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物理
核物理学又称原子核物理学,是20世纪新建立的一个物理学分支。它研究原子核的结构和变化规律;射线束的产生、探测和分析技术;以及同核能、核技术应用有关的物理问题。它是一门既有深刻理论意义,又有重大实践意义的学科。
1、发展历程
发展初期
核物理
1919年,卢瑟福等又发现用α粒子轰击氮核会放出质子,这是首次用人工实现的核蜕变反应。此后用射线轰击原子核来引起核反应的方法逐渐成为研究原子核的主要手段。
大发展时期
20世纪40年代前后,核物理进入一个大发展的阶段。1939年,哈恩和斯特拉斯曼发现了核裂变现象;1942年,费密建立了第一个链式裂变反应堆,这是人类掌握核能源的开端。
在30年代,人们最多只能把质子加速到一百万电子伏特的数量级,而到70年代,人们已能把质子加速到四千亿电子伏特,并且可以根据工作需要产生各种能散度特别小、准直度特别高或者流强特别大的束流。
20世纪40年代以来,粒子探测技术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半导体探测器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测定射线能量的分辨率。核电子学和计算技术的飞速发展从根本上改善了获取和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同时也大大扩展了理论计算的范围。所有这一切,开拓了可观测的核现象的范围,提高了观测的精度和理论分析的能力,从而大大促进了核物理研究和核技术的应用。
通过大量的实验和理论研究,人们对原子核的基本结构和变化规律有了较深入的认识。基本弄清了核子(质子和中子的统称)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各种性质,对稳定核素或寿命较长的放射性核素的基态和低激发态的性质已积累了较系统的实验数据。并通过理论分析,建立了各种适用的模型。
通过核反应,已经人工合成了17种原子序数大于92的超铀元素和上千种新的放射性核素。这种研究进一步表明,元素仅仅是在一定条件下相对稳定的物质结构单位,并不是永恒不变的。
天体物理的研究表明,核过程是天体演化中起关键作用的过程,核能就是天体能量的主要来源。人们还初步了解到在天体演化过程中各种原子核的形成和演变的过程。在自然界中,各种元素都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都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
通过高能和超高能射线束和原子核的相互作用,人们发现了上百种短寿命的粒子,即重子、介子、轻子和各种共振态粒子。庞大的粒子家族的发现,把人们对物质世界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建立了一门新的学科——粒子物理学,有时也称为高能物理学。各种高能射线束也是研究原子核的新武器,它们能提供某些用其他方法不能获得的关于核结构的知识。
重大突破
在过去,通过对宏观物体的研究,人们知道物质之间有电磁相互作用和万有引力(引力相互作用)两种长程的相互作用;通过对原子核的深入研究,才发现物质之间还有两种短程的相互作用,即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在弱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现象的发现,是对传统的物理学时空观的一次重大突破。研究这四种相互作用的规律和它们之间可能的联系,探索可能存在的靳的相互作用,已成为粒子物理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毫无疑问,核物理研究还将在这一方面作出新的重要的贡献。
核物理的发展,不断地为核能装置的设计提供日益精确的数据,从而提高了核能利用的效率和经济指标,并为更大规模的核能利用准备了条件。人工制备的各种同位素的应用已遍及理工农医各部门。新的核技术,如核磁共振、穆斯堡尔谱学、晶体的沟道效应和阻塞效应,以及扰动角关联技术等都迅速得到应用。核技术的广泛应用已成为现代化科学技术的标志之一。
完善和提高
20世纪70年代,由于粒子物理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核物理已不再是研究物质结构的最前沿。核能利用方面也不像过去那样迫切,核物理进入了一个纵深发展和广泛应用的新的更成熟的阶段。
在现阶段,粒子加速技术已有了新的进展。由于重离子加速技术的发展,人们已能有效地加速从氢到铀所有元素的离子,其能量可达到十亿电子伏每核子。这就大大扩充了人们变革原子核的手段,使重离子核物理的研究得到全面发展。
随着高能物理的发展,人们已能建造强束流的中高能加速器。这类加速器不仅能提供直接加速的离子流,还可以提供次级粒子束。这些高能粒子流从另一方面扩充了人们研究原子核的手段,使高能核物理成为富有生气的研究方面。
从核物理基础研究看,主要目标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核现象研究粒子的性质和相互作用,特别是核子间的相互作用;再者是核多体系的运动形态的研究。很明显,核运动形态的研究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占据着核物理基础研究的主要部分。
2、主要成果
核物理
20世纪20年代后期,人们已在探讨加速带电粒子的原理。到30年代初,静电、
直线和回旋等类型的加速器已具雏形,人们在高压倍加器上进行了初步的核反应实验。利用加速器可以获得束流更强、能量更高和种类更多的射线束,从而大大扩展了核反应的研究工作。此后,加速器逐渐成为研究原子核和应用技术的必要设备。
在核物理发展的最初阶段人们就注意到它的可能的应用,并且很快就发现了放射性射线对某些疾病的治疗作用。这是它在当时就受到社会重视的重要原因,直到今天,核医学仍然是核技术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
3、学科应用
核物理研究之所以受到人们的重视得到社会的大力支持,是和它具有广泛而重要的应用价值密切相关的。几乎没有一个核物理实验室不在从事核技术的应用研究。有些设备甚至主要从事核技术应用工作。
同位素示踪
核技术应用主要为核能源的开发服务,如提供更精确的核数据和探索更有效地利用核能的途径等;另外,同位素的应用是核技术应用最广泛的领域。同位素示踪已应用于各个科学技术领域;同位素药剂应用于某些疾病的诊断或治疗;同位素仪表在各工业部门用作生产自动线监测或质量控制装置。
加速器及同位素辐射源已应用于工业的辐照加工、食品的保藏和医药的消毒、辐照育种、辐照探伤以及放射医疗等方面。为了研究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以及辐照技术,已经建立了辐射物理、辐射化学等边缘学科以及辐照工艺等技术部门。
由于中子束在物质结构、固体物理。高分子物理等方面的广泛应用,人们建立了专用的高中子通量的反应堆来提供强中子束。中子束也应用于辐照、分析、测井及探矿等方面。中子的生物效应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快中子治癌已取得一定的疗效。
离子束的应用
是越来越受到注意的一个核技术部门。大量的小加速器是为了提供离子束而设计的,离子注入技术是研究半导体物理和制备半导体器件的重要手段。离子束已经广泛地应用于材料科学和固体物理的研究工作。离子束也是用来进行无损、快速、痕量分析的重要手段,特别是质子微米束,可用来对表面进行扫描分析。其精度是其他方法难以比拟的。
在原子核物理学诞生、壮大和巩固的全过程中,通过核技术的应用,核物理和其他学科及生产、医疗、军事等部分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取得了有力的支持;核物理基础研究又为核技术的应用不断开辟新的途径。核基础研究和核技术应用的需要,推进了粒子加速技术和核物理实验技术的发展;而这两门技术的新发展,又有力地促进了核物理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4、相关报道
陈达:从核物理到核医学
核物理
为了获知原子弹爆炸的准确能量,国家要求马上对爆炸的灰烬样品进行分析计算,因为获得准确的爆炸能量数据,不仅能够判断此次核爆是否取得了完全的成功,还将为以后的核弹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而让人难以置信的是计算核弹爆炸能量这个艰巨的任务,居然就落在了年仅27岁的陈达肩上。那时候的陈达刚从清华大学核物理专业毕业仅仅一年。
怀抱报效祖国的满腔热情,陈达远赴边疆,扎根罗布泊。这毕竟是我国第一次核弹爆炸,之前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再加上国际政治的原因,我们又无从获得其他国家的相关资料,这些问题都让当时的科学家们忧心忡忡。在困难面前,陈达不得不夜以继日的工作。
为了获得原子弹爆炸后的灰烬样品,以便完成以后的分析计算,陈达和他的同事们开始了紧张的取样工作。在当时原子弹研究和分析工作很落后的情况下,陈达想到了一个巧妙的取样方法——严重分凝条件下裂变威力诊断法。
经过了整整12年的分析计算,陈达和他的同事们运用他提出的严重分凝条件下裂变威力诊断法,最终计算出了原子弹爆炸的能量,为我国以后核武器的设计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氢弹爆炸实验获得完全的成功,与此同时为了更好的掌握氢弹技术,陈达开始了他的另一项工作,测算氢弹爆炸的能量。陈达在这一领域的杰出贡献,使他获得了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为了祖国的核事业,他扎根于罗布泊一共有30年。由于在科学方面的杰出贡献,陈达于2001年12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学生时代,陈达是个非常好学的孩子,虽然条件恶劣,可是他依然坚持求学。作为贫寒人家的子弟,他深深地懂得纵然生活有诸多不容易,学习却绝不能荒废,它或许是改变自己命运的唯一途径。功夫不负有心人,1957年成绩优异的陈达如愿以偿地考入清华大学。
从一个穷孩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核物理学家,陈达觉得自己非常幸运。他希望能用自己的智慧来回报社会。在60岁以前为了祖国的荣誉,他一直专注于研究核武器,同时他也一直在探索核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陈达发现外国科学家将核技术应用于医学研究的尝试,这给予了他极大的启发。“美国医学科学家威廉姆斯,试图治疗脑胶质瘤,最终没有成功,他的日本学生,发现导师有很多地方可以改进,回日本以后做了八项改进。一个农场主早上骑三轮车,突然胳膊不好使了,检查是脑癌。因为脑胶质瘤不像正常的肿瘤,它跟正常细胞交织在一块,切除多了,把正常细胞切掉,就可能成了植物人,或者影响四肢。不切干净,剩30%,马上就会复发。所以只能切掉70%癌细胞,剩下的应用这种300多美金一克的膨化药,就把它射到外面这一圈里。最后农场主又活了几十年。”
核技术神奇的治疗效果,让陈达对核医学的前景充满了信心。这种信心促使他在古稀之年毅然改行,将目光投入了核医学的研究。“所以我想建设一个把核技术跟医学结合交叉学科。现在看起来我们当时的医学物理专业很有发展前途,在国内没哪个大学办。”
俗话说人过三十不学艺,陈达却在60多岁的时候毅然投入到了核医学的研究中,这不能不让人肃然起敬。从一个兢兢业业的武器专家到一个悬壶济世的医学工作者,陈达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祖国的核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