌、谷物等。北方貉在冬季有蛰眠习性,但与真正的冬眠不同,呈昏睡状态,代谢活动并不停止。天敌有狼和猞猁等。每年3月间交配,一雄配多雌,5~6月间产仔,每胎4~8只,多者达10多只,幼兽生长很快,当年秋天即可独立生活。
貉是一种较贵重的毛皮兽,毛长绒厚,板质轻韧,拔去针毛的绒皮为上好制裘原料。针毛弹性好,适于制造画笔。近年来已开展人工驯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