敔
敔是古代汉族的一种打击乐器,常在乐队中使用。形如伏虎,以竹条刮奏,用于历代宫廷雅乐,表示乐曲的终结。
中文名称:敔
地区:中国
分类:乐器
1、概述
敔
敔【yǔ】ㄩˇ
汉族古乐器〖anancientmusicinstrument〗,又称楬。形如伏虎,奏乐将终,击敔使演奏停止。
用法
清宫旧藏,古代汉族的一种打击乐器,常在乐队中使用用于宫廷中和韶乐。
敔,古乐器名。在雅乐结束时击奏。一名"楬"。
其形为伏虎状,背上有二十七龃龉。另置籈,以竹为之,析其半为二十四茎。
演奏时,持籈于龃龉上横刮之,凡三次,作为乐曲的终结。
出处
敔,禁也。一曰乐器,椌楬也,形如木虎。--《说文》
敔,衙也,衙,止也,所以止乐也。--《释名》
下管鼗鼓,合止柷敔。--《书益稷》
所以鼓敔谓之籈。--《尔雅释乐》
敔如伏虎,背上有二十七鉏铻,刻以木,长尺栎之。--《疏》
2、演奏方法
敔
演奏中和韶乐时,奏者立于敔侧,以劈成细茎的籈逆刮敔背上插列的木片使之发出声音,作为中和韶乐的结束音。
中和韶乐中设敔一架,如果仅从音响审视,它并不突出,但它却以奇特的形制和演奏方法而成为宫廷雅乐中的重要乐器之一。
3、文物现状
敔:通高68cm,座长70.5cm,座宽37cm
制造年代:清
规格:长68.5cm高32.5cm
收藏地:故宫博物院
敔(音羽),木制,雕为伏虎状,髹黄漆,上彩绘黑色斑纹,胸腹部斑纹略杂以白色。伏虎双耳竖立,白额吊睛,红口利齿,其背插列方形木片27片,形如刚鬣,间隔染以靛蓝、绿、红、白等色。虎伏于木座之上,木座通体髹金漆,绘海水江崖纹,一侧出二耳状托架,以承击敔之籈(音真)。籈为竹管制,长80.5cm,在长40cm处锯开,所锯深度为管径的二分之一强,然后顺纵向截去,所留另一半纵劈成24根细茎,另用3根竹丝箍于竹管上以防劈裂。籈髹以朱漆。清朝时敔为中和韶乐所配置的乐器。在中和韶乐所使用的种材质中,敔属木质。敔的历史久远,文献多有记载,如《诗经·周颂·有瞽》:"鼗磬柷圉"。"圉"为"敔"之假借字,指的是4种乐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