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大溪文化遗址
大溪文化遗址位于瞿塘峡东口,大宁河宽谷岸旁的大溪镇,是我国长江流域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它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母系社会的重要遗迹。郭沫若把其称之为'大溪文化'。属于巫山县的大溪镇,镇西有一条溪河,注入长江。因其水色如黛,名曰黛溪。黛溪汛期时水势浩浩,因而又名大溪。该文化遗址距今约五六千年,属母系氏族晚期至父系氏族的萌芽阶段,是中国著名的原始社会古文化遗址之一。
1、景区简介
巫山大溪文化遗址
因其水色如黛,名曰黛溪。黛溪汛期时水势浩浩,因而又名大溪。
该文化遗址距今约五六千年,属母系氏族晚期至父系氏族的萌芽阶段,是中国著名的原始社会古文化遗址之一。
位置:湖北宜昌瞿塘峡东口长江南岸与大溪河交汇处的三级台地上,距奉节县城15千米
面积:750平方米
2、发掘情况
1959年至1975年,四川博物馆等单位组成联合考察队进行了三次发掘,发掘总面积570平方米,清理墓葬208座,出土文物1250余件。
主要有石斧、石锛、石杵、石镰、纺轮、骨针、蚌镰、网坠等生产工具。陶器以红陶为主,黑陶、灰陶次之,三足器极少。彩陶文饰和戳印纹颇具特色。器形有豆、曲腹杯、碗、罐、盘、瓶、盆、钵等,其中筒形瓶、高圈足深腹豆和曲腹杯是大溪文化具有代表性的器物。装饰品有玉、石、骨、象牙、兽牙等几种,主要有耳饰、项饰和臂饰三类。还有空心石球人面浮雕悬饰等艺术品。
大溪文化遗址
大溪遗址早晚两期墓葬所反映的社会性质,有很大的变异。大溪文化的早期为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阶段,晚期为父系氏族公社的萌芽阶段。大溪文化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都是新石器时期不同类型的重要文化遗存,它们之间存在相互交流影响的因素。学术界一般认为大溪文化与屈家岭文化是同一文化类型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屈家岭文化是在大溪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007年5月中旬,重庆东南地区首次发现大溪文化遗址,出土了典型的大溪文中期双人合葬墓葬等珍贵遗迹遗物。这是首次在渝东南地区发现大溪文化遗址,也是首次在酉水上游发掘出大溪文化遗址,这为研究大溪文化的分布范围和扩展提供了新的素材。
2008年3月到5月12日,湖南怀化考古队对巫山大溪文化遗址遗存文物实施了抢救发掘工作。考古队共发掘汉代、战国、六朝、明、清、三国6个朝代的墓葬45座,清理出各类文物——陶器、铁器、古钱币等60余件。发掘总面积为3000平方米。其中出土的唐代瓜棱壶和完整的明代青花瓷碗极具研究价值。同时,考古队在近期发掘的汉代石室墓(民间又称“蛮子洞”),距今双人合葬墓已有2000年左右的历史,此墓长5.7米,宽2.2米,高2.2米,全部是用近1000块手磨的青石砖砌成的拱形墓,具有拱门、甬道、墓室三大结构。不仅很好地反映了当时的民风民俗,而且对研究厚重而悠久的大溪文化极具价值。该石室墓已被搬迁到大溪乡附近的康碑(康茂才石碑)大院予以原样复修,以作为教育研究的标本。
3、大溪文化
巫山大溪文化遗址
石器中有一种两侧磨刃对称的圭形石凿,非常特别,也有石斧、石锛、石刀等。
大溪文化的房屋多为红烧土和竹材制成。
大溪居民的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遗址中发现大量稻壳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