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仡佬族传统体育

科普小知识2021-07-06 13:37:25
...

仡佬族传统体育是伴随着仡佬族民众生产与生活实践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民族体育文化形态。它的延续与发展,与仡佬族的语言习俗、岁时节日、生活习惯、伦理道德、宗教信仰、行为准则、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思想意识、心态感情等联系在一起。既是仡佬族民众表达信任、交情、和谐、互惠等人际交谊的一种平台,更是中华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概况

仡佬族主要聚居在贵州省,其余分布在广西、云南、四川等省区。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仡佬族人口为579357人。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分黔北、黔中、黔西和黔西南方言。与汉、苗、彝、壮、布依等民族杂居者,多能操这些相邻民族的语言。仡佬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主要使用汉字。

2、历史

仡佬族族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濮人。殷商时期,在我国的西南、中南等地,就有濮人活动。据史学家研究,这部分濮人与越人关系较密切。春秋时,今西南地区的濮人建立了“牂牁国”。战国时,牂牁国衰亡,在其北部建立起夜郎国。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汉文史籍中又出现了“濮”与“僚”的并称“濮僚”或“僚”之称。唐宋时,仡佬族先民逐渐向单一民族共同体方向发展,史书中出现了“獦獠”“犵獠”“狤獠”“犵獠”等称呼,元明清时期又有“秃喇”“老佬”“革僚”等称呼,这些都是“仡佬族”这一称呼的同音异写,并一直保存到近现代。

3、传统体育

仡佬族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东部,这一环境为仡佬族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的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多彩多样的节日,各有特色的民歌,朴素优美的音乐舞蹈等等,展示着丰厚的仡佬族民风民俗。仡佬族的传统体育体育文化,与其独特的地域特征和生活习俗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主要有打篾鸡蛋球、抢花炮、高台舞狮、打花龙、牛筋舞和踩堂舞等。

4、代表性体育项目

打篾鸡蛋球

打篾鸡蛋球,又称“打篾蛋球”“打竹秀球”,仡佬族在山间和田野举行的一种集体体育竞技活动。

打篾鸡蛋球,在贵州怀仁已流传有二百多年历史,现在广西隆林一带的仡佬族中也盛行这一活动。

在贵州怀仁仡佬族民间盛行的打篾鸡蛋球,其球由竹篾编织而成。小的如鸡蛋般,大的如足球,其外涂彩色。有实心和空心两种,空心球内装铜钱或石粒;实心球内塞稻草、棉花、布团,一般重量不超过250克。这一竞技活动的场地简便,中间划一线为河界,参加者分两队比赛,人数一般每队4~8人。比赛分两种方式,一种可以采用推、拍、扣、托等方法击球,也可以用脚踢。打不过“河”或球碰身体为输。球落本方界内,对方可过“河”占领落点地盘;另一方法为优胜者开球,球发出后,旷野上的人们朝落球点奔去。抢到球者发球,发球次数多的为胜,并可得到奖励。

在广西隆林仡佬族民间,篾蛋球选用细篾编织成小球,体积与鸭蛋大,球内塞满干稻草。比赛场地选择在20~30平方米的草坪或平地上进行。比赛时分两队,每队3~5人,各人可用手、膝、脚打或踢球。打法有拍、托撩、盖、扣、顶、正踢、勾踢、左右脚侧踢等。可任意选用自打或打向对方,但大腿以上任何部位不得碰球,否则即判输一分。最后在规定时间内以各队的积分多少判胜负。

抢花炮


抢花炮

抢花炮,是仡佬族的一项集体比赛项目,主要在仡佬族聚居区流行。

仡佬族的抢花炮,有每方10名男子组成的两队上场比赛。比赛中所用的“花炮”,为一直径为5厘米、重40~50克的金属圈,上面缠有一红布(或红线)。比赛的场地,为边线长60米,端线宽50米的长方形空地。场地的中心为发炮点,两端线中部靠外各设一个6×4米的炮台,两方炮台上各内置一花篮。

比赛开始后,一方队员抢到花炮,即快速进入对方炮台,将花炮投入花篮者,即可得一分。仡佬族抢花炮比赛以在规定时间内积分多者为胜。

打花龙

打花龙,是流行于贵州遵义、怀仁地区仡佬族民间的传统体育活动。

仡佬族的打花龙用花龙,为竹篾编织成的空心小球,球内填充有铜钱或碎瓷片。打花龙比赛一般在花龙坡进行。届时,男女老幼聚集一起,以两人为一组,互相抛打。因花龙内铜钱、磁片发出撞击声,故比赛过程引人入胜,饶有趣味。

牛筋舞

牛筋舞,是流行于广西隆林县仡佬族民间的一种民俗性的健身舞。

在广西隆林县的仡佬族民间,有着这样一种风俗,即每当老人大病初愈后,其家人都要为其跳牛筋舞祝贺,以祈望老人健康长寿。这类舞蹈具有很强的家族特点,因为主跳者是老人的大女婿或大侄女婿,而陪跳者则是其女性亲属。鉴于这一特点,当地仡佬族的各家各户,几乎都会跳这一类舞蹈。可以说,牛筋舞已经逐渐演变为一类全民性的健身舞蹈。

踩堂舞

踩堂舞,又叫踩台舞,是仡佬族民间流行的一种民俗性舞蹈。

踩堂舞原是仡佬族民间在丧葬仪式中跳的舞蹈,每当有仡佬族老人辞世之后,其家人便把死者停放在堂屋中,然后在遗体前跳踩堂舞,以此来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和怀念。这类舞蹈由来已久,现已逐渐演变为一种较为普及的地方性健身舞蹈。