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口镇
潜口,古称阮溪、潜川。安徽黄山市徽州区辖镇。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以潜口民宅而闻名,有国家历史文化遗产项目唐模景区。“潜”字亦有两层含义,其一为纪念陶渊明(名潜)在此隐居,其二指此地为众山之口,有万峰潜伏于后。是谓之潜川或潜口。潜口地处徽州区前往黄山的交通要道。是安徽省旅游文化名镇、安徽省环境优美乡镇,是安徽省第一批“扩权强镇”试点镇之一,为黄山市重要建制镇之一。潜口面积约3平方千米,房屋约占三分之一。土地以黄红壤为多,水田大部分为梯田,灌溉水源是水塘。
中文名称:潜口镇
行政区类别:镇
所属地区:安徽黄山
下辖地区:澄塘、坤沙、唐模、蜀源村
地理位置:坐落于黄山市潜口紫霞峰南麓
面积:38.5平方公里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
人口:1.4万
方言:徽语
著名景点:唐模景区、潜口民宅
火车站:黄山站、黄山北站
1、历史沿革
千年古镇潜口,雏形于秦代,全镇面积3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万亩,与徽州区的岩寺镇、西溪南镇、呈坎镇、歙县的郑村镇接壤,下辖潜口、澄塘、坤沙、唐模、东山、蜀源6个行政村,129个村民组,1.4万人口,镇*驻谢裕大东路。潜口镇是安徽省旅游文化名镇、安徽省环境优美乡镇,是安徽省第一批“扩权强镇”试点镇之一,为黄山市重要建制镇之一。潜口镇境内地势平缓,风光秀美,气候宜人,文风昌盛,民风淳朴,交通便捷,地理位置显要,环境资源丰富。潜口镇与徽州区府所在地岩寺镇唇齿相依,是江、浙、沪、赣等地区前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黄山的必经主道之一,是屯溪、岩寺区域经济辐射圈内的呼应地、新视点。
潜口镇
潜口塔,又称“潜口锥”。建于明嘉靖23年(公元1544年)是一座富有徽州文化特色的古塔。
潜口塔座落水口要处,造型别具,四面八角,外七而内四层。全塔高约60米,底层直径10.4米,以上逐层按94%递减,到顶层直径7.2米,形成立锥体。塔内各层均有不同风格的神像、壁画和历代书法家手迹(现已不存)。塔顶采用葫芦穹顶,这种营造手法,不仅是艺术的构思,而且取“收日月之精英,纳天地之正气于仙壶之中中”,万物滋生而不息之意。体现了古代潜口人的审美意识和追求,也为后人研究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2、名称来历
徽州文化古镇——潜口,雄距黄岳、天马之间,为黄山南面万山之出口。
潜口,古称阮溪、潜川。“阮溪”指里水坑经紫霞山麓流往塘贝的小溪。溪旁有阮公泉,在紫霞山灵官殿右侧,即今潜口民宅所用之水井。此泉在《徽州志》和《歙县志》均有记载。泉名“阮公”,一为纪念轩辕大臣阮公,二为纪念“竹林七贤”阮籍叔侄。“潜”字亦有两层含义,其一为纪念陶渊明(名潜)在此隐居,其二指此地为众山之口,有万峰潜伏于后。是谓之潜川或潜口。
3、人居环境
潜口镇域内森林覆盖率达到72%,空气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潜口镇境内小(二)型水库4座,蓄水量110万立方米,有日供水200吨自来水公司一个;平畈区平均海拔180米,无霜期226天,年均温19℃,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是理想的生活、工作地。境内有中学一座。距潜口21公里的市府有全日制高等院校一所,中等职业、技校等教育学校近百所,师资力量雄厚,可提供各类水准和教育和适用性培训。
4、自然资源
潜口镇不仅是一个农业示范大镇,也是生态旅游名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潜口民宅、世界文化遗产皖南古村落扩充申报地——唐模和华东休闲养生游第一村——蜀源,以粉墙黛瓦、马头墙为特色的徽派建筑掩映在青山绿水间,成为众多电影、电视剧的外景拍摄基地。雪里蕻、贡米、竹笋、水果、马蹄、山珍、苗木等资源十分丰富。
潜口民宅被安徽省文化厅授予徽州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唐模村曾获得全国文明村、唐模景区荣获安徽省优秀文明景区等荣誉称号。蜀源养生旅游度假村则被誉为华东养生旅游第一村。
5、人口民族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 |
12300 |
男 |
6236 |
女 |
6064 |
家庭户户数 |
3791 |
家庭户总人口(总) |
12257 |
家庭户男 |
6200 |
家庭户女 |
6057 |
0-14岁(总) |
2549 |
0-14岁男 |
1341 |
0-14岁女 |
1208 |
15-64岁(总) |
8677 |
15-64岁男 |
4471 |
15-64岁女 |
4206 |
65岁及以上(总) |
1074 |
65岁及以上男 |
424 |
65岁及以上女 |
650 |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
11486 |
6、风景名胜
综述
潜口镇充分发挥地理环境优美、名胜景点众多,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及交通便捷的独特优势,认真实施“旅游富镇”发展战略,着重抓好潜口、唐模、蜀源三个文化古村落的旅游开发,叫响唐模小西湖、潜口民宅、蜀源优昙谷等知名景点品牌。镇党委、*发动全镇上下齐抓共管,做到软硬两手抓,使旅游开发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唐模景区全年门票收入达28万元,蜀源养生游仅“五一”黄金周游客量增大。唐模村获得全国文明村、唐模景区荣获安徽省优秀文明景区、黄山市十大景区等荣誉称号。蜀源养生旅游度假村则被誉为华东养生旅游第一村,特别是唐模景区正在加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将有力地促进我镇旅游业的发展。
潜口镇
唐模景区
潜口镇主要旅游景点唐模景区始建于隋唐、培育于宋元、盛于明清。它以拥有众多品位较高的徽派古建筑,特别在选位、营造、完善生存空间、规划布局等整体方面的一系列举措堪称徽派古村落之典范。它通过两年来的旅游开发,以千年古樟之茂、中街流水而美、“十桥九貌”之胜、名家石刻之雅、同胞翰林之誉而名闻遐迩于我市。
景区共分为两部分:具有典型江南水乡色彩和浓郁古徽州建筑风格唐模水街,民居夹岸而建。一条40余米长的避雨长廊临水而设,并设有“美人靠”。周围古桥、古树、古井、古祠,共同为您营造一幅静止的“清明上河图”。
江南水口园林的经典——檀干园。它建于清初,占地十余亩。园内三塘相连,拥有三潭印月、湖心亭、白堤、玉带桥、笠亭等胜景为您述说一个个动人的典故、传说。尤为珍贵的是境亭内珍藏的宋、元、明、清的十八位名家石刻,让您领略一下古徽州文化的博大精深。
唐模景区的旅游开发起步于1998年,历经几年的努力,已初显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旅游收入逐年上升。为做大做强唐模旅游文章。如今,唐模景区已成立具有经济实力的上海复星公司在徽州区假期旅游经营投资有限公司的分公司。
蜀源景区
位于黄山南麓的蜀源村,四面环山、古木参天,一水环绕似玉带贯穿全村,因地形酷像四川盆地,故名为蜀源;又因村口观音山上遍植昙花、桃花,故有“优昙谷”、“小桃花源”之赞誉。
蜀源村历史悠久,文风昌盛,兴于隋唐、盛于明清。大自然的千古沧桑为蜀源造就了人间仙境般的风光,悠久的文化历史又给蜀源留下了观为叹止的文物古迹。其中罕见的“古全景西湖图”门罩砖雕堪称绝佳精品。还有古桥六重形成的“小桥、流水、人家”之意境,和尚寺、尼姑庵、都天庙、天灯阁、虎栅、观音庙、仑麓泉、板桥仙迹等又为蜀源增添了一份神秘。村内至今还存有乾隆年间刘镛的墨迹,历代文人名士迭出。建国以前,七品以上的官员57人。建国后,大学生114位。民风日盛,普通百姓的书法造诣都让人赞叹不已。
具有开拓进取精神的新一代蜀源人,以“黄山二创”为契机。狠抓环境整治,进一步美化、绿化村容村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恢复景点工作,发展休闲养生游。蜀源休闲养生中心现已成功接待来自上海、南京、合肥等地游客近千人次。游客对蜀源村的生态环境之佳、服务质量之高、村风民风之淳朴都赞不绝口。
荫秀桥
它由当地尼姑出资所建,桥的一头是尼姑庵,另一头是鸡犬相闻的村庄。“荫秀桥”三字,一半为阳刻,一半为阴刻,桥*成了佛界与人间的分界线,故又叫“阴阳桥”,十分有趣的是该桥两旁护栏砌筑却是罗汉板。岁月悠悠,小桥依然。
乐善堂
该宅高雅古朴,二进三开间,正面为三开间柱式门厅,厅的两侧多有门房,前后进间设有天井,明代徽州民居家家如此,谓之“五岳朝天,四水归堂”。古时徽州人聚水如聚财,选设天井,不仅是通风采光的需要,还图“肥水不外流”之吉利。乐善堂天井两侧都有廊室,正堂20根大柱巍然挺立,横梁雕刻精细,整个建筑气势不凡。
曹门厅
乐善堂北面毗连着“曹门厅”,建于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原为潜口镇汪曹(其先人曾任宋代漕运使)后裔支祠,此厅檐罩高悬,九开间的门庭一字形展开,八根献柱整齐划列,庄严肃穆。建筑宏伟,为一般视祠堂所不及。
司谏第
穿过曹门厅门前石坪顺势而下,有“司谏第”,始建于明弘治八年(1495年),原坐落于潜口村,系明永乐初进士汪善孙辈祭祖所建宗祠,为明厅式的文化型建筑。第内设天井。四周绕以石柱,中架单孔石拱小桥,直通正厅,厅上设石座寝室,供奉神位,该第构架用料宏大,梭柱、月梁、荷花墩、叉手、单步梁、斗拱雕刻精美,显示了明代建筑风格。此第原是明永乐初进士、谏官、吏部给事中汪善的孙辈,为祭祖所建的家祠。
方观田宅
位于山庄北侧,始建于明中叶,原坐落歙县坑日乡沦潭村,是一座明代徽州普通农民住宅,该宅为一进二层三间两厢式,小青瓦、马头墙、楼厅、天井、栏板均采用护缝制装饰,楼下青砖铺地,大门有门罩保护、门内罩饰有霸王拳,专家认为此宅是徽州普通农民住宅的代表。
潜口镇
潜口明宅
潜口明宅又名紫霞山庄,坐落于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潜口紫霞峰南麓。此地清代曾为汪沅家别业,名“水香园”,咸丰年间(1851-1861年)毁于兵火。1984年起,将原散见于潜日、许村等地11座较典型又不宣就地保护的明代建筑,集中于此,组成明代村落,定名“潜口民宅”,它包括山门一套,石桥、路亭、石坊各一座,祠社三幢、宅第四幢。拆迁复原过程中,严格按照“原拆原建”、整旧如旧”原则,保持了建筑物的原时貌。山庄占地17000多平方米,茂林修竹,景色清幽,依山就势,错落有致,从周围不同角度,都可以观赏到完美的建筑形象。山庄门厅为3开间门廊,高檐如盖,8根梭往拔地而起。门厅建于明中叶,原为潜口镇汪姓众厅六顺堂残留部分。入门有一不大的院落,中间立有3间五楼茶园石牌坊,为明代嘉靖年间(1552~1566年)郑绮所建。不远处,有小溪自西向东环山而过,溪上横跨有单孔石拱小桥,名“荫秀桥”,始建于明嘉靖申寅年(1554年),原坐落于潜口镇唐贝村口。过桥循道登山,路有一亭,四角高翘,名“善化亭”,建于明嘉靖辛亥年(1551年),原坐落于歙县许村杨充岭石道旁。顺山势北转,即见“乐善堂”,建于明中叶,原系潜口镇汪姓子孙所建众厅,因族中老人常娱乐议事于此,故又称“耄耋厅”,二进3开间,无楼。北面毗连着“曹门厅”,建于明嘉靖年间(1554年),原为潜口镇汪氏后裔的支祠,9开间的门庭一字形展开,8根献柱整齐划列。入门有四廊,与明堂正厅连接。穿过门前石坪顺势而下,有“司谏第”,始建于明弘治八年门(1495年),原坐落潜口村,系明永乐初进士、吏科给事汪善孙辈祭祖所建宗祠,二进明厅式,中间天并设池,四周绕以石柱,中架单孔石拱小桥。山庄北侧为一组宅第:吴建化宅,建于明中叶,系普通民居,原坐落潜口村,始建时为3层,后改为2层,仍保留明代建筑特征。方观田宅,始建于明中叶,原坐落歙县坑日乡沦潭村,一进2层3间两厢式。方文泰宅,始建于明中后期,原坐落在坤沙村,为3开间两进、上下对廊结构的2层民居。苏雪痕宅,明中叶遗构,原坐落歙县郑村,一脊翻两堂逆向式3间二进2层砖木结构。潜口民宅是徽州明代民居的缩影。在一个小山峦上展示出各类不同古民居风貌,颇具匠心,首先,潜口民宅很注意它的代表性。从建筑类型看,既有洞社、宅第,也有小桥、路亭、牌坊。在时间跨度上,从明弘治八年延续到明中晚期。从宅主看,有商贾、豪绅、谏官、进士,也有普通农民,值得称道的是捐建的“善化亭”,老人议事娱乐的“乐善堂”,大家旺族的众厅。其次,潜口民宅颇县典型性。这里有雕饰精美,能体现徽雕技艺的“方文泰宅”,有江南现存明代最早砖本结构建筑之一的“司谏第”,亦有保留了元代营造手法的“吴建华宅”。这里,可以见到明宅起居方便,简易而富有实用价值的营造法,从天井设水池去体验聚水如聚财的哲理。再次,潜口民宅有统一的艺术风格。移人的建筑,大都取自潜日村,布局上又参照了徽州古村落的固有特点,内部陈设以明代家具和其他生活用品,再现了徽州古村落的历史文化风貌。
7、交通运输
潜口古代往东南可到渔梁经水路通往杭州,往西可达屯溪、休宁及江西,往北可至黄山,是由南面游览黄山的必经之地。因地理条件优越,曾为黄山山区重要的商贸中心,被誉称为潜口“市”。因为黄山出产的木、竹、茶等产品必经潜口运销外地,而京货、南货及粮、油、布、盐等产品又必经潜口销往黄山。过去这里光当铺就有4家,称之为“市”,当属不讹。
潜口镇交通便利,村村实现“三通”(通柏油路、通电话、通电);改造一新的205国道南北穿境而过;黄山至千岛湖旅游公路东西横贯全镇大部;呈歙旅游公路直通徽州古城歙县、合铜黄高速公路对接口于潜口;北京—福州、黄山—杭州、皖赣高速铁路途经本镇;黄山机场可全天候起降大中型客机,相连全国14个大城市,并与香港、日本、韩国等航线相通。潜口镇融入黄山交通立体网络大格局已初步形成,给广大客商投资潜口或旅游带来轻松、便捷和效率。
8、历史文化
潜口现存古迹甚多,兹择其要者简述之。
“新牌楼石坊”。位于潜口马头山脚,建于1740年。三间四柱三楼,东向刻“恩褒四世”,西边刻“卿月郎星”。中间记汪应庚四代人名。
“新福桥”。位于潜坑中村,跨阮溪而造,拱上有红石匾额“新福桥”。左面下款:十五部、六十一图孝悌乡和睦里保宁里信士汪信铭。右面上款: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重阳月初四日詹以 立。桥上有亭,亭中有木靠,并有明天启年立的禁约石碑。这是公路开通前进出黄山的必经之道。
“祠堂”。潜口街自明至清,先后建有30多座大小不同的祠堂。过去的潜口街俗称为“祠堂街”,在街上可做祭。
“和尚寺”。佛子岭和真武坝各有一座。
“尼姑庵”。分布在潜口古镇四周,俗称“七星庵”。分别叫雨花庵、福胜庵、因是庵、宝月庵、长生庵、上庵和下庵。
“院”。即保安院,五代时期建于紫霞山,俗称“观音山”,现已改建为“潜口民宅”宿舍。
“园”。潜口除“水香园”外,还有“桃花园”。水香园原为汪沅别业,后出售给汪应庚。“桃花园”见载于汪济淳《紫霞十里桃花记》。潜口古镇在明朝时四周均被桃树所包围,故有桃花园里潜口镇之说。
“石坊”。除现存四脚石坊2座,已毁四脚石坊3座,两脚石坊5座。
“庙”。有双忠庙,天都庙,下庙,海公庙,七贤庙,太子庙,土地庙,皆已毁。
“会、社”。保宁里社2处,文会馆1处。
9、旅游指南
现开通了黄山旅游集散中心(黄山客运总站)—西溪南景区—潜口民宅—唐模—棠樾牌坊群—徽州古城的旅游巴士,游客可从黄山旅游集散中心乘坐旅游巴士直达潜口民宅景区或从徽州区*所在地岩寺乘坐公共汽车到潜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