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文化
消费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中,人们在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社会生活以及消费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消费理念、消费方式、消费行为和消费环境的总和。
中文名:消费文化
表现:消费理念、消费方式
区别:极力追求炫耀性
兴起原因:20世纪90年代中期
1、定义
消费文化
文化是人类社会的创造性的并经过实践检验的优秀成果的结晶,是社会文明的内在本质。然而很多人把一些非文化、反文化的东西归结为文化,这是非常荒谬的。消费文化包括物质消费文化、精神消费文化和生态消费文化,它是社会文化一个极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类在消费领域所创造的优秀成果的结晶,是社会文明的重要内容。政治制度、经济*、经济发展水平、人们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居民的整体素质等都对消费文化有重要的影响。
与消费主义的区别
消费主义是在西文国家曾经出现过的一种消费思潮,它极力追求炫耀性、奢侈性消费,追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并以此作为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价值所在。这与消费文化恰好是背道而驰的,是反文化的东西,是“文化垃圾”。因此尹世杰教授专门撰文指出:“要为消费文化正名,要弘扬消费文化、反对消费主义、要充分发挥消费文化的作用”。
消费文化是文化在消费领域的渗透与发展,消费文化是一门全新的学科,它的提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进一步加强对消费文化学的研究,进一步发挥消费文化对消费从而对生产、对经济发展的引导作用,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今后的重要任务。
2、消费文化与文化消费
"消费文化",是指直接进入文化消费领域、满足人们日常文化需要的产品和活动,也包括为了直接消费而进行必要的再生产(复制)和辅助性创造活动。
"文化消费"是人们用于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等相关方面的支出和消费活动,是促进社会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3、兴起原因
消费文化兴起的历史条件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开始实行一周工作五天的作息制度。从2000年起,一年法定的节日天数从6天增加到10天,并因此而形成了每年三个“黄金周”制度。制度性休闲时间的增加,大大激发了城市居民参加休闲活动的热情,休闲消费文化也因此在城市广为流行。从全国各大景点汹涌的旅游者大潮,到花鸟虫鱼、奇石怪物的玩家,从网吧的网上冲浪者,到餐馆酒楼的美食家,从像章、粮票、邮票的收藏者,到攀岩和漂流的爱好者,无不说明,居民休闲活动已经高度分化,休闲花费也大大增加。可以说,休闲消费文化的兴起,构成我国社会变迁的一部分,它是现代化历程发展到了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消费文化兴起的必然
从社会学角度看,休闲的产生,根源于休闲与工作的分化。而休闲与工作的制度性区分,则是工业化的产物。在传统社会,工作与休闲之间并没有严格的制度性区分。例如,在忙的季节(如收获时期),人们的休息时间被减少到极限,而闲的时期(如冬季),则整个季节都可能是休闲。在这里,人们的活动服从的是自然节奏。随着工业化以来机器的大规模使用,人的活动不再受自然节奏(如农作物生长的自然周期)的限制,而是服从于机器的节奏,于是,人与机器的结合,导致新的制度性时间安排和崭新的社会节奏的形成。在这种节奏中,工作和休闲发生了制度性分化,各自有了不同的时间边界。与此同时,工作与休闲被赋予不同的功能。工作是劳动力的使用,而休闲则履行劳动力再生产的功能。
伴随着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西方发达国家休闲时间有了大幅度增加,并在二次世界大战后步入了“普遍休闲”时代。有人说,当今发达国家的居民现在实行的是三个“38”制度:一周工作38小时,一年工作38周,一生工作38年。由于工作时间大大减少,休闲时间大大增加,休闲也被赋予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和功能。休闲不再仅仅履行劳动力再生产的功能(恢复体力和精力),还承担了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角色。
消费文化兴起的作用
休闲时间的增加,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但是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工作时间的增加就必然导致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下降。事实上,工作与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有着复杂的关系。根据法国社会学家鲍德罗特的观点,对于一个适龄人来说,没有工作(如失业),既不但意味着生活水平的下降,而且也意味着自己被社会所抛弃,成为“无用”或“多余”之人。因此,工作是幸福感的一个必要的前提条件或元素,但它却未必是幸福感的充分条件。
休闲对于生活的意义,必须结合它同工作的关系才能得到说明。美国社会学家帕克认为,根据休闲与工作的关系,可以把休闲分成三类。第一,休闲与工作构成对立关系。在这里,工作常常给人带来一些负面的体验(或者是工作压力较大,或者是工作比较沉闷和无聊)。与之相对应,休闲具有补偿的性质。例如,工作压力大的人,常常从事一些使人精神放松的休闲活动。而工作比较沉闷无聊的人,往往从事一些比较刺激性的休闲活动。第二,休闲与工作构成中性关系。人们不是根据工作的性质,而是按照自己的爱好来选择休闲活动。第三,休闲与工作构成延长关系,即是说,休闲是工作的继续。在这里,工作本身就有如休闲,因此可以从工作时间延长到业余时间。例如,艺术创作,作为一种职业,它是工作,但作为一种体验,它又仿佛是休闲。
休闲消费文化在我国的出现,意味着休闲已经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并被赋予重要意义。随着改革开放以来“铁饭碗”的打破和竞争压力的加大,休闲已经从一种低层次活动(如恢复体力、消遣),变成了具有补偿功能和解压功能的活动。休闲需求的满足方式,也越来越从自发活动转变为一种消费活动。之所以发生这种转向,是同国家的休闲供给政策的转变分不开的。
在计划经济时代,休闲设施和产品的供给仅仅被看作国家所提供的福利,而不是产业,休闲供给由国家垄断,并被限定在较低的水平,休闲供给的种类也很少,选择范围十分有限。不仅如此,在国家看来,职工的业余生活也是意识形态的战场,“无产阶级不去占领,资产阶级就会去占领”,因此,休闲生活被高度意识形态化了。尤其是在*时期,受意识形态的束缚,休闲供给几乎到了凋零的地步。很显然,既然休闲供给是一种福利和意识形态,休闲活动也就无法采取市场消费的方式。
伴随着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国家的休闲政策发生重大变化。休闲的意识形态色彩被淡化,休闲的经济功能被加强。一方面,休闲供给不再被看作仅仅是由国家提供的福利,而是看作一个产业。国家允许并鼓励私营部门进入休闲供给领域。休闲供给市场化的结果,使休闲服务和产品变成了必须通过市场交换才可以获得的消费品。与此同时,由于市场部门对居民的需求更敏感,因此所提供的休闲产品更符合居民的需求。这也就是为什么居民愿意花钱从市场获取休闲消费品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