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新闻联播

科普小知识2022-05-18 13:51:57
...

《新闻联播》是中国收视率最高、影响力最大的电视新闻栏目,是*电视台王牌栏目,并跃升为世界上观众最多的新闻节目。于1978年1月1日启播,节目宗旨“宣传党和*的声音,传播天下大事”。内容涵盖政治、经济、科技、社会、军事、外交、文化、体育……无所不包,她以客观、生动、丰富的纪实手段记录了中华大地30年来每一天发生的变化。

栏目标题:新闻联播

首播频道:CCTV-13新闻

首播时间:19:00

1、栏目介绍


新闻联播

《新闻联播》是中国收视率最高、影响力最大的电视新闻栏目,是*电视台王牌栏目,并跃升为世界上观众最多的新闻节目。内容涵盖政治、经济、科技、社会、军事、外交、文化、体育……无所不包,她以客观、生动、丰富的纪实手段记录了中华大地30年来每一天发生的变化。因此她是一部最真实的历史教科书。

自1982年9月1日起,**明确规定,重要新闻首先在《新闻联播》中发布,由此开始奠定节目为官方新闻发布管道的重要地位,节目宗旨“宣传党和*的声音,传播天下大事”。

2、播出内容


新闻联播

自1982年9月1日起,**明确规定,重要新闻首先在《新闻联播》中发布,由此开始奠定节目为官方新闻发布管道的重要地位,节目宗旨“宣传党和*的声音,传播天下大事”;但新闻先后次序排列不是以其重要性,而是以国家*的排名先后而定的。其大致内容按播出顺序是:*政治局常委的外交、访问、会议以及视察活动,**或**开的某项会议,思想教育类短片,简讯(中国境内各个领域的进步,人民大众的精神面貌,神州大地的风采),最后是时长通常不超过五分钟的国际新闻和体育新闻等。

在*,*媒体、甚至地方电视台的采访皆有一定限制(例如灾难事故、军事演习等),而央视在此一般没有限制(与新华社同一级别),故《新闻联播》亦变相成为某些重要新闻片段公开发布的唯一途径。各大新闻媒体在无可选择下只能引用其片段和文字等。有些地方台甚至只引用央视的片段播放国际新闻。

新闻联播节目播出时长一般为30分钟,但是如果当天发生的事件与中国关系重大,或是在中国发生突发事件时,则会加长时间。加长的时间会根据事件的大小和性质做出调整。过去,央视技术水平不够,不能24小时播出。只能从每晚6:55开始,节目预告之后,倒计时5秒推出《新闻联播》。也就是说《新闻联播》是打头炮的重点节目。播报日期,也表明它是每天第一个跟观众见面的栏目。当然,现在已经没有这种概念了。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中老年人习惯于每晚七点整根据《新闻联播》的报时对表,这也是当初《新闻联播》的影响力的证明之一。

3、节目形式

新闻联播在形式上与主播风格、片头音乐上皆甚少变化,主播之一的罗京曾介绍说,主持人剪头发得台长批准。当中变化较显著的只有片头动画由中国书法字随着台徽的两次演变成电脑制作的动画片头。

4、发展历史

1976年党的生日那天,根据全国省级电视台共同协商的意见,北京电视台第一次试播全国电视新闻联播,向1985年:主持人罗京微波干线沿线的10多个省、直辖市电视台传送信号。播出时间10~15分钟,只有外景片,没有播音间的口播。早期《新闻联播》的地方新闻,大都是通过班机或火车送到北京,加上洗印、编录,快则一周,慢则半月才能跟观众见面。

1978年1月1日,*电视台《新闻联播》正式开播。1958年*电视台建台伊始,新闻栏目就承担起“新闻立台”的责任。目前,《新闻联播》是中国收视率最高、影响力最大的电视新闻栏目,同时它也是全世界拥有观众最多的电视栏目。

《新闻联播》创办当年的12月,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京召开,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历史的巧合,使《新闻联播》肩负起记录时代变迁的重任。因此它是中国改革开放最忠实的记录者。

《新闻联播》内容涵盖政治、经济、科技、社会、军事、外交、文化、体育无所不包,它以客观、生动、丰富的纪实手段记录了中华大地30年来每一天发生的变化。因此它是一部最真实的历史教科书。

从中国总书记,到普通党员;从耄耋老人,到少年儿童;从白领阶层,到蓝领职工……都是她的忠实观众。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同一时空下,情系祖国的振兴,关注民族的未来。因此她是党和*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与纽带。

1979年9月1日起,央视创办新栏目——《国际新闻》:新华社每天专门为它编发5分钟国际简讯;加播英美合资的“合众独立电视新闻社”外景片;并从香港收录新闻,航寄北京。

1980年劳动节起,《国际新闻》保留栏目名称并入《新闻联播》。后来,《新闻联播》改进编排,不再把口播国际新闻与国际新闻外景片分开,《国际新闻》完全并入《新闻联播》,巩固了《新闻联播》的龙头地位。此间,地方台新闻由航送改为微波干线传送,《新闻联播》播出时间增至30分钟。11月《新闻联播》播出了审判*与**集团的实况。

1981年4月13日—21日全国新闻工作座谈会在青岛举行,会议作出两项重大决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电视台都是*电视台的集体记者,有责任有义务向*电视台供稿;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电视台必须转播《新闻联播》节目。

这使她在短时期内拥有了最庞大的记者队伍,构建了世界观众群体最大的新闻传播网。全新的管理理念、杰出的人才队伍、务实的敬业精神、先进的技术手段,推动了《新闻联播》飞速发展,也带动了电视新闻事业不断进步。因此她是中国电视新闻改革创新的领军者。

从1982年报道中国的十二大开始,*把重大时政的发布时间从20点提前至《新闻联播》的播出时间19点,重要新闻首先在《新闻联播》中发布。从此,不论国际新闻还是国内新闻,不论*政令还是地方民生,《新闻联播》都是最权威的发布机构。

1982年9月1日**宣传部宣布自即日开始,重大时政消息的发布时间由每天20点改为由《新闻联播》首发,确立了她独立的新闻发布机构的地位。

1983年10月18日新闻联播香港记者站建立,蒙古族记者包拉白成为第一任记者。

1984年起,《新闻联播》派遣驻外记者。6月开始收录*中华电视台的《华视新闻》;并和亚广联A、B、C区的国家、地区交换新闻,加强了有关第三世界的报道。

1987年起,《新闻联播》收录美国CNN等国际新闻。7月1日播音员由1人改为2人播出,节目结束后打出编辑制作人员名单。

1988年12月1日新闻中心成立,形成了集采访+编辑+播出的一条龙管理机制。

1991年9月1日,《新闻联播》通过国际卫星频道走向世界,覆盖全球。目前,《新闻联播》在全世界17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18个记者站(点),并与CNN等全球知名的电视机构建立了新闻节目交换合作关系,“扬独家之优势,汇天下之精华”成为她的宗旨与特征。世界重大突发事件常常成为《新闻联播》“本台刚刚收到的消息”;《新闻联播》播报的内容也往往成为*主要媒体的国际报道。因此她是中国了解世界与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

12月1日主持人开始使用新闻提取器,增强了主持人与观众的交流。

1992年12月19日*电视台美国记者站建立。

1994年1月2日*电视台第一次在《新闻联播》中直播亚太一号卫星的发射情况,首次在同比报道中实现了同步编排的播出。

1996年1月1日起,《新闻联播》由录播改为直播,时效性进入争分夺秒的新时期。上世纪末起,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可以看到《新闻联播》,《新闻联播》走向世界。

2005年以来,《新闻联播》越发注重“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越发关注百姓身边的好人好事,关注普通党员的奉献,关注普通单位的经验。弘扬了真善美,起到“感动中国”的公益效应,遏制了不良现象蔓延。

2006年新闻频道改版后,各节目都有自身的侧重点,而《新闻联播》则是全部新闻的精选与总结。其间,播音员的新老更替,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热议。

5、现任主播


李修平

李修平

李修平同志1989年由甘肃电视台上调央视,气质出众,端庄典雅。现任主播李修平李瑞英业务指导主席李瑞英的声音恰当地把王小丫的甜美、敬一丹的严肃相结合,播音对象感强,任中国传媒大学兼职教授、广电协会播音主持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全国人民政协委员。


王宁

王宁

王宁1981年毕业于青岛31中,1983年进入青岛电视台,1986年考入北京广播学院,后被选入*电视台任新闻播音员。


张宏民

张宏民

张宏民1982年从北广毕业后进入央视,播音平易近人,很有观众缘。


李梓萌

李梓萌

李梓萌2000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分配到*电视台2000年现任主播李梓萌至今在*电视台播音组(06年6月5日、07年12月7日分别搭档康辉、罗京两度亮相)


康辉

康辉

康辉1993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同年进入CCTV新闻中心,服务至今(06年6月5日、07年12月8日分别搭档李梓萌、李瑞英两度亮相)


海霞

海霞

海霞1993年5月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现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直接进入*电视台新闻部播音组工作(07年12月6日搭档罗京亮现任主播康辉相)


郭志坚

郭志坚

郭志坚1992年,考入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1996年进入北京电视台播音部,1998年,调入*电视台播音组(07年12月9日搭档李瑞英亮相)


郎永淳

郎永淳

郎永淳,生于1971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1995年4月进入央视主持《新闻30分》节目至今。他是央视少有的戴着眼镜播新闻的主播。2011年8月,通过竞聘被选为《新闻联播》主播。


欧阳夏丹

欧阳夏丹

欧阳夏丹,生于1977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2003年8月进入央视经济频道工作。从2009年8月3日开始,主播央视新闻频道每天的《共同关注》。2011年8月,竞聘为新闻联播新主播。

6、早期主播


李娟

李娟

《新闻联播》最早的播音员是李娟同志,1961年被分配到*人民广播电台。

1973年被选调入北京电视台。吕大渝、刘佳、赵忠祥、卢静、杨柳、薛飞、杜宪、张政、贺红梅等人也播过《新闻联播》。


邢质斌

邢质斌

邢质斌同志在《新闻联播》站岗最久,作风低调、正襟危坐、掷地有声,正退居二线,进行“传帮带”工作,2009年7月份低调退休。

  


罗京

罗京

罗京同志(1961.5.29-2009.6.5)1983年到*电视台工作,担任《新闻联播》播音员,播音平和、稳重、权威,气息和共鸣水准很高。2008年8月31日,罗京最后一次在新闻联播节目中播音;9月,罗京被确诊患有淋巴瘤,并暂停工作入院接受治疗,他与病魔顽强斗争了10个月之后,2009年6月5日晨7点05分,罗京病情恶化,致心脏衰竭医治无效,在北京307医院逝世,终年48岁。

7、制度改革

机制改变

《新闻联播》的形式在酝酿改革。与其他栏目相比,《新闻联播》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一举一动都将受到不同寻常的关注,也正因此,《新闻联播》的改变也是格外谨慎。

记者获悉,《新闻联播》的改革可能只是个微调,整体形式和风格不会发生变化,但会增加新的环节,如计划引入央视特有的评论员制度。

竞聘主播

央视有每年进行一次全台主持人轮换、筛选的机制,目的是让主持人能公平竞争上岗或换岗。欧阳夏丹2011年,《新闻联播》也参与到了竞聘中来。《新闻联播》目前已有8名主播,今年想再增加2名,将主播队伍扩大到10人,为了让央视的年轻主播能竞争上岗,因此在全台进行了一次竞聘。

竞聘时设置了三个不同的场景,参与竞聘的主持人需要进行三种不同的考试,然后由评委来打分。评委队伍除了央视内部人员外,还有外请的专家学者。

《新闻30分》、《新闻直播间》的副制片人姬缘在微博中写道:“昨天(8月7日),郎永淳值了最后一个《新闻三十分》的班,告别了入主十几年的栏目岗位,即将奔向更广阔的天地!”参与竞聘的欧阳夏丹和郎永淳,无论是表达还是反应都获得了高分,因此被评委一致通过,进入《新闻联播》节目。

8、原台长杨伟光


杨伟

杨伟光改革对《新闻联播》的开创性贡献。

杨伟光是原*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在1985年调任央视副台长时,还完全是一个电视外行。但到1999年杨卸任央视台长一职时,其才华和贡献几乎获得台内外一致公认,央视新闻中心一位资深制片人回忆,身为台长的杨伟光,能为一个选题一个策划到上级宣传主管部门据理力争,在那里“说话也很有分量”。1986年1月29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发生爆炸,《新闻联播》将其列为头条,并播放了足足6分钟。将国际新闻置放在国内新闻之前播出,这是一向以刻板形象示人的《新闻联播》最为出位的一次。在刚刚出版的《杨伟光的央视岁月》一书中,现任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的杨伟光透露,这是他亲自拍板决定的。《新闻联播》在新闻领域的突破,由杨伟光最得力的一个部下孙玉胜协助完成。1993年,孙玉胜率领从联播出来的一批人招兵买马,创办《东方时空》,第一次在中国电视界引入早间新闻的概念。次年4月1日,孙玉胜又在联播之后的13分钟时段开办《焦点访谈》,用杨伟光的话来说,是“让评论性节目进入以联播为核心的晚间黄金时段”。以此为基础,央视发展成立了新闻中心新闻评论部——这一中国电视媒体圈内赫赫有名的先锋团队。央视新闻中心一位主编回忆,《东方时空》刚刚创办时,几乎成就了中国电视业的一个神话,时空的记者出差时甚至会碰到激动万分的列车员亲自端来洗脚水。

一部名叫《分家在十月》的新闻评论部年会视频作品,在网络上广为流传,成为对这种氛围的经典诠释。“时间紧,任务重,能不能绕过真理部?”2008年元旦,在央视附近一个茶楼里,凤凰新媒体总编辑吴征回忆起该片经典台词时仍然激动,“是走理性的平安大街还是走激情的三环路?”他当初辞掉在安徽卫视的正式工作投奔新闻评论部,仅仅因为那部冲击力极强的《分家在十月》的片子。很难想象,这种延安圣地般的电视新闻高地,居然最初脱胎于《新闻联播》。

而彼时的《新闻联播》,给观众留下最深印象也最关心的一句话,往往是主持人的最后一句——预报当天《焦点访谈》即将播出的内容。如果说前述改革是遵循新闻规律打破陈规,杨伟光对《新闻联播》的另一个革命性创举,是对其经济价值的开发。1993年底,在《新闻联播》之后天气预报之前,杨伟光拍板加了一则30秒的广告。这一在当时被视为离经叛道的创举,甚至让时任广电部长的艾知生都觉得不安,不得不操起电话亲自向杨伟光询问详情。但也就是从这则广告开始,央视开始依托《新闻联播》前后黄金时段进行点石成金般的广告招标。而今,央视一套和新闻频道两个频道中,并机播出的《新闻联播》开播前后短短数分钟黄金时段的广告招标金额,占据了CCTV16个频道全部广告收入的绝大部分。2007年度,黄金时段招标总额甚至突破80个亿。

有人因此评价说,某种意义上,杨伟光让《新闻联播》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印钞机。央视新闻评论部的一些老人们认为,杨伟光时代是央视的一个巅峰,自然也是《新闻联播》影响力的一个巅峰。他们喜欢回忆2000年以前的央视岁月,觉得那是央视曾经的“最好的时光”。孙玉胜在新闻评论部的搭档,现央视副总编袁正明认为,无论是杨伟光还是孙玉胜,无论是就《新闻联播》本身还是外围进行的任何一个改革,都离不开彼时思想解放的大环境。

9、栏目特色

播报特点

《新闻联播》每日有两位主播播报新闻。每逢重大节庆(如春节、国庆等),《新闻联播》主播会改穿红衣,在过去,主播后面的背景也会换成红色。而每逢哀悼国家*的逝世或是哀悼重大灾难的死难者,主播会改穿黑衣,打黑领带。如哀悼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的逝世之时、如全民哀悼“5.12”汶川大地震的死难者之时。

2010年10月1日,由于嫦娥二号探月卫星在18点59分57秒发射升空,在七点整新闻联播开始时,央视首次以荧屏下方“小视窗”的形式对发射升空的情形进行了直播。并在节目一开始,与之前的10月1日新闻联播视频截图直播接续,由白岩松对放射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报道,还在节目快要结束的时候,对嫦娥二号的星箭分离进行了直播。更体现了新闻联播与时俱进,重要的新闻第一时间播报的特色。

主播特色

四代主播

《新闻联播》从开播至今,前前后后共有20位主播亮相。经记者统计,从电视大规模普及至今,《新闻联播》的主播按先后顺序可以分为四代。

第一代庄重

在《新闻联播》不需要个人风格的“播音员时代”出现,端正大方、正襟危坐、字正腔圆、掷地有声,十分稳重。

第二代辨识度高

每个人的声音都极具特点,尤其是邢质斌和罗京的声音,有非常高的辨识度,罗京更是被誉为“国嗓”。这几位主播最大的特点就是低调,他们几乎很少在《新闻联播》以外亮相。

第三代有活力

《新闻联播》2007年注入的新鲜血液,最大的特点就是年轻,他们让《新闻联播》变得相对有活力。

第四代

郎永淳非常喜欢玩微博,他可能是目前《新闻联播》的主播团队中,为数不多用实名玩微博的。而欧阳夏丹最大的特点是她颇具亲和力的微笑,这也是《新闻联播》中目前很难见到的。

10、幕后故事

冀惠彦:架着机枪去吃晚饭

记者必须要有职业精神,伊拉克战争曾经被媒体定性为被直播的战争,那么就要求记者走在士兵的前面,这就是一种职业精神。军事记者有时候真的是要面对死亡抢拍最新镜头。

2005年3月,我带队到利比里亚、刚果(金)采访中国维和部队。我们到达刚果(金)前一周,巴基斯坦维和部队就有9人在部族冲突中被打死。担任西南战区司令的巴基斯坦维和部队最高长官,听说中国*电视台来人了,一定要请吃饭。到了约定时间,两辆满载全副武装士兵、驾驶室顶上架着机枪的卡车来接我们,一前一后严加保护,沿途所有路口都派有士兵把守。虽然赴宴回来大家又都吃了一碗方便面,但这却是我有生以来享受到的最隆重的一次晚宴。

我们去采访中国驻利比里亚维和工兵分队,他们担负着公路桥梁修建养护任务,工地大多在丛林地带,现场的白天气温平均45℃以上,而中午我们就要去拍摄。为防蚊虫叮咬,还必须长衣长裤,并扎紧裤管袖口,地下蒸、上面烤,最后连汗都没得可出时,头便阵阵发蒙。

而最恐怖的还是疫病。中国维和部队在刚果(金)的驻地就是疟疾高发区,我在联刚团的局域网上看到一个统计,2004年联合国在刚果(金)的维和人员共死亡260人,其中40%死于疟疾。虽然出国前打了预防针、吃了预防药,但防不胜防。

在苏丹采访维和部队时,由于刚刚布防,营地还在建设中,我们就和官兵一起住帐篷、啃压缩干粮、喝限量供应的饮用水,每天在50℃的高温下干10个小时的体力活儿。当地除疟疾、脑炎、霍乱等疫病高发外,水中还有一种虫卵,进入人的皮肤后会导致永久性失明,叫“河盲症”,那阵子水净化装置未到货,澡也不敢洗,几乎人人都出现了皮疹和烂裆。

高伟强:看猴子是童年的愿望

1996年春节前夕,关于过年的报道正在紧锣密鼓准备当中。当时大多数新闻在倡导“春节送礼的新观念”,送软盘、书籍、录音带等等,但我就觉得还是缺了点对文化的关注,于是就想做一期关于年俗的特色报道,但无从下手。直到有一天,我看到儿子在做小老鼠的剪纸,突然茅塞顿开,找到了打通整个报道的切入点,这才有了后来持续了12年的生肖年俗报道。

1996年除夕,轻松有趣的年俗新闻“鼠年说鼠”在《新闻联播》里播出,引起了不小轰动,第二天,新闻中心接到了很多电话,纷纷询问:“《新闻联播》是不是要改进啊?”主任回答,《新闻联播》一直在改革。

《新闻联播》所有的新闻在播出时都有标题和记者名,唯独我的2006年年俗报道“狗年说狗”,播出时既没出标题也没记者名字。我当时还很纳闷,以为技术上出现了漏洞,后来才知道,这是台里领导的慎重决定,理由是“画面拍得太美了,实在不想破坏画面”!

感触最深的是2004年“猴年说猴”,因为看猴子曾是我整个童年时代的愿望。我在宁夏长大,小时候爷爷就给我一枚清朝时的北京动物园门票,票面上那两只动物就是猴子,可那时宁夏根本没有猴子。直到上世纪80年代,借着来北京出差的机会,在动物园里把猴子看了个够。看到“猴年说猴”在《新闻联播》播出时,我真是百感交集。那则报道中也融入了我对猴子所有的情感和记忆。

沙依然:我是“*的罗京”

中国是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大家庭,许多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在*的*和北疆偏远的地区,少数民族还没有完全掌握汉语,我们从1980年开始,把《新闻联播》翻译成少数民族语言播出。

翻译播出《新闻联播》开始时周期比较长,1980年时,我们把《新闻联播》一周之内的重要新闻汇编成半个小时的节目,每周播出一次;到1982年改为每周三期;1986年是隔日一期;到1999年9月1日,我们进行了“大提速”,把编译后的《新闻联播》提前到当天晚上11点播出;2006年9月15日,我们再次提速,晚9点半开播。

节目提前播出,我们的工作累了,但观众再也不用半夜看《新闻联播》了,所以收视率骤然提高,观众给我们的电话也越来越多。有些观众不叫我名字,而是直接叫我“*的罗京”。

2006年11月,我们编译中心代表团到*电视台进行了参观,这是20多年来我这个“*的罗京”首次到北京。虽然以前看了无数遍在《新闻联播》里出现的人民大会堂、*广场、国家博物馆等,都非常熟悉,但亲临其境还是让我感到非常自豪。特别是参观《新闻联播》演播室时,坐在罗京坐的椅子上我有种回到“娘家”的感觉。

其实我们的节目还走向了国外。因为语言相近,我们*台的哈萨克语频道在中亚、印度、巴基斯坦等地都可以看到,并在哈萨克斯坦落地。那里的观众对我们的节目非常喜欢。蒙古国的哈萨克族也经常收看我们的节目。

上官文青:导播是直播现场的“老大”

1996年元旦,《新闻联播》延续了18年的录像播出的方式正式被直播取代。直播虽然时效性增强了,但出现意外和错误的机会也增加了。导播成为《新闻联播》顺利播出的一个有力保障。

《新闻联播》是新闻编辑部里唯一一个编播合一的节目,导播有两个基本的职责:一是新闻节目直播过程的协调员、指挥员;二是相当于报纸版面的责任编辑,要编排节目,为节目把关。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直播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同时又是需要播音员、放像编辑、字幕编辑、视频切换、音频切换、灯光等多工种配合。因此导播要协调各工种、各系统,现场所有的人员一切都要听从导播的指挥与调遣,导播是直播线上最权威的声音,就像是神舟六号发射前喊“5、4、3、2、1”的那个人。台领导就曾开玩笑跟我说:“在直播现场,导播就是老大,都要听你的。”

其实播出一线的人都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从播音员到导播,几乎每个人都做过有关播出的噩梦,如突然没电了,播到一半,后面带子没有了,马上要播出了可找不到演播室了等等,经常在半夜被惊醒,“腾”地坐起来,还在后怕。而家里人有时也要承担更大的压力。我印象最深的是父亲生病的时候,当时怀疑是癌症,医院的检查结果出来的当天,我正好值导播班。下午我一直给妈妈打电话询问结果,结果终于出来时,妈妈在电话里笑着对我说:“没事,不是癌症。”但当我晚上回到我母亲那里时,推门看到的却是我母亲躺在床上号啕大哭,她这才告诉我,父亲是癌症,而且是晚期,已经转移了。

11、重大事件

1978年1月1日,《新闻联播》开播。

新闻联播采用(16:9)高清播出。1980年11月开始,《新闻联播》陆续播出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审判*、*两个*集团的报道,带来《新闻联播》初期发展史上首轮收视高潮。

1981年4月13日至21日,全国电视新闻工作座谈会在青岛举行,会议做出两项重大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电视台都是*电视台的集体记者,有责任、有义务向*电视台供稿;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电视台必须转播《新闻联播》节目。

1981年10月1日,*电视台开始播报天气预报节目。

1982年9月1日开始,将重大新闻的发布时间由原来的20点提前到《新闻联播》节目发布,这标志着*电视台已经成为了一个独立的新闻发布机构。

1983年10月18日,《新闻联播》第一个记者站———香港记者站建立,蒙古族记者包拉白成为第一位驻站记者。

1984年6月,《新闻联播》首次播发*新闻,此条新闻通过厦门电视台收录。

1985年3月2日,因1985年春节联欢晚会的失败,《新闻联播》不得不在3月2日向全国观众公开道歉。

1986年1月29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作为《新闻联播》头条播出,引发世界舆论关注。

1986年3月18日开始试收欧广联新闻。

1987年3月1日开始收录美国CNN新闻。

1987年7月1日,《新闻联播》播音员由一人主持改为两人主持,节目结束时,打出编播制作人员名单。

1988年3月15日,《新闻联播》在新址彩电中心播出。

1988年12月1日,*台新闻中心正式成立,确定了采、编、播“一条龙”的管理*,通过*创新来推动《新闻联播》的发展。

1989年9月11日至11月7日,《新闻联播》播出系列报道《弹指一挥间》,以180条新闻的报道规模,反映了新中国成立40年来的辉煌成就。

1991年9月1日,《新闻联播》通过国际卫星频道,走向世界。

1991年12月19日,《新闻联播》主持人开始使用新闻提读器,大大增强了主持人和观众的交流感。

1992年12月19日,*电视台在美国建立记者站。

1994年7月21日,*电视台在《新闻联播》中直播了亚太一号卫星发射的情况,首次在同步报道中实现了同步编排播出。

1996年元旦,《新闻联播》实现以直播方式播出,带来时效革命。

1997年2月20日,首次播发《告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书》,也是至今为止的唯一一次播发。

1997年至2001年,*电视台全程报道了香港回归、澳门回归、中国入世、三峡工程等事件,《新闻联播》成为记录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的精华版和浓缩版。

2004年“两会”报道开始,《新闻联播》首次不延长时间,好评如潮。

2007年12月,海霞、李梓萌、康辉、郭志坚4个新面孔亮相,《新闻联播》的年轻化尝试获得广泛好评。

2008年,《新闻联播》全程报导了5.12大地震,奥运会等重大新闻事件。

2009年6月5日新闻联播著名主持人罗京因淋巴癌扩散而去世,终年48岁。

2009年9月28日,新闻联播采用(16:9)高清播出。

2010年10月1日,由于嫦娥二号探月卫星在18点59分57秒发射升空,在七点整新闻联播开始时,央视首次以荧屏下方“小视窗”的形式对发射升空的情形进行了直播。

2016年10月21日晚,*电视台《新闻联播》首次在太空播出,景海鹏、陈冬两名航天员在天宫二号实验舱内,首次天地同步收看到了《新闻联播》节目。据了解,在轨飞行任务期间,按照计划地面科研人员将持续每天实时上传新闻联播,此外还将推送航天员自己喜爱的其他节目。

12、播出时间

节目于1978年1月1日启播,现于*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电视台新闻频道(CCTV-13)、全国各省级电视台卫星频道或第一卫星频道、部分上星城市电视台卫星频道、各城市电视台主要频道、各地方、县级电视台频道于19:00并机现场直播;*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于次日06:25、*电视台新闻频道(CCTV-13)21:00、*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02:00重播。(北京时间)

上一篇:攻心计

下一篇:潮流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