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陂战役纪念亭
黄陂战役纪念亭位于江西省抚州市黄陂镇集镇入口处公路旁,于1986年10月落成,占地面积400平方米,两层六角结构,亭高11.6米。现已被抚州市委、市*批准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景点概况
黄陂战役纪念亭
亭内正*立着一块宽1米高1.8米的汉白玉纪念碑,正面刻“黄陂大捷示意图”,反面刻“黄陂大捷简介”金字隶书碑文。亭内雕梁画栋,图画精美,内顶*铸有一个大红星,象征伟大中国*的光辉岁月。
黄陂战役纪念亭现已被抚州市委、市*批准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黄陂战役
黄陂霍源
红军鉴于敌第1纵队与第2、3纵队相距较远,态势孤立,且敌第52、59师由乐安向黄陂开进所必经的登仙桥以东地区山高林密,便于大兵团伏击。遂决定在乐安谷岗、登仙桥以东,宜黄河口、黄陂以西地区,选择有利地形,伏击敌第52、59师。
2月22日,敌52、59师由乐安分两路向黄陂前进,由于两师之间有摩罗嶂大山相隔,联络协同较为困难,加之当时细雨浓雾,为红军在黄陂山地伏击敌军创造了有利条件。27日下午,战斗打响。红1、3军团和红21军在乐安登仙桥地区与敌第52师激战至28日上午11时,全歼该师。红5军团和红12、22军在霍源一带与敌第59师激战一天,歼该师大部。黄陂战役歼敌近2个师,俘敌师长2人(其中1人伤重毙命)及以下官兵1万余人,缴枪1万余支,机枪百余挺,无线电台一部。首创红军战史上大兵团伏击战的成功先例。
3、胜利成果
黄陂是革命老区。1933年2月,国民*军第四次“围剿”*苏区,朱德、*利用黄陂山多林密的有利地形,指挥红军采取大兵团伏击战法进行反“围剿”。在蛟湖、桥头、霍源、西源与敌军52师、59师进行激战,击溃敌军,抓获敌军师长李明、陈时骥,取得“黄陂大捷”的伟大胜利。
是役,俘敌师长2人,毙敌旅长4人,俘敌万余人,缴获枪1.5万余支,子弹80万发,炮40余门,无线电台1部。蒋介石在黄陂战役失败后十分伤心,在给陈诚的手谕中写道:“惟此次挫失,惨凄异常,实有生以来唯一之隐痛”,陈诚于手谕后写道:“诚虽不敏,独生为羞”。“黄陂大捷”已载入中国革命的光辉史册。
4、历史背景
*苏区第四次反“围剿”
1932年12月,*在结束了对鄂豫皖、湘鄂西的第四次“围剿”后,调集了近40的万兵力,分左、中、右三路,采用“分进合击”的战术,向红一方面军和*根据地发动了第四次“围剿”。红军为夺取反“围剿”胜利,于次年1月发动了建(宁)黎(川)泰(宁)战役。此后,敌人在抚河流域集结重兵。为粉碎敌人两面夹击红一方面军的计划,红军又发动了金溪战役,取得了黄狮渡和浒湾战斗的胜利。
1933年1月末,蒋介石到南昌重新部署对*苏区的“围剿”,以陈诚的中路军为主攻部队,寻找红军主力作战。这时,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统治下的临时*由上海迁到瑞金,并累电红一方面军总部攻占敌重兵驻防的南丰、南城,并拒绝*、朱德陈述不能打南丰、南城的正确意见。
2月9日,红一方面军按*指令从黎川向南丰推进。12日,向南丰城发起总攻,在红军强攻南丰不利的情况下,*、朱德当机立断,改强攻为佯攻,将主力撤出战斗,秘密西移至东韶、洛口地区隐蔽集结,待机歼敌。26日,敌52、59师分两路从乐安向广昌进发,两路中间隔着摩罗嶂大山。红军以红1、3军团和红21军为左翼队,以红5军团、红12、22军和独立5师为右翼队,在黄陂进行了大兵团伏击战,歼敌52师全部和59师大部,俘敌师长李明(后重伤毙命)、陈时骥。
此后,红军主力转移到宜黄南部集结。敌军由左、中、右三路改为前后两梯队。3月20日,敌后纵队的11师进至宜黄草台冈,9师尚在东陂,两师之间隔着雷公嵊大山。红军主力又在草台冈大兵团伏击敌11师,全歼该师。两役歼敌近三个师,俘敌万余,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